第817章 刘大爷 重仓四合院带来的回报 !!
推荐阅读:漫威:从格温蜘蛛侠开始纵横宇宙 安利你单推偶像,没让你推了偶像 天下剑法出华山 带着骑砍速通乱世 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这个反派过于年幼 这个顶流他神经病! 圣女来时不纳粮 彩礼十万,你给二十万什么意思? 蒲公英旅团的秘密庭院
与那些热衷于短线炒作、追求一夜暴富的人不同,刘满囤骨子里是一个极其稳健和有耐心的人。
他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像当初研究外贸一样,开始系统地学习理财知识。
刘满囤把做生意赚来的第一笔可观的利润,分成了好几份。
一小部分用于改善家人的生活,给秀兰买了她念叨了很久的一台新洗衣机,大部分则被他小心翼翼地投入到了不同的篮子里。
刘满囤的投资比较稳健,他买了一些当时利息很高的国库券,这部分是他的“压舱石”,保证了本金的安全。
然后,又拿出一小笔钱,试探性地进入了刚刚兴起的股票市场。
虽然年轻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的王满屯学历不高只是初中毕业,但要感谢在刘家庄工厂上班的这十几年。
因为刘家庄的工厂一直以来都有工人职业再培训,鼓励员工上夜校提升学历的传统。
就是在这期间,刘满屯从初中学历,几年间提升到了大专学历。
他的眼界以及学习能力得到了加强,所以对这股市、金融投资的认识就要比一些普通人强不少。
刘满囤深知股市风险大,因此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研读财经报纸,分析上市公司的基本面。
他特别关注那些有稳定盈利能力的国有企业,认为这才是长期投资的价值所在。
在工厂夜校学到的统计学知识帮了他大忙。
刘满囤自制了一个简单的数据模型,记录每支股票的价格波动规律。
他发现,与其追逐那些暴涨暴跌的热门股,不如选择业绩稳定、分红优厚的蓝筹股。
1992年春天,刘满囤用攒下的五万元买入了当地一家老牌钢铁企业的股票。
当时很多人都笑话他太保守,但他坚信这家企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份额值得长期持有。
果然,三年后这支股票为他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与此同时,刘满囤也没有放松对国库券的投资。
家里每有进项,他都会雷打不动地拿出工资的30%购买新发行的国债。
高秀兰常说他是“死脑筋”,但正是这种稳健的投资策略,让他们的家庭资产在几次股市震荡中安然无恙。
刘满囤从不听信所谓的“内部消息”,也不追涨杀跌,而是像一个侦探一样,去研究那些公司的基本面。
为了投资,刘满囤会亲自跑到这些公司的工厂去看,去和那里的工人聊天,了解他们的生产情况。
他的选股逻辑很简单:这家公司是不是在踏踏实实地做事,它的产品是不是真的被市场需要。
这种近乎“笨拙”的方法,让他在股市的几次大起大落中,虽然没有赚得盆满钵满,却也成功地避开了几次大的风险。
真正让刘满囤财富结构发生质变的,是一次关键的投资。
那是在九十年代中期,那几年燕京的城市建设开始加速,但他看中的并非是已经火热的市中心楼盘,而是当时还略显荒凉的二环外的几处旧式四合院。
所有人都觉得刘满囤疯了,花一大笔钱去买那些破旧的老房子,简直是把钱往水里扔。
但刘满囤有自己的判断。
他研究了燕京市的长期规划图,他相信这座古都的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刘满囤赌的不是地皮,而是燕京的未来,是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
他几乎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下了两处院子。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无比冒险,却在未来的岁月里,成为了他晚年生活最重要的支柱。
那份投资协议,也成了刘满囤人生中最重要的合同之一。
十年后,当燕京的房价如火箭般蹿升时,刘满囤当初买下的四合院已经价值翻了十几倍。
刘满囤觉得这四合院份价值还要涨,也许多年好一处院子的价值就要上亿或者更多。
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们,如今只能望着灰墙黛瓦的四合院感叹刘满囤的远见。
但刘满囤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财富冲昏头脑,他依然保持着那份难得的清醒与克制。
他将其中一处院子精心修缮后改造成了传统茶馆,专门接待前来燕京的外来游客。
青砖小瓦的院落里,老榆树下摆着八仙桌,身着旗袍的服务员用紫砂壶沏着茉莉香片。
位于中官村的另一处院落,经过刘满囤精心修缮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三十余户科技精英的理想居所。
这些租客大多是在中官村知名高科技企业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近年来,随着国内互联网科技的蓬勃发展,中官村已然蜕变为华夏的“硅谷”。
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顶尖科技人才,他们带着梦想与才华,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东大科技的新篇章。
如此众多高素质人才的聚集,自然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
优质房源炙手可热,房价节节攀升,形成了供不应求的火爆局面。
每到周末,看房的人群络绎不绝,都希望能在这片科技沃土上觅得一处安身之所。
刘满囤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
他将四合院改造成现代化的合租公寓,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貌,又配备了网络、电热水器,空调等现代设施。
每个房间都经过精心设计,采光充足,隔音良好,还配备了简约实用的家具。
公共区域设有共享厨房、洗衣房和休闲区,为租客们提供了舒适的社交空间。
这些改造后的四合院公寓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刘满囤没有盲目抬高租金,而是制定了合理的价格策略,很快就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租客。
这些年轻人不仅按时缴纳房租,还自发组织读书会、技术沙龙等活动,让整个院落充满了活力与创意。
刘满囤还特意在院子里种上了几株石榴树,每到秋天,红彤彤的石榴挂满枝头,年轻的租客们常常围坐在树下分享果实,交流心得。
这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让他的四合院在租房市场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更让刘满囤惊喜的是,这些年轻租客中不乏技术精英和创业人才。
他们时常会向刘满囤请教一些商业问题,而刘满囤也会分享自己多年积累的投资经验。
这种互动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还让刘满囤接触到了许多新兴的科技概念和商业模式。
就这样,刘满囤的四合院不仅成为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更成为了连接传统与创新的桥梁。
每当夜幕降临,四合院里灯火通明,既有年轻人敲击键盘的声音,也有紫砂壶中茶水沸腾的轻响,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融。
如果说投资的眼光是刘满囤成功的硬件,那么他经营人脉的能力,则是他最强大的软件。
他深知,在这个世界上,单打独斗是不可能走得长远的。
刘满囤信奉一句老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但他对“朋友”的定义,并非是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而是雪中送炭的真情实意。
在刘满囤辞职创业最艰难的那段日子里,一个叫老姜的朋友给了他巨大的帮助。
老姜是刘满囤在刘家庄工作单位时的同事,一个不多言语但为人极其仗义的工程师。
当年所有人都开始疏远刘满囤时,只有老姜还时常来找他,给他带一些紧俏的技术资料,帮他分析市场。
有一次,刘满囤好不容易谈成了一笔出口订单,但对方要求先垫付一大笔货款。
这笔钱对于当时的刘满囤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刘满囤跑遍了所有可能借钱的亲戚,结果都是冷眼和回绝。
就在他一筹莫展,准备放弃这笔订单时,老姜听说了他的难处就主动找到了他。
老姜二话不说,从一个布包里拿出一个存折,拍在桌上:“这里是我和我老婆攒了半辈子的钱,你先拿去用。我知道你不是乱来的人,我相信你。”
刘满囤接过存折时,双手微微发抖。
他翻开一看,里面赫然是八万块钱——这在九十年代初,相当于普通工人二十年的工资。
“老姜,这”刘满囤喉头发紧,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别婆婆妈妈的,”老姜摆摆手,“记得按时还我就行。
我老婆说了,你老刘的人品我们信的过,到时候发财了,请我们两口子吃顿好的就行,哈哈哈……”
“那是一定。”刘满囤慎重地点点头,这笔钱对老姜一家意味着什么。
这份信任,比黄金还要珍贵。
刘满囤没有多说感谢的话,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把这份恩情深深地烙在了心里。
这笔钱成了刘满囤事业的转折点。
他顺利完成了那笔出口订单,不仅赚到了第一桶金,还建立了稳定的海外客户关系。
三年后,当刘满囤连本带利把钱还给老姜时,特意多加了五万块钱。
“你这是干什么?”老姜推辞道。
“老姜听我说,这是你们应得的,”刘满囤诚恳地说,“没有你那笔钱,就没有我的今天。”
正是靠着这笔“救命钱”,刘满囤涉险成功,完成了那笔关键的订单,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这不仅让他度过了生存危机,更让刘满囤奠定了事业的基础。
从那以后,他更加珍重身边的每一份情谊。
刘满囤从不吝于帮助他人。
无论是生意上的伙伴遇到了困难,还是胡同里的邻居家里有事,只要他能帮上忙,绝不推辞。
刘满囤帮助过的小工厂老板,后来成了他忠实的供应商;他指点过的年轻人,后来成了行业的精英。
他没有刻意地去构建什么“人际关系网”,他只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把每一次相遇都当作一种缘分。
这些看似不求回报的付出,最终都以各种形式回馈到了刘满囤的身上。
刘满囤的人际资源,就像一个无形的银行,不断地为他储存着信誉和善意。
这些无形的财富,远比刘满囤账户上的数字更加坚实可靠,也成为他退休后生活无忧的底气之一。
刘满囤常常对儿子说:“钱是会贬值的,但人心不会。”
自从那天起,刘满囤的人生轨迹便与这座城市的脉搏紧紧相连,他压上了自己全部的身家,以及一个家庭的未来,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明天。
他当时并不知道,那个看似疯狂的决定,究竟会将他带向万丈深渊,还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黄金时代。
命运的齿轮,在那一刻,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自从那天起,刘满囤的生活就进入了一种外人无法理解的“紧绷”状态。
他将所有能动用的资金,包括从老张那里借来的钱,全部投入到了购买那两处破败的四合院上。
签约那天,刘满囤握着笔的手甚至有些微微颤抖。
这不仅仅是一份购房合同,这是他前半生所有努力的结晶,也是他后半生所有希望的赌注。
高秀兰虽然被他说服,但心里依旧惴惴不安。
她常常在夜里醒来,看到刘满囤一个人站在窗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那段时间,家里的气氛是凝重的,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
儿子想要一个球鞋,都被建国拒绝了,他只是摸着儿子的头说:“好孩子,再等等,等爸爸把大事办完了,给你买耐克。”
外界的质疑声更是从未停歇。
“有钱没地方花了?买那堆破砖烂瓦。”
“等着瞧吧,不出三年,他得哭着把房子卖了。”
这些风言风语像针一样,时不时地刺痛着这个家庭。
然而,刘满囤却异常的平静和专注。
他没有理会外界的噪音,而是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这两处院子上。
刘满囤亲自找来刘家庄的雷师傅,研究传统的建筑工艺,他要的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尽最大可能地恢复院子原有的风貌和神韵。
他像对待一件艺术品一样,小心翼翼地修补着每一块砖,每一片瓦。
他常常一个人在院子里待上一整天,抚摸着那些被岁月侵蚀的廊柱,仿佛能听到老宅在诉说过去的故事。
刘满囤坚信,这些院子是有生命的,它们承载着燕京城的历史和文化。
在那个所有人都向往高楼大厦的年代,他的这种“复古”行为显得格格不入。
但他内心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古老的,就越是珍贵的。
时间是最好的裁判。
几年后,随着燕京城市发展的加速和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日益重视,四合院的价值开始被重新发现。
尤其是刘满囤购买的四合院所在的那片区域,都被划为了历史文化保护区。
房价开始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飙升。
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如今再见到刘满囤,眼神里充满了敬畏和嫉妒。
当第一位有意向的买家,一位酷爱东大文化的外国商人,开出一个让他都感到震惊的价格时,刘满囤才真正意识到,他赌赢了。
而且是大获全胜。
刘满囤没有立刻出售,而是选择性地将其中一处院子长期租给了一些IT精英们,获得了稳定而丰厚的租金收入。
另一处,改造成了传统燕京茶馆,每日里的游客们不断,赚的盆满体满。
财富的急剧增长并没有让刘满囤迷失。
相反,他比以前活得更加清醒和通透。
刘满囤没有像许多暴富的人那样,买豪车,住别墅,过上奢华的生活。
他和高秀兰依旧住在刘家庄西岸区胡同的老房子里,院子里的石榴树和葡萄藤,还是他们亲手种下的。
“生活质量,从来都不是单靠金钱来提升的。”
这是刘满囤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认为,当物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过度的追求只会成为一种负担,让人心为物役,开始践行一种“简约生活”的哲学。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17414/67016.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