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615章 香江行!!!

第615章 香江行!!!


“踏呀踏着水路去香江,水路有多长,十里百里千里和万里呀,亲情满香江!

    一百年的荣辱,一百年的沧桑,一百年的离别,一百年的成长,香江,别来无恙!”

    刘勇特别喜欢这首歌,它唱出了一种浓浓的血脉亲情,唱出了每一位国人对香江的思念和牵挂,唱出对香江即将回归的欣喜和感动,也唱出了对香江的祝福。

    这年头,作为党员要出国门必须向组织报备一下。

    刘勇想去香江旅游被批准后已经是五月底了。

    六一以后,刘勇刘本成兄弟俩第一次踏上了香江的土地。

    他们俩先是在京城乘坐飞机抵达宝县,随后在罗湖口岸顺利入境,正式进入香江。

    与见过大世面的刘本成相比,刘勇一直生活在国内,从未踏出国门。

    这一刻,他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尽管刘家庄地区在国内已经相当发达了,但与香江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而且这种差距并非短时间内能够轻易追赶上的。

    维多利亚港的海面上,百舸争流,大型海轮来来往往,九龙上空的飞机起起降降,双层大巴和小型车在海边的道路上川流不息。

    直升机在维多利亚海峡上空翱翔,狮子山山峦叠嶂,有长长的扶梯可以上山,而星天小轮的绿色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山顶上设有奢华的观景餐厅让人流连忘返。

    眼前的情景映在刘勇面前的就是一副经济繁荣的立体画卷,让他叹为观止。

    与三哥刘勇前往香江的目的截然不同,刘本成此行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前往“香江刘氏海外投资”总部任职历练。

    作为刘氏家族在金融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他或许将在未来执掌这艘庞大的金融巨舰。

    因此,家族对刘本成的培养可谓不遗余力,此次赴“香江刘氏海外投资”挂职锻炼,不仅是对他能力的考验,更是为即将到来的重大行动铺路。

    作为刘氏的核心人物之一,刘本成当然也知道了这次重大计划。

    所以,到港后的第二天,刘本成就去了“刘氏海外投资”报道。

    如今执掌“香江刘氏海外投资”大权的,是刘氏家族的远房子弟刘述栋。

    他得知本家核心子弟刘勇即将来香江游玩的消息后,不仅亲自过问,还贴心地为其配备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以确保刘勇在香江的行程既舒适又充实。

    此外,刘述栋更是慷慨地表示刘勇在香江期间的所有花销由他来负责,彰显了家族内部人员的深厚情谊与周到关怀。

    起初,刘勇本打算婉拒刘述栋的好意,但刘本成的一句话让他犹豫了。

    “三哥,我觉得您还是接受的好!”刘本成轻声劝道。

    刘勇眉头一挑,略带不解地问:“为什么?我难道还缺这三瓜俩枣的?”

    刘本成压低声音,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咱们兄弟谁也不缺这点钱。

    但您想想,这些‘封疆大吏’主动示好,咱们若是不领情,恐怕会让他们心里不踏实。

    咱们适当的回应,既能维护关系,也能让他们安心不是?”

    刘勇听罢,不禁轻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嘿,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

    咱们老刘家,如今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他并非愚钝之人,短短几句话便领会了老弟的深意。

    “呵呵,没办法,以咱们刘氏如今的体量还真不比一些小国差。

    这家大业大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分出个内外亲疏不是。

    我们是直系子弟,还没有这些烦恼。

    而那些旁系以及外人,在咱们这艘大船上那个不战战兢兢,生怕出了什么差错?”刘本成一语道破。

    就这样,刘勇“从善如流”,坦然接受了刘述栋的示好。

    刘述栋还生怕刘勇这名家族直系子弟在他这“一亩三分地”上出什么意外,不好跟家族交代,就为刘勇还配备了几名五大三粗的保镖和司机,以确保他的安全。

    然而,刘勇却坚决拒绝了这一好意。“开什么玩笑?”他自信满满地说道,“我堂堂刑侦大队长出身,还会怕几个香江的社会人?

    这要是被我同事们知道了,我的脸还要不要了?”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与自信。

    刘勇保镖与专职司机没要,只留下了一名向导。

    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刘勇了解到这位向导名叫马忠,竟然还是他的燕京老乡。

    马忠在“刘氏香江海外投资”工作也有三四年了,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比较熟悉。

    说起第一来香江,马忠说他几年前第一次被派来香江出差时还差点闹出笑话来呢。

    那天天刚蒙蒙亮就赶紧起床,从不吃早饭的马忠包子油条一顿猛造。

    他这也不全是因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是有公司前辈们谆谆教导在先:“哎呀,这香江啥啥都贵,吃的、喝的、坐车、乘船,就一个字‘贵’!

    一碗面二十几块,一瓶水三四块,去了之后能去的也就是麦当劳肯德基吧,那个价钱跟咱差不太多”。

    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言语之迫切大有让马忠有种自带口粮饮料的既视感。

    等他在宝县过到河对面,马忠这才知道到底是“两个世界”,敢情连作息时间都相去甚远啊。

    跟燕京不同,早上八九点的香江街道上几乎可以用空空如也来形容。

    这里九成以上的店铺都是关着门的,只偶尔有打扫街道和晨练的老人路过,整个香江似乎还沉浸在梦乡里。

    除了去得早、门庭冷落之外,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确实给人一种相当现实的压迫感。

    就仿佛烧香拜佛的香客步入大雄宝殿,宝相庄严又巍然屹立的巨大佛像给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差不多。

    抬头看,巴掌大的那么一片天,低头四顾,是冷森森的钢筋水泥。

    十点来钟,街上的人群仿佛一瞬间从地底下冒了出来,触目所及都是急匆匆南来北往的人流。

    加上周遭的语言南腔北调,很少有燕京人马忠能听得懂的,真有异国他乡的孤独感。

    这里的物价真是高啊!

    稍大点儿的馆子马忠是自然不敢进,街头上的小吃摊儿也就敢偷偷瞄一眼价格:“嗯!果然不是我等能消受的。”

    于是,那会儿马忠的中餐真的就在麦当劳解决的。

    即便是麦当劳,也是站在人后端详了半天才搞清楚巨无霸在这里叫啥、多少钱,该店什么样的套餐才算贴切他的身份。

    马忠说他对香江的这种“敬畏”一直持续了好几年。

    毕竟“刘氏海外投资”公司里跟他一样职位的人,但身价却是他的十余倍之多,并且人家拿的还是港币。

    巨大的收入差距也是维持这种“敬畏”的坚强基础。

    马忠第一次正儿八经在香江购物,是给燕京一哥们帮忙代购“大哥大”。

    他早听说过香江也这里可以刷银联卡,却一直没机会试试。

    马忠在一处电子商城,挑好一台“大哥大”,他要付款的时候忽然想起一件事来。

    人家的价钱可都是以港币计价的,他的银联卡里可只有人民币啊,那怎么办?

    马忠那会儿不懂啊,但是老老实实跟人家店员说了。

    你还别说,这店员真是机灵,这机灵劲儿不当老板都可惜了。

    听我马忠这么一说立马儿顺坡下驴:“哦,这样啊,那我得重新给你算一下,看看该扣多少RM币。”

    于是,这名店员拿出计算器噼里啪啦一通按,得,到最后九千多块的“大哥大”,他给人家掏了一万多!

    当时马忠不明白啊,还得感谢人家给变通呢。

    直到回到宝县,马忠一看他的扣款记录,“咋还要给我乘上一个系数?”

    国内同胞咱不惯着他!

    马忠立马儿致电银行,这才知道蒙他的原来是香江同胞!

    不管是港币还是美刀计价,扣款时都不必换算成RM币,这个换算是在银行系统内部完成的。

    “你就没回去找那店员?”刘勇笑着道。

    “回去找?就凭我当初这脑子,您觉得我还能找得到卖我电话的地儿吗?

    再说了,即便找得到,凭人家夹杂着白话、英语三分靠猜七分靠比划的普通话,我很怀疑我当时能不能掰扯明白。

    算了就算破财消灾了呗。”马忠其实早就看开了。

    如今他在“香江刘氏”的工资待遇可不低,一年大几十万。

    有时候碰上一次“大活儿”,光分红就让他可以潇洒无比。

    “客观来讲,我觉得大部分香江人做生意还是很地道的。

    不过遇到当初我这种'小白',估计人家不弄我点儿都对不起自己'买卖人'的身份。

    或者人家自己也是'小白'不太懂而导致差错的可能性也不是一点儿都没有。”

    后来,马忠正式来了香江后,跟香江这里的同事逐渐熟络。

    香江本地的同事极为热情,生怕你不知道香江的好。

    一有空就带着马忠去品尝异国美食、去夜观太平山顶、去飙车青马大桥,在他们的引领下香江就变得异常鲜活起来。

    深夜,刘勇在马忠的带领下品尝了尖沙咀的美食后消消食。

    漫步在弥敦道上,一缕古老乐音从巷口飘来,让他不禁驻足。

    那乐音,仿佛将他带回了燕京老家胡同里的录像厅,与眼前的香江交织出一幅梦幻般的画卷。

    霓虹灯影交错,人群熙攘,香江的夜晚如梦似幻,让人沉醉。

    在繁华的香江,人们追逐着警探、大亨、杀手的身影,却往往忽略了这座城市的韵味。

    月光下,香港的轮廓若隐若现,背倚群山,脚踏海波,摩天大楼与市井小巷相映成趣,香火气息与现代气息交织出一座独一无二的港岛。

    这一次,刘勇的香江之旅,不仅是追逐历史的脚步,更是一场感受港风的盛宴。

    旺角戏院前的空地曾是张雪友卖鱼丸的地方,背后的果栏仿佛是三H会的谈判场所;

    油麻地警署是TVB粉丝的朝圣地,西九龙重案组、陀枪师姐等经典角色在这里上演着一幕幕风云变幻。

    刘勇二人又沿着警署前行,庙街大排档的烟火气扑面而来,风水摊的灯光昏暗而神秘。

    电影里刘得华曾经就在夜市前轰鸣摩托,周星尺坐在折叠椅上无奈地说着笑话。

    尖沙咀C庆大厦内,金城武谈论着爱情的保质期,不远处半岛酒店……

    维多利亚港的烟花绽放满天,星光大道上每个手印都承载着传奇。

    铜锣湾只有一个浩南,那就是陈浩南。

    避风塘内,珍宝海鲜坊船浮海波,食神月夜跨海东来。

    吴振宇下船后不久便说了那句经典台词:“出来混,迟早要还。”

    港风不仅吹拂在特定地点,更弥漫在全城每个角落。

    霓虹灯、双层巴士、街角响起的老歌,都是港风的化身。

    外人不知道的是,刘勇他是个资深影视迷,最喜欢的就是港剧。

    而这年头的港剧电影还是巅峰期,没有走下坡路。

    在香江影视领域里举足轻重的TVB,作为时代的见证者,记录了香江社会的沧桑变迁。

    八十年代,TVB港剧以武侠为主题,金庸的飞雪连天化身为电视里的爱恨情仇,掀起了一场席卷两岸三地的武侠热潮。

    到了如今,商战与刑侦又逐渐成为港剧的主流。

    但其中依然蕴含着武侠价值观的精髓:大亨的发迹、市井小民的奋斗,以及善恶有报、天道循环的信念。

    随着剧情的展开,香江的摩登生活也逐渐展现在观众面前。

    等刘勇真正亲临香江后,他发现影视剧里的繁华与现实一样。

    与内地不同,这里的社会精英们已经享受着手机、豪车、股市和酒吧的现代生活。

    职场穿搭和职场节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每个人都显得风风火火,充满干劲。

    九十年代,是香江人口增长经济腾飞的年代,也是”港片“的黄金时代,一批至今仍闪耀的女星进入大众视野。

    二战结束后,当时香江的人口规模只有60万人。

    直到,后来大量内地人涌入香江,人口规模激增,到了1950年那会儿,全港人数已达220万人。

    1970年代有400万人,1980年代有500万人,而到了1990年已达到空前的600万人。

    随着《联合声明》的签订,香江未来局势明朗化,自1986年开始,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到如今,香江经济增长率达4.7%,银行盈利达20%,外汇储备达600亿美刀。

    人口规模的扩大,经济空前的繁荣,加上社会稳定以及基建的完善,文化与文艺乘势发展。

    最耀眼的当属:香江电影。

    八九十年代,是香江电影的黄金年代。

    邵氏电影多年积累的人才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吴宇森、徐科、王甲卫……类型各异、才华横溢的电影人纷纷横空出世。

    这年头,香江电影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香江本土,向北延伸到大陆和倭韩地区,向南延伸到整个东南亚。

    到了90年代初,香江电影每年的产量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

    电影从业者都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有开不完的工。

    像周云发、程龙、张满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约不断,时常要在拍一个戏的间歇拍另外一个。

    有一年,大明星周云发创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纪录。

    但很快就被张满玉打破。

    张满玉因为一年拍12部电影,在业内有了“张一打”的外号。

    刘氏旗下在国内也有影视公司,在国内都是行业龙头。

    然而,与邵氏这样的影视巨头相比,差距依然显著,尤其在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方面,刘氏集团尚未能及。

    为弥补这一短板,刘氏旗下的“皇城娱乐”公司正积极寻求与香江邵氏的合作。

    在“香江刘氏海外投资”这一金融巨擘的撮合下,双方迅速达成共识,一拍即合。

    双方计划共同出资合拍影视剧,在国内建立大型影视基地,并开展艺术人才培训等多项合作,携手开创影视行业的新篇章。

    坐着游轮环游香港岛,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游轮拥挤的程度超乎刘勇的想象。

    到处都是人,水泄不通,挨肩擦背。

    而且老年人居多。

    夜色中的香江岛,真像是一颗镶嵌在大海上的璀璨明珠,更像是一座海市蜃楼。

    刘勇二人上船的时候,天还没有完全黑,雨还在下着。

    天是青灰色的,海也是青蓝色的,城市的灯光也渐渐次第亮起来,江面上波光粼粼,水波荡漾,如撒上了一层银粉,不远处的高楼大厦都好像是漂浮在海面上,有一种清冷而超然出尘的气息。

    夜色降临后,海上城市的夜景如同一幅宁静而瑰丽的画卷在刘勇眼前徐徐展开。

    刘勇承认香江的真漂亮,这里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霓虹灯、彩灯、射灯、路灯、景观灯等等各种各样的灯都亮了起来,五彩斑斓,辉煌耀眼扮靓这座美丽的城市。

    这里还真是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

    香江的高楼都建在维多利亚港的两岸,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多数银行、保险公司、金融证券公司、商业中心等等高楼都醒目地矗立在香江的两岸。

    刘勇遥望岸边,“刘氏海外投资公司”几个大字在其中耀耀生辉。

    比起其他的大型公司大部分都是租的办公楼不同,“刘氏海外”的办公大楼是自有产业。

    而这栋高达一百多层的大厦,当初花了刘氏数十亿港币,如今的价值也早就翻了好几番。

    像这样的物业,“刘氏海外投资”旗下还有许多栋。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17414/67218.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