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新学派
推荐阅读: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重生之资本传奇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炮火弧线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小轩窗,玉珠忙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钱牧斋没有答应。”
“他是铁了心要创实学!”
侯恂恨恨地道,对东林党的前途很是忧虑。
钱谦益的官职不是东林党人中最高的,但是他的名声、还有和其他东林党人的关系,都让他称得上党魁、至少是年轻一代党魁。
在韩爌、孙承宗等人相继老去后,将来能执掌东林的,必然是钱谦益。
这样一个人要自立门户创实学,其余东林党人怎不忧心?
不过也有人表示理解,吕维祺道:
“东林理学,以泾阳先生、启新先生、景逸先生三人为宗,上承龟山先生。”
“牧斋先生就是再有学问,也很难越得过他们,更别说还有二程、朱子。”
“他要自立门户,也是情有可原。”
这番话听着像是为钱谦益辩解,侯恂不满道:
“吕兄也要抛弃理学吗?”
“难道忘记了先贤的教诲?”
吕维祺解释道:
“先贤留下的教诲,吕某一日不敢忘。”
“但是皇上已决定改进理学,还得到朝堂众臣认可。”
“吾等所能做的,就是保全先贤们的学问,不让某些人用注释曲解。”
号召众人积极参与,争取校注四书五经的主导权。
坚守理学的士人,自然积极响应。
但是这件事说着简单,做起来谈何容易!
侯恂皱眉道:
“四书五经校注,是以刘蕺山、钱牧斋为首。”
“没有得到他们认可的,注释就加不进去。”
“最终留下的注释,定然以他们为主。”
这番话在众人头上泼了一盆冷水,很多人开始认识到艰难。
吕维祺思索一番,提议道:
“蕺山先生也是东林一脉,还与景逸先生相交莫逆。”
“他纵然擅长的是心学,对理学也不排斥。”
“至于牧斋先生这边,尽力维持关系。”
希望能借助东林党之间蟠根错节的关系,把理学融入新学问。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其余人虽然不甘,却没有更好的办法可想。
甚至一些人开始思索,要不要投身新学派——
毕竟皇帝对理学已经很明显了,而且在扶持新学派。
将来理学定然会越来越没落,可能被新学派超越。
对理学没那么坚定的,自然想要跳船。
——
怀着投靠新学想法的,不止那些墙头草。
被张溥拉拢入科学的陈继儒、陈仁锡,此时就很兴奋。
因为他们可是知道,皇帝任命的校注负责人不止刘和钱,张溥被排在了第三位。
这代表着皇帝眼中不止有心学和实学,科学也处在同等地位。
他们作为科学派的元老,定然能在学界扬名,甚至有机会成为圣贤。
陈仁锡既喜又羡道:
“皇上对天如真是偏爱,这么看重他创立的科学派。”
“就是不知道天如这次考得如何,能不能把科学的名号立起来?”
作为后起之秀,张溥在天下间名声虽大,却是根基不深。
与之相比,刘宗周早已是天下公认的一代学宗,他主持四书五经校注,没人能够反对。
钱谦益以前在学问上差了点,但是却文名满天下,还是东林党新一代的党魁。在发表《生产论》后,已经被视为儒学宗师。
张溥的科学创立虽早,根子却源自西学。这门学问在天下间的影响不大,需要张溥亲自摇旗呐喊。
如此自然很考验张溥的名声,还有他的能力。
陈仁锡对此有些忧心,陈继儒却很有信心,抚须笑着说道:
“等着看吧!”
“只要夺得明算科魁首,天如就很有可能成为会元。”
“他之前已经中了解元,将来若再中状元,那就是三元及第。”
“你说以皇上对他的偏爱,会不会点他为状元?”
陈仁锡目瞪口呆,一时有些失神。
他知道张溥去年中了解元,但是却没有想到这一点。
如今仔细想来,才察觉张溥中解元的原因,是皇帝更改了解元评判办法。
这次会试又改,焉能不是说为张溥准备?
如果张溥能抓住机会连中三元,那就是数百年未有的盛事。
顶着这个名头,他主持四书五经校注,也没有多少人能非议。
想明白这点之后,陈仁锡心里极为欢喜。
但是旋即又忧心道:
“若是成了魁首,天如中会元的事情还好说。”
“就怕没成魁首,皇上又强行点他为会元。”
“那对天如可不是好事,科学也会蒙尘。”
这是他担心的事情,怕杨景辰秉承皇帝旨意,强行点张溥为会元。
陈继儒则老神在在,信心满满地道:
“念台多虑了!”
“皇上不会逆势而行,天如也有中魁首的实力。”
“甚至老夫猜测,皇上之所以改变解元、会元评定办法,就是为了让天如堂堂正正、靠实力连中三元。”
“到时他成了两科甚至三科魁首,还有谁能质疑?”
对张溥极有信心,认为他定然能惊艳世人。
陈仁锡在他带动下,也多了许多信心。
又想着经筵的事情,说道:
“十二日的经筵,陛下特意邀请眉公过去。”
“天如正在考试之中,科学能否在经筵上扬名,还得要看眉公。”
“不知眉公打算讲什么,有了头绪没有?”
陈继儒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向陈仁锡道:
“科学是以数学为基的学问。”
“但是你我二人,却不精通数算。”
“芝台有没有想过,如何在科学立足?”
陈仁锡真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从张溥那里听到的是百家补儒——
用他们对诸子百家的熟悉,补充儒家缺失、壮大科学一派。
至于在科学派竖旗的事情,他根本没有考虑。
陈继儒却一直在思考这一点,向陈仁锡道:
“我这几日细细思索,发现科学的观点之中,最适合的我们的就是民主。”
“皇上认可‘民为贵’,各地试建的议会,也在推行掣签选举法,用掣签实现民主选举。”
“老夫主持的公民委员会,负责维护的就是公民权益,确保公民能当家做主。”
“你说能不能在科学派,竖起民主这面旗?”
意图用科学的民主观点,树立在学术界的地位。
他相信,这是自己的优势所在,皇帝也不会反对——
因为当今皇帝设立国会的用意,就是用民众和官僚相制衡,提倡君臣民共治。
他在之前的君臣民征文上,也隐隐体现了这一点,受到皇帝称赞。
所以他才被召到京城,以布衣之身,奉命筹建公民委员会。
这些事情,让他对推行民主很有信心。甚至希望像钱谦益那样,从皇帝那里获得学术上的指点。
十二日的经筵,就是他的机会。他要在京城的学界和民间,一举树立地位。(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23270/6697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