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三国之我就一混子啥也不会 > 第140章 困兽

第140章 困兽


江东,自古以来都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

这与它优越的地利有关,虽说此地偏安一隅,但与成都平原一样,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这都是它成为重要粮仓的原因。

但正因此,如果敌人过了长江天堑,自西向东发起攻击,那平坦的地势就成了无险可守的劣势。所以面对漫长的陆上防线,共济会想要渗透进江东非常容易。

且此地百姓比起连年战乱的北方来说,生活压力小了不少,家家户户多少还有些余粮,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还是会卖粮的。更不用说其他物资,以他们的精明头脑,价格到位了一样可以卖。

此事要是发生在北方,这招就不怎么好使了:老百姓都快人吃人了,你给我钱又有何用?

所以你看造反起义的多是中原百姓,尤其是大灾之年,朝廷腐败,只有造反抢了别人,自己才能活下去。

反观江东地区就不一样:毕竟有口饭吃,因此百姓就不会造反,造反?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好不。

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物资外流很快就由量变引起了质变,形成风潮,席卷了整个江东大地。

山阴,郡治府。

孙策在此召集了各路主要将领和官员,以及各世家家主前来商讨对策。

上首,孙策愁眉不展,见人已到齐,于是对众人说道:“此次紧急召集大家前来,主要是为了江东地区的物资外流问题,以及共济军对我军的封锁,各位有何高见,可以畅所欲言。”

朱恒率先起身行礼后说道:“主公,在这之前我想先汇报下前段时间的换俘事件。

此次我负责与共济军换俘,换出去计一千余,换回来五千余,多出的差额我军以粮草填平。

本来共济军的俘虏都是重伤或昏迷被擒,现在能换自己人回来,这本来没什么。

可谁知共济军那些贼子不讲武德,将归还的全部士卒手筋挑断后续接,外观根本无法看出,待互换完毕归营后,才知详情。

向共济军质询,其称这是打仗时留下的老伤,与其无关,当真是脸都不要了!

可惜这五千战士,无法继续作战只能伤退,可这手不能提的样子,也没法种地啊!

更可恨的是那些共济军贼子们,不知给俘虏们灌的什么迷魂汤,说是我们赎金交的少才导致此事发生,当真是颠倒黑白,问题是这些俘虏还坚信不已,我们解释这是离间计都不管用,真是可恶至极!

如今,这批返乡之人只能白白养着,还在乡间、村里散播我军薄情寡义之名。

主公,你看要不要将这些祸害…”越说越激动的朱恒,最后直接来个抹脖子的动作。

孙策边听边揉脑袋,愁上加愁,看到朱恒最后的动作,忙制止道:“不可,他们每人背后都有大量亲属,说是五千,实则更多,此事牵扯太多,不可行此残暴不义之事。”

好么,虽然自己杀起世家来是毫不手软,但不代表自己是个嗜杀之人。一次杀这么多因言获罪的无辜百姓,他如何能过了心中的这道坎?

孙策无奈,只能问左手第一位的周瑜:“公瑾可有良策?”

周瑜沉思片刻道:“此时不可一味弹压,可先责令里正、乡老负责禁言。如果还有谣言扩散,同罪罚之;

其次,可对这五千人进行补助,派善言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事实胜于雄辩,如果我们都舍得补助已成废物的他们,如何不愿足金换回他们呢?敌人的挑拨必不攻自破。”

孙策头大道:“此计可行,便依此行事。但我们物资匮乏严重啊,再加上这一笔,那更是雪上加霜。这也是我召集大家来商议的本意,如何开源节流,面对困局。”

周瑜也有些犯难,开口道:“前几日我就物资外流一事派密谍探查,可惜去了共济军占领区的,一个都没回来。

而在江东地区探查的结果是:大量商队入我江东进行贸易,可他们带来的都是铜钱和金银,带走的可是粮食及各类物资,甚至还有铁器。

而他们的身份,都指向一个地方,那就是交州。

明显这是共济军的釜底抽薪之计,让我们物资匮乏后自行崩溃。

可叹那无知百姓,甚至还有贪财的大户们,还不知其凶险,只顾眼前利益。

如今,我已派各路官府下发严令,禁止物资卖与外地商人,违者重罚,可此事依然屡禁不止。

在暗处还有一股势力为这些商人保驾护航,其中,我这损失了不少的密探,才大致探得,大部分是共济会的密探,甚至还有我军被收买的官员、将领、世家大户,他们收购物资后再倒卖给外地商人。

眼下确实到了我江东危急存亡之时也。”

孙策听完周瑜的话,对长史张昭问道:“子布,官员和大户中是否有此情况?一定要严查!查出一批,杀一批,看他们还敢不敢发国难财了!”

张昭起身恭敬行礼:“主公,昭必将这些蛀虫揪出严惩!

不过主公,对待将领和世家大户需谨慎,就怕容易动摇我江东的根基。还有当务之急是如何开源,否则明年开春,我军将面临物资严重匮乏的窘境。”

孙策皱眉沉吟半晌,抬眼扫过下首在坐近半数的世家之人与另一半各级将领。

他接着对周瑜命令道:“公瑾,将领和世家之人由你去查,具体责罚尺度你自己把握,只要止住这股歪风就行。”

周瑜闻言心中明白,主公这是打算大事化小。也是,这股势力太大,如果大动干戈,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动摇根基。

周瑜领命,表示明白。

孙策看着其余人,沉声道:“张长史所言非虚,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开源,诸位可有良策,尽可道来。”

下首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有些冷场。

四大家族里,陆逊眼观鼻、鼻观心,如那老僧入定般端坐其位,很难想象这是个十三岁少年的表现。

朱恒刚才已经冒过了头,再说,打仗他还行,这经济民生还是算了,自己不擅长的事还是不要碰为妙。

另外两家,顾家的顾雍和张家的张睦对视一眼,顾雍那智慧,哪里愿做那出头的鸟儿,因此,只是鼓励一笑。

这张睦虽然当过蜀郡太守,看起来官挺大,不过,这世上不是说你官大,政治智慧就高,尤其是在这卖官鬻爵的东汉末年。

虽然他有些政治智慧,但是不多,否则也不会在钱财无虞的情况下让人从巴郡给赶了回来。

就见他一副不太聪明的样子,自信的起身行礼道:“主公,睦有一计,可献于主公,定可为主公解忧!”

接着他说出了自认为的奇谋妙策。


  (https://www.635book.com/dzs/38836/67693.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