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骚操作
推荐阅读:【电竞】赴光 偷听小奶包心声后,全家炮灰赢麻了 原神:与两只芙芙的日常 高武大秦:你也不想秘密被知道吧 对,我开挂了 德运少班主?老子不干了! 嫡女重生,皇上的小娇娇杀疯了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非吾所愿非汝所想
内阁不配合,皇帝必须有所表示。
会试不能搞事,那就在殿试搞事。还能在殿试与六部观政之间增加一个考试程序。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皇帝的个人喜好,你还不能让皇帝有点个人喜好了?
有了贾琏出主意,李元顿时心情大悦,亲自给贾琏送出去之后,立刻批复内阁的条陈,下一届乡试全国都该规则了。
为了彰显皇帝的公平,李元还在批复上备注,礼部应尽快准备一批教科书,送往全国各省,并且将今年的乡试,推迟到明年。
内阁拿到批复之后,勉强松了一口气,这一关总算是过来了。
这就是皇权从法理上占据绝对优势带来的压力!还有就是内阁一直很担心一点,那就是恩科的事情迟迟没有回音。
理论上会试三年一次,加恩科意味着天下的学子们,多一次会试的机会,意味着要多取百余名进士。
做官这种事情也是讲格调的,科举进士做官,这叫正道。在文官这边属于生态链的顶端。
很多人都是走科举道路无望了,才会选择别的渠道出仕做官的。
周帝国百余年下来,冗官的情况也是有的,并且很严重。杂流官想拿到一个实缺,那是很难的。新科进士除非自己放弃,否则朝廷一定有安排。不用像其他的官员,需要在吏部使劲,求一个实缺。
确定了明年乡试加入实学内容,并且比照算学规则之后,内阁后续的运作效率加快,这个真拖不得,会被天下秀才骂娘的。
过了这一关之后,下次内阁会议上,林如海抢先建议道:“微臣请开恩科!彰显皇恩如日当头,泽被天下。”
这话你还不能说林如海是在拍马屁,但他却真的是在拍马屁了。
余下阁臣纷纷起身附和,心情不错的李元笑道:“既然诸卿皆此意,尽快拟个条陈上呈!”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现在是四月份,恩科能赶在年内举行。
内阁上下也很满意,他们算是为天下的贡生们争取到一次恩科的机会了。尽管皇帝一直拖着,拿这个作为筹码,逼着内阁就范。
前面内阁颁布了明年乡试的规则后,邸报发出去没几天,民间报纸还在就此事议论纷纷,不少顽固派还在报纸上反抗“暴政”,后脚跟着恩科的消息就出来了,这一下没人去讨论“暴政”了,更多的人都在关心恩科,发现报纸上的内容里没有提到恩科要加入实学内容后,次日的报纸上多了一些强调,为能参加恩科以及明年春闺的贡生感到庆幸,可以有连着两次机会,不必考实学的内容。
舆论场上吵架归吵架,因为国家政局稳定,民间的舆论很难掀起太大的动静。
有机会参加恩科的贡生,也没心思发表政论,都在抓紧赶路。恩科放在十月初,这个时代的交通,远一点接到消息都是一个月后,还要进京赶考,免得耽误时间。
恩科的事情有礼部去操心,内阁大臣们有的是处理不完的公务。
这不,上一次提出军改建议的岳齐,奏本被留中不发之后,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武官以及勋贵的压力。
都是将领,谁不希望自己手下的军队装备好一点,每年能拿到的拨款多一点。
岳齐能坐稳阁老的位子那也是有一批将领支持的,各边军军镇的将令,各省的将令,都在盼着岳齐能为大家谋福利。
周帝国的军队大概分三个部分,一个是京营,一个是各省的驻军,一个是边镇的驻军。说到待遇最差的,应该就是各省的驻军了。
说到军改动力最强的,自然是各路边镇,原因也很简单,过去他们是最强的战斗力,首批军改之后他们在军队中的地位大不如前。
岳齐是边军的出身,各路边军很自然的拥护他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上一次奏本被留中,岳齐不甘心,自然要再上一次。
经过贾琏帮忙算账之后,李元心里有底了,给了岳齐一个当面奏对的机会。
岳齐还挺高兴的,赶紧准备好各种说辞,争取先在皇帝这边通过,才好在内阁会议上正式拿出来谈,通过了才好走流程。
君臣见面之后,李元主动问岳齐:“岳卿所奏之军改,预计花费几何?”
岳齐愣住了,怎么上来问这个,他可没算过这笔账,犹豫了一下岳齐道:“微臣没算过。”
李元也没生气,笑着再问:“新编的京营,基层军官以皇家军校毕业生为主,高级军官也需要去军校进修,成绩合格才能领兵。试问岳卿,如今的军校生数量是否足够军改所需,旧式将领能否通过军校的考核?”
岳齐又愣住了,他所有的准备都没发挥作用,主要是他主观上认为,李元不懂军事。再者,当初承辉帝搞京营的军改,也是放手交给岳齐来做。没有问这么多东西,经费给的充足。
岳齐之所以被问住了,自然是此一时彼一时,当时京营虽然有一定战斗力,但长期受到勋贵把持,承辉帝有强烈的改变京营的迫切心态。
李元则不一样,完成了京营的军改后,能够威胁到皇帝的力量没了,全国性的军改变得没那么迫切了。
一旦没那么着急了,那么算账的事情自然就变得重要了。
还有就是,贾琏编练新军,那是为了开拓南洋,并且也实际上的拿下了南洋大片疆域。
岳齐的军改呢,目的何在?完成军改后,有什么明确的目标没有?如果都没有,那么军改的必要性何在呢?
都说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实际上朝廷也差不多,如果没有迫切的军事压力,朝廷为了省钱,真的没有改变的动力。
李元也一样,贾琏给他算了账之后,李元甚至怀疑,岳齐是不是盯上了内帑的那点存款,还是说太仓难得有点存银被看上了。
同样是军队,李元是见识过南洋新军的战斗力和军纪严明的,所以即便是要搞全面军改,他也倾向于用贾琏来搞,不会用岳齐。
即便是用岳齐,也会让贾琏那边拿出一个规章制度,让龙禁尉负责监督,不会给岳齐太多操作空间。
被问住的岳齐,意识到哪里出问题了,小心翼翼的问一句:“陛下,军改有京营为例子,所需花费以及人才也不必一步到位。”
李元现在沉稳的多了,也没着急驳斥岳齐,而是平静的表示:“朕知道岳卿也是为了国事,不如这样,回去拿一个全面的方案出来,先在兵部讨论通过,再送内阁集体商议,朕这里倒是没有太多的想法。”
岳齐听了顿时长出一口气,事情没有太糟糕,赶紧起身应承:“微臣着急了,这就回去准备。”
李元很客气的送走他之后,转身回来就对身边的胡敏道:“这厮欺朕太甚!哼哼,朕也是见过新军的,岂容此辈欺我。”
胡敏只能做一个安静的听众,秉承绝不干政的理念。
好在李元也没多说,就是随口一句就作罢了,坐在椅子上看着面前堆起的奏本,叹息一声,继续忙碌。
这已经是内阁过滤之后的奏本了,承辉帝时期有个御前秘书处,李元登基后暂停了。
现在一看事务太多,一个人处理太辛苦,李元又动了重启秘书处的念头。以前的秘书班子,那是先皇信任的人,现在的自然用自己的。
为了这个,李元还特意发了一道中旨去内阁,表明不会搞大赦,却要赦免几个流放南洋的臣子归来为秘书。
之所以叫秘书处,那是李元学贾琏搞的。贾琏身边就有一个秘书处,帮忙处理各种事务。以前叫幕僚或师爷,贾琏最近给改了。
这一类的细节,可见贾琏对李元的影响。
林如海见到了中旨,法理上他是有权利驳回的。不过这点事情不至于跟皇帝作对,不就是几个被流放的官员么?
与内阁其他人打了个招呼,通报一声之后,林如海就批准了,随即以正式的圣旨下发南洋。
至于大赦的事情,林如海还真的无所谓,毕竟那么多被流放的官员,都是当初张庭恩在任期间干下去的,林如海手里也没少沾案子。
让这些人在边疆为国做贡献挺好,至于民间的案犯嘛,那更无所谓了。朝廷这些年不断的移民实边,因为地方官没有积极性,效果不佳。反倒是民间不少主动逃边的人数很多,其中以河北山东逃亡关外,陕西百姓私自逃亡甘肃甚至新省的也不少。规模最大的还是南洋各地的移民,官方做的最好的是广东和广西,其次就是民间商行也在做。
类似的移民,内地的缙绅积极反对,地方官也没有积极性。这几年处理了很多官员,效果也不明显。
原因也很简单,作为最基层的长官县令,手里的权力也就那样,很容易就被士绅架空了。除非县令是个强势的性格,不顾个人政绩得失,狠心要与士绅硬碰硬,这种官员很少,少的可怜的少。
闽浙那边也有不少移民的,都是民间在组织,官方同样没啥积极性。只不过闽浙山区的民风彪悍,敢于冒险,地方士绅没有太多办法拦着。
总之,皇帝要捞几个官员在南洋同甘共苦的官员回来,那都不算事。
至于民间的移民嘛,地方官员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没人愿意冒着得罪内阁的风险去阻拦私逃沿海移民。
关于在科举中全面推行实学内容的圣旨下发后,实学的教科书迎来了新一轮的销售高峰。
对此礼部很不厚道的做出了一个决定,那便是从京城的贾家的书店以成本价买了一批教材,然后发往全国各地,按照定价翻倍后卖给各省。
各省教育机构不买还不行,这个量是必须完成的,等于是强行摊派了。
这种事情自然是上行下效,到了省一级,礼部发来的教材肯定不够用的,所以干脆的自己刊印一批,压给下面的各级学堂。并发文强制各级官方学堂,不许用民间的教材,只能用官方的教材。不就是摊派么?谁还不会似得。
实学教材有没有全面推广不知道,反正卖教材先挣一笔。
这个事情在民间引起了不小的动静,主要是广东和广西两省好几年前就开始搞实学教育了,他们的教材都是免费的。
因为报纸的缘故,各省之间的信息传递要比以前快的多,也广的多。
两广这边一看礼部发来的教材,以及要求摊派,很直接给顶回去了。表示两广不需要教材,我们自己有的是。看在礼部辛苦运来的面上呢,两广这边给一个成本价和运费,高价就别想了。
这事情传开之后,其他省份的读书人不干了,凭什么我要用高价的教科书。
一开始闹的只是湖南和福建两省,后来消息渐渐的往内陆传,一个月前后,全国都因为教科书的事情闹腾起来。
各地的御史很自然的要上报,各级官员也要处理后上报,内阁那边接到上报后,内阁小会议上林如海含蓄的批评李清做事不靠谱。
李清被骂了也没法子,只能捏着鼻子忍了,转头李清把礼部的官员叫来,含骂量很高的一顿问候。让他们自己想法子解决。
李元也知道了这个事情,表示叹为观止,就这点事情,礼部也要挣一笔钱,真是朝廷的好官啊。
相关奏本,内阁没有转呈御前,自己就处理了。实在是太丢人了。
礼部给的解释很扯淡,时间太紧了,所以才出此下策,这不是为了各地的学子着想么,怎么还落了个不是。
最终还是没有闹起来,因为内阁难得雷厉风行了一回,御前内阁会议上,内阁提议罢免负责此事的礼部侍郎,并且得到了李元的批准。当然李元没那么好相与的,觉得这些人是在与皇帝作对,毕竟实学入科举是皇帝的新举措。所以,罢免一个侍郎是不够的,这一条线上的所有官员都得罢免,如此才能给天下学子们一个交代。至于费用嘛,礼部从朝廷拨的经费里给还回去。
最终这个钱还了,也没还。账面上是还了,实际还有别的操作。
只能说,如还!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40724/67206.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