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大唐:魏家逆子,开局震惊李世民 > 第四百二十七章 封赏

第四百二十七章 封赏


大殿里,朝廷的官员早已经走的干净,除了几个点头执烛的内侍以外,只有角落里的马周还在那边奋笔疾书,记录着什么。

此时,听到魏叔玉的这句话,马周也不禁抬起头来,眼神中带着一抹钦佩之意。

这句话,既没有引经据典,又没有豪言壮语,可以说是浅显易懂,到了目不识丁的人都能理解的程度。

可偏偏这句话,却听着如此霸气,带着一股一往直前的孤愤!

这简直是为像他这样,出身寒微的读书人量身打造的啊!

这些一心报国的读书人,除了心中的那腔热血,还能剩下什么呢?

这世上,从来不缺名臣良将,缺的是让他们一展才华的机会!

马周相信,若是世间真有这样的一所书院,贴着这样的对联,哪怕只是为了对联上的那副意境,不少人都愿意不远千里地赶过来。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便是这个道理。

过了一会,李世民那边的声音响了起来,听上去隐隐有些亢奋的模样。

“好一个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李世民看着魏叔玉,笑道:

“有了这副对联,你这书院怕是再难入那些世族大家的眼了,没有了那些人的支持,不觉得可惜吗?”

“陛下,微臣为什么要入那些人的眼呢?微臣从小便在书里面看到,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不管盛世,还是乱世,那些世族大家都活得很好,皇帝听到他们的话了,便是明君圣主,死了以后,也会给出一个好听的谥号,就算治国再烂,只要没有违逆他们的意思,那便是善待文臣,一个“仁”字,是少不了的……”

魏叔玉说着,话锋一转,嘴角露出了一抹冷笑。

“若是皇帝不听他们的,那便是暴君,昏君,若是皇帝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照顾百姓的办法,那些人便会层层加码,一定会让好好的政策走样,到时候激起民怨,他们在假惺惺地出来做好人……陛下,你可知我在乡下的时候,曾经听过一个民谣,您想听听吗?”

李世民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魏叔玉深深吸了口气,将后世里看到的那首诗念了出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进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这一路过去,魏叔玉在途中看过了太多的景象,对于所谓的“盛世”有了新的一番理解。

实际上,除了几个主要的城市及其周边之外,大唐的百姓们仍旧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到处都是盗匪横行,官商勾结,世家听调不听宣,自成一派,把持着税收,军政大军,或明或暗地在与朝廷打着擂台。

皇帝轮流做,豪族世家你家唱罢我登场。

可这些人,却从来都没有管过百姓们的死活。

听到魏叔玉的诗,李世民看向自己这位弟子的目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在这之前,不管魏叔玉做出了多么厉害的事情,李世民下意识地还是把他当做了一个晚辈,弟子看待。

可是在魏叔玉一连说出之前那副对联,以及现在的这首民谣之后,李世民终于明白,眼前的少年已然成长了起来。

是啊,若没有成长,怎会一回来,就接连废了国子监祭酒和弘文馆馆主,到现在一个昏迷未醒,一个还躺在床上不停**呢。

或许是时候,给他压压担子了。

想罢,李世民看着魏叔玉,语气认真道:

“你今日说这么多,是你给朕来一场君前奏对吗?还是得了乃父真传,想要给朕进谏吗?”

魏叔玉摇了摇头,语气平静道:

“回禀陛下,微臣只是这一路上对所见所闻,有感而发罢了,谈不上什么进谏……”

“百姓的日子,真的过得那样艰难?”李世民眼神一颤,轻声道。

魏叔玉点了点头。

“这还是因为陛下登基之后,颁布了诸多利民之策,在这之前,百姓们过得并不比牲口好多少……”

隋炀帝是不是昏君且不说,单有一条便是无法辩驳的。

那便是他的那几项所谓惊天动地的大壮举,直接将百姓压榨的苦不堪言。

光是这一点,一个“炀”字,倒也不冤枉。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对于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大唐为其定下的谥号倒也合适。

“你小子就别安慰朕了,朕从小在军中长大,百姓们过得什么样的日子,自然是看得见的……只是眼下百废待兴,有人说朕穷兵黩武,可若是不把边患彻底铲除,又岂能放开手脚,发展民生?”

李世民走到魏叔玉的旁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来。

“有大臣告诉朕,说那边患不过是疥癣之患,与民休息才是腹心之疾,要先治腹心,尔后才该去管那疥癣……”

魏叔玉微微一愣,接着脱口而出道:

“攘外必先安内?”

“咦!你这句话,总结的倒是挺好……可有什么出处?”李世民眼前一亮道。

魏叔玉这才想起来,这句话是宋朝的时候,宰相赵普说给宋太宗赵光义说的。

后来,又被那一位说过,所以极为出名。

魏叔玉笑着摇了摇头,李世民也不以为意。

“总之,朕的心思你明白就好,门阀世家,迟早是要动的,却不是现在,那国子监的匾额,就相当于他们的遮羞布,若是赐给了你,那便代表着朕与他们要彻底撕破脸了……”

魏叔玉点了点头,说自己已经明白了。

李世民却神秘地笑了笑,开口道:

“不,你并不明白……虽说朕不能将那匾额给你,可他卢玉山当着那么多人,和你打赌打输了,总得有个说法才是,否则传扬出去,朕的弟子如此被人欺负,朕都不说话,岂不是认怂了?”

接下来,在魏叔玉疑惑的神情中,就见李世民缓缓站起,对着远处的马周,斩钉截铁道:

“传朕旨意,国子监祭酒卢玉山尚未弄清事实,便蓄意构陷其欺君之罪,着免去卢玉山国子监祭酒之职,弘文馆馆主谢恒,随意殴打外臣劼力可汗,殿前失仪,罚俸一年,以儆效尤……”

说着,李世民话锋一转,看向魏叔玉,嘴角带着一抹笑容道:

“周至县男魏叔玉,前有科举,为国抡才,后有护送太子,归朝有功,甚合朕意,遂改名周至矿场学堂,为‘大唐皇家书院’,擢魏叔玉为皇家书院首任院长,官同国子监祭酒,秩从三品……怎么样,这下子满意了吧?”


  (https://www.635book.com/dzs/41976/4974653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