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商战,大秦工业化的加速剂!
离石手中紧握着的这份密折乃是来自商业部的机密奏折。
通篇阅览下来,其中并未出现刻意抬高自身、贬低同僚的言辞,就像是记录流水账事无巨细。然而,其字里行间却充斥着大量,对于秦皇的赞誉之语的言辞,诸如“先知先觉”、“圣人”、“令人钦佩”等等恭维词,难免让人觉得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嫌辞。
郭奎文此人,乃是在大秦建国之后,自基层被选拔而出的一介书生。一方面,他身上有着旧时代文人对于皇权与生俱来的顺从和恭维;另一方面,历经大秦的火线栽培,方才得以骤然登上高位。
值得一提的是,他固然未曾经历过太多苦难的磨砺与锤炼,但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素养却极为扎实,人极为聪明,知晓变通,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才,没有恃才傲物的缺点。而且,就其品德而言,相对来说尚算不错。
自从他接管了商务部以来,行事一直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在处理人情世故方面,更是游刃有余、玲珑剔透,与各部关系处理上更是面面俱到,偏有心思缜密,对大秦忠诚,对汉民族忠诚。正因如此,没过多久,他便在商业部稳稳地扎下根来,并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想在商业发展上开创一番事业。
不仅如此,他对于秦皇可谓言听计从。但凡秦皇定下何种规矩章程,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坚决予以贯彻执行,直至落实到位,还能进行事后检查,奉行责任、义务、权利三位一体。
一旦取得些许功绩,他总是会将所有的功劳,尽数归功于秦皇以及内务府身上。至于那些可能招来罪责的黑锅,则心甘情愿地由他一人背负。
正因为他这般识大体、顾大局的表现,无论是离石还是历任内务府的大总管,都对他赞赏有加、深感满意。而随着这些人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他们自然也就不再紧紧盯着商业部不放了。
作为离石掌控大秦帝国的皇室秘探组织——盖世太保,他们向来只关注那些可能威胁到,皇权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对象。而像郭奎文这样看似忠心耿耿、甘愿充当鹰犬的人物,自然不在其审查之列。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部的权力日益膨胀,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部门的首脑之位,始终被郭奎文牢牢占据着。
许多商业政策初看起来简直愚不可及。比如说,大量商品竟然以平价的方式进行销售!
要知道,如果无法从中赚取利润,那就意味着亏损啊!
大秦帝国的纸币虽然是纸造的,可纸币是有实际购买力的,不是真正的纸,是真金白银,更何况,这些平价商品不仅面向普通消费者,甚至连工人群体都能享受到如此优惠待遇,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毕竟,做生意不为赚钱反倒亏个底儿掉,这样平价出售商品,亏本卖不赚钱,岂不是咄咄怪事?
然而,正是通过这种看似疯狂的平价策略,大量的产品得以迅速倾销出去。
即便是大秦帝国,北方众多的工厂面对这般平价售卖的浪潮时,也难以招架。许多工厂因无法承受长期的亏损,最终只能无奈宣告破产。唯有那些财力最为雄厚的大型实业家们,才能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勉力支撑,勉强存活下来。
在此期间,商业部所承受的压力可谓沉重如山。一方面,内务府不断地将大量工业化的厂子,移交至商业部名下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这些工厂又源源不断地产出各种工业品,这都需要商业部来统筹安排。
照理来说,工业产品的定价权理应归属商业部自行核定。但令人费解的是,郭奎文却依旧选择向秦皇秘密上奏,非得等到秦皇亲自敲定价格之后,他方才敢大规模地展开销售活动。
这就让不知内情的人,以为是他故意摧毁别人的产业,挤垮同类产品,达到让大秦国营资本独霸市场,垄断全部行业利润的目的,把其他小资本的产业挤垮,然后在进行收购,这种收购就是明抢。
这一切郭奎文都没有解释,反而承认是他扩张商业扩张策略,为此郭奎文还遭到了江湖势力的暗杀,幸好盖世太保提前得知了消息,给郭奎文派了一队带枪的特工护卫,保护他的个人安全。
暗杀事件还促使大秦政事堂,给每名高官都配备了一队,国土安全局的持枪特工保镖,商业部现在在商品生产方面,工业化程度非常的高,工业化程度低的工厂,就需要大量人工顶替,否则干不出活,生产不出大量商品,商品少了价格就降不下来,价格一低就会亏本,亏本挣不到钱,就会没钱购买原材料,循环被打断,资金链断了,这些跟不上形势的工厂,只能破产退出商业圈。
办工厂的实业家,要想把厂子维持下去,就必须与商业部一样用统一的制度管理的厂子,使用同样多工人,生产一样品质、一样数量的产品,最后才能卖一样价格的商品。
不然的话,穷人难道疯了,会干不惜花费高昂的价格,去购买一件质量甚至更差的同一商品,当第一波平价商品浪潮过去,整个大秦的工厂被迅速整合,只留下挺过促销浪潮,听话进行升级的工业化工厂,并实现工业化生产。
这个举动,快速淘汰了大批不求上进的小厂子,还加快了大秦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进程反过来又加速了新机器的研犮、推广应用。
那些缺乏实力又不愿意加大投入的小型实业家,只能无奈地被驱逐出市场竞争的餐桌,被迫前往偏远地区苟延残喘、混吃等死,能跟上大秦促销节奏的工厂,只能不断加大采购机械的比重,把挣来的钱又再投入工厂里,那些挣了钱就安于现状,不肯为工厂加大投入的人,要么卖厂,要么缩小厂子规摸,去边远的地方,搞个手工作坊,勉强度日。
这一波平价浪潮的冲击力极其强大,它毫不留情地将大量由南梁豪门世家,所开办的工厂直接逼至破产的边缘。
这些工厂手中积压着海量的产品却根本销售不出去,资金链瞬间断裂。由于没钱购置原材料,工人们的工资也自然无法发放。
对于工人们来说,无论工资有多高,只有真正拿到手才能算是属于自己的财富。而如今,面对这种困境,就连那些技术精湛的工人和技师们,也不再愿意坚守岗位,而是选择光明正大地离开工厂另谋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大秦不仅有维护工人权益的工会组织,还有专门替工人追讨债务的青龙会。
这两个机构绝非心慈手软之辈,对于那些欠债不还的人,它们可是有着一套狠辣的手段——直接将其贩卖到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去种士豆抵债,或者是挖矿赚钱还债!
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仍有部分世家企业顽强地支撑了下来。针对这一情况,商业部遵循秦皇的旨意,再次推出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促销活动。
例如“买一送一”以及“买一搭一”等优惠方案,并且这些活动并非短期行为,而是长期持续开展的销售策略。
(https://www.635book.com/dzs/43492/66849.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