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 第109章、长安回望:次第门开

第109章、长安回望:次第门开


  张瑞图的《贺平贼表》,还没来得及上,白水王二被斩之后,王嘉胤再次在陕北揭竿而起。

朱慈炅对吴甡杀王二其实是有看法的。人家都投降了你还杀,而且事先你还同意招抚,朝廷信誉就是被你们这群聪明人败坏的。

但是吧,按照大明的官场规制,不仅不能处罚他,还要升官。

当王嘉胤的名字送到案头,朱慈炅立即就不淡定了。印象中,高迎祥、王自用、张献忠好像都是这个人的手下。

朱慈炅当时就决定要狮子搏兔,辽东那边要分出一部分力量。

他钦点了尤世禄重任固原总兵官,挂陕西剿总先锋印,令曹文诏,祖宽率步骑一万两千人入陕,归入其麾下。另外还令湖北总兵官邓玘保障粮道,随时准备入陕支援,山西这边的张鸿功也是了同样的命令。

他要布局三边,湖北,山西联合绞杀。

按照大明传统,还应该有个文官统筹督军,但现在在陕西的吴甡、张梦鲸都比较坑,朱慈炅放心不下。他本来在魏云中和范景文之间犹豫,孙承宗跳出来了。这下不用犹豫了,这个更好,一箭好几雕。

孙承宗其实已经准备好了辞章的,这次要么刘一燝的天工院体系瓦解,黄立极下台,要么就是孙承宗五人下台。后者概率很低,但不是没有,小皇帝任性起来,没人把握得住。

但他没想到还有第三种结果。刘一燝以皇极殿大学士的身份,前往南京主持筹备太祖三百年诞祭;他孙承宗以建极殿大学士身份,督师陕西,节制宁夏、甘肃、延绥、固原诸镇兵马,堪平民乱。黄立极纹丝未动,信王印也得到认可。

这叫什么?各打三十大板吗?好像东林比较吃亏,两个阁老都被赶出了京城。

孙承宗一度是准备不受这份圣旨,强上辞章的。听闻皇帝甚至从辽东调军进陕西后,又立即重视起此事来了。他的任命似乎和这次的事无关,皇帝早有意让他去陕西安民。

孙承宗进宫与“病中”的皇帝谈了很久,决定接受任命。他的条件除了让辽兵回去,朱慈炅都同意了。

朱慈炅让他招秦兵入辽的替代方案他觉得其实也挺好,就是需要时间,希望这段时间辽东能没事吧。但皇帝让他招十万秦兵入辽,孙承宗就觉得是小孩子异想天开,两万顶天了。

回到府邸的孙承宗有点疲惫。

天子很聪明,可惜就是好像还没明白什么叫政治斗争。他这么处置,看起来很好,实际上极可能让黄立极一家独大。到时,朝中又是阉党遍布。希望来宗道能扛住吧,他还是有些能量的,至少太后面前能说上话。

黄立极短期内也不敢乱来的,信王看不上他。倒是张瑞图这个两面派捡了个大便宜,希望他接手刘一燝的位置后能专心教育皇帝,别像刘一燝狗屁军务不懂还老胡乱给主意。

赶走了也好,这混账东西一回来就飘了,开口就是礼部、吏部、兵部三部之权,他的蓝批更是各种挑刺,一件小事他都能整好几个来回。给老夫去为太祖守陵吧,别以为你是东林领袖,老夫就兑不掉你。

孙承宗躺在书房躺椅上,书房的墙上还有一副朱慈炅还是太子时的涂鸦,被孙承宗裱起来了。

“秉持宏达”四个字还是那时的左倾风格,孙承宗自认为这四个字对自己而言,比张瑞图那个“保忠护国”更名符其实。皇上现在的字倒是越写越好,越写越正,越写越有力了,但就是少了当初的童真逸趣。

孙承宗一边欣赏朱慈炅的“书法”,一边腹诽着刘一燝,这名利场真的能改变一个人,他以前多好啊。

老仆来到他身边,一边给他沏上“新九真养生”茶,一边小声道,“杨鹤父子来访。”

孙承宗一直也没有戒掉这东西,那怕曾买过假货,感觉似乎有些效果,每次饮后都能让头脑更清晰。可惜到了陕西后,这东西就不好弄了。

杨鹤是右佥都御史,马上将接替吴甡担任陕西巡抚,他是孙承宗的同年,能够得到这个巡抚位置,少不了孙承宗的帮忙。

不过,因为孙承宗要去陕西,陕西并没有设置三边总督,他实际也因为孙承宗有些亏了。

杨鹤的身份还不至于需要孙承宗开中门出迎,他只是起身站在了书房门口,笑着接过伴手礼,交给仆人,便把杨鹤父子引入了书房。

两人落座,杨嗣昌只能站在父亲身边,恭敬的向孙承宗施礼。

孙承宗含笑受礼,“老夫已经和皇上说了,文弱明日便可到天工院上值。天工院行走,军事参谋。你现在只有一个同事,刘季晦推荐的孙传庭。”

“多谢阁老。”杨嗣昌刚刚四十,正是仕途的关键上升期。去天工院多少有些不愿意,因为那个参谋根本没品级。但没办法,老爹的安排,甚至动用了孙阁老的关系。

“让稚绳兄费心了,小弟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杨鹤诚恳多了,脸上尽是讨好之色。

“小事而已,修龄不用客气。不过,你怎么注意到这个位置的?”孙承宗捻须直视杨鹤。

“稚绳别笑话我了,朝中注意到的人多了去。若非稚绳出手,小儿恐怕毫无把握。”杨鹤不改恭维,态度极佳。

孙承宗笑着点点头,“天工院虽已经是陛下的储才之地,但也不是那么好出头的。别看陛下年幼,其聪明睿智不下成人。文弱到任后,要低调谦逊点。尤其需要注意,别把那里的事拿出来乱说,东厂查得很严的。”

杨鹤连连点头,猛的一拍杨嗣昌大腿。“还不谢过孙伯父指点。”

杨嗣昌都被拍痛了,赶紧做出恭敬的姿态,深深下拜。“多谢孙伯父指点。”所谓的恃才傲物,在父亲的铁拳下也不得不低头。

孙承宗抬手示意免礼,又道:“近日,老夫与你父亲都要远赴陕西。京中有事,你拿不定主意可以问问吏部的成侍郎。若有为难,你也可求助来阁老,老夫会给他打声招呼,对你照拂一二的。”

杨嗣昌再傻也知道孙承宗这句话的价值了,何况他还是聪明人。只是,孙承宗和父亲除了一个同年关系也不见得有多深联系,自己或许受益,但父亲可能就要卖命了。他很不甘,却只能磕头以更大的礼来回应。

“侄儿谨记。”

“起来,别那么多礼,坐吧。老夫还要和你父亲商量一下陕西之事。”孙承宗很强势,也很和蔼。

“稚绳,依你之见,陛下是否有些小提大作,还是下面有些情报没有传回来?”

说起陕西之事,杨鹤收到消息时,大吃一惊。这么多兵马,都够把陕西屠一遍了,要是还不能平那所谓民乱,那指挥之人不如一头撞死。显然,他和孙承宗都不是能撞死的人。

“兼而有之吧。陛下说的“七分治政,三分治军”,老夫深以为然。你别看人多,老夫实际上不敢全用的,没那么多钱粮,辽东更要紧。救民为先,平乱次之,你心中也要有底。老夫打算坐镇西安,安抚民心,你督军平乱,有没有把握?”孙承宗已经有了基本方略,更多是需要杨鹤的配合。

“当然没有问题。尤将军过往战绩,老夫也有耳闻,问题不大。那是否需要等辽兵?”杨鹤很自信。

“辽兵不与我们一起,他们走山西,三天前就出发了。我们走河南,督标带京营,但老夫对他们的战力没有信心,少带点人把。”

孙承宗有些叹气,京营会不会连乱民都不如,他实在没把握。陕西欺上瞒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他也一无所知。

“好,那我们何时出发?”

“老夫在京中还有些手尾要交过,三天后吧。”孙承宗神色严肃,他离开京师后,京中当然还要有一个阁老的布局。


  (https://www.635book.com/dzs/49344/49371421.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