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709章 赵氏孤儿

第709章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左传》  中,但真正使其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悲壮故事的,则是司马迁在  《史记·赵世家》  里的文学性再创作。

故事的起因是晋国赵氏家族内部产生了矛盾。

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谋反。

赵武,也就是赵氏孤儿跟随母亲在宫中长大,躲开了这场大规模的杀戮和搜孤。

最后在韩厥的劝谏下,赵武恢复了爵位和封地。

这个是《左转》中记载的故事,也是陈凡认为最贴近史实的。

不过到了《史记》,太史公就开始演绎了。

一个赵氏家族内部的权力倾轧,变成了忠奸之争,权臣屠岸贾残害忠良赵盾,诛杀赵氏满门。

程婴、公孙杵臼等义士舍生取义,定计救出赵武,程婴更以亲生儿子替代赵武受死。

最后赵武长大成人后得知真相,最终诛杀屠岸贾,为赵氏家族报了仇。

这两个故事之间,明眼人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司马迁版本的历史,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是个十分适合用来改编成故事的历史。

当然,后世关于司马迁版本的《赵氏孤儿》也确实深受小说家喜爱,从元代开始,就有针对这段历史的杂剧改编——《赵氏孤儿大报仇》。

到了十八世纪这个故事传到欧洲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更是将其改编成《中国孤儿》,使其成为最早在欧洲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戏剧之一。

听到陈凡并不是让他写神鬼故事,少年书生一下子被难住了。

他虽然想跟陈凡学习怎么写出《三国演义》这种历史演义类话本故事,但他之前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自己悄悄模写过几次,但都因为太过于幼稚,自己都不好意思读下去,直接将稿子揉掉扔了。

陈凡点了点头:“就照着太史公的《赵氏孤儿》写出个话本来。这其中要注意几个点!”

“首先,要将《左转》中的家族内斗,写成忠奸对立、舍生取义的壮烈悲剧,这样,矛盾才能更集中、更激烈!”

“第二,话本里的人物要有血有肉,程婴的牺牲与坚韧,公孙杵臼的刚烈,屠岸贾的奸诈,这些都要通过其具体行动和选择展现,而非简单描述一下他们的长相,斜眼吊梢眉就是奸人,浓眉大眼的都是忠臣。”

听到这话,不仅叶选,就连叶宪也觉得有趣,不由得笑了。

“第三,权利倾轧、家族内部流血的斗争,这不值得书写,咱们要把笔墨落在何处?”

叶选到底是隐藏小说家天赋BUFF在身,一点就通道:“要把升华为忠义和牺牲,这样才能震撼人心!”

“很好,看来你已经入了门了!”陈凡不吝褒奖。

叶选一听这话,更有信心,眼睛都亮了几分。

“还有,详略得当也是你之前的问题,这里面什么应该细说,什么应该简略一带而过?”

叶选皱了皱眉头,思考了片刻。

这次他还没说话,旁边的叶宪倒是戏听得多,一下子没忍住,开口道:“搜孤救孤要浓墨重彩,复仇的过程反而不用过多赘述。”

陈凡一拍掌笑道:“没想到叶大人也是行家里手。”

他这一句,直接将老叶说得脸红了,讷讷摇头:“谬赞谬赞。”

旁边的宋堂长看到这一幕,肺都要气炸了。

好好好,你们三人现在都已经演上我了是吧?

陈凡最后道:“还有最后一点,讲史,说白了,不仅要给士人看,还要给谁看?”

“普通百姓?”

陈凡点了点头:“没错,所以少点引经据典,文词要介于文白之间,老百姓听故事,又不是考科举,听不得那些之乎者也。明白了吗?”

叶选听到这,脸上笑容收敛,郑重道:“明白了!”

“试着写一写吧!我们吃饭!”陈凡大手一挥,反倒是招呼起主人叶宪来。

叶宪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陈凡,最后咽了咽吐沫跟着陈凡回到酒桌前。

一旁的叶选招呼门外的大汉,让他搬来一方小案,又备好笔墨纸砚,便闭上眼坐在案前沉思了起来。

不一会儿,陈凡等人还在喝着汤,他已经开始动笔了。

叶宪一边招呼陈凡,一边看着儿子,才过了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他终于忍不住道:“陈大人,这……,我这还是想让犬子未来考一考科举的。”

陈凡点了点头道:“叶大人不用忧心,能把这话本写好,贵公子科举的文章就不会差!”

听到这话,叶宪眼前一亮连忙追问道:“此言何意?”

宋堂长在一旁嗤笑道:“大言不惭,话本都能跟科举联系起来,简直有辱斯文。”

陈凡并不理他,而是对一旁的叶宪道:“叶大人,你想啊,就拿这《赵氏孤儿》举例,无论是讲述“搜孤救孤”的波澜起伏,还是作一篇论证“忠孝”的策论,都需要作者对文章结构有精心的安排。”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自己的笔法,将《左传》中相对平淡的家族内斗,改写成了一场忠奸对立、充满牺牲精神的壮烈悲剧,使得矛盾冲突更加集中激烈,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这种强化核心矛盾、突出主题的叙事技巧,与科举文章中如何破题、立意,并围绕核心义理展开层层论述的逻辑思维训练,其本质是相通的。话本中“入话”部分用以点明主题、引导听众的功能,也与八股“代圣贤立言”、阐述儒家微言大义的要求有神似之处。”

听到这,叶宪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静静聆听下文。

“话本中程婴的牺牲与坚韧,公孙杵臼的刚烈,屠岸贾的奸诈,这些都要通过其具体行动和选择展现的,这训练的是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来支撑观点、使论述血肉丰满的能力。这与科举“策论”中要求援引史实、结合时弊进行充分论证的方法是一致的。若笔下人物都能有血有肉,那么论述道理时自然也能更加充实有力,避免空疏。”陈凡放下酒杯道,“叶大人,你觉得我说得有没有道理。”

叶宪拍掌道:“没错没错!”

陈凡这观点,并不是牵强附会,这是在历史上有先例的。

比如另一个时空中的明代文渊阁大学士邱濬,进士出身,官至大学士,妥妥的“理学名臣”,但世人很少知道,戏曲《伍伦全备记》、言情小说《钟情丽集》也是他的手笔。

还有明清之际的李渔,虽然是秀才,但八股文章写得极好,人家的戏曲《笠翁十种曲》、小说《无声戏》、《十二偶记》那也是一时佳作,传之后世。

所谓一法通则法法通就是这个道理。

只要叶选肯学,就他那脑子,陈凡不信教不出来。

不肯学?

我劝学戒尺难道是摆设?

一旁埋头吭哧吭哧写作的未来小说家,还不知道他已经被自家老师盯上了手板板,搁那正徜徉在写作的海洋中呢。


  (https://www.635book.com/dzs/51544/49843925.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