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祖龙赤蛇 > 第29章 灭赵

第29章 灭赵


  李牧离开东垣后,赵葱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免掉了司马尚的军尉,重新任命了新的军官。但赵葱发现,就算自己也无法将部队撤出战斗,回援邯郸。尽管赵葱万分焦急,也还是不得不和李牧一样,每天往返穿梭于各营垒间,鼓励士卒,调整兵力,竭力维持阵地不失。

十来天后,韩仓又发来赵王的教令,限令赵葱立即率领北方部队,沿元氏、柏人、邢地南下,打破秦军对邯郸郊外的进攻。如此明确的指令,显然赵王和颜聚经过了认真的商议。当初赵葱在邯郸时,总觉得邯郸的局势危急,急于让李牧摆脱对方,来救援自己;现在自己处在李牧的位置上,才知道李牧的任务更加不轻松。但韩仓提醒赵葱,李牧是怎么死的,赵王发来的命令不能不遵守。赵葱一咬牙,反正都是赵氏的江山,自己遵令而行就是了。

李牧在被迫构筑第二道防线时,还准备了不利情况下的第三道防线:退守呼沱水一线。赵葱现在就宣布启动这一过程。他让东垣大夫沿呼沱水展开防御,准备船只,组织北方部队过河南下。北方部队的精华是骑兵,虽然现在骑兵的力量已经受到极大的削弱,但也仍然是这支部队的脊梁。

如此复杂的调动,如果由李牧来组织也许还有成功的希望,但赵葱的能力显然不足以组织如此复杂的敌前撤退。不几天,王翦就发现了赵军防线的削弱,并迅速将力量投入到这些方向上,并突破了赵军的防线。

赵葱率领着部队节节抵抗,竭力维持战线的完整,以掩护部队渡河。王翦很快就查清了赵军的意图,向着赵军渡河的津口发起一轮又一轮猛攻。而赵葱指挥着后卫部队拼死抵抗。战斗在滋水一线激烈地展开。赵葱按照李牧的计划,指导着上万赵军死守滋水,双方士兵的鲜血染红了一片又一片河段。骑兵在整个滋水两岸往来驰骋,士兵和马匹的损耗犹为巨大。在滋水一线坚守了十天后,赵军的步兵三万人渡过呼沱水,而留在滋水两岸的后卫一万步兵和一万骑兵则只剩下数千伤员。赵葱将他们撤退到呼沱水上的津口,秦军随后尾随而来,赵葱一面命令伤员上船,自己带着最后一批能战的赵军冲入秦阵,他们再也没有能够回来。

秦军没有像往常一样肆意屠杀赵军,斩下他们的头颅。甚至都没有干预重伤员上船——如果他们愿意,他们是可以将还未上船的重伤员截下的。

现在已经秋凉,王翦没有急于渡河,而是从容地在呼沱水以北攻城略地,兵锋甚至直指易水河畔。

赵葱阵亡后,渡过河去的三万人无人带领,也不能南下邯郸,被东垣大夫编入防守呼沱水的部队中,加强防守力量。韩仓回到邯郸,添盐加醋地描述了一番北方集团的情况,把战败的责任全都推到赵葱身上。赵王这一番折腾毫无所获,白白损失了三员大将:李牧、司马尚、赵葱;而秦军则突破了井陉的束缚,已经可以在广阔的天地自由行动了。赵国的局势岌岌可危。

随着秋收的深入,双方的军事行动也都降低了烈度。王翦也将部队收回到番吾、顾城一线,协助当地邑民秋收。双方的战事似乎停息下来。

现在赵国只剩下两块几乎不相接的两个部分:邯郸周围,以及呼沱水南岸。在战事暂时停歇的间隙,双方才能够仔细盘点自己的力量,理清下一步行动的思路。

邯郸已经陷入了一片绝望之中。赵王多次试图遣使与秦王和秦军将领媾和,但都求和无门。经过近一年的作战,邯郸周围几乎颗粒无收,但所要供应的人口却丝毫不少。在秦军占领邯郸周围城邑时,那些忠诚于赵王的邑民往往会逃往邯郸,他们通常都没有机会带着家财出来,只是带着家眷投奔。现在邯郸城周,这样的“义民”越来越多,而对他们的供应则越来越困难。

呼沱水沿线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元氏、东垣这些大城都曾经遭遇秦军的打击,秦军虽然没有破坏庄稼,但将这些城池周围的粮食吃得干净,大片土地由于邑民流亡而被抛荒,到了秋收时刻,收成也就成了问题。无论是元氏还是东垣,主政者都是坐困愁城。他们像聊尽人事一样,安排人手进行秋收,并将收成收入仓库。

就在秋收紧张进行时,东垣以西,呼沱水上游,番吾方向上,秦军突然发起了进攻!

这个方向上,由于依山带水,可以展开的兵力较小,并非主要的防御方向,只放了不大的一支部队,主要力量被安排在沿河的阵地上。王翦将小股兵力潜入各个山道中,待主力发起进攻后,这些小股部队向防御部队的后方发动起辅助进攻,守军不知虚实,很快就被突破了阵地。

东垣大夫闻讯后,立即调动兵力前来填补空缺,就在东垣大夫调动兵力时,秦军在整个呼沱水发起了渡河作战。水深的地方乘船,水浅的地方徒涉,赵军措手不及,被秦军建立起一处处滩头。东垣大夫兵力捉襟见肘,无力组织反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秦军从各处滩头渡过河来,逐步扩大滩头阵地,并最终将呼沱水防线撕碎。赵军的反击犹如大浪打在巨石上,不能令秦军支援分毫;而秦军的进攻则如钝刀割肉,招招痛彻心肺。东垣大夫急请元氏派兵增援,但元氏城下也出现了秦军。苦战一个月后,秦军彻底突破了赵军在呼沱水一线的防御,赵军的北方集团被彻底击溃,东垣、元氏、肥城、鼓城等重要城池毫无悬念地落入秦军之手,这些城池费尽心力收获的粮食,也都成了秦军的战利品。

八月,秦王传来教令,任命王翦为将军,全面指挥对邯郸的作战。没有了北方的威胁,秦军的攻势势不可当。王翦发起全面进攻,邯郸周围城邑被一一攻破,赵长城失守,武安被占领,邯郸成为一座孤城。

现在,邯郸城周围还有赵人大约二三十万人,但能战之士已经不足五万。老弱妇孺都被分配了守城的任务,甚至已经拆除了周围的部分民房作为守城之具。邯郸城与其他城池不同,它是赵国的国都,经历了多次战火考验,但都坚持了下来。可这一次,情况明显不同,没有别的,因为邯郸城内已经没有粮食了,就连王室宗亲、贵戚大臣的家中也都没有了存粮。本来秋收时就是一年粮食最紧张的时候,又是救灾又是歉收,邯郸在秋收中几乎没能补充粮草,而各县的贡赋显然也不能指望了!

秦军在距离邯郸三十里外安营,这一次秦军可是足足有三十万人,除了在战争中伤亡了数万人,多数是轻伤,目前秦军还有能战之士二十余万人,与邯郸全部人口数相当,这意味着赵国已经完全无望。

整个九月,诸侯都在观望着秦、赵两国战争的进展,没有人敢出兵救援邯郸。而且秦军已经完全控制了邯郸的外围,连粮食也运不进去。相反,秦军则能够通过驿站系统和各地的商贾,运输和采购到充足的粮食。很明显,秦军是打算与赵军耗下去了。

赵王再次派出使者出城,请求媾和。但王翦坚决拒绝,要求赵王开城投降,可保一城百姓性命,否则,城破之日,秦军将血洗邯郸!

现在,连赵王都只能保证一日两餐粟粥,后宫连半食都吃不上。倡后、春平君、郭开一致建议赵王开城投降,否则全城就要饿死:现在这种粮食供应状况,士卒能维持生命就已经不易,不可能荷戈作战了。

只有王兄公子嘉表示反对,主张为了宗庙、社稷,必须坚决固守。但他们并不是多数,大约只有几百人,且多为中下级官员。眼见赵王降意已定,公子嘉决定自杀以谢社稷。但他的家人劝阻道:“杀社稷与存社稷,孰难?”

公子嘉道:“存之难也。”

家人道:“代郡边远,又值灾,人民少,秦人不以居也。公子其居代,存社稷、宗庙,招士民,整兵甲,亲贤良,劝农桑,比及十年,必有可为者。”

公子嘉道:“何以出?”

家人道:“公子其忍辱,俟其城开,乃潜出城,与众人会,同往代。”公子嘉于是称病不出。

赵王派郭开出城,与王翦见面,声言赵王愿降。王翦立即报告秦王,同时调遣五千士卒,前往邯郸城下受降。同时让杨端和、羌瘣坚守营垒,若赵王反悔,立即起兵接应,自己从城中杀出,攻破邯郸。诸将领命。

到了受降那一天,王翦亲率五千精锐,开往邯郸王城和邯郸城之间。只见两城城门大开。王翦约束各军,只在城外三里处列阵,并不急于入城。赵王亲自捧着玉帛出城,身后诸臣,执玺印、图册等物出城。


  (https://www.635book.com/dzs/52454/49497651.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