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人在大明搞基建,老朱求我别卷了 > 第24章 广积神粮!燕王的新农策!

第24章 广积神粮!燕王的新农策!


“北平开发新区”在绝对的保密中,开始了它在这个时代的第一次“工业轰鸣”。

“天授神炉”被朱棣的“仙法”点燃,日夜不息。

在数百名被“神选”的工匠眼中,朱棣已经彻底化身为了“工匠之神”。

王爷总能拿出一些他们闻所未闻的图纸,总能说出一些他们听不懂但又无比精准的“仙法”(化学和物理知识)。

他能精准地控制“化石为泥”炉(水泥窑)的火候,让烧出的“水泥熟料”恰到好处;

他能指导他们用“怪异”的比例混合砂石,造出比青石还坚硬的“混凝土”;

他甚至能指挥铁匠们,利用那座“炼铁为钢”炉(高炉),炼出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的、杂质极少的“神钢”。

工匠们对朱棣的崇拜,已经深入骨髓。

而朱棣,在将三座工厂的运转引入正轨,并培养出第一批核心技术骨干后,便(明面上)将全部精力,重新投入到了北平的立身之本——农业之上。

“新区”的建设,是绝密,是底牌。

而农业,则是摆在明面上,安抚天下、震慑宵小、积攒国力的阳谋。

在接下来的数月里,北平城呈现出了一幅热火朝天的奇特景象。

城南禁区,黑烟滚滚,戒备森严,无人知晓里面在发生什么。

而北平城外的所有土地,则全部被金黄色的浪潮所席卷。

朱棣深知,光靠系统兑换的“成品粮”是坐吃山空。

他利用这几个月来,系统陆续发布的几个(例如“稳定城防”、“工匠归心”、“民意调查”)小型支线任务,积攒了数千点积分。

他没有再兑换新的“工业”或“军工”科技,而是将这些宝贵的积分,全部投入到了最基础的模块上。

“系统!兑换【高产玉米田】!”

他陆续兑换了近千亩的【高产玉米田】。

这些“神田”,被他集中规划在东郊十里坡,由“燕王亲军”亲自看管、耕种。这里是北平的“战略储备粮仓”。

但朱棣要做的,远不止于此。

他要做一件这个时代,乃至几百年后,都堪称创举的事情——推广“一代杂交种”。

他将第一批收获的“神田”玉米,即那些产量高、抗性强、但远不如系统“成品”完美的玉米,宣布为“神种”。

他以燕王府的名义,下达了“新农策”。

他将这些“神种”,按照人头和土地亩数,大规模地、近乎无偿地发放给了布政使高翔(民田),以及北平各大卫所的指挥使(军田)。

“传本王令!”

“自即日起,北平府所有在册田亩,无论军民,必须全部改种此‘神种’玉米!”

“高翔,你负责民田;张玉、朱能,你们负责军田!”

“本王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今年秋收,本王要看到的,不是粟米,不是小麦!”

“而是铺天盖地的……玉米!”

在这个食物就能左右一个王朝兴衰的时代,朱棣琢磨自己做个玉米王爷,似乎也不错。

这道命令,若是放在几个月前,足以引起天大的动荡。

强行要求农民改换作物,这是历朝历代都可能引发民变的大忌。

可现在,北平的百姓和军户们,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非但没有任何抵触,反而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什么?王爷要把‘神种’发给我们自己种?”

“老天爷啊!我不是在做梦吧?我们也能种出那种香甜的‘神粮’了?”

“王爷万岁!王爷真是活菩萨!”

他们亲眼见过“神粮”的丰收,亲口尝过“神粮”的滋味。

在他们眼中,那金黄色的玉米粒,不是种子,那是能救活全家老小的金豆子!

整个北平,都陷入了一种即将丰收的狂热期待中。

百姓们用最虔诚的态度,将“神种”播撒进了自家的土地。

那些卫所军户们,更是放下了手中的刀枪,拿起了锄头,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种地”比“抢劫”更能让他们感到安心和富足。

事实证明,朱棣赌对了。

这些“一代神种”,虽然脱离了系统【高产玉米田】(神田)的加成。

因此种在北平那些贫瘠的“普通田地”里,无论是产量还是成熟速度,都远远不如“神田”那般逆天(亩产十多石)。

但是!

它们毕竟是“神种”的后代。

它们依旧展现出了远超这个时代所有传统作物(如粟米、小麦)的顽强生命力!

它们耐旱、不挑地,在北平这片盐碱地上,依旧长势喜人,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当秋风吹过,整个北平城外,不再是东一块西一块的零星作物。

而是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金色海洋!


  (https://www.635book.com/dzs/72506/49746788.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