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游子心态百孝心(二)
推荐阅读:模拟修仙,从魔宗杂役开始 我在大宋斩神魔 人在大明搞基建,老朱求我别卷了 误闯妖孽疯王府 从药铺瞎子开始的长生路 玄门小相师:从街头到凌霄 吞噬星空,我维妮娜绝不居于人下 四合院:从1962年开始 这个功法版本不对劲! 美漫:悟道阿卡姆,飞升祖国人
春寒料峭时,萧琰又一次站在了张老丈的冢前。他刚从江南赶回来,身上还带着旅途的风尘,手里却紧紧攥着一个用油纸仔细包裹的布包,里面是他特意为张老丈准备的新物件 —— 一床用江南上好蚕丝织成的薄被。
“老丈,开春了,夜里还有些凉,这床薄被您盖着,就不会冷了。” 萧琰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将薄被铺在冢前的石板上,指尖轻轻拂过被面上精致的云纹,眼神里满是温柔。他想起去年冬天,自己在江南的布庄里看到这种蚕丝被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张老丈。以前在茅草屋时,每到开春,夜里的寒气总让老人睡不安稳,那时他就想着,要是能有一床暖和的被子给老人就好了,如今终于如愿,可老人却再也无法亲手接过这床被子。
风轻轻吹过,带来了山野间泥土和青草的气息,冢前的几株新绿破土而出,是他上次来的时候种下的松柏苗。他仔细查看了松柏苗的长势,用带来的小铲子给它们松了松土,又从随身的水壶里倒出些水,慢慢浇在根部。“老丈,您看,这几棵松柏长得多好,以后它们就能一直陪着您了。” 他一边浇水,一边轻声说着,仿佛老人就坐在身边,正笑着听他说话。
这时,不远处传来了脚步声,萧琰抬头望去,只见李二牛提着一个竹篮走了过来,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馒头和几碟小菜。“萧大哥,你又来啦!” 李二牛笑着打招呼,把竹篮放在冢前,“我娘说张老丈以前最爱吃她蒸的白面馒头,今天特意多蒸了几个,让我给老丈送来。”
萧琰看着篮子里冒着热气的馒头,眼眶微微发热。他想起以前,张老丈总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白面馒头留给他,说他年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点好的。如今,还有人记得老人的喜好,还在用心地孝敬着老人,这让他心里既温暖又欣慰。“二牛,你娘有心了,老丈要是知道,肯定会很高兴的。”
两人一起坐在冢前的石板上,一边吃着馒头,一边跟张老丈说着最近的事。李二牛说,村里最近来了个教书先生,在村头的破庙里开了个学堂,村里的孩子都能去读书了;还说村里的路也开始修了,再过几个月,就能走平整的石板路了。萧琰听着,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想起自己去年回来时,跟村里的族长提议修学堂和修路,族长一开始还担心资金不够,他当即拿出了自己攒下的大部分积蓄,又发动村里在外闯荡的同乡一起捐款,没想到短短几个月,这些事就都有了眉目。
“老丈,您看,咱们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孩子们能读书,路也能走得更顺畅了,您要是还在,肯定会很开心的。” 萧琰望着冢前的松柏苗,声音里满是感慨。他知道,这些都是张老丈生前希望看到的,如今他一点点把这些愿望变成现实,也是在替老人完成心愿,尽自己最后的孝心。
夏日的暴雨来得突然,萧琰冒着大雨赶到张老丈的冢前时,浑身已经湿透了。他看着被雨水冲刷得有些塌陷的坟头,心里一阵焦急,连忙从马背上取下带来的工具,开始给坟头添土。雨水顺着他的头发往下流,模糊了他的视线,他却丝毫不在意,只是埋头不停地铲土、填土,生怕雨水会把老人的冢冲坏。
“老丈,您别担心,我这就把坟头修好,不会让雨水把这里冲坏的。” 他一边干活,一边在心里默念着。以前在茅草屋时,每到下雨天,屋顶就会漏雨,老人总是冒着雨去修补,那时他就会在一旁帮忙递瓦片,老人还笑着说:“屋漏了能补,人心要是‘漏’了,可就难补了。” 如今,他守护着老人的冢,就像当年老人守护着茅草屋一样,不仅是在修补坟头,更是在守护着自己心中那份对老人的牵挂和孝心。
雨渐渐小了,萧琰也终于把坟头修补好。他坐在冢前的石板上,拧了拧衣服上的水,看着眼前整齐的坟头,心里才松了一口气。这时,他注意到冢边的草丛里,开了几朵不知名的小蓝花,在雨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娇艳。他想起老人以前最喜欢在屋前种些花草,虽然都是些普通的品种,却被老人打理得生机勃勃。他小心翼翼地把小蓝花周围的杂草拔掉,又用带来的水壶给它们浇了些水,轻声说:“老丈,您看这花多好看,以后它们就能一直陪着您了。”
秋风送爽时,萧琰带着自己在江南娶的妻子苏婉一起来到了张老丈的冢前。苏婉手里捧着一束精心挑选的野菊花,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她早就听萧琰说起过张老丈的故事,心里对这位善良的老人充满了敬意。
“老丈,这是我的妻子苏婉,今天我带她来看看您。” 萧琰拉着苏婉的手,轻声介绍着,“以后我们每年都会一起来看您,给您带您喜欢的东西。”
苏婉把野菊花轻轻放在冢前,对着冢深深鞠了一躬,柔声说:“张老丈,谢谢您以前对萧琰的照顾,以后我们会好好孝敬您,您放心吧。”
萧琰看着苏婉温柔的侧脸,心里满是幸福。他想起自己以前总担心,要是娶了妻子,会不会就忘了对张老丈的牵挂,可现在他才明白,真正的爱,是会让人更懂得感恩和珍惜。苏婉不仅理解他对张老丈的孝心,还愿意和他一起守护这份牵挂,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要一直孝敬张老丈的决心。
两人坐在冢前的石板上,萧琰给苏婉讲着他和张老丈的过往,讲老人如何在他饥寒交迫时给了他一个红薯,如何在他失意时鼓励他不要放弃,讲他如何许下承诺要给老人盖间新屋…… 苏婉静静地听着,时不时擦去眼角的泪水,她能感受到萧琰对张老丈深厚的感情,也能理解这份孝心对萧琰的重要性。
“老丈,您看,我现在有了自己的家,有了疼我的妻子,这些都离不开您当年的帮助和鼓励。” 萧琰望着冢前的野菊花,声音里满是感激,“以后我会好好过日子,也会一直把您放在心里,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更多的人,就像您当年帮助我一样。”
冬日的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张老丈的冢前一片洁白。萧琰带着刚满周岁的儿子萧念祖来到这里,孩子裹着厚厚的棉袄,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眼前的土冢。
“念祖,快给张爷爷磕头。” 萧琰抱着儿子,让他对着冢磕了三个头,轻声说,“这是张爷爷,他是个很善良的人,以前经常帮助爹爹,你以后也要像张爷爷一样,做个善良、有担当的人。”
孩子似懂非懂地眨了眨眼睛,伸出小手想去抓冢前的雪花,萧琰轻轻握住儿子的手,温柔地说:“张爷爷在睡觉,我们不能打扰他,等明年春天,我们再来看张爷爷,好不好?”
孩子点了点头,靠在萧琰的怀里,安静地看着雪花飘落。萧琰抱着儿子,望着张老丈的冢,心里满是平静和幸福。他知道,自己对张老丈的孝心,不仅会一直延续下去,还会传给自己的儿子,传给下一代。这份孝心,就像这冬日里的雪花,纯净而美好,会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一年又一年,萧琰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承诺,无论身在何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每年都会回到张老丈的冢前,陪老人说话,给老人带来他喜欢的东西。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游子对亲人的牵挂,诠释着那份永远不会褪色的孝心。而张老丈的冢前,也因为这份孝心,不再孤单,充满了温暖和生机,成为了萧琰心中最温暖的牵挂,也成为了他人生道路上最坚实的力量源泉。
三十有五的萧琰,鬓角已添了几缕银丝。这年深秋,他带着一身江南的潮气,再次踏上了回乡的路。马蹄踏过官道上的碎石,发出沉闷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这些年的奔波。临近张老丈的冢时,他远远就看见土坡下围着几个人,心里猛地一紧,连忙催马加快了脚步。
赶到近前,才发现是几个邻村的孩童,正拿着树枝在冢边的泥土上乱划,坟头那几株松柏苗也被折得歪歪扭扭。萧琰翻身下马,快步走过去,声音带着几分急切:“孩子们,快停下,这可不能乱碰!”
孩童们被他的气势吓了一跳,纷纷扔下树枝往后退。其中一个稍大些的孩子,梗着脖子不服气地说:“这就是个土堆,凭什么不能碰?”
萧琰蹲下身,轻轻扶正被折断的松柏苗,又用手拂去坟头泥土上的划痕,才转头看向孩子们,语气放缓了些:“这不是普通的土堆,里面埋着一位很善良的老爷爷。他年轻时保护过咱们这片土地,还经常帮助村里的人,咱们得尊敬他才对。”
他给孩子们讲起张老丈的故事,讲老人如何在寒冬里给饥寒交迫的他递红薯,如何用竹筐装满野果子分给村里的孩子,如何守着这片土地等待牺牲的战友。孩子们听得入了迷,眼神里渐渐没了之前的顽劣,多了几分敬畏。
“萧大叔,我们知道错了。” 刚才那个梗着脖子的孩子,低着头小声说,“我们以后再也不在这里捣乱了,还会帮着照看这些小树。”
萧琰摸了摸孩子的头,从行囊里拿出几块糖分给他们:“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以后要是有空,就来给老爷爷的冢添点土、浇浇水,老爷爷会很高兴的。”
孩子们拿着糖,蹦蹦跳跳地走了,临走前还不忘回头对着冢鞠了一躬。萧琰看着他们的背影,又看了看眼前的冢,心里暗暗松了口气。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闯荡,留在村里的孩子对张老丈的过往知之甚少,他知道,要守护好这座冢,不仅要修补它的外在,更要让后人记得老人的善良与付出。
他从马背上取下工具,仔细修补着被损坏的坟头,又重新加固了松柏苗的根部。忙活了大半天,直到夕阳西下,才停下来。他坐在冢前的石板上,从行囊里拿出一壶酒,倒了两杯,一杯洒在冢前,一杯自己端着。
“老丈,这些年村里变化大,好多孩子都不认识您了,以后我会常回来给他们讲讲您的故事,让他们记得,曾经有您这样一位好人守护着这片土地。” 他抿了一口酒,酒液的辛辣在喉咙里散开,却让心里多了几分暖意。
这时,李二牛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件厚厚的棉袄:“萧大哥,天快冷了,我娘给您做了件棉袄,您快穿上。” 他看了看修好的坟头,又说:“前些天我去镇上办事,听说有人想在这附近建窑厂,要是真建起来,这冢可就受影响了。”
萧琰心里一沉,建窑厂不仅会破坏冢周围的环境,还可能让这座冢彻底消失。他放下酒杯,眼神变得坚定:“二牛,这事我不能不管。明天我就去找族长和镇上的官员,一定要阻止他们。”
接下来的几天,萧琰四处奔走,先是找到村里的族长,联合村里的老人一起反对建窑厂;又去镇上找官员,讲述张老丈的过往,恳求他们保住这座承载着记忆与敬意的冢。起初,官员们并不在意,觉得一座普通的土冢无关紧要,可萧琰不放弃,每天都去镇上等候,还带着官员们来到冢前,让他们看看老人坟前的松柏,听听村里老人讲述的故事。
终于,在他的坚持下,镇上的官员被打动了,决定取消建窑厂的计划,还下了文书,将张老丈的冢列为村里的保护之地,禁止任何人破坏。当消息传到村里时,村民们都很高兴,李二牛拉着萧琰的手说:“萧大哥,多亏了你,张老丈的冢保住了!”
萧琰望着张老丈的冢,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不仅守住了这座冢,更守住了老人留下的善良与精神,守住了村里人的一份念想。
暮年:岁月里的传承
五十岁的萧琰,已经很少再去江南,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家乡。他的儿子萧念祖早已长大成人,在城里做了教书先生,每年都会带着妻儿回来,和他一起去看望张老丈。
这年清明,萧琰带着萧念祖和刚上小学的孙子萧承孝,一起来到张老丈的冢前。萧承孝手里捧着一束自己亲手采摘的野花,蹦蹦跳跳地跑到冢前,小心翼翼地把花放在坟头,然后对着冢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
“爷爷,张太爷爷真的像您说的那么厉害吗?他真的保护过咱们这里吗?” 萧承孝抬起头,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问。
萧琰坐在冢前的石板上,拉过孙子的手,慢慢讲起张老丈的故事。他讲得很细致,从老人年轻时参军打仗,到受伤退伍后回到家乡,再到如何帮助身边的人,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深情。萧念祖在一旁静静听着,时不时补充几句 —— 这些年,他也从父亲的讲述和村里老人的回忆里,渐渐拼凑出一个更完整的张老丈。
“太爷爷是个大英雄,也是个大好人。” 萧承孝听完故事,小脸上满是崇拜,“以后我也要像太爷爷一样,做个善良、勇敢的人,还要经常来看太爷爷。”
萧琰欣慰地笑了,他知道,张老丈的故事,已经在第三代人的心里扎下了根。这份孝心与敬意,就像冢前的松柏一样,历经岁月风雨,依然顽强地生长着,代代相传。
他从随身的布袋里拿出一把小铲子,递给萧承孝:“来,咱们一起给太爷爷的冢添点土,让太爷爷的家更结实。”
萧承孝接过小铲子,学着爷爷和父亲的样子,小心翼翼地给坟头添土。阳光透过松柏的枝叶洒下来,落在祖孙三人的身上,温暖而祥和。
添完土,萧琰又拿出一块早就准备好的木牌,上面刻着 “张守义老丈之墓” 几个字,字体工整有力。这是他请城里最好的木匠做的,比之前的木牌更精致、更耐用。他和萧念祖一起,把木牌立在冢前,用泥土固定好。
“老丈,您看,念祖和承孝都来看您了。承孝这孩子懂事,以后他会经常来陪您说话,给您添土浇水。” 萧琰望着木牌,声音里满是平静与满足,“我这一辈子,没什么大本事,但总算守住了对您的承诺,把您的故事讲给了下一代,让他们记得您的好。以后,就算我不在了,还有念祖,还有承孝,他们会一直守护着您,把您的善良和精神传下去。”
风轻轻吹过,冢前的松柏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回应他的话。萧念祖走到父亲身边,轻声说:“爹,您放心,我会一直记得张老丈的恩情,也会教承孝做个懂得感恩、有担当的人,让这份孝心一直传下去。”
萧琰点了点头,眼里泛起了泪光。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第一次在冢前的愧疚与悔恨;想起中年时,为了保住冢四处奔走的坚持;再看看如今,儿孙绕膝,孝心传承,心里满是释然。
他这一生,作为游子,曾为生计奔波,曾为遗憾愧疚,但幸好,他守住了对张老丈的孝心,守住了那份最纯粹的感恩。而张老丈的冢,也从一座孤零零的土堆,变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精神寄托,变成了孝心传承的见证。
夕阳西下,祖孙三人慢慢离开冢前。萧承孝走在最后,还不忘回头望了望张老丈的冢,挥了挥手:“张太爷爷,我们下次再来看您!”
冢前的松柏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挥手告别。这座历经岁月沧桑的老人冢,见证了一个游子的愧疚与成长,见证了一份孝心的坚守与传承,更见证了一份善良与精神在岁月里的永恒。它就像一颗镶嵌在乡土里的明珠,虽不耀眼,却在时光的长河中,散发着温暖而持久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https://www.635book.com/dzs/72524/4978286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