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大唐首席谋士 > 第73章 王瑾萱:你这管理方法,很特别

第73章 王瑾萱:你这管理方法,很特别


开元二十五年,秋九月十六,巳时。

秋阳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津门盐场的白盐滩上,反射出细碎的银光。

韩澈带着王瑾萱穿过晾晒区,脚下的土路被压实,两旁的盐池排列得整整齐齐,池边插着的木牌上用炭笔写着“丙区”“未晒”等字样,一目了然。

王瑾萱停下脚步,目光扫过忙碌的渔民,眉头微挑。

她自幼随父王承嗣在津门长大,见过不少盐场和作坊,却从未见过这般景象。

“韩澈,你看那边。”她伸手指向不远处,“那几位大伯只管将海水引入池内,那边几位婶子专司翻晒,还有人守在池边记录,竟没有一人闲着,也没有一人慌乱。”

韩澈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心里暗自点头。这正是他借鉴现代流水线作业的思路,给盐场的渔民做了明确分工。

穿越前他在工厂打零工时,就见识过这种分工合作的高效,没想到在唐代的盐场也能派上用场。

“这是自然。”韩澈笑了笑,走到一块写着“分工牌”的木柱前,“我把晒盐的活计拆成了五步:引水、铺卤、翻晒、收盐、入库。每人负责一步,熟能生巧,效率自然高。”

王瑾萱凑近木柱,看着上面刻着的名字和对应的工序,眼神里满是好奇:“鲁大伯负责收盐,周明管调度,连记账都有专人负责?寻常盐场都是众人混做,忙时手忙脚乱,闲时扎堆闲聊,你这般安排,倒是新鲜。”

韩澈心里暗道,这在现代不过是基础的管理方法,在唐代却成了新奇事。

他摸了摸下巴,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开口解释:“人各有所长,各司其职方能事半功倍。鲁大伯力气大,收盐最快;周明脑子活,调度起来不耽误事;记账的沈先生识文断字,不会出错。”

正说着,鲁仲山扛着装满白盐的竹筐走了过来,看到韩澈和王瑾萱,笑着停下脚步:“韩公子,王小姐,你们来巡查啊?今天这盐成色好,比上次的还要白!”

王瑾萱看着竹筐里颗粒均匀的细盐,又看了看鲁仲山额头的汗珠,问道:“鲁大伯,这般分工,你会不会觉得累?”

鲁仲山摆摆手,爽朗地笑道:“不累!以前混着做,你推我让,一天也收不了几筐盐。现在只干收盐的活,熟门熟路,反而轻松,挣的工钱还比以前多!”

韩澈补充道:“我还定了规矩,每人的活计都有定额,完成得好有奖励,完不成要说明缘由。这样一来,大家既有干劲,也不会偷懒。”

王瑾萱眼神一亮,转头看向韩澈:“你这管理方法,很特别。看似简单,却把人心和活计都摸透了。我爹管县尉府的兵丁,时常说人难管,若是用你这法子,说不定能省不少心。”

韩澈心里一动。

王承嗣是津门县尉,手握地方兵权,若是能让他认可自己的管理方法,日后说不定能有更多合作的机会。

但他也清楚,官场和盐场不同,不能照搬照套,只能点到为止。

“县尉大人管的是兵丁,讲究的是纪律严明,我这法子不过是小打小闹,未必适用。”

韩澈谦虚道,心里却在盘算,或许可以日后给王承嗣提些简化版的管理建议,既能帮上忙,又不会显得太过张扬。

两人继续往前走,来到提纯区。

几个渔民正围着大缸忙碌,将晒好的粗盐倒入缸中,加水溶解后,用细密的麻布过滤杂质。

负责过滤的是个年轻后生,名叫林三郎,动作麻利,过滤后的盐水清澈见底。

“这一步是提纯的关键。”韩澈指着大缸,“粗盐里有泥沙和苦味,必须反复过滤、晾晒,才能得到雪白的细盐。我让林三郎专门负责这个,他眼神好,手也稳,不会让杂质漏过去。”

王瑾萱仔细看着林三郎的动作,只见他每过滤完一缸,就会在旁边的木牌上画一道横线。

她问道:“这横线是做什么用的?”

“是计数用的。”韩澈解释,“每人每天过滤多少缸,收多少盐,都要记录下来,月底结算工钱的时候一目了然,也免得有人虚报数量。”

王瑾萱点点头,心里越发佩服。

她没想到,一个寒门出身的子弟,竟然有如此细致的心思。

这种“事事有记录,人人有责任”的做法,连县衙的账房先生都未必能想到。

“你这般安排,盐场的产量想必比以前高了不少吧?”王瑾萱问道。

“确实高了不少。”韩澈笑道,“以前这盐场一天最多产盐五十斤,现在分工后,一天能产一百二十斤,而且成色更好,在集市上更受欢迎。”

他心里却有些不满足。

这只是初步的分工,若是能引入更科学的管理,比如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质量检验制度,产量和质量还能再提升。

但他也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步子迈得太大容易引起非议,只能慢慢来。

就在这时,周明匆匆跑了过来,脸上带着几分焦急:“公子,林三郎那边出了点事!”

韩澈心里一紧,连忙问道:“怎么了?”

“林三郎过滤盐水的时候,不小心把麻布弄破了,一缸盐水都废了。”周明说道,“他怕你责罚,正蹲在那边发愁呢。”

韩澈皱了皱眉,快步走向提纯区。

王瑾萱也跟了过去,想看看韩澈如何处理这件事。

林三郎蹲在大缸旁边,低着头,双手紧紧抓着破掉的麻布,脸上满是愧疚。

看到韩澈过来,他连忙站起身,嗫嚅道:“韩公子,我……我不是故意的,麻布突然就破了。”

韩澈拿起破掉的麻布看了看,麻布的边缘有些磨损,显然是用得久了。

他心里松了口气,不是人为偷懒,只是意外。

“没事,多大点事。”

韩澈拍了拍林三郎的肩膀,“麻布用久了自然会破,不怪你。去库房再拿一块新的来,小心点就是了。”

林三郎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韩澈会这么轻易地原谅他。

以前在别的盐场,若是出了这种事,轻则挨骂,重则扣工钱,他已经做好了受罚的准备。

“公子,你……你不责罚我?”林三郎不敢相信地问道。

“责罚你能把盐水变回来吗?”韩澈笑道,“犯错不可怕,改了就好。以后用麻布的时候,先检查一下有没有破损,提前预防比事后责罚更有用。”

林三郎重重地点点头:“谢谢公子!我以后一定仔细检查,再也不会出这种事了!”

说完,他拿起破麻布,快步向库房跑去。

王瑾萱看着这一幕,心里对韩澈又多了几分认识。

他不仅有细致的心思,还有宽厚的胸襟。

若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就责罚林三郎了,而韩澈却只想着如何预防下次再犯,这种处事方式,难怪能让盐场的渔民们心服口服。

“你倒是宽厚。”王瑾萱笑道,“换了旁人,怕是要好好责罚他一番。”

“责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韩澈说道,“我要的是盐场的稳定和高产,不是让大家怕我。若是动辄责罚,大家做事就会缩手缩脚,反而容易出错。”

他心里清楚,现代管理讲究人性化,恩威并施才能留住人。

在唐代,虽然等级森严,但人心都是相通的,你对他们好,他们自然会尽心尽力地干活。

两人又在盐场转了一圈,王瑾萱把每个环节都看了个仔细,时不时地提问,韩澈都一一解答。

太阳渐渐升高,秋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却吹不散盐场的忙碌气息。

“时候不早了,我该回去了。”王瑾萱看了看天色,说道,“今天谢谢你,让我见识到了不一样的盐场。”

“客气了。”韩澈笑道,“以后王小姐要是有空,随时可以来看看。”

他心里有些不舍,和王瑾萱相处的这段时间,他感觉很轻松。

她聪慧、通透,能理解自己的想法,这种感觉在唐代很难得。

就在两人准备离开盐场的时候,一个渔民匆匆跑了过来,脸上带着惊慌:“韩公子,王小姐,不好了!严家的人又带了一群人来了,这次还带了锄头和扁担,看样子是要砸盐场!”

韩澈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严鹤还真是阴魂不散,竟然敢光天化日之下带人来砸盐场!

王瑾萱的眼神也冷了下来:“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他严鹤竟敢如此放肆!”

韩澈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怒火。

他知道,这次不能再像上次那样轻易放过严家的人了,必须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们知道盐场不是想来就能来的。

“周明,把盐场的人都召集起来,拿起家伙,守住盐场!”韩澈沉声道,“王小姐,这里危险,你先离开。”

王瑾萱却摇了摇头,眼神坚定:“我不走。盐场是你和乡亲们的心血,我不能看着它被人破坏。我爹是县尉,我在这里,严家的人也不敢太过放肆。”

韩澈看着王瑾萱坚定的眼神,心里有些感动。

他没想到,一个女子竟然有如此胆识。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嘈杂的脚步声和叫骂声,严家的人已经逼近了盐场。

韩澈握紧了拳头,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一场恶战,看来是躲不过去了。

而他不知道的是,这次严鹤不仅带了家丁,还暗中联系了津门城外的一伙流寇,目的就是要彻底毁掉盐场,让他在津门永无立足之地。


  (https://www.635book.com/dzs/72696/49744658.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