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473章 471:如此包装

第473章 471:如此包装


就在王盛于柯达剧院内接过奖杯的那一刻,华夏大地,时间已悄然跳至3月24日下午。

    腾迅科技有限公司。

    负责新闻频道和秋秋弹窗推送的编辑团队,早已严阵以待。

    他们紧盯着海外通讯社、门户网站以及特约记者从洛杉矶发回的最新消息。

    当奥斯卡官网同步更新获奖名单,确认“《博物馆奇妙夜》——最佳视觉效果”的那一刻,主编几乎是吼了出来:“确认了!发了!全线推送!”

    下一刻——

    数以千万计同时在线用户的秋秋客户端,几乎是同一时间闪烁起来。

    一个带着醒目金色边框的新闻弹窗强行占据了屏幕一角:

    【特大喜讯!中国电影历史性突破!王盛导演《博物馆奇妙夜》斩获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

    标题之下,是王盛手持奥斯卡奖杯站在话筒前的瞬间抓拍,背景是柯达剧院的辉煌舞台。

    图片侧方,还有《博物馆》中兵马俑军团复活、恐龙骨架追逐的炫酷特效镜头拼接。

    几乎在秋秋弹窗引爆的同时,腾迅网首页完成了头版头条的瞬间切换,巨大的横幅海报和加粗红字标题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

    内页专题火速上线,整合了获奖快讯、王盛获奖感言(中英文对照)、电影精彩图集、幕后制作花絮,以及“奥斯卡科普”和“王盛好莱坞征战史”。

    “Push!所有渠道都给我Push!秋秋.com、秋秋游戏弹窗、门户焦点图……我要在半小时内,让全国能上网的地方都知道这个消息!”腾迅相关负责人对着电话吼道,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

    这是腾迅与王盛深度绑定后,迎来的第一个全球性、高光正面的爆炸性新闻,其带来的流量和品牌提升效应,无法估量。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仿佛在一瞬间,这条捷报便以比特流的速度,席卷了尚处于PC互联网时代的中国。

    各大高校的计算机机房内,此起彼伏的秋秋提示音后,是学生们瞬间的寂静,随即爆发出巨大的惊呼和议论。

    “我靠!奥斯卡!王盛牛逼!”

    “《博物馆》拿奥斯卡了?真的假的?”

    “快看秋秋弹窗!有图有真相!”

    “妈的,我就说这电影特效牛逼!果然连老美都认了!”

    城市的写字楼里,正在埋头工作的白领们被强制弹出的新闻吸引了目光,办公室里交头接耳的声音迅速响起。

    “王盛?是那个拍《博物馆》的导演?拿奥斯卡了?”

    “最佳视觉效果……含金量很高啊!”

    “这下真是给国人长脸了!”

    遍布全国大小城市的网吧里,此情此景更为壮观。

    几乎大半的电脑屏幕上都闪烁着同一个新闻弹窗,游戏的厮杀声、电影的对白声暂时被关于奥斯卡和王盛的激烈讨论所覆盖。

    网管不得不大声维持秩序。

    紧随腾迅之后,新浪、搜狐、网易等几大门户网站也火速跟进,尽管慢了半拍,但同样以头条规格处理这条新闻。

    传统媒体的反应速度稍逊,但报社编辑部内的电话铃声已然响成一片,值班主编们紧急撤换版面,准备为明天清晨出街的报纸换上这枚“重磅炸弹”。

    网络论坛和BBS彻底沸腾。

    猫眼电影、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平台的影视版块和八卦版块,帖子刷新速度堪比光速。

    “见证历史!中国电影第一次拿到奥斯卡技术奖!”

    “谁说我们做不出顶级特效?《博物馆》就是证明!”

    “王盛这人能处,有事他真上奥斯卡啊!”

    “从《功夫足球》到《博物馆》,盛影这是要逆天!”

    “泪目了!以前总觉得奥斯卡遥不可及,现在我们自己人站上去了!”

    民族自豪感在这一刻被点燃,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虚拟空间中蔓延、燃烧。

    对于2003年的大多数中国网民,乃至更广泛的普通民众而言,奥斯卡金像奖,依然笼罩着一层神圣的光环。

    那是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尖的荣誉,是好莱坞“文化霸权”的象征,是无数电影人梦寐以求却难以触及的殿堂。

    他们并不知道,也不关心这座殿堂背后需要多少金钱(如王盛投入的一百五十万美元公关费)和人脉去运作,不清楚学院评委们的口味偏好和派系林立,更无从了解商业类型片在争夺主要奖项时面临的天然壁垒。

    在他们朴素认知里,“奥斯卡获奖”就等于“世界公认最好”,等于“为国争光”。

    而这种情绪的爆发,恰恰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紧密契合。

    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到2003年3月,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入世”被赋予了极高的期望,它意味着更深地融入全球化进程,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和机遇,但也伴随着对国际竞争加剧的隐忧。

    在这一年多里,普通民众固然感受到了一些市场开放带来的变化(如更多进口商品),但对于“入世”所能带来的具体、可见、且能引以为豪的“成果”,感受并不算十分强烈。

    社会潜意识里,迫切地需要一些能够证明“我们不仅进来了,而且我们能行”的标志性事件。

    一部由中国导演主导、融合东方文化元素、在好莱坞工业体系内制作、并在全球市场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电影,已然是“入世”后文化领域交出的一份亮眼成绩单。

    如今,这部影片更是斩获了象征着全球电影工业最高技术荣誉之一的奥斯卡奖!

    这不再仅仅是电影圈的荣誉,更被瞬间拔高到了国家层面和文化自信的高度。

    它仿佛一个情绪宣泄口,将入世后积聚的期待、渴望被世界认可的焦虑、以及深藏于民族血脉中的自豪感,彻底点燃、释放!

    “看!我们中国人拍的电影,也能拿到奥斯卡!”

    “这就是入世的成果!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同样能获得成功!”

    “好莱坞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高峰!”

    这样的论调,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回荡。

    盛影传媒在京信大厦的总部,前台电话几乎被打爆。

    媒体要求采访,合作伙伴发来贺电,甚至有一些激动的市民直接跑到大楼下面,想近距离感受一下这家创造了“奇迹”的公司。

    当然,在一片沸腾的民意与官方的肯定之下,并非没有冷静甚至异样的声音。

    在某个小众的知识分子论坛,也有人发出疑问:

    “一个技术奖而已,至于如此狂欢吗?”

    “奥斯卡不过是美国文化的宣传工具,我们有必要如此追捧吗?”

    “这背后,难道没有资本运作的影子?”

    但这些微弱的声音,迅速被淹没在举国欢腾的洪流之中。

    此时此刻,民众需要这样一个英雄,国家需要这样一张名片。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3242/67359.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