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390章 388:我的2001

第390章 388:我的2001


2002年的春节,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余韵和《人在囧途》持续火爆的观影热潮中悄然走过。

    这部由王盛监制、吴一一执导的小成本喜剧,凭借其精准的社会洞察和接地气的情感共鸣,展现了惊人的票房续航能力,从2001年12月一直延映至2002年2月底春节结束,最终票房还未统计出来。

    截止2002年1月31日,《人在囧途》上映两个月的总票房为1.9亿元,算上2月份未统计的票房,破两亿是百分之百的。

    制片成本不过六百万的《人在囧途》再次以高回报率证明了盛影传媒对市场脉搏的精准把握和类型片开发的成熟度。

    ……

    春节的喜庆气氛尚未完全消散,2月27日,京郊怀柔“成龍快乐园”内,随着王盛一声沉稳的“杀青”,历时近三个月紧张拍摄的华语奇幻巨制《博物馆奇妙夜》终于宣告前期拍摄工作全部完成。

    整个摄影棚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工作人员相互拥抱,疲惫的脸上洋溢着成就感的喜悦。

    成龍尽管已连夜收拾好行装,准备奔赴美国拍摄《上海正午2》,此刻仍难掩激动。

    他用力拥抱了王盛,声音洪亮:“王导,这次合作太痛快了!这部电影一定会成功!我等着看它在全世界‘奇妙夜’!”

    在随后的简短杀青宴上,成龍借着敬酒的机会,再次凑到王盛身边,压低声音,语气比之前在片场时更为正式和热切:“王总,我们是自己人,我就不绕弯子了。

    盛影上市这件事,如果有需要我成龍站台、背书,或者引荐一些可靠的国际资本,我义不容辞。

    我是真心希望能更深入地参与进来,共享盛事。”

    他目光灼灼,显然不仅仅满足于《博物馆奇妙夜》的合作,更渴望能搭上盛影传媒这艘即将起航的资本巨轮。

    王盛依旧举重若轻,与他碰了碰杯,面带微笑:“成先生的心意我明白。等片子后期做得差不多了,我们坐下来好好聊。”

    他再次将具体事宜轻轻推开,但态度比之前更为缓和,留下了合作的空间。

    ……

    次日,成龍便匆匆飞赴美国,而王盛则没有丝毫停歇,立刻将全部精力转向了早已提上日程的集团上市大计。

    时间进入三月,京城初春的寒意依旧,但资本市场对盛影传媒的热情早已如火如荼。

    《博物馆奇妙夜》的顺利杀青,以及《人在囧途》漂亮的破两亿票房收官,如同两记重磅炸弹,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盛影传媒“能赚钱、能持续赚钱”的强悍能力的认知。

    在王盛的亲自坐镇和梳理下,盛影传媒的集团化重组已基本完成。

    一个架构清晰、主业突出、资产优质的“盛影传媒集团”雏形已然确立:

    核心上市主体:盛影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原有限公司股改)。

    股权结构(上市前):王盛(77%,绝对控股)、中影集团(20%)、陈良(3%)。

    全资/控股核心业务板块:电影制片、电影发行、盛世影院管理有限公司(运营“中影盛世院线”)、影视城投资与运营(闯关东影视城、成龍快乐园)、电视电影业务、婚礼录像及衍生业务、盛影劳务公司。

    战略控股/参股关联板块:光线传媒(盛影占股45%,专注电视内容与艺人经纪)、盛影·北电数字特效有限公司(盛影占股80%,布局未来技术)。

    这一架构既确保了上市主体的纯粹性和盈利能力的清晰展示,又通过股权纽带将未来极具潜力的电视业务和技术板块紧密关联,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更为震撼的是,随着审计和尽职调查的深入,盛影传媒在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两年的营收均突破了十亿人民币大关。

    这一数字在2002年初的中国文化传媒产业内,堪称天文数字,足以让任何一家觊觎中国市场的资本巨头为之疯狂。

    这一系列亮眼数据,使得盛影传媒的上市不再是“是否可能”的问题,而是“以何种规模、何种估值登陆资本市场”的问题。

    王盛的京信大厦办公室,成为了比怀柔片场更为繁忙的指挥中心。

    他需要同时应对三条战线——

    第一条战线:与虎视眈眈的资本巨鳄博弈。

    高盛、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国际投行,凭借其全球网络和承销能力,提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海外上市方案,估值偏向激进,试图将盛影包装成“中国迪士尼”的概念推向全球。

    而以中金公司为首的国内券商,则力主A股上市,强调其符合国家“做大做强本土资本市场”的战略,且能获得国内投资者更高的认同度,但初期估值可能相对保守。

    王盛对此心如明镜。

    他召集了核心财务和法务团队,明确了战略底线:“A股主板,是我们的首选。这是我们的根基所在,也最能体现盛影作为‘中国电影第一股’的价值。”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但是,谈判桌上,我们不能只有一条路。

    要充分利用海外投行的热情,让他们在承销费用、国际配售、未来海外并购支持等方面给出最优条件。

    最终方案,必须确保我的控制权不受丝毫影响,同时,要为国家资本保留足够且有影响力的席位。”

    具体的谈判桌上,唇枪舌剑,围绕着估值、发行比例、募资规模、绿鞋机制等细节展开拉锯。

    王盛虽然不直接参与每一次讨价还价,但关键节点的决策和底线均由其亲自把握。

    他深知,此刻的每一分让步,都关乎未来帝国版图的扩张速度。

    第二条战线:与掌握方向盘的官方部门沟通。

    上市不仅是市场行为,更是政治经济学,尤其对于身处意识形态敏感行业的盛影传媒。

    王盛在韩三坪的引荐和下,频繁出入广电总局、宣传部、证监会等相关部委,进行着比资本谈判更为微妙和关键的“谈话”。

    在这些场合,王盛展现出的是对国家政策深刻理解、对文化责任勇于担当的青年企业家形象,学生身份也在此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向领导们汇报的,不仅仅是冰冷的营收数据和扩张计划:

    “各位领导,盛影上市募集的资金,首要用途是投拍更多像《博物馆奇妙夜》这样,能够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被世界观众接受的商业大片。这是文化走出去最有效的方式。”

    “我们将投入重金完善全国院线网络,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二级城市,让更多老百姓能在家门口享受到现代化的观影体验,这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于特效公司的投入,是为了补齐中国电影工业的短板,这是战略性的,即便短期不盈利也要坚持。”

    他反复强调:“盛影传媒是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任何时候都会坚持正确的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这些“表态”和清晰的战略规划,有效地打消了部分官员对文化企业资本化后可能失控的疑虑。

    官方层面的支持态度愈发明确,绿灯逐一亮起。

    证监会方面也暗示,只要材料合规、业绩真实,作为文化产业改革的标杆企业,审核流程将会“特事特办”,高效推进。

    第三条战线:内部整合与路演筹备。

    在王盛的敦促下,盛影传媒集团内部进行了彻底的财务规范和业务梳理,以符合A股上市的严格标准。

    同时,一支精干的上市工作小组和未来的路演团队开始组建并进行高强度培训,必须能将盛影的故事清晰、自信地讲述给投资者。

    而此时,市场对于盛影传媒集团的估值充满了想象。

    若以其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品牌价值以及未来成长性(尤其是“成龍快乐园”和特效技术等前瞻布局)综合估算,在上市前最后一轮私募融资中,其估值被保守估计在50亿至60亿人民币之间。

    一旦成功上市,凭借“中国电影第一股”的概念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市值突破百亿并非遥不可及。

    说实话,王盛个人认为这个估值有点低。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3242/67442.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