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皇明 > 第441章 献城归正,抚民安军

第441章 献城归正,抚民安军


王国樑带着数百骑绝尘而去的马蹄声渐渐消失在西北方向,留下的千余叛军骑兵却像被遗弃的孤魂,僵在原地,连呼吸都带着颤抖。

    “杀!围住他们!别放跑一个!”

    山林四周响起震天的喊杀声,火把的光芒从四面八方涌来,像一条条火龙,瞬间将叛军骑兵圈在中间。

    陈策的步军到了。

    他们扛着长矛,推着楯车,脚步沉稳地往前逼近。

    张正涛勒住马,手里的环首刀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他看着四周越来越近的官军,又回头望了望王国樑遁走的方向,眼底闪过一丝慌乱,却很快就镇定下来了。

    他是王国樑的女婿,也是这支残骑的临时统领,若是连他都慌了,这支队伍就彻底散了。

    “都别慌!”

    张正涛拔高声音,刀刃指向北侧的一个山口。

    “跟着我冲!只要冲出那个山口,咱们就能跟总镇汇合!”

    他催马往前,率先朝着山口冲去,身后的叛军骑兵犹豫了一下,也纷纷跟上。

    此刻,那山口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可官军早已布好了天罗地网。

    刚冲到山口附近,迎面就撞上了一排楯车,楯车后面的火铳手齐齐举枪,“砰砰砰”的铳声在山林里炸开,铅弹呼啸着穿过空气,好几名叛军骑兵应声落马,鲜血溅在落叶上,瞬间被染成暗红。

    “往左冲!”

    张正涛调转马头,想从侧面绕过去,却见左侧的山林里突然冲出一队弓箭手,箭矢如蝗,密密麻麻地射过来。

    叛军骑兵纷纷举起盾牌格挡,可盾牌挡得住箭,却挡不住后续涌来的步卒。

    官军的长矛手从楯车缝隙里探出头,长矛直刺战马的腹部,受惊的战马人立而起,将骑兵甩在地上,瞬间就被乱矛刺穿。

    张正涛左突右冲,手里的刀砍倒了好几名官军,可身边的人却越来越少。

    原本的千余骑兵,此刻只剩下不到三百,还个个带伤,战马也气喘吁吁,连冲锋的力气都快没了。

    陈策骑着马,站在不远处的高地上,看着包围圈里困兽犹斗的叛军,对着下面喊道:

    “张参将,别再做无谓的抵抗了。

    你们已经冲不出去了,放下武器投降,本帅保你们不死。”

    包围圈里的叛军骑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神里的战意渐渐褪去,只剩下绝望。

    他们是大同最精锐的骑兵,可此刻在官军的步阵和火器面前,却像没了爪牙的老虎,连挣扎都显得无力。

    有人已经将刀剑垂下,显然准备投降了。

    “不能投降!”

    张正涛见此情形,急得大吼。

    “投降只有死路一条!

    王国樑是朝廷钦犯,咱们是他的部下,就算投降,也难逃一死!

    只有冲出去,才有生路!”

    他挥刀砍向身边一名想放下武器的士兵,厉声喝道:

    “谁再敢提投降,这就是下场!”

    那士兵闷哼一声,倒在地上,鲜血溅了张正涛一身。

    可这威慑并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更多叛军骑兵面露惧色。

    他们不想为了张正涛,赔上自己的性命。

    张正涛心中绝望,但也只能不能等下去了。

    再等下去,队伍只会彻底溃散。

    他深吸一口气,双腿一夹马腹,朝着北侧的官军阵形猛冲过去:

    “跟我冲!杀出去!”

    “不知死活!”

    陈策冷哼一声,抬手对着身边的亲兵下令。

    “火铳手、弓箭手,瞄准张正涛!”

    “射!”

    “放!”

    随着一声令下,火铳手齐齐扣动扳机,铅弹如暴雨般朝着张正涛飞去。

    弓箭手也松开弓弦,箭矢带着呼啸的风声,密密麻麻地笼罩住他。

    张正涛一手持盾,一手挥刀,拼命格挡,可盾牌上瞬间被铅弹砸出十几个凹痕,箭矢穿透盾牌的缝隙,扎进他的胳膊、大腿。

    他身下的战马也中了好几枪,发出一声凄厉的嘶鸣,重重摔倒在地,将张正涛甩了出去。

    还没等他爬起来,更多的铅弹和箭矢就射了过来。

    他的胸口、腹部,瞬间被打成了筛子,鲜血汩汩流出,染红了身下的落叶。

    那双原本充满战意的眼睛,渐渐失去了神采,手里的刀“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再也没了动静。

    “参将死了!”

    “张参将没了!”

    包围圈里的叛军骑兵看到这一幕,彻底崩溃了。

    这些残兵纷纷扔掉了盾牌,跪倒在地,双手抱头,声音里满是哭腔:

    “别杀我!我投降!我愿意投降!”

    很快,越来越多的叛军骑兵放下了武器,纷纷跪倒在地,有的甚至趴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

    陈策看着眼前的景象,缓缓抬手,示意官军停止攻击。

    他骑着马,缓缓绕着包围圈走了一圈,声音依旧平静:

    “都起来吧。只要你们真心投降,本帅说话算话,绝不加害。

    但若是有人敢耍花样……”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语气陡然变得凌厉。

    “休怪本帅军法无情!”

    叛军骑兵们纷纷点头,连声称是。

    有的还在发抖,有的则大口喘着气,庆幸自己捡回了一条命。

    山林里的血腥味还未散尽,陈策翻身下马。

    副将快步上前,说道:“总镇,剩下的残骑已尽数投降,只是王国樑带着数百骑逃了。

    要不要派一队轻骑追击?

    若是快马加鞭,未必追不上!”

    陈策抬手摆了摆,目光望向西北方的山林尽头。

    “不必追了。王国樑如今只剩数百残骑,无粮无援,又失了宣府根基,不过是条丧家之犬,掀不起风浪了。”

    其实,陈策也不是不想追,而是追不到了。

    加之

    他手底下的骑兵本就不多,追出去,有可能被王国樑埋伏。

    毕竟这反贼做了这么久的宣大总兵,逃出生天之后,未必不能聚兵。

    说到这里,他眼底掠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似有惋惜:

    “这王国樑倒是员猛将。

    窄桥突围时临危不乱,还能反过来冲击中军。

    方才隘口突围,又能带着心腹杀出重围,这份勇谋,在边镇将领里算是拔尖的。

    可惜啊,一步踏错,走了谋逆的路,再难回头了。”

    副将闻言,也跟着叹了口气。

    边镇多悍将,可一旦沾了“反”字,纵有天大本事,也只能落得亡命天涯的下场。

    “当务之急不是追人,是宣府。”

    陈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变得锐利,他抬手指向北方。

    “王国樑的主力已丧,宣府如今就是座空壳子。

    咱们得立刻发兵,趁乱局未起,先把城池拿下来,再稳住边镇防务。

    宣府是防鞑子南下的门户,就算察哈尔部元气大伤,草原上还有不少小部落盯着,若是咱们晚一步,让鞑子趁虚而入劫掠,那就是咱们的罪过了。”

    “末将领命!”

    副将抱拳应道,转身快步去传令。

    不多时,山林里响起了集合的号角声,原本围困叛军的步卒迅速整队,骑兵则收拢战马,朝着宣府城的方向疾驰而去。

    第二日中午。

    宣府城终于出现在视野里。

    酷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里带着沙尘的燥热,连城门楼上的旗帜都被晒得耷拉下来。

    只是那旗帜已不是王国樑的“王”字旗,换成了代表大明的“明”字旗,在风中微微晃动。

    城门口早已挤满了人。

    南山参将麻承训穿着一身崭新的盔甲,身后跟着万全都司的官员和几名中军将官,见陈策的队伍到了,他立刻快步上前,“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罪将麻承训,率宣府文武官员,恭迎陈总镇入城!”

    陈策勒住马,目光落在麻承训身上。

    此人是宣府将门麻家的嫡系,之前一直跟着王国樑,如今却第一个跳出来献城,脸上虽堆着笑,额头却沁出了细密的汗珠,显然是心里发虚。

    “王国樑在何处?”

    陈策的声音没有丝毫温度,目光像刀一样扫过麻承训,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这……这逆贼战败后便不知去向了。”

    麻承训连忙磕头,语气越发恭敬。

    “罪将也是昨日傍晚才得知总镇大胜的消息,当即就率部控制了城门,换下了逆贼的旗帜,只等总镇前来接管。”

    陈策心里冷笑。

    将门的生存之道,从来都是见风使舵。

    王国樑势大时,麻承训鞍前马后。

    如今王国樑败了,他又立刻倒向朝廷,连旗帜都换得比谁都快。

    “从贼谋逆,按律当斩,你可知罪?”

    陈策突然开口,声音陡然拔高,吓得麻承训身子一僵,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城门口的气氛瞬间凝固,万全都司的官员们也纷纷低下头,不敢吭声。

    麻承训反应极快,连忙砰砰磕头,额头撞在青石板上,很快就红了一片:

    “罪将知罪!

    但求总镇看在罪将献城有功、提前控制城池的份上,给罪将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罪将愿为总镇效犬马之劳,绝不敢有二心!”

    “戴罪立功?”

    陈策轻轻嗤笑一声,目光扫过麻承训身后的官员。

    “倒要看看你有多少诚意。

    这样罢,麻参将,你若能将王国樑的逆党尽数擒拿,包括他的家眷、门生、麾下将官,本帅便奏请朝廷,赦你无罪。”

    这话一出,麻承训脸上瞬间露出大喜之色,他猛地抬头,眼里闪着光:

    “末将领命!

    总镇放心!

    昨日得知王国樑战败后,末将就料到有今日,已提前将与逆贼有关的家眷、扈从、军将全部控制在府衙西侧的营地里,一个都没跑!

    只等总镇入城查验!”

    原来这厮早有准备,连“投名状”都提前备好了。

    陈策心里了然,却没有立刻松口,只是淡淡说道:

    “先让我部兵卒入城,接管各门要点和粮仓、军械库,其余的事,入城再说。”

    他可不会轻易相信麻承训的“投降”。

    宣府是将门盘踞之地,麻家在城里根基深厚,谁知道这献城是不是个陷阱?

    万一他带着少数人入城,麻承训突然翻脸,把他困在城里,那可就成了笑柄。

    麻承训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谄媚的神色,连忙应道:

    “都听总镇的!都听总镇的!

    小的这就命人去开城门,让弟兄们入城换防!”

    他起身快步走到城门口,对着守城的士兵大喊:

    “快!

    打开城门,让陈总镇的兵马入城!

    谁敢阻拦,军法处置!”

    城门“嘎吱嘎吱”地被推开,陈策抬手一挥,身后的步卒立刻分成数队,有条不紊地涌入城中。

    一队去接管东西南北四门,一队去控制粮仓和军械库,一队去府衙和都司衙门,还有一队则去麻承训所说的营地,核实被控制的逆党家眷。

    三个时辰之后。

    陈策所部就彻底控制了宣府城。

    确定城中没有任何危险,陈策这才入城。

    时间很快就到了晚上。

    天色昏暗。

    北门外的官道上,火把连成的长龙蜿蜒数里,官军士兵身着甲胄,手持长矛,正押解着万余名叛军俘虏往城内的临时营区走去。

    俘虏们大多衣衫褴褛,脸上带着疲惫与惶恐,偶尔有低声的啜泣,却被官军整齐的脚步声压得几乎听不见。

    白日里的厮杀已落幕,此刻的宣府,正被一种紧张又有序的氛围笼罩。

    城中总兵府大堂内,烛火跳动。

    曾经属于王国樑的虎皮椅已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两把制式相同的梨花木椅,陈策与戚金分坐左右,神色肃穆。

    堂下,马世龙、曹文诏及宣府本地的几名参将垂手而立。

    “贼首王国樑虽逃,却始终是心腹大患。”

    戚金率先开口,声音铿锵有力。

    “当务之急,一是发全镇通缉,二是派兵追击。

    我建议从边军里挑选两千名善骑射的老兵,每人备两匹战马,携带三日干粮与水囊,沿王国樑北遁的路线追下去。

    重点不是一定要追上他,而是搜捕残部里的核心党羽。

    比如原大同游击卢承宗,参将黑云龙,这些人跟着王国樑谋逆,手里沾了官军的血,绝不能让他们跑了。”

    “另外,让追击的士兵沿途张贴悬赏告示,贴遍独石口、张家口这些要道,还要传到周边的卫所和村落里。

    告示上写清楚:

    擒获王国樑者,赏白银千两、官升三级。

    擒获卢承宗这类核心党羽者,赏白银五百两。

    就算只是提供线索,也赏白银五十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让边民和卫所的士兵都帮着咱们找,不信他能藏一辈子!”

    堂下的曹文诏当即抱拳:

    “末将愿亲自带这队骑兵追击!”

    陈策微微颔首,示意戚金的提议可行,随即话锋一转。

    “追剿贼首重要,但眼下更紧迫的是宣府的维稳。

    王国樑经营宣府多年,私兵、党羽遍布,若是乱了根基,九边重镇的门户就破了。”

    “本镇已经接管了原王国樑的镇标营兵权,兵器库和粮仓都派了京营士兵看守,封条已经贴上,任何人没我的手令都不能动。

    另外,我任命麻承训为镇城防务总管,让他负责两件事:

    一是城防巡逻,重点盘查北城门,防止王国樑的残部潜回城里。

    二是收缴城内散落的兵器,叛军丢在街头的马刀、火铳,还有百姓家里私藏的铁器,都要登记收缴,十二个时辰内必须完成士兵换防、营区清整和防务交接,不能出半点差错。”

    提到麻承训,堂下有人低声议论。

    毕竟此人曾是王国樑的部下,突然委以重任,难免让人担心。

    陈策仿佛看穿了众人的心思,补充道:

    “麻承训有献城之功,也熟悉宣府的城防,用他能最快稳住局面。

    况且他的家眷都在城里,咱们握着他的把柄,他不敢有异心。”

    陈策其实刚开始也想用自己人。

    但自己人毕竟对宣府不熟。

    要想宣府安稳,没有本地将门协助,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

    这个麻承训敢不敢做小动作

    最好不敢。

    若真是做了小动作。

    锦衣卫会教他做人的。

    思绪收回,陈策继续说道:

    “但这只是宣府城内。”

    “宣府是九边重镇,镇城之外,独石口是通往草原的要道,张家口是互市重地,洗马林堡是西防的门户,这些都是京畿西北的屏障,必须用精锐兵力掌控。

    咱们得派队人马,先去这些关隘接管兵权。”

    戚金接过话头,补充道:

    “本镇建议立刻给宣府下辖的万全右卫、怀安卫等十二个卫所发送朝廷敕令,敕令上加盖兵部的印信,派亲信暂时接管兵权,要求他们三天内清点兵力、登记兵器,严禁私兵调动。

    若是发现疑似王国樑的残部,立刻扣押上报,不许擅自处置。

    另外,派三千精锐进驻万全右卫。

    那里是宣府的西大门,也是万全右卫参将吴谦的驻地,此人虽未参与王国樑叛乱,却也不听凋令,必须控制住!”

    “说得对。”

    陈策点头,目光变得锐利。

    “王国樑已经战败,宣府里敢反的,要么死在了窄桥,要么成了俘虏,剩下的都是些观望的墙头草。

    咱们只要把兵权、防务、粮草都攥在手里,再用悬赏和敕令稳住人心,宣府就乱不了。”

    大策定下,宣府的兵权便掌控在朝廷手上了。

    接下来还需要做的,就是安抚士卒与百姓。

    陈策、戚金、马应龙等人动作很快。

    翌日。

    他们在镇城校场召集原宣府镇士兵(含被俘叛军),当众宣读朝廷诏令。

    高台上,陈策身着暗红色总兵袍,戚金、马世龙分立两侧,身后的亲兵捧着一卷明黄色的朝廷诏令。

    待士兵们站定,陈策抬手示意,亲兵当即展开诏令,以洪亮的嗓音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宣府逆贼王国樑谋叛,胁从者多为军卒百姓,本非本心。

    今叛乱初平,凡缴械归队、如实登记籍贯与职务者,一律赦免罪责,仍留原职。

    若能主动揭发王国樑党羽、提供残部藏匿线索者,晋升一级,补发三个月军饷……”

    诏令声在空旷的校场上回荡,底下的士兵们渐渐抬起头,眼里的惶恐淡了些,多了几分难以置信。

    一名被俘的叛军小旗忍不住低声问身边的人:

    “真……真能免罪?还能留原职?”

    没人回答他,但校场上的窃窃私语声渐渐多了起来,原本紧绷的气氛,悄悄松了些。

    宣读完毕,陈策向前一步,声音穿透人群:

    “陛下有旨,言出必行!

    今日便先释放一百名被胁迫的普通士兵,让你们回卫所与家人团聚。

    点到名的,出列!”

    亲兵随即开始念名单,被点到名的士兵先是一愣,确认是自己后,才迟疑地走出队列。

    其中一名年轻士兵,脸上还带着未愈的刀伤,走到高台前时,突然“噗通”一声跪倒,磕了个响头:

    “谢……谢总镇!谢陛下!小的再也不敢跟着逆贼乱来了!”

    这一跪像是点燃了引线,其余被释放的士兵也纷纷跪倒,嘴里说着感激的话。

    陈策示意亲兵将他们送出校场,目光重新扫过剩下的士兵:

    “你们看,这便是朝廷的诚意。只要安分守己,朝廷绝不会亏待你们!”

    校场里的骚动彻底平息了,士兵们的眼神从犹豫变成了安定。

    他们最担心的“连坐问罪”没了,甚至还有晋升和补发军饷的机会,还有什么理由不服从?

    与此同时。

    宣府城内的抄家行动也在有序进行。

    王国樑的总兵府外,官军士兵正将一箱箱金银、绸缎搬出来,登记造册。

    卢承宗、黑云龙、王国雄等逆党的府邸也被查封,私藏的军饷、粮草全部充公。

    当日午后。

    校场旁的空地上便搭起了临时发饷棚,原宣府镇的士兵排着队,凭军籍册领取拖欠的三个月军饷。

    “张二郎,你是步兵营的吧?三个月军饷,一两八钱,点清了!”

    发饷的吏员将银子递过去,张二郎双手接过,眼眶瞬间红了。

    王国樑在时,军饷就没发全过,家里的老娘还等着银子买药,如今总算能给家里报个平安了。

    “多谢陛下,多谢官军!”

    发饷之后,原本躁动的兵卒,也安定下来了。

    安军心的同时,安民的举措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宣府城的四条主街、十二个城门旁,都贴上了用大字书写的《安民告示》,红纸黑字,格外醒目。

    告示前围满了百姓,识字的人高声念着:

    “……叛乱已平,官军只惩首恶,不扰百姓。

    严禁官军士兵强占民房、勒索财物,违者立斩不赦……”

    也就在这个时候。

    两名宣府兵卒便被押到了南大街的告示前。

    他们昨日入城时,强行闯入民宅劫掠,奸淫民女,已经是犯下大罪。。

    陈策亲自到场,目光冷厉地看着两人:

    “军令如山,尔等竟敢违抗,当以儆效尤!”

    话音未落,刀斧手便手起刀落,两颗头颅滚落在地。

    百姓们先是一惊,随即便欢呼起来了。

    “杀得好!”

    “这才是官军!”

    “王国樑当真是逆贼,该死,该千刀万剐!”

    官军有这样严明的军纪,就不怕官军像叛军那样劫掠了。

    与此同时。

    宣府知府便带着衙役打开了城中粮仓。

    接济城中流民、困难军户。

    更让百姓安心的是,商路和日常秩序也在快速恢复。

    官军组织民壮清理了街道上的碎石、血迹,修复了被战火损毁的鸡鸣驿至镇城段驿道。

    粮商、布商,带着货物重新回到了宣府的市集,商铺的门板一扇扇打开。

    城门处的盘查虽严,却秩序井然。

    若是没人告诉你,谁会知道,数日之前,此地还有人叛乱?

    当然

    宣府之乱,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

    贼首未除,从贼未罚.

    以及

    宣府的问题,并没有从根子里面解决了。

    暂时的平静,只是风雨到来之前的平静罢了。

    毕竟

    熊廷弼还没来,翻脸的时候,还没到!

    若叛乱轻拿轻放,那其余边镇,岂非有样学样?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3786/67387.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