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 第350章 每个人都在用力的活著!

第350章 每个人都在用力的活著!


第350章  每个人都在用力的活著!

    审视著面前曹安民,曹操略一思量,复试探之。

    「那依安民之见,今当何为呢?」

    「伯父,戏言否?」

    面对曹操的试探,曹安民讶然回望。

    「以伯父之才,焉能不知?

    今侄儿既将袁贼密谋相告,伯父何不将计就计,以此间书信,试群臣忠心?」

    曹操眸光一凝,暗自思量间,继续试探著。

    「哦?安民的意思,是要本相将计就计,假作不知,暗中观察麾下群臣收到袁营书信后的反应,再做决断?」

    「正是此理。

    群臣是否通袁之事,并非这一百三十二封书信能判断的。

    便是将书信拦截,无有这些书信送达,那些心怀通袁之志的叛徒,难道就不通袁了嘛?

    通袁的人没有收到书信也会通袁,而不通袁的人,就算收到了书信也不会通袁。

    说到底,群臣是否通袁,与这一百三十二封书信本就无关,反而是这一百三十二封书信,能助伯父看清群臣之心。

    我们完全可以拿这封给杨修的书信,演一场戏。

    只做出我将汉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劝降杨修的计划出卖了,故意设局试探杨修。

    至于那一百三十二封书信,则故作不知,假装我们被杨修之事转移了注意力之时,被这些人趁机实行了计划。

    反正他们又不知汉王对小侄信任非常,早将全部计划告诉了我。

    完全可以假做汉王对小侄并没有完全信任,早料到我会出卖杨修的消息。

    所以趁著我出卖杨修吸引伯父注意之时,他故意隐瞒的这一百三十二封书信,才是真正的计划。

    如此则一切合情合理,完美符合袁贼玩弄阴谋诡计,挑拨人心的形象,群臣必不起疑。

    可他们又怎知小侄潜伏之深,令汉王对我信任非常,将全盘计划都托付于我。

    而小侄又心系伯父,将一切出卖,使全局都在伯父掌控之中。

    故此群臣收信之后,所做反应,悉出真心,忠心者必如小侄一般,将事情和盘托出,而不忠者自会私藏书信,隐瞒不报。

    诚如是,则孰忠孰奸,一目了然,伯父可将此间通袁之贼,一网打尽,而师出有名,不生祸乱」

    曹操:「???」

    闻听此计,见曹安民出谋划策间侃侃而谈,曹操凝视他的眸光,越发疑虑。

    这等环环相扣的计策,是好大侄你能想出来的?

    我怎么就不信呢?

    见曹操始终一言不发,狐疑的打量著自己,眼神越发阴沉。

    曹安民心底,怎不叫苦不迭。

    汉王坑我啊!

    我已经这么努力的想活著了,伯父您怎么就不信呢?

    能交代的,我已经都交代了,您要是还有疑虑,我总不能告诉你这一切的真相,实则是:

    【汉王也通曹!他真正的计划就是让我出卖他吧?】

    此情此景,生死一念之间,曹安民如何还不知道汉王此计,用心何其歹毒?

    所以杨修能出卖,所以那一百三十二封书信能出卖,是因为这一切都不重要,都是这个计策里用来迷惑人心的假象。

    汉王是真没骗人,他计策的核心,还真就是:让我出卖他。

    此时此刻,什么杨修、什么一百三十二封书信、什么试探人心、什么曹臣通袁与否,都不重要了。

    当我将汉王的计划,出卖给伯父曹操之刻,汉王的计策就已经成功了。

    接下来这位伯父所面临的抉择,只有是与否,即拦截与不拦截。

    若拦截书信,看似好像破坏了汉王此次的计谋,可问题是,这些书信本就不是汉王的计划,又能破坏什么呢?

    书信是否被拦截,汉王根本不在乎,否则也不会让自己来主动出卖了。

    而伯父这边只要将书信拦下,假装无事发生,好像能将此事平息。

    可真的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吗?

    看著那一封封书信上的姓名,伯父岂不生疑?

    汉王为什么不给别人写信,偏给你们一百三十二人写信呢?

    这些人全都通袁,自不可能,但若是汉王浑水摸鱼将真正的通袁之人隐藏其中,里面当真有几人、甚至十几人通袁,又当如何?

    这些书信上之人,若不调查清楚,伯父岂能安心?

    疑心生暗鬼之下,主臣之心互相猜忌,离心离德,辕关如何长久?

    而若伯父曹操选择不拦截书信,将计就计以试探人心。

    那么曹操的疑虑或许可以消除,但群臣的疑心,就此而生。

    【主公已经开始怀疑我们了,继续留在曹营,真的还有出路吗?】

    同样是主臣离心,辕关不攻而自破。

    甚至于不止于此,毕竟试探出来的真心,就是真的忠心吗?

    曹操的疑心依旧在,只是待时发。

    想清楚这一切的曹安民,只觉头皮发麻,毛骨悚然。  

    汉王手段,果真鬼神莫测,玩弄人心于股掌之间。

    原来计谋的开始,就是结束!

    当自己向曹操出卖汉王的那刻起,曹操已别无选择。

    至于说自己能否不按照汉王的计划,出卖他呢?

    笑话!以自己的身份入曹营,若不出卖消息,何以保命?

    哪怕杨修的书信自己能压下不发,但等那一百三十二封书信事发,没有提前出卖消息的自己,岂能不被曹操问罪?

    至于说将自己想到的这一切,全部告诉伯父,让伯父知晓【汉王的计划就是出卖他】这计策的真相。

    那么问题来了,就算伯父被说服,愿意相信此事,可猜疑链依旧没有解除。

    因为伯父若来一句:

    【既然袁术的命令,就是要你将计划出卖给我。

    那么我怎么知道,你眼下出卖的这一切,不是袁术让你出卖的?

    你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帮他隐藏更深的谋划?

    层层出卖连环,而猜疑无穷匮也!】

    好家伙,直接引火烧身!

    曹安民真真细思极恐,他越是深想,便越是发觉,汉王此计不仅没有给曹操选择的余地,同样也没给自己留选择!

    曹安民算是知道汉王为什么从不怀疑自己这样的人是否忠心了,因为那不重要。

    汉王不在乎。

    无论是忠是奸,向汉向曹,都在汉王的计划之中,别无选择!

    算计人心,竟至于斯,故汉国上下,无有不臣。

    忠诚的方式不同罢了。

    曹安民背上衣衫,早已湿尽,额上冷汗直冒。

    「安民啊,汝方才所言的这个计划,是你想出来的?」

    迎著曹操满是疑虑的视线,曹安民知道自己想要继续出卖汉王,博取曹操信任,以求活命已不可能。

    想要活下去,唯有编出一套说辞,以自圆其说。

    是故曹安民傲然颔首,「非也!此汉王之谋也!

    小侄此番出使,汉王确实对我信任非常,将计划全盘相告。

    以杨修为诱饵,吸引注意力,实则暗度陈仓,书信通袁之事。

    所以能令群臣信服,不再生疑,是因为这本来就是汉王此行命小侄来此的真正计划。

    只是因为小侄心系伯父,心向朝廷,故此提前相告,才有这将计就计。

    否则若是小侄不曾相告,伯父可试想一下。

    届时我以杨修之事相告,趁著伯父转移注意监视杨修之时,此三百人骤然发难。

    纵使曹军早有防备,尽诛此三百人,亦将书信悉数拦截。

    可这样闹上一场,曹营之中隐藏通袁者众矣,必为群臣所知。

    诚如是,则众人互相猜忌,群臣怎不离心?

    就此而言,这些书信是否能寄到对应人手中,根本不重要,只要曹营之中有一百三十二人可能通袁之事,为众人所知。

    袁贼的计策,已然功成。」

    曹安民言罢,拱手长拜一礼。

    「小侄所献将计就计之策,不止为安伯父之心,亦为安群臣之心。

    唯有辨忠奸,明敌我,才能上下一心,共抗伪汉。」

    曹操默然。

    原来这个计划不是曹安民想出来的,而是袁术本来的计划,那没事了。

    至于说曹安民会主动交代,在袁术计划的基础上,想出一个将计就计的计划?

    毕竟这一百三十二封书信的事,曹安民若不主动交代,一旦事发,必要拿他问罪。

    为了保命,他出卖了袁术,将一切交代之后,献将计就计之策,以作投名状,这倒是很曹安民。

    此间唯一的疑点,就是袁术真的会如此信任曹安民,将全盘计划都告诉他吗?

    不过这事,也无法逼问出来,假若袁术都没有完全信任曹安民,那么袁术没告诉他的部分计划,曹安民也不可能说的出来。

    这么看来,曹安民这个好大侄,居然出乎意料的值得信任?

    曹操震惊!

    但转念一想也是,以自家好大侄贪生怕死的性子,根本就是风吹随风倒。

    若在袁营,生死受制于袁术,必将自己这个伯父完全出卖。

    现在入了曹营,生死操于自己之手,他若不出卖袁术才奇怪。

    见曹安民之言行合情合理,曹操倒也姑且对他信了三分,只眼底仍有些许疑虑,故问之曰:「若依你所言,将计就计,可这些接到袁营书信,遂主动交代之人,难道就真的忠心吗?

    若其大奸似忠,假作忠义,心怀叵测,本相又岂能得知?」

    曹安民:「.

    」

    这一问好悬没将曹安民问住,不是...大奸似忠,假作忠义,心怀叵测?

    这不是我吗?

    所幸求活之下,他倒也有些许急智,当即拍案而起,答之曰:「伯父糊涂!

    主动交代之人或许未必忠心,可不主动交代的人,一定不忠心!

    伯父正可趁此之时,将那些一定不忠心之人,名正言顺的除之而后快。

    至于那些大忠似奸之徒,经此一事,也露了行迹。

    往后伯父只需与他们虚以委蛇,实则暗中防备。

    在这些人已经因为书信之事暴露之后,难不成还能在伯父的眼皮子底下,通袁谋逆?」

    曹操闻言,竟觉有理!

    但此计毕竟出自曹安民之口,曹操不敢深信,更不知袁术是否有更深层次的隐藏图谋,连曹安民都不知道。

    遂不敢轻举妄动,只抬手示意曹安民退下。

    「此间之事,我已深知。

    安民且先退下,待我思虑一番。」

    曹安民此番为了能活下去,已拼尽全力,便是再让他说,也编不出什么理由来,因此也不再相劝,拱手而退。

    曹安民走后,曹操一人枯坐良久,想要召群贤问计,思及那一百三十二封书信,又不知还有何人值得信任。

    烦恼间,他又不由思及今日战局。

    曹军守城之下,尚且死伤三千,辕关都不知道能否守住三十日。

    倘若辕关破,曹军尽殁于此,洛阳一马平川,袁术大势将成。

    曹操苦笑间一声长叹,「当术之强,操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话语间,他话音顿住,心中似有定计。

    「若以此法,或可破此书信离间之计,以安人心。

    只袁术尚在关城之外虎视眈眈,今若行此法,通袁之贼,岂非更加猖獗?」

    转念之间,曹操脑海中不由浮现方才曹安民一句诛心之语。

    【主动交代之人或许未必忠心,可不主动交代的人,一定不忠心!】

    曹操忽得笑了,「正可借此将计就计,杀鸡做猴,再安人心,可保万全。」

    此外,虽则曹安民似乎全部交代了,但曹操心底仍隐隐有所不安。

    他总觉得袁术用计,不可能如此简单,他难道不会防备曹安民出卖?又怎么可能将全盘计划,都告诉曹安民。

    可若曹安民也不知道,袁术这隐藏的谋划,又迟迟不发作。

    这未知的,才更令他惊惧。

    好在他已想出一计,哪怕曹营因这一百三十二封书信,而生变故猜疑,也有安定人心之法。

    故此正可遂曹安民之计而行事,将计就计再就计!

    且看看袁公路与曹安民,到底是个什么图谋,他才好做出应对。

    无论袁术的图谋到底是什么,反正不可能是让曹安民来出卖他自己。

    而若他连袁术此番派曹安民过来的真正计划都不知道,却叫他如何心安?

    操遂命人唤安民至,以计大事,伯侄各怀心思间,已将一切安排妥当。

    夜,杨修忽闻都亭侯曹安民来访,有汉王书信至。

    修脸色煞白!

    心道一句:要死!


  (https://www.635book.com/dzs/73958/67482.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