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重生2013:超级科技帝国 > 第282章 万众瞩目,见证历史!

第282章 万众瞩目,见证历史!


第282章  万众瞩目,见证历史!

    与此同时,外界的媒体、商业航天、科技圈等国内外各路人士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星界动力航天。

    因为「星箭1号」的首飞是决定采取全程直播。

    首飞前夕这会儿可以说是万众瞩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吃瓜网友还是从业人士,数以万计的人在观看这场直播。

    秧视新闻演播室。

    其演播室背景是巨大的【星界动力航天「星箭一号」首飞特别报导】的字样和火箭渲染图。

    主持人气质沉稳,旁边还坐著两位特邀嘉宾,一位是来自航天科技集团的资深航天专家陈院士,另一位也是业内有名的航空航天学者李教授。

    「——欢迎回来,全国各地的观众朋友们,我们现在为您带来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星界动力航天公司,其自主研发的星箭一号」可回收运载火箭首次发射的专题直播。」

    主持人面向镜头说了个开场,然后看向旁边两位专家,「陈院士,李教授,能否再为我们简要解读一下这次任务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关注的原因?」

    陈院士扶了扶眼镜,语气中带著感慨:「首先,是它的速度或者说效率。星界动力从成立到今天还不足两年时间。星箭一号」从正式立项到今天的首飞,满打满算仅仅18个月。」

    「这个速度在全球航天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它是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研发模式和效率,如果成功,其意义不亚于火箭技术本身的一次革命。」

    李教授接过话头,语气充满期待:「关于它的性能参数,根据星界动力航天的公开资料,「星箭一号」是一款对标甚至旨在超越国际顶尖水平的中大型可回收火箭。」

    主持人看著手里的稿件适时补充:「公开资料显示,「星箭一号」的近地轨道LE0一级回收模式≥29.56吨,消耗性模式≥39.65吨,同步转移轨道GT0一级回收模式≥10.79

    吨,消耗性模式≥14.21吨。」

    李教授点点头接道:「不错,该火箭采用液氧甲烷环保推进剂,其目标运载能力,尤其是在一级回收模式下的载荷,无疑是相当惊人的!」

    「这个数据意味著,如果首飞成功并验证其可靠性,「星箭一号」将毫无争议地成为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即使放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也是顶尖水平,是当前世界运转能力最强的火箭之一。」

    主持人点了点头也补充说道:「而且它还是一枚可回收重复使用的火箭,这对于降低发射成本,实现航天的规模化、常态化应用至关重要。我们也注意到这次首飞,星界动力就非常大胆地直接尝试四个助推器与一级火箭的同步回收,这在技术上难度应该是极高的旁边的陈院士点头:「是的,这是极具挑战性的一步。成功与否,是检验其可回收技术是否成熟的关键标志。」

    没错,这会儿全世界都在看著。

    就在地球另一端,阿镁立卡家的CNN总部演播室。

    此刻的西半球虽是深夜,但CNN的这个演播室内灯火通明,也对此做了一个新闻专栏在深夜直播围观星界动力航天的「星箭1号」的首飞。

    其主持人面带一种混合著好奇与看热闹的微笑,对著镜头:「欢迎回到CNN的特别报导。」

    「我们正在密切关注来自东方的商业航天公司星界动力的首次火箭发射尝试,这家公司声称他们的火箭在短短18个月内建成,并拥有惊人的性能。」

    「让我们听听专家的看法,连线我们驻桦盛顿的航天专家,迈克·沃森博士。」

    「沃森博士,您如何看待这次发射前景?」

    屏幕上出现了迈克·沃森博士的图像,他是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的航天工程专家。

    「谢谢。」只见迈克·沃森表情严肃地道:「首先,我必须强调,航天工程是一项极其复杂、高风险的系统工程。」

    「正常情况下,一款新型火箭从设计、研发、测试到首次飞行,至少需要七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

    「这涉及到数以万计的零部件、复杂的系统集成、无数的地面试验和极其严谨的安全验证。」

    「像SpaceX的猎鹰9号,在有NASA的支持下从概念到首飞也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他顿了顿,一手战术扶镜,接下来的语气带著明显的质疑。

    「而星界动力,一家成立不足两年的公司,没有任何历史积累,宣称用18个月完成这一切?」

    「这明显违背了航天工程的基本规律。」

    「即使他们得到了他们几家国有航天巨头的支持,整合资源、消化技术也需要时间。

    ''

    「我个人认为,他们很可能为了追求速度和轰动效应,极大地压缩了必要的测试和验证环节。」

    「这无疑是极其冒险的,甚至可以说是鲁莽的行为。」

    CNN主持人引导性地问:「所以您的判断是——?」

    沃森博士斩钉截铁:「失败的概率极高。」

    紧接著,他进行大胆预判:「很可能在发射初期,比如起飞段、最大动压段(Ma-Q)就会出现问题。」

    「即使侥幸能够飞起来,成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我几乎可以断定,我们即将目睹一场代价高昂的'烟火秀」。」  

    「这对于全球商业航天来说,也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案例,速度不能以牺牲安全和可靠性为代价。」

    CNN主持人脸上几乎掩饰不住一种「果然如此」的表情。

    「感谢沃森博士的专业分析。」

    「看来,这次发射确实充满了悬念,让我们拭目以待。」

    不只是这位叫迈克·沃森的阿镁航天专家认为「星箭1号」会翻车,很多国外搞航天的同行也是这么认为。

    其实沃森博士的分析是客观的,但他吃了信息差的亏。

    他根本不知道陆安不但已经解决了NS方程问题,还搞定了「星流」工具,使得研发效率指数级飙升。

    不知道这些信息,迈克·沃森才觉得18个月的周期简直就是在开玩笑过家家,包括其它同行专家也跟他是一样的想法。

    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欧镁那边的诸多媒体和网上论坛上,包括内地的那些大侄子们都抱著看笑话的心态。

    诸如CNN等媒体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星界动力航天冒进受挫」、「东方商业航天泡沫劈裂」之类的新闻标题了,一副坐等那一声爆炸或失控的画面传来。

    地球的另一边,「星箭1号」所在发射场,此刻已经进入倒计时最后十分钟。

    「各号注意,进入-10分钟准备!」

    指挥大厅回荡著调度员清晰有力的口令。

    「箭上系统自主供电!」

    「明白,自主供电正常!」

    火箭脱离了地面电网,依靠自身电池供电,真正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飞行器。

    「-5分钟准备!」

    「推进剂贮箱增压!」

    —

    「增压系统工作正常!」

    液氧和液态甲烷贮箱压力开始稳步上升,为发动机启动做好准备。

    「-1分钟准备!」

    大厅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隐约能听到自己心脏砰砰跳动的声音。

    总指挥中心的陆安双手抱在身前,他从容淡定,目光锁定主屏幕上的发射倒计时读秒和火箭实时状态参数。

    「-30秒!」

    「-20秒!」

    「-10、9、8、7——」

    全球瞩目下,倒计时归零!

    「点火!」

    发射控制员按下红色按钮。

    远在几公里外的观测点和直播镜头中,可以看到「星箭一号」底部猛地喷涌出巨大的橙白色烈焰和浓密的水蒸气烟云。

    多台「星火-1A」发动机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巨大的推力克服了地球引力,推动著72米之高、直径3.81米的巨大箭体缓缓离开发射台。

    「起飞!」

    「程序转弯!」

    火箭稳定上升,姿态完美,在蔚蓝的天空中划出一道越来越快的白色烟迹,如同一条升腾的巨龙。

    秧视新闻演播室内,陈院士和李教授紧握双手,神情颇为振奋。

    主持人看著现场传回来的直播画面,语速加快地说道:「起飞了!星箭一号」已经成功起飞,正在进行程序转弯,姿态保持非常稳定!」

    西半球的CNN直播间,直播信号画面传了过来,主持人和沃森博士都愣了一下。

    显然,火箭顺利起飞超出了他们的「初期故障」预期。

    沃森博士皱了皱眉:「呃—起飞阶段看起来正常,但真正的考验在后面,比如即将到来的最大动压段——」

    发射后约1分钟,Ma-Q阶段。

    这是火箭飞行中气动压力最大的时刻,箭体承受著巨大的载荷。

    「最大动压段已通过!结构载荷数据正常!」安德烈·诺维科夫团队的报告声响起,声音带著一丝如释重负。

    发射后约2分30秒,一级关机、助推器关机、一二级分离。

    「一级主发动机关机!」

    「助推器分离!」

    「一级分离!」

    「二级发动机点火!」

    一连串的关键动作在极短时间内完美完成。

    直播画面可以清晰看到,四个助推器与粗壮的一级箭体同时分离,而修长的二级火箭拖著明亮的尾焰,继续加速冲向预定轨道。

    被抛离的一级火箭和四个助推器,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向上滑行。

    随后,在自身推进器的控制下,开始调整姿态,为返回做准备。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回收阶段即将到来。

    直播镜头紧紧跟随著正在再入大气层的一级火箭和四个助推器。

    外壳因与大气的剧烈摩擦,仿佛五颗坠落的流星。

    但不同的是,它们是在精确的控制下「坠落」。

    「一级再入点火!」

    「助推器再入点火!」

    一级火箭和四个助推器的发动机先后再次短暂点火,利用反推力进行减速,缓解再入热负荷。

    接著,在数万米高空,一级和四个助推器几乎同时展开了它们的栅格舵。  

    巨大的金属网格如同翅膀一样展开,在稀薄的大气中灵活地调整著飞行姿态和落点精度。

    这一幕,充满了未来科技感,让所有观看直播的人都感到无比震撼。

    「栅格舵展开正常!气动控制生效!」

    「速度持续衰减!」

    「高度5000米!」

    「3000米!」

    「1000米!」

    在无数镜头和全球数亿观众的注视下,五个庞然大物拖著减速火焰,如同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以近乎垂直的姿态,精准地朝著发射场附近预设的著陆场飞来。

    「著陆腿展开!」

    粗壮的著陆腿从一级和助推器底部伸出,做好了著陆缓冲准备。

    「著陆点火!」

    在接近地面的一瞬间,一级火箭和四个助推器的发动机再次启动,产生强大的反向推力,进行最后的「软著陆」刹车。

    「砰!」「砰!」「砰!」「砰!」「砰!」

    五声沉稳的、几乎不分先后的触地声通过地面麦克风传来,伴随著扬起的少量尘土。

    「一级著陆成功!」

    「助推器一、二、三、四,全部著陆成功!」

    指挥大厅的屏幕上,清晰地显示著五个「星箭」部件稳稳矗立在著陆坪上的画面!

    姿态笔直,仿佛只是暂时停靠,随时准备再次出征!

    这一刻,这一幕,举世皆惊!

    秧视演播室内,陈院士忍不住激动地拍腿而道:「成功了!回收成功了!四个助推器和一级火箭全部成功回收!」

    主持人也振奋地接过话头:「这真是历史性的成就!标志著我国完全掌握了中大型运载火箭的可回收技术,而且一步到位实现了多体同步回收!星界动力创造了历史,我们正在见证历史!」

    李教授也难掩激动地说道:「完美!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控制精度极高!无论是星界动力航天还是星箭一号」的实力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国内无数守候在屏幕前的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欢呼,为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欢呼雀跃。

    弹幕瞬间被「星箭一号牛逼」、「星界动力威武」、「东方航天新征程」等刷屏。

    民族自豪感在这一刻空前高涨。

    而在CNN直播间,气氛则异常尴尬。

    其主持人看著传回的回收成功画面,张大了嘴巴,一时语塞。

    导播迅速切掉了沃森博士的画面,但在被切掉前,观众还是捕捉到了他那一脸难以置信的震惊表情。


  (https://www.635book.com/dzs/74914/67548.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