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361章 所见所闻

第361章 所见所闻


第363章  所见所闻

    六月中旬,初夏的日头已经有几分毒辣。

    涪江两岸的水汽带著一丝燥热,掠过一片片绿意盘然的禾苗,泛起层层涟漪。

    江瀚一行人轻装简行,正从绵州逆流而上,沿著官道一路往江油奔去。

    石板路是去年冬天新铺的,卵石嵌缝,平整而坚实,车轮碾过只发出轻微的轱辘声,不像夯土路那般颠簸。

    沿途的水田里,还能看见不少的农户劳作的身影,腰间挂著的水壶晃叮当作响。

    偶尔能见到几个半大的孩童提著竹篮,在田埂、沟渠旁低头挖著野菜。

    见到江瀚车队经过,孩子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梗著脖子、踮著脚尖,好奇地张望著,想看看是哪位路过的贵人。

    「王上,再往前走便是龙安府地界了。」

    「前头就是彰明县的青莲镇。」

    说话之人正是随行引路的彰明县县令,毕云逸。

    他见江瀚兴致勃勃,便适时开口介绍起了沿途风物,」说起来,这青莲镇正是诗仙太白的故居所在。」

    「镇名青莲,便是取自其号青莲居士」。

    听闻此言,江瀚立马来了兴趣:「竟有如此渊源?」

    「你仔细说说。」

    毕云逸伸手指著不远处几座连绵的山头,详细介绍道:「王上请看,远处最大的一座山,名为戴天山。」

    「此山自古便是道家栖隐之胜地,云雾缭绕,清幽异常。」

    「李太白曾于此山访道不遇,于是便写下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他摇头晃脑地念了两句诗,随后又指向了旁边一座稍小些的山峰:「此山唤作点灯山,是太白先生少时读书之处。」

    「山上有太白祠,还有一处读书台遗迹,供后人凭吊。」

    紧接著,毕云逸又指了指北面:「远端那座是天宝山,山下有座陇西书院,还有条小溪,名曰磨针溪。」

    「铁杵磨成针的典故,便源出于此。」

    「正是老妪磨杵的毅力,才点醒了年少嬉游的李太白,使其发奋苦读,终成一代诗仙。」

    江瀚听得津津有味,颔首道:「不错,果然是人杰地灵。」

    「不知如今青莲乡,户丁几何?」

    毕云逸显然是做足了功课,从容应道:「回王上,青莲乡现有约两百余户,丁口近一千人。

    1

    「依照均田令,每户大概能分得二十亩左右的水田。

    「如今乡民多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兼营桑麻、果蔬等,温饱已无大碍。」

    「此外,涪江航道经去岁疏浚,舟楫往来越发便利,青莲镇作为水陆交汇之处,已经形成了固定集市,用以交易农产、山货、盐铁等物。」

    见江瀚听得专注,毕云逸便试探著建议道:「王上,前方不远便是青莲镇下辖的李家坳,要是您有意体察民情,不妨亲自入内一观。」

    江瀚欣然点头:「正合我意。」

    他随即翻身下马,准备亲自去前面的村落看看。

    但考虑到带著一百多号人过于招摇,于是他便对亲兵队长冯承宣吩咐道:「你挑选几个机灵的跟著就行。」

    「其余人马,去镇上的河伯所或者水马驿等候即可。」

    冯承宣点点头,随即点了八名精干的亲兵出列,其余的大队人马则跟著毕云逸前往了镇上驻扎。

    江瀚一行人沿著窄窄的田埂,深一脚浅一脚地向著不远处山脚下的村落走去。

    李家坳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村里多是些土坏房和茅草屋,沿著山势错落排布,显得有些杂乱。

    村口有一株巨大的黄桶树,枝繁叶茂,如同华盖般投下大片阴凉。

    树旁溪水潺潺,有几个刚从田里回来的庄稼汉,正在溪边冲洗腿脚上的泥污。

    还有几个头发花白的老汉,坐在树下的石凳上纳凉闲聊。

    见著江瀚一行人走近,乡民们立刻停下了各自手上的动作,纷纷凑了过来。

    村子里平时根本见不到这么多生面孔,虽然江瀚等人穿著便装,但个个身形健硕,龙行虎步,让村民们不由得有些紧张。

    人群中,有一头发花白、穿著一身粗布短打的老汉站了出来。

    他局促地搓著双手,小心翼翼地上前问道:「几位贵人看著面生得很,敢问是打哪儿来的?」

    「不知————不知到我们这小村子,有何贵干?」

    江瀚笑著拱了拱手,随口扯了一个化名:「老丈有礼了。」

    「在下刘泽,乃是成都府过来的行商。」

    「路过贵村,想看看能否收购些粮食,要是天色晚了,说不定还要叨扰一晚,不知是否行个方便?」

    他一边说著,一边绕开人群,来到了一旁的黄桶树下。

    身后的几名亲兵见状,立马跟了上去,寸步不离地站在江瀚左右。  

    他们警惕地扫视著眼前的村民,双手时刻按在腰间,蓄势待发。

    见到这番阵仗,那问话的老汉更加紧张了,嘴唇嗫嚅著,似乎想拒绝又不敢开口,生怕惹恼了这群精悍的外乡人。

    江瀚见他如此做派,心中了然,他随即便朝冯承宣等人摆了摆手:「去去去,在自家地盘上,紧张个什么劲?」

    「散开些,别吓著乡亲们。」

    他示意亲兵们退后几步,然后又对这眼前的老汉安慰道:「老丈放心便是,我等都是正经商人,绝非什么歹人。」

    「实在为难,那就讨碗水喝,顺便歇歇脚。」

    见此情形,为首的老汉总算是松了口气,他连忙挤出一丝笑容:「原来是成都来的贵人,您要是不嫌弃,就请到我家院里坐坐,喝口粗茶。

    「」

    说罢,他便挥散人群,引著江瀚往自家院子走去。

    老汉家院子不大,仅有两间低矮的土房,角落里整齐地堆著柴火,苞米棒子等。

    闲谈间,江瀚才得知这老汉竟只有四十来岁,名叫李春生,家里总共四口人。

    除了他以外,家中有一老母卧病在床,还有两个半大的儿子。

    大儿子十三岁,身形有些瘦弱,但一双眼睛乌溜溜的,透著股机灵劲儿;

    小儿子只有五岁,很是怕生,一直躲在他哥身后,只敢探出半个脑袋,好奇地打量著陌生人。

    江瀚让亲兵拿了些随身带的果脯、麦糖之类的零嘴,分给两个孩子。

    大儿子伸手接过,连连道了几声谢后,才兴高采烈地拉著弟弟窜了出去。

    江瀚点点头,笑道:「不错,倒是个懂礼数的。」

    「听说青莲镇是诗仙故居,想必应该文风鼎盛,不知道他俩可曾上过私塾?」

    听了这话,李老汉叹了口气,言语间充满了唏嘘:「贵人这话倒是说岔了,文风鼎盛,和咱这些庄稼汉又扯不上什么关系。」

    「别说私塾了,您要是再早两三年来,怕是都见不著这两小子。」

    江瀚有些诧异,追问道:「老丈何出此言?」

    李老汉摇摇头,叹了口气:「唉,说来话长。」

    「咱家世代都是佃户,就指著租种地主老爷家那几亩水田勉强过活。」

    「三年前,孩他娘生了场急病,没挺过来,走了。」

    「为了给她看病抓药,置办丧事,家里欠了一屁股债。」

    「偏偏又赶上官府加饷,地主老爷也跟著加租,家里实在揭不开锅,只能硬著头皮去借了印子钱。」

    「后来利钱还不上,要债的就想把我家老大卖到矿上抵债,小的也要拉去为奴————」

    「眼看著要家破人亡,万幸汉王天兵打了过来。」

    「军爷们不仅把地主老爷给揪出来宰了,还把放印子钱的员外家给抄了,杀得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这才把我这两个娃,从火坑里给抢了回来!」

    江瀚默默听著,欣慰地点了点头:「这也算是绝处逢生,苦尽甘来了。」

    「后来呢?杀了豪强地主,你家分了多少田?」

    一提到这个,李老汉的语气立马兴奋了起来:「我家丁口少,本来一丁只分四亩水田,但军爷考虑到有两个半大小子,所以就多分了三亩旱地。」

    「」就在村东头,靠近溪水,挑水方便得很。」

    「不仅如此,汉王殿下还下了恩旨,免了整整一年的粮税!」

    他指著屋檐下的玉米,手舞足蹈地比划著名:「去年年景好,风调雨顺,总共收了将近有三十多石粮食。」

    「刨去自家吃的,又拿出五石卖给官仓,换了些急用的盐巴、布料,还抓了几副药————」

    「日子总算是安稳了下来。」

    江瀚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来自己定下的均田免赋之策,在基层落实得还算不错。

    像李春生这样的贫苦农户,总算是得了实惠。

    「既然如今日子安稳了,可有什么长远的打算?」

    他继续追问道。

    李春生闻言,转头望向不远处正在嬉戏打闹的两个儿子,憨厚地笑了笑:「咱一个庄稼汉,还能有啥长远打算?」

    「把老母亲伺候好,让她少受点罪,稳稳当当的养老送终;」

    「再把两个小子拉扯大,攒点钱,将来给他们说个媳妇儿,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咱这把年纪,眼看著半只脚已经踩在土里了,就不去想别的了。

    他顿了顿,指著大儿子说道:「就是老大,心有点野了。」

    「听说现在官府正招兵,管吃管住,还发军饷,他就一门心思想去。」

    「说是不光能给家里省点口粮,也能去挣一份前程,将来娶媳妇儿也体面些。」

    江瀚看著不远处那瘦弱的身影,暗暗摇了摇头,这身板说不定当民兵都够呛,更别提更进一步了。

    两人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著家常,日头也渐渐落了下来。

    眼看天色渐晚,江瀚便起身准备告辞。

    但李春生却一把拉住他,说什么也要留他吃了晚饭再走。  

    毕竟都到饭点了,就这么把人送走,未免也太过失礼。

    眼看盛情难却,江瀚也只好答应下来。

    由于房里太暗,晚饭索性就在院里吃了,桌上摆著菜,众人端著碗站著吃。

    饭菜也十分简单,就是一锅干饭,白水煮倭瓜,几碟咸菜疙瘩,一盘清炒的野菜,以及三四个掺著麸皮的玉米饼子。

    李春生搓著手,脸上满是歉意:「贵人莫怪,家里实在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

    「怠慢了,怠慢了,您对付两口。」

    但江瀚却毫不在意,他心里很清楚,这已经是人家能拿出来待客的最好食物了。

    估计平日里,这一家人吃得还要更简陋些。

    「任重而道远啊。」

    江瀚在心里默默叹了口气,虽然他已经颁布了不少惠民的新政,但贫穷二字,依然是这片土地上挥之不去的底色。

    想让百姓真正富裕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便对付了两口,江瀚也不再停留,郑重向李春生道谢告辞。

    临行前,他示意冯承宣留下五两银子,算作饭资和一点心意。

    李春生起初还有些迟疑,想收又不敢收。

    江瀚也不废话,直接一把塞了过去:「就当是给孩子吃点好的,再给老母抓点药。」

    李春生这才千恩万谢地收下,目送著江瀚一行人打著火把,消失在田埂尽头O

    离开李家坳后,江瀚一行快马加鞭,不出三天功夫,便顺利抵达了江油县城。

    早已接到通传的江油县令,正领著县丞、主薄等一众属官,在城外的官道旁迎候等待。

    县令名叫焦煜,是去年新科举的进士,重庆武隆人,今年刚满三十。

    见到王驾仪仗,焦煜整了整衣冠,随即便快步迎了上去:「臣江油县令焦煜,率全县同僚,恭迎王上!」

    江瀚从车架上跳了下来,目光扫过眼前的一众地方官,微微颔首:「辛苦了,不必多礼。」

    「焦县令,江油近来可好?」

    焦煜有些受宠若惊,躬身应道:「托王上洪福,县内一切安好,百姓安居乐业。」

    「王上舟车劳顿,臣已在县衙备好了薄茶,是否请王驾移步,稍事歇息片刻?

    「」

    「不必了。」

    江瀚摆了摆手,拒绝道,「孤这次前来江油,主要就是为了视察熬硝工坊的进展。」

    「茶随时可以喝,还是先办正事要紧。」

    「前头带路。」

    焦煜对此则是毫不意外,连忙应道:「臣等遵命。」

    「王上请随臣来,咱们先往涪江码头一观。」

    「熬硝工坊主要集中在重华镇老君山一带,距离县城尚有数十里路程。」

    「王上若是想亲自前往视察,可沿著灵溪河一路北上,更为便捷。」

    在焦煜的带领下,一行人从南门清平门入城,径直穿城而过。

    县城的主道还算比较整洁,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有粮铺、布庄、客栈等等,种类繁多。

    由于王驾入城的缘故,县衙已经提前对主道封锁净街,闲杂人等一律不得靠近。

    焦煜一边在前引路,一边抓紧时间向江瀚汇报工作:「自从当初李主事亲临江油督办硝务以来,全县上下便将此事视为了头等要务,全力配合。」

    「以崇祯十年计,如今老君山的官营硝坊,共有熬硝匠户五百余人,均已登记在册。」

    「硝坊每月能产硝一万五千斤到两万斤左右,产量十分稳定。」

    「如今,江油已成为了四川最大的硝石供应地,产出的火硝品质上乘,除了满足本省军需外,还有余力运往前线部队。

    他顿了顿,继续道:「为了将山中产出的硝石顺利运出,下官去年征发了民夫千余人,著重整饬了水陆交通。」

    「在陆路方面,主要是拓宽并夯实了通往工坊的几条官道,以确保骡马、大车等能够通行无阻。」

    「而水路则是主要依赖涪江、以及其支流灵溪河。」

    「去年工部和农部组织联合行动,不仅疏浚了几条主航道淤塞的河道;」

    「并且还在沿途新建、修缮了三处可供停靠装卸的码头。」

    「如今硝石出山,十有七八都是走的水运,不仅运量更大,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谈话间,众人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涪江码头。

    只见此处江面开阔,河道在此蜿蜒曲折,形成了几个可供船只停泊的河湾。

    放眼望去,数十艘小不一的船只正停靠在岸边,既有官府的漕船,也有民间的货船。

    船夫们喊著号子,正忙著把一箱箱硝石装卸上岸。

    码头上专门划出了一片空地,堆放著大量标有「火硝」字样的木箱。

    几名穿著皂衣的官差、书吏正拿著纸笔,仔细核算重量,登记入册。

    江瀚负手立于码头,望著眼前井然有序的景象,满意地点了点头:「修路一事办得不错。」

    「只有水陆顺畅了,物资才能运往四面八方,此乃致富之道。」

    得到汉王亲口承认,焦煜心中一喜,连忙谦逊地表示:「全赖王上统筹,再加上有工部、户部同僚相助,臣只不过是恪尽职守而已」

    巡视完码头后,江瀚也不再多待,直接吩咐焦煜前头带路:「走吧,直接去重华镇。」

    「孤要亲眼看看那里的制硝工坊,顺道见一见熬硝匠们。」


  (https://www.635book.com/dzs/75192/6747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