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1848大清烧炭工 > 第372章 临门一脚

第372章 临门一脚


咸丰只觉得一股腥甜直冲喉头,为了不在大臣们面前失仪,他强行咽下了口中的这股腥甜。

    北方战局的天平逐渐向清军倾斜。有了点转机,咸丰好不容易看到了点曙光。

    他本打算在消灭京师城外的北窜长毛之后调兵由豫入襄樊,再以襄樊为跳板,进逼武汉三镇和荆州,会同湖南的清军南北夹击湖北的短毛,压缩短毛的活动空间,直至彻底剿灭湖北的短毛。

    岂料襄樊会丢得这么快,丢得这么彻底。

    襄樊一失,咸丰原本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

    根据祁寯藻呈递上来的加急文书,襄阳之所以丢的这么快,乃是襄阳知府海瑛、襄阳镇总兵邵鹤龄通敌、临阵倒戈之故。

    去岁短毛西窜之际,尚且只有一知府、一知县降短毛,这次倒好,文官武官全都凑齐了。

    不知短毛下一次将征伐何方?又会有多少地方文武大员向短毛纳降?

    思及于此,一种前所未有的、彻骨的寒意,瞬间席卷了咸丰的全身,甚至压过了对城外北伐军的恐惧。

    “襄樊……襄樊……”

    咸丰先是失魂落魄地喃喃自语,随即,积聚的恐惧、焦虑、屈辱和滔天的怒火,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骤然爆发。

    “湖北总督崇伦现在何处?”

    震怒之下的咸丰猛地一拍御案,震得笔墨纸砚齐齐跳起,问及湖北巡抚崇伦的下落。

    虽说咸丰对旗人较为宽容,但他宽容也是有限度的。

    整个襄樊战役期间,崇伦这个湖北巡抚全程隐身的表现让咸丰着实宽容不起来。

    “崇伦现在在山西太原。”一直一言不发的肃顺向咸丰汇报了崇伦的行踪。

    “崇纶这个狗奴才是湖北巡抚!他跑到山西作甚?要朕赏他个山西巡抚当当么?朕待他不薄!委以封疆重任!他们家世受国恩,就是这么回报朕的?这狗奴才将大清江山社稷置于何地?!将我大清列祖列宗的颜面置于何地?!”

    咸丰猛地转向祁寯藻和殿内其他吓得魂不附体的军机大臣,咆哮道。

    “传旨!立刻传旨!着即革去崇纶一切职衔!拔去花翎,剥去黄马褂!锁拿槛送京师!拿到之后,不必再审,直接交付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从快拟罪!拟罪之后,不必等秋决!给朕立即绑赴菜市口,斩立决!朕要让天下文武百官都看看,临阵脱逃、擅离职守、弃城失地,是何等下场!”

    咸丰上一次得知崇伦的下落还是在河南洛阳,这才过去多少天,崇伦这厮便从河南洛阳一路跑到了山西太原。

    崇伦是咸丰即位之初亲自从军机章京擢为湖北巡抚的满洲大员,崇伦此等表现令咸丰感到颜面扫地,怒其不争,失望至极。也怪自己识人不明,用人不察,以致襄速失。

    但凡崇伦现在还在河南,咸丰都会考虑给崇伦个戴罪留效自赎的机会,让崇伦在河南筹措粮草兵力,为日后收复襄樊做准备。

    连河南都不敢久留,一路逃窜至山西太原,此等畏敌如虎之辈,莫要说正黄旗出身,即使是镶黄旗出身也不能再用了。

    有清一朝,对旗人高官,尤其是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如此迅速且不留情面地处以极刑,是极其罕见的。

    说明咸丰此刻内心的惊惧与愤怒已达顶点。

    上一次咸丰对旗人官将如此震怒,还是武昌一战中诈死潜逃安庆,犯了欺君之罪的湖北绿营参将阿克东阿及其弟广东绿营副将巴图。

    只是上一回气归气,最终在判罚时咸丰还是网开了一面,判了绞立决,给两人留了个全尸。这次咸丰则是一点情面不留。

    几个旗人大员正欲上前为崇伦求情一二,毫不意外地被愤怒的咸丰斥退。

    “臣臣遵旨!”祁寯藻浑身颤抖,连连叩头领命。

    “都退下吧。”咸丰摆了摆手,不耐烦地说道。

    群臣告退之后,咸丰只留下肃顺议事。

    “襄樊乃南北之间的关键一着,襄樊在我大清之手,则我大清可在襄樊屯兵聚粮,顺汉水以下武汉三镇。如今襄樊落入短毛发逆之手,朕担心短毛发逆会借机乘胜北窜。你觉得应当派遣何人主持收复襄樊为宜?”

    咸丰看向肃顺,急切地问道。

    肃顺乃旗人大员之中为数不多的能堪大用,挑大梁之辈,咸丰对肃顺极为信任和倚重。

    襄樊于南北之争而言实在太重要了,咸丰迫切地希望能够在短毛立足未稳之前收复襄樊。

    被粤西发逆将战线推到首都京师城下的事情,咸丰不想再经历第二次。

    咸丰把关外的马队,以及北方地区能调动的部队悉数调到了京师附近勤王,还是连通州都没能守住。

    直至到了京郊,凭借重炮和马队的优势,才遏止住了北窜长毛的攻势。

    若是短毛发逆北窜京师,会是怎样一番境况,咸丰甚至不敢细想。

    “回主子,奴才觉得现在不宜分兵襄樊。”肃顺直言道。

    “眼下正值雨季,我大清内河水师不如短毛发逆,雨季南下攻襄樊,乃以我之短,击短毛发逆之长。

    我大清之于短毛发逆,马队乃我大清所长,即使要南征襄樊,也当以入冬之后,河水封冻,土地坚硬之时南征襄樊为宜。

    奴才以为,当务之急应当集中兵力,肃清京郊的长毛发逆,以稳定京师,乃至天下的人心。”

    肃顺也清楚襄樊的重要性,他又何尝不想早日克复襄樊,但肃顺不认为在雨季南征襄樊是什么好主意。

    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

    再者,比起襄樊的远虑,京郊的近忧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眼下京郊的战事正处于关键阶段,现在抽调兵力南征襄樊,难免按下葫芦浮起瓢,顾此失彼。

    “如若短毛以襄樊为跳板北上,同北窜的长毛合并一处,该当如何?”咸丰道出了他的担忧。

    “短毛用兵图稳,短毛不会在没有万全的准备下贸然北窜,再者,有乌兰泰、骆秉章、张亮基、江忠源等人在长沙牵制短毛,短毛不敢大举北上。”肃顺说道。

    历来关于长毛、短毛的战报肃顺不仅都看过,还让人整理装订成册,以便时时查阅。

    故肃顺虽远在京师,没有亲临前线,但他对长毛、短毛都有一定的了解。

    长毛和短毛用兵风格说是两个极端也不为过。

    长毛用兵激进,短毛用兵稳重,喜欢稳扎稳打。

    肃顺认为以短毛的作战风格,不会在准备不充分,有长沙清军威胁后方的情况下贸然北上,长驱直入攻打京师。

    清军在南方战场,尤其是湖湘战场表现得一塌糊涂,但北方战场的主动权,仍旧在清廷这边。

    “传旨,速速肃清剿灭京郊的长毛,务必在入冬之前结束京郊的战事。”咸丰凝思良久,终于做出了决断。

    与此同时,京师城东郊的北伐军大营。

    因处于前线战区之故,为了防止被清军集中兵力突破,五万余太平军在京师城东郊扎的是品字形大营,各营之间互相呼应。

    如此布营增加了纵深,使得清军难以破营,即使偶尔被清军破了一两个营地,整个东郊大营也不致全线崩溃,尚有补救的余地。

    当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便是牺牲了营地的正面宽度,难以对京师城这等规格的城池形成合围。

    韦昌辉、林凤祥等人不是不想将营寨拉长,对京师城完成合围,而是实在做不到。

    除却留守通州、东安、武清、天津等不得不守的城池,后方能抽调的兵力基本都被韦昌辉、林凤祥抽调到了前线。

    李开芳曾提出直接将所有兵力押到京师城下,毕其功于一役的激进建议。

    不过韦昌辉没有采纳。

    五万人围不住的城池,七万人未必围得住,更改变不了他们兵力劣势的现实。

    再者,南方的老兄弟基本都已经被抽调到了前线,多增加两万余北方新兵,能起到的作用也极为有限,改变不了战局。

    去年韦昌辉已经吃了不少没有后方的亏,入冬以来一路忍饥挨饿,减员甚多,今年韦昌辉不想在这方面栽跟头,故坚持留守天津,为自己,也为北伐军留了条后路。

    京师城东郊的中军大帐内,辅王韦昌辉眉头紧锁,目光落在大帐中央粗糙的沙盘上。

    一侧的李开芳双手抱胸,凝视着帐外灰蒙蒙的天空,一言不发。

    帐外传来的连绵不绝的铳炮声令他心烦意乱。

    “又退下来了!”

    随着帐外的铳炮声渐歇,帐帘猛地被掀开,一股刺鼻的硝烟味和血腥气随之涌入帐内,林凤祥大踏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愤懑。

    “弟兄们冲了三次,都被清妖的铳炮给压了回来!僧格林沁和胜保的马队在侧翼游弋,我们的弟兄只要冲锋阵型稍微一散,他们的马队就冲上来放箭,没有足够的炮火压制,根本靠不近城墙!”

    随着火药告罄,老兵减员严重。

    北伐军在野战中已经越来越难以反制清军马队。

    攻打京师城之初,面对清军马队的抄掠袭扰,北伐军尚能凭借队伍中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和有限的火药,长枪手、火铳手结阵互相掩护以抵御清军马队的掠袭,给清军马队造成不下于自身的伤亡。

    现在面对清军马队的袭扰,他们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缺乏老兵压阵,很多时候连方阵都结不起来,即使结起来了,面对清军马队的袭扰,他们的方阵也不如往日那般坚固。

    韦昌辉抬眼看向满面风尘的林凤祥,问道:“伤亡如何?”

    至于战况如何,韦昌辉已经从林凤祥的表现和方才传到帐中的铳炮声得到了答案,没必要再究问。

    口干舌燥的林凤祥抓起桌上的水壶,狠狠灌了一口,水渍混着汗水从他下颌滴落:“比昨天又多了三成!特别是老弟兄,折损太多了,清妖躲在壕沟、城郊的屋舍、箭楼后面放铳放炮。

    没有炮火掩护,没有遮蔽物,我们的人冲上去,完全是活靶子!纵是掘地掘壕而进,清妖也会派兵袭扰我们正在土工作业的将士,防不胜防。”

    帐内陷入一片死寂。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比起去年年底攻打天津前夕风餐露宿、缺衣少食,现在的处境确实好上了不少。

    李开芳开口打破了沉默:“粮草还能支撑三个多月。多亏四月初打下了通州,不然咱们现在不仅要为红粉发愁,还要为粮草发愁。”

    虽说年初清军发现北伐军兵锋直指通州这个漕运枢纽后,发了疯一样组织人力车辆,日夜不停地将通州仓廪中的粮食抢运到京师。运不走的,竟丧心病狂地纵火焚烧,宁可付诸一炬,也绝不留给太平军。

    好在太平军进军速度足够快,迅速攻占了通州,抢救出了一批粮食,不然现在大几万人的人吃马嚼都没有着落。

    “想起通州那场大火,现在心口还疼!”林凤祥恨恨道。

    “几十座粮仓,连绵烧了几天几夜,火光映得半边天都红了!咱们拼了命地救,也只从火场里抢出来八万多石……”

    李开芳接口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后怕和庆幸:“是啊,就是这八万多石粮食,让我们从年初撑到了现在,让弟兄们能吃上饱饭,稳住了军心。”

    通州一战是他们自北伐以来,第一次在粮食问题上获得了喘息之机,不用再为饿肚子而战。

    但是,粮食的问题暂时解决了,另一个致命的难题却接踵而至,那便是红粉的短缺。

    “粮食能种,能征,可这红粉……如何征?”韦昌辉长长叹了口气,脸上满是忧虑。

    “直隶不比江南,也不比咱们在湖南、湖北的时候。我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清妖对红粉的管控又极严,我们根本找不到稳定的硫磺、硝石来源。缴获的那点红粉,杯水车薪。而清妖的红粉,跟用不完似的,每天都能敞开了打。”

    李开芳一拳砸在桌子上:“妈的!咱们的老弟兄,不怕刀对刀、枪对枪地拼命!可现在,空有一身力气,却冲不到清妖面前!

    我们的炮不敢轻易开火,每打一炮都算计着药量!鸟枪、抬枪更是成了烧火棍!只能眼睁睁看着清妖用火器压制我们!”

    北伐军一路北上,连续作战,火药消耗巨大,补给线早已被清军切断,粮秣军需全靠自筹解决。

    有限的火药必须优先保证最关键的战斗,这使得前线部队的火力强度远逊于清军。清军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依托工事,不断放铳发炮,极大增加了太平军的攻坚难度和伤亡。

    李开芳不怕和清军面对面肉搏玩命,哪怕是清军有人数上的优势。

    清军怯于进展搏杀,这一点无论是南边的清军还是北边清军都一样。

    只要能冲到清军阵前,哪怕身边的弟兄有八九成都是新弟兄,李开芳都有把握杀溃清军。

    关键是现在北伐军老兵日渐凋零,已经很难像年初一样,能顶着巨大的伤亡冲到清军阵前。

    当前这种清军窝在掩体后遥放铳炮,北伐军冲锋却很难冲到阵前的战法。

    是清军最喜欢,最舒服的打法,却是北伐军最难受的一种打法。

    这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实在是太憋屈了。

    韦昌辉站起身,走到帐口,望着远处巍峨模糊的京师城轮廓,忍不住喃喃自语道:“粮食让我们活了下来,但没有火药,京师城难破啊。”

    北伐大业,就差这临门一脚,便可竟全功,偏偏就是这临门一脚,迟迟难以破开。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5196/6746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