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9 章 并行之诗·类量子加密
11月20日下午,风琛的独立工作室。虚拟星空随着意识的抽离而缓缓消散,两人重新回到现实。
风琛面前的虚拟屏幕上,那份幽蓝色的量子计算资料汇编依旧散发着深邃的光芒。
他揉了揉眉心,连续数小时的高强度思考和辩论让大脑有些发胀。
指尖在个人终端上轻轻一点,资料汇编被完整复制到工作室的核心服务器中,加密等级提升至最高。
“凌霄给的东西,得好好消化。”风琛转身,走到巨大的环形控制台前,调出《星河战纪》的核心代码架构图,以及“天网”防御系统的底层逻辑流。
他需要一个切入点,一个能将量子理论中那些迷人的特性,嫁接到现有经典计算框架上的桥梁。
真正的量子计算机遥不可及,但“模拟”其部分行为,或许并非不可能。
“量子纠缠……叠加态……”风琛低声自语,手指在控制台上游走,调出无数行闪烁的代码。
他的目光落在并行计算模块上,瞳孔微微一缩。
并行计算,多任务同时处理,这和量子叠加态在某种程度上,都指向了“同时存在多种可能性”的概念,尽管实现方式天差地别。
“如果……用大规模并行线程模拟量子比特的叠加态,用加密信道间的强耦合关联模拟量子纠缠……”
一个疯狂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成型。他不是要制造真正的量子计算机,而是要编写一种“类量子加密”算法。
这种算法本身运行在经典计算机上,但其加密过程和密文结构,却能模仿出量子加密的某些“不可克隆”和“测量即改变”的特性,让“塞壬”这种依赖暴力破解和逻辑推演的AI无从下手。
风琛双手快速在虚拟键盘上敲击起来,噼啪声在安静的工作室里回荡。
他首先构建了一个基于多线程随机扰动的“伪叠加态”生成器,每个基础加密单元都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骰子,同时拥有多种可能的状态值。
接着,他开始设计模拟“纠缠”的关联机制,让两个看似独立的加密块之间,产生一种只有解密端才能理解的深层逻辑耦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的天色从明亮转为昏黄,又沉入深邃的黑。
工作室里只有屏幕的光芒和风琛敲击键盘的声音。
他几乎没有离开过座位,苏若雪通过内部通讯系统送来的营养液和能量棒,被随意地放在控制台一角,偶尔伸手抓过一根塞进嘴里,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屏幕。
代码的海洋浩瀚而复杂。风琛的脸颊上冒出了青色的胡茬,眼下带着浓重的黑眼圈,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明亮,闪烁着代码的光芒。
他时而眉头紧锁,手指悬停在键盘上空;时而快速敲击,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一行行代码被写入,又被删除,一个个模型被构建,又被推翻。
这是一场与逻辑的搏斗,与概率的共舞。他感觉自己像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在确定性的经典计算和不确定性的量子迷雾之间,寻找着一条狭窄的平衡之路。
夜阑辰没有离开。他在工作室的沙发上坐下,打开了自己的便携终端,看似在处理云顶阁的日常数据安全事务,余光却不时瞥向全神贯注的风琛。
当风琛第N次因为一个逻辑死锁而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时,夜阑辰端起桌上早已冷却的咖啡,走到控制台旁,轻轻放在风琛手边,然后又默默退了回去。
风琛对此毫无察觉,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那片由0和1构成的虚拟宇宙中。
他正在尝试解决“伪叠加态”在解密时的状态坍缩问题,这是整个算法的核心难点。
如果坍缩规则不够随机,就会被破解;如果过于随机,解密端也无法恢复原始信息。
他构建了一个基于动态密钥池的坍缩触发机制,但无论怎么调整参数,总会在某个极端情况下出现概率漏洞。
“该死!”风琛低声咒骂一句,猛地一拳砸在控制台上,虚拟键盘的光芒一阵闪烁。
屏幕上,刚刚运行失败的模拟结果报告,红色的错误提示像一道道血痕,刺得他眼睛生疼。
已经是11月21日的凌晨四点,距离他开始构思这个算法,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个小时。
夜阑辰抬起头,看了一眼墙上的虚拟时钟,又看了一眼状态明显有些焦躁的风琛。
他关掉自己的终端,起身走到风琛身后,安静地看着屏幕上那团复杂得如同乱麻的算法模型。
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
风琛没有驱赶他,或者说,他根本没注意到身后多了一个人。
他重新坐直身体,手指在虚拟键盘上缓慢地滑动,一行行检查着代码。
时间在沉默中流淌,窗外泛起了鱼肚白,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单向玻璃,照进工作室,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长长的光带。
当第一声鸟鸣通过环境模拟系统传入工作室时,夜阑辰终于开口了。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显然也是一夜未眠。“你的‘纠缠’模块,是基于密钥对的强关联,对吗?”
风琛的手指一顿,没有回头,只是轻轻“嗯”了一声。
“你的‘叠加态’坍缩,依赖于解密端的‘观测’密钥,对吗?”
夜阑辰又问。
风琛再次“嗯”了一声,眉头微蹙。这些都是基础设定,夜阑辰为什么突然问这个?
“那你有没有想过,”夜阑辰的指尖轻轻点在屏幕上“纠缠”模块和“叠加态”模块的交界处,“你的‘纠缠’定义了一种确定性,而你的‘叠加态’追求的是一种不确定性。
你用一个确定的规则去约束一个不确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风琛猛地回过头,双眼紧紧盯着夜阑辰。工作室的灯光下,夜阑辰的脸色同样苍白,但眼神却异常清明。
“确定性……约束……不确定性……”风琛低声重复着这几个词,手指无意识地在大腿上敲击着。
他之前一直试图让“纠缠”来稳定“叠加态”的坍缩结果,确保解密的准确性,但这似乎扼杀了“叠加态”本身的随机性优势。
夜阑辰看着他,继续说道:“量子纠缠的‘确定性’,是结果的确定性,而非过程的确定性。
你可以让两个加密块的坍缩结果保持‘纠缠’关联,但它们各自的坍缩过程,应该是完全独立且随机的。”
风琛的眼睛瞬间亮了。他重新转回头,手指如闪电般在虚拟键盘上飞舞起来。
他将“纠缠”模块从控制坍缩过程,改为验证坍缩结果。
两个加密块依旧“纠缠”,但它们的“伪叠加态”坍缩过程不再相互干扰,而是各自独立进行,只在最终结果上保持一种精妙的数学关联。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解密时的正确性,又最大化了单个加密块的随机性和抗破解能力。
屏幕上的代码飞速变化,一个全新的逻辑结构正在形成。
风琛的嘴角重新扬起,眼神中充满了兴奋和专注。
夜阑辰站在他身后,默默地看着,嘴角也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上午九点十七分,风琛敲下了最后一个分号。
他长舒一口气,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长长地伸了个懒腰,骨骼发出一阵轻微的噼啪声。
屏幕上,一个复杂而优美的算法模型缓缓旋转,无数代表着“伪叠加态”的光点在其中闪烁、坍缩,又通过代表“纠缠”的线条相互连接,形成一张动态而有序的网络。
“成功了。”风琛轻声说,声音带着疲惫,却充满了喜悦。
他调出模拟攻击测试程序,启动了最高强度的暴力破解模拟。
结果显示,在现有经典计算机算力下,破解该算法所需时间超过宇宙年龄的一千倍。
“给它起个名字吧。”夜阑辰开口道,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期待。
风琛看着屏幕上那个旋转的、由两个相互缠绕的逻辑核心构成的算法模型,又看了一眼身旁的夜阑辰,笑了。
“就叫‘双子座’。”
夜阑辰微微点头,没有说话,只是伸手拿起桌上那杯早已冷透的咖啡,递到风琛面前。
风琛接过,仰头喝了一大口,冰凉的液体滑入喉咙,激得他打了个寒颤,却也让他精神一振。
两人相视而笑,在代码的世界里,他们的思维如同两颗相互缠绕、共同闪耀的星辰。
(https://www.635book.com/dzs/75794/49772162.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