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 第1040章 初心未改

第1040章 初心未改


三日时间眨眼而过,

    应天城迎来了一段久违的平静。

    可就在甘薯即将收割的前一日,

    当整座京城都沉浸在丰收前的忙碌中时,

    一道来自皇宫的消息,悄无声息地传遍了京畿所有权贵府邸,

    尤其是六部衙门与五军都督府的一众都督耳中。

    毛骧官复原职了!

    他不仅从天牢中被放出,还重新穿上了锦衣卫指挥使的官服,

    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锦衣卫衙门,

    甚至特意站在衙门口许久,让来往的六部吏员都看得真切。

    这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静水,

    让本已趋于平静的京城局势再起波澜,水下暗流愈发汹涌。

    难不成陛下此前的止戈休战是缓兵之计?

    表面休战,实则暗中重启锦衣卫,准备另有所图?

    一时间流言在各衙门内悄然滋生,只是尚未蔓延至民间。

    兵部衙署内,兵部尚书茹瑺正眉头紧锁,翻阅着各地动乱的文书。

    他心中清楚,这些文书里真正的民变不过寥寥几处,

    其余皆是地方权贵故意煽动,借流寇之名试探朝廷底线。

    这些日子,他已上禀陛下调兵十余次,

    可每次军卒未到,那些叛军便作鸟兽散,变回寻常百姓,

    连地方官府都刻意遮掩,想要追查难如登天。

    久而久之,茹瑺看着这些叛乱文书,早已生出几分麻木。

    他轻轻叹了口气,放下手中文书,

    目光落在另一封刚送来的报文上,

    上面赫然记载着毛骧官复原职的消息。

    作为六部尚书,他早已知晓毛骧从天牢放出、暗中办事的内情,

    可这般光明正大地复职,背后必然藏着深意。

    就在这时,一名三十余岁的吏员匆匆闯入,神色凝重,

    脚步急促地走到茹瑺案前,低声道:

    “大人,查明白了,是太子殿下的政令,

    听说陛下原本不同意放毛骧出来,

    但太子殿下一意坚持,陛下最终也未阻拦。”

    “太子的意思?”

    茹瑺满脸诧异,追问道:“消息确凿吗?”

    “是宫中刘公公亲口告知属下的,应当无误。”

    茹瑺面露疑色,眼中闪过一丝困惑,喃喃自语:

    “太子病重已久,怎会突然处置朝堂人事?

    还要特意让毛骧复职?

    实在蹊跷

    会不会是陛下借太子之名行事,想让毛骧重新顶在前面?”

    一瞬间,无数念头在他心中闪过。

    他看向那名吏员,轻轻点头:

    “本官知道了,你退下吧,后续有消息及时禀报,不可耽搁。”

    “是。”

    吏员退去后,茹瑺再次拿起那封报文,眼神空洞,隐隐透着忌惮。

    如今的锦衣卫指挥佥事杜萍萍,根本不值得他们这些朝廷大员重视,与毛骧相差甚远。

    可若是毛骧重掌锦衣卫,必然会平添诸多变数。

    思索片刻,茹瑺扯过一张信纸,

    快速写下此事原委,又唤来一名吏员,吩咐道:

    “速将此信送予翰林院刘公,就说本官今晚去他府上饮酒。”

    “是,大人。”

    做完这一切,茹瑺才松了口气,

    靠在椅背上,面露思索,心中烦闷不已。

    扪心自问,即便毛骧复职,他也未必畏惧,

    可多了这么一个手段狠辣的角色,行事总会处处掣肘,实在令人不自在。

    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枯叶,喃喃自语:

    “若是锦衣卫能彻底关停,那就好了。”

    时光悄然流逝,夕阳西沉,

    金黄色的阳光如同熔金般倾泻而下,将整座应天城染成一片暖黄。

    毛骧复职的消息经过一日发酵,已渐渐被朝臣们接受,

    事已至此,只能默认。

    可没过多久,另一则消息再次震惊了整个京城。

    全宁侯孙恪、永定侯张铨、开国公常升、东平侯韩勋、市易司司正陆云逸,以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袁泰,联名上书,

    请求陛下为远在四川建城的俞通渊袭爵封侯!

    请求为功勋将领袭爵封侯的奏疏本不罕见,

    可此次却引起轩然大波!

    俞通渊与陆云逸的恩怨,自洪武二十一年北伐便已结下,

    多年来从未缓和,甚至愈演愈烈。

    陆云逸竟会主动牵头为俞通渊请封?

    简直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皇帝并未驳回奏疏,

    只是将其留中不发,还传出容后考量的口风。

    这暧昧态度让朝臣们警惕起来,

    如今开国勋贵老的老、死的死,势力日渐衰微,

    可新兴将领勋贵仍在,朝臣们本就不愿再添新勋贵。

    上一次封侯还是永定侯张铨,

    如今张铨坐镇铺子口城,掌控京军。

    巢湖水师本就是俞通渊的根基,即便不封侯,他在水师中也极具影响力。

    若封侯,必然会执掌水师,

    这般局面让朝臣们无法接受。

    太阳尚未落山,兵部尚书茹瑺、兵部主事齐德、工部尚书严震直、工部主事王国用、佥都御史张构等人,

    便联袂赶往武英殿,欲劝阻陛下。

    此时的武英殿内,气氛凝重得近乎凝固。

    朱元璋端坐于上首龙椅,静静看着下方慷慨陈词的大臣们,

    神情看似平静,额角青筋却隐隐暴起,眉头不住跳动。

    一旁的大太监见状,

    知晓陛下已怒到极致,却连大气都不敢喘。

    兵部主事齐德率先开口,竟毫无顾忌地直呼其名:

    “陛下,俞通渊并无真才实学,不过是凭借家世才得任正二品都督佥事。

    如今贸然提拔为勋贵,必然难以服众!”

    他敢如此放肆,正是因为京中人人皆知俞通渊失势,无力掀起风浪。

    工部主事王国用也上前一步,躬身行礼,朗声道:

    “启禀陛下,臣以为京中勋贵已然过多,

    每年发放的俸禄已让朝廷财政不堪重负。

    如今再添一位勋贵,无疑是雪上加霜,还请陛下明鉴!”

    朱元璋嘴角勾起一抹讥讽,心中冷笑,

    他怎会听不出王国用的弦外之音,

    无非是暗指自己儿子众多、分封诸王,耗费朝廷钱财罢了。

    可开口时,他脸上的讥讽已敛去,

    只剩平静中带着几分淡淡的嘲弄:

    “朕才刚收到奏疏,你们就已知晓?看来这皇城的消息,传得倒是飞快。”

    下首众臣面露尴尬,却依旧不肯罢休。

    工部尚书严震直上前躬身,声音平缓:

    “启禀陛下,朝廷设立勋贵之位,

    本是为嘉奖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

    如今北元覆灭,南蛮臣服,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正是休养生息之时。

    此时贸然提拔武将,

    恐让百姓心生疑虑,以为朝廷仍有对外用兵之意。”

    兵部尚书茹瑺亦上前开口:

    “启禀陛下,国朝如今太平,不应大肆封赏武将。

    即便要赏,也应优先嘉奖那些功勋卓著、年老体衰的老将,

    他们为国征战、镇守边疆,却迟迟未得嘉奖,

    朝廷当重视他们,方能不寒军中心。

    俞都督虽是功勋之后,

    但.但他在军中风评不佳,

    且与逆党南雄侯赵庸往来不清,

    若贸然提拔,恐让天下将士心生疑惑,有损朝廷威信,还请陛下慎之又慎!”

    朱元璋听着众臣你一言我一语,

    只觉得头昏脑胀,好不容易等到间隙,抬手摆了摆:

    “行了行了,此事朕尚未决断,你们都退下吧。”

    众臣面面相觑,只得躬身行礼:

    “臣告退。”

    待众人离去,朱元璋才长舒一口气,

    拿起桌边茶水抿了一口,眼神微妙,脸上带着几分讥讽。

    没过多久,身披甲胄、身形高大的武定侯郭英缓步走入殿内,站在下首拱手问道:

    “陛下,方才那些人前来,所为何事?”

    “还能为何?自然是阻拦朕胡乱封爵。”

    此话一出,郭英顿时眉头倒竖,毫不顾惜情面地斥道:

    “去年张铨封侯时,他们便在暗中阻挠,

    如今竟还敢当面置喙,实在胆大妄为!”

    朱元璋看着他气愤的模样,忽然笑了起来,语气醇厚:

    “郭四啊,朝臣有朝臣的考量,武将有武将的立场,

    双方各执一词,历来如此,无妨,不必动气。”

    郭英眉头微皱,他近来总觉得陛下脾气好了许多。

    以往这般场景,皆是自己出言劝诫,陛下大发雷霆,可如今却反过来劝慰自己。

    这时,朱元璋轻叹一声,语气带着几分感慨:

    “朕有时在想,是不是朕对这些朝臣太过苛责,手段太过酷烈,才让标儿遭此一劫。”

    郭英脸色微变,连忙道:

    “陛下,太子中毒乃是逆党所为,与陛下无关!

    逆党罪该万死,不值得陛下如此自责。

    臣斗胆说句大不敬的话,陛下虽在京中士林声名不佳,

    可在天下百姓心中,您便是拯救苍生的神明、受命于天的天子。

    应天城外不少村落,赚了银钱后,除了修桥铺路,

    第一件事便是为您立庙塑像,

    每日上香供奉,甚至带着孩童前去参拜。”

    朱元璋坐在上首,笑得愈发开怀:

    “百姓敬朕,只是这敬法有些古怪,倒像是朕已经驾崩了一般。”

    郭英也笑了起来,轻声道:

    “百姓质朴,对待英雄向来如此。

    前些日子四川传来消息,修建数百年的武侯祠,至今仍有人看守。

    相信陛下的功绩,也会这般传承百年。”

    朱元璋摆了摆手,岔开话题:

    “不说这个了,俞通渊在四川建城之事,进展如何?”

    “回禀陛下,他已建成城池十余座,平整土地数千亩。

    只是当地土司多有反抗,被他诛杀不少,

    如今城池内人烟稀少,土地无人耕种。

    不过这也无妨,从山中迁些土人过来耕种便可。”

    朱元璋点头,又问:

    “关于给他封侯之事,你怎么看?”

    郭英面露思索,缓缓道:

    “俞通渊一家自巢湖水师时便追随陛下,

    四处征战,功勋卓著。

    如今他父亲与两位兄长皆已战死,俞家只剩他一根独苗。

    若是不承袭俞家爵位,恐怕军中将领难免心生怨言。”

    “你也觉得该给俞通渊封侯?”

    “回禀陛下,臣以为,该封的是俞氏功勋,而非俞通渊本人。

    此人虽有些本事,却目光短浅、行事功利。

    若非出身巢湖水师、倚仗俞家根基,

    他即便拼尽一生,也难及如今地位。”

    说到此处,郭英话锋一转,压低声音:

    “陛下,陆云逸与俞通渊的恩怨,京中无人不知。

    此前即便有人想为俞通渊请封,也因顾忌陆云逸而不敢开口。

    如今陆云逸主动牵头,旁人便没了顾虑。

    臣听闻军中不少老弟兄对此颇为振奋,都以为陛下仍念及旧情。”

    朱元璋略显诧异:

    “哦?陆云逸竟有这般威慑力?”

    郭英笑道:

    “陛下有所不知,军中老弟兄即便自身不爱钱财,

    可家人亲友、子女婿辈,无不盼着能与市易司做生意,

    京中最易获利的营生,便是与市易司往来,

    有这层关系在,行事自然要顾及陆云逸的态度。”

    “说得是啊。”

    朱元璋频频点头,面露感慨,眼中闪过一丝动容:

    “朕不爱钱财,标儿也不喜钱财,

    可朕的其他儿子,倒是个个贪财,

    对了,陆云逸此次牵头上书,你觉得他意欲何为?”

    郭英抿了抿唇,轻声道:

    “陆大人是担心自己离京后,无人为陛下冲锋陷阵。”

    朱元璋听后,满意地笑了起来,连连点头:

    “云逸是个聪明人,也有孝心,此次他选的人,连朕都有些意外。”

    “臣也颇为意外,俞通渊与他有深仇,

    如今却能放下私怨、顾全大局,

    这般胸襟,与其在战场上的表现如出一辙,可见其初心未改。”

    朱元璋面露思索,轻轻点头,眼中泛起几分动容:

    “天下的聪明人本就不多,

    朕登基数十载,接触过的人不过万余,能真正可用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

    郭英笑着劝慰:

    “陛下,大明朝疆域万里,人才济济,

    只是大多隐于民间,未有崭露头角的机会。”

    “说得在理。”

    朱元璋颔首,语气带着几分欣慰:

    “标儿此前去西安,便发现三名吏员颇为聪慧,做事条理清晰,更难得的是清正不贪。

    若非标儿亲去,他们或许一辈子只能做个小吏。”

    “陛下所言极是,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太子殿下能发掘民间贤才,已是难得,

    待太子殿下身体痊愈,

    大可广纳天下贤才,为国效力。”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黯然,语气低沉了许多,轻轻点头:

    “理应如此,朕年纪大了,天下豪杰心中只认太子殿下。

    若是他身体有恙,朝廷便会动荡,

    你看如今,朕不过是想封个侯爷,这些大臣便百般阻挠。

    若是标儿康健,他们绝不敢如此放肆,

    朕是真的老了”

    “陛下说笑了,刘三吾年过八十仍精神矍铄,陛下才六十余岁,怎可言老?”

    提及刘三吾,朱元璋脸色一沉,挥手道:

    “不说此事了,让都督府拟一道文书,召俞通渊回京。”

    郭英猛地抬头,轻声询问:

    “要不要提前透露一二?”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锐利,轻笑一声,淡淡道:

    “先召回来再说,看看京中会掀起多大风波。

    再者,若是不将此事安排妥当,云逸也难以安心离京。”

    郭英连忙点头:

    “是,陛下,臣下去后即刻安排。”

    他忽然想起一事,又道:

    “对了陛下,左军都督府上了一道折子,请求加强宫闱禁军防卫,

    还说禁军中不少是膏粱子弟,

    若真遇变故,难免慌乱,提议调边军精锐进京护卫。”

    朱元璋嗤笑一声,语气不屑:

    “再精锐的兵卒,到了应天这等奢靡之地,也会意志消沉、战力尽失。

    不必调边军,让禁军加强操练便是。

    另外,东宫附近多布置些人手,

    来往人员务必仔细核查,不可出半分差错。”

    “是,陛下。”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5866/66791.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