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华娱唯一太阳 > 第223章 把机会留给别人!(23)

第223章 把机会留给别人!(23)


马有德道:“老板,有观众重看了《督公》,评价在走高,不少观众认为艺术性很高。”

    沈善登瞬间想到了有人要搞事:“怎么说?”

    马有德道:“有些观众认为《督公》有很强的艺术性,只是需要一定门坎,才能解读。”

    大乐即大哀,大喜即大悲。

    电影是节奏紧张的纯爽故事,但如果摆在历史上看,嘉靖的改革失败了。

    所以越是爽快,也越是哀伤。

    越是激荡,这种哀伤就越重。

    马有德接着说:“前期的嘉靖,以及嘉靖朝的那些人或事,越是朝气磅礴,这种哀伤就越重。”

    沈善登一愣,要说他是故意安排的,确实也是。

    为了节奏和商业呈现,故意截取了嘉靖中前期的故事。

    但这种做法,不是为了什么艺术呈现。

    不会以后出现一门“督学”吧?

    沈善登想了想,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

    这种解读层次太高,会破坏电影叙事。

    “观众的解读我们没法干涉,但我们自己不能参与。另外要多引导主流的解读,一定表明历史是历史,电影是文学创作,要避免产生上帝视角的剧透效应。”

    马有德心神一凛,赶紧拿笔记下。

    他只看到了好的一面,没看到这个帽子不好戴,也不能戴。

    《嘉靖》的成功,该有的庆祝不能少。

    沈善登大手笔放了额外奖金。

    当然,是走《嘉靖》项目的账,以合作项目养自己公司。

    不是沈善登吃相难看,因为主要贡献都是他做的。

    而且没有做账,把项目做到亏损。

    只是正常奖励,他够守规矩了!

    奖金发下去,整个公司洋溢着打了胜仗般的自豪与喜悦。

    见此,沈善登立刻召集吴京和周奇峰,还有公司培养的另一位导演,以及制片人。

    吴京和周奇峰都是喜气洋洋。

    初步执掌项目,一个是亿元大导演,一个成了亿元项目制片人。

    而且还不是一亿,是两亿。

    特别是吴京,从倾家荡产跟着沈善登,到今日不可思议的经历,让他感觉像活在梦里。

    办公室里,吴京、周奇峰等人坐着。

    沈善登站在窗前,看着楼下依旧车水马龙的城市,背影挺拔。

    “庆祝完了,该醒醒了。”

    沈善登转过身,冷静道:“《嘉靖》是过去的成绩,《非诚勿扰》拿了冠军,说明市场永远有对手。”

    他手一指,马有德拉开白板,只见上面写了三个大字,《锦衣卫》。

    “京哥,你刚打完一场硬仗,但没时间休息。”

    “《锦衣卫》项目,你身兼数职,导演、武指、主演,电影理念、动作设计,你需要尽快吃透,我既要飘逸的武侠,也要凌厉写实的内气纵横。”

    沈善登有了一定基础,根本不想再玩什么剧情巧心设计。

    当然,故事一定要好。

    然而这只是最基本的。

    电影不是小说,电影还能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靠的是视效!

    沈善登要直接横推!

    他的理念就是特效电影,故事流畅就行,除此之外就是上特效。

    视效要真,奇观给足,要让观众震惊!

    其余的什么高大上的玩意,不在沈善登考虑范围之内。

    至少当下中国电影,以及未来十几年,视效大片,不能说很少,也是稀缺了。

    以前还讲故事,还讲节奏,对不起,是他没钱!

    以后,那都是奇观!

    剧情这种东西,只要保持剧本的工工整整,不弱智就行了!

    沈善登看向周奇峰道:“奇峰,你负责统筹前期筹备,剧本打磨、概念设计、选角思路,我要尽快看到方案。”

    他的目光在吴京和周奇峰身上扫过,让两人下意识挺直了身子。

    “我们的脚步,一步都不能停。”

    沈善登又看向了另外两个,都在导演班和制片人班上过课的:“你们两个,好好学,只要本事够,我随时给你们开戏。”

    四人皆是兴奋!

    沈善登不是画饼,是一步步实现的蓝图!

    一张蓝图绘到底!

    旧的辉煌已被甩在身后,新的征途,就在沈善登指引下,徐徐展开。

    出了办公室,吴京给谢楠打电话:“我要出差了,是新戏,这部戏我是导演也是主演。”

    那边,谢楠听到吴京过年也要拍戏,有些心疼:“沈导怎么也该等过年啊。”

    吴京正色道:“沈导前两年都是在剧组过的,我们在追赶时期,不拼不行。”

    士为知己者死。

    《锦衣卫》项目,吴京看的很重,他和沈善登结识在《督公》,那个时候也是身兼数职。

    但都是副的,也抱有一定的怀疑。

    《锦衣卫》同样身兼数职,沈善登当年的承诺正在一一兑现。

    那么吴京也要兑现自己的承诺。

    另一边,周奇峰也在和家里沟通。

    跟着这样一个永远看向前方,不知满足的老板,累,是真累,但爽,也是真爽!

    沈善登坐在办公室里,想着自己终于能过个好年了,心情很舒畅。

    卷,是一定卷的。

    但以后,都交给下面的人卷。

    作为老板,不能事必躬亲,那样会妨碍别人的进步!

    这是沈善登所不为也!

    要把机会留给别人!

    沈善登叫来马有德,问道:“有德,我让你看的动画怎么样?”

    马有德立刻道:“这个动画火了,我让人联系了,导演和和编辑都是一个人,叫杨宇,竟然是导演自己在家里独立完成的。”

    “老板,您是不是要给他个机会?”

    沈善登不由点头,还是挺满意的,不管如何,他说的话,老马还是当回事的。

    “嗯,你让马可穆勒看看,威尼斯不是有短片吗,我看主题很好,反战。”

    沈善登现在对于欧洲电影节没有之前那么排斥了,他现在已经建立了一个体系。

    先立而后破。

    已经立了,不用担心破的事。

    而且沈善登也要测试一下马可穆勒的忠诚度,《打个大西瓜》的反战,和某些人的反战可不一样。

    是的,和艺术有不同一样,反战也有不同。

    至于眼下的饺子,沈善登要的其实不是饺子,而是《大圣归来》。

    不过要一步步来,现在就是下一步闲棋。

    沈善登他太好了。

    给别人机会,手有余香,让他心里暖暖的。

    打算奖励了一下子。

    “晴姐,有个项目,都是工作。”

    沈善登想到自己高中时候,对着海报犯过错,给何晴打了电话。

    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要好好认个错!

    1月9日。

    周五。

    携带着《嘉靖》票房破两亿,票房、口碑双丰收,以及督公电影宇宙初步成型之势。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董事长韩三平,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影大楼。

    窗外是BJ深冬的寒意,屋内却显得暖意融融。

    记者开门见山,祝贺道:“恭喜韩董,《嘉靖》市场口碑双丰收,看来督公系列电影这关键一步,迈得是又稳又扎实。”

    韩三平没什么掩饰,大方笑道:“是啊,可以说是大获成功。不瞒你说,《嘉靖》、《锦衣卫》、《督公2》这几个项目里,前期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嘉靖》。”

    “文戏重,历史题材,又是吴京第一次独立执导长片。不过沈善登那小子很自信,结果嘛,也是喜人的。”

    记者顺势将话题引向了沈善登。

    谁都知道韩三平培养人才能力不能说一般,也是不咋滴。

    早年提了一个冯晓刚,随后跟着华易混一块去了,副董时期的大片战略,也是毁誉参半。

    转正之后,局面全面打开。

    但,谁都知道屡创奇迹是因为什么。

    记者道:“沈善登导演的作品,从《督公》到《人在囧途》,多次创造了小成本国产影片的‘奇迹’,这次他又带出来了一位亿元票房导演,您有什么感想?”

    韩三平点了点头,心里很是欣慰。

    不想不知道,原来他已经做了那么多事了。

    大片战略升级不能说全面成功,也是连战告捷。

    《囧途》为代表中小成本喜剧更是走出了新路。

    还涌现了沈善登、吴京、周奇峰等一批优秀的导演和制片人。

    韩三平略作沉吟,如实道:“说实话,新生代导演的成长速度,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但仔细想想,并不奇怪。我们电影体制改革释放了全新动力,我们的历史文化又极为浑厚,所需要的只是一把能开启宝库的钥匙,能与年轻观众审美接轨的钥匙。”

    “随着政策、市场红利释放,电影市场活力充分释放,沈善登找到了这把钥匙,并且愿意把它交给合适的同行者。”

    韩三平回顾起中国大片的探索之路。

    “中国大片走过很多弯路,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以前无论是《英雄》还是《无极》、《夜宴》,都因重形式而轻内容,受到观众批评。这些年来,冯晓刚、陈凯歌、张艺谋这些导演也都在进行逐步调整。”

    “一方面运用高新技术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另一方面试图用感染力强的人物和故事从心理上打动观众。”

    “但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让人觉得隔靴搔痒。”

    记者追问道:“是‘中皮西骨’的问题吗?形式是东方的,但叙事内核和价值观还是偏向西方评价体系?”

    韩三平的回答很严谨。

    他不是沈善登,他很稳重,不能随意放炮。

    不过更不能太收着,这毕竟是他的路线。

    要是连旗帜都不敢打,也别想什么进步了,所以观点依旧清晰。

    “曾几何时,过去的模式,或许在特定历史阶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也让世界瞥见了东方。”

    “但窗户不能永远代替根基,相对以前《英雄》《无极》等国产大片的悲剧结尾和略显疏离的哲学表达,沈善登这批年轻电影人的作品,核心是以服务本土观众为目的。”

    “它们是根植于中国历史肌理,闪耀着中国英雄魂魄,回荡着中国家国信念的纯粹叙事。”

    记者总结道:“所以就是‘中国内核+中国视效’?”

    “可以这么理解。”

    韩三平点头,“而且从市场反馈来看,观众是买账的。”

    “现在对国产大片的批评声,确实渐渐少了,满意度更高了。这说明我们的大片战略,在督公系列这里,算是初步实现了升级。”

    采访进入第二部分。

    记者问道:“韩董,看着如今贺岁档几部国产片同台竞技,你来我往,票房全线飘红的盛况,你当时有没有想到中国电影也会有今天?”

    这个问题勾起了韩三平的回忆。

    忆往昔岁月稠。

    今年贺岁档确实出乎预料,《非诚勿扰》《嘉靖》《梅兰芳》三部破亿电影。

    两个两亿一个一亿,而且《非诚勿扰》下画有可能破三。

    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谁都没有想到一个档期能涌现三部破亿的电影。

    这说明,银幕是限制,但不是完全的限制。

    不是没有观众,而是电影质量没有达到。

    不摸到,真不知道潜力如此大。

    韩三平靠在椅背上,目光有些悠远:“想到了,但没想到有这么好!”

    他说起一段往事,“大概十年前吧,我去韩国考察。晚上十点多,经过首尔的电影院,外面还是人声鼎沸,年轻人排着队。”

    “当时我心里就觉得特别悲壮。”

    “因为那时候在国内,很多电影院晚上门可罗雀,国产电影几乎没人看。”

    他的声音振奋起来,“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中国电影也跟韩国当年一样了,甚至更热闹!”

    他提供了一组对比数据。

    “1997年到2002年,是中国电影的低潮期。那段时间国产电影几乎被人抛弃。”

    “但现在呢?观众争相观看国产电影、华语电影,近六年来,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总体比例在下滑,单片票房也在下滑。”

    “近三年来,美国大片在中国票房很难过亿,但中国电影票房过亿的越来越多,2008年,包括年度票房冠军《人在囧途》在内,一共有12部电影破亿,其中国产片占了八席!”

    韩三平很是自豪,能有今天,有他的一份功劳。

    “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突破了50亿元,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其国产电影的贡献超过66%以上,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

    “刚刚过去的元旦贺岁档,票房总额突破7亿,春节贺岁档即将到来,《赤壁(下)》《疯狂的赛车》上映后,票房一定可以破十亿!”

    “元旦、春节贺岁档期为今年的中国电影赢得了开门红。可以说,中国电影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大亮点。”

    韩三平特别提到了改革开放的关键作用。

    “加入WTO之后,我们面临‘狼来了’的生存困境。但从2003年到2005年,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国产电影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提高创作质量到推进国企改制,从鼓励民间资本到院线制改革,改革激发了中国电影的活力。”

    “2002年,中国电影票房不足10亿元,国产电影产量100部左右,银幕1400多块。到了2008年,国产电影产量达到了416部,位居世界第三,银幕数也增加到4000多块。”

    记者问到中国电影未来,以及电影建设体系。

    展望未来,韩三平来了精神,他的方向非常明确。

    “中国电影以后必须坚定不移走服务观众的道路。”

    “过去我们有的电影是‘闭门造车’,对所谓‘艺术’考虑得多,对市场需求考虑得少。”

    “现在和未来,我们必须与市场需求丝丝相扣。”

    韩三平再次强调了“中国电影”的路径。

    “我们要构建的,是基于本土文化和观众情感认同的中国电影体系。”

    沈善登的成功离不开他,所以沈善登的理念也是他的。

    而且沈善登也不在体制内混,不用白不用。

    韩了。(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6660/6746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