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守护奥运,躺赢
话音落下,爽子自己的脸颊先飞起了两朵红云,一直蔓延到耳根。
她还不是那个因为《流星雨》一夜大火,飘在空中的绝顶小花。
眼下终究只是个刚上完大一,还没真正见识过娱乐圈风雨的小姑娘。
那股对喜欢事物不加掩饰的渴望爆发完后,便后知后觉羞赧了起来。
她下意识的低下头,用筷子拨弄着碗里的菜,不敢再看沈善登。
大蜜蜜和大甜甜也都瞪大了眼睛。
像是第一次认识爽子一样。
大蜜蜜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和一丝被冒犯的愠怒。
而大甜甜则更多是纯粹的震惊,张大了嘴巴。
沈善登闻言也是微微一怔。
他饶有兴致打量着眼前这朵看似纯洁无瑕,内里却如此生猛,甚至带着点不管不顾劲儿的小白花。
爽子的身材是典型的少女型,单薄,骨感明显,像还未完全长开的蓓蕾。
但举手投足间,有一种反差。
与她年龄和外表不符,躁动而大胆。
尤其是她刚才那句石破天惊的话,和这身清纯的装扮,形成的巨大冲击。
这种强烈的反差,意外勾起了沈善登创作的欲望。
他脑子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他筹备的《无人区》。
那个在荒蛮之地代表着渺茫希望的舞女角色,或许可以让爽子这种特质独特的女孩试试。
《无人区》他有自己的想法,不是原版那种黑色寓言故事。
而且沈善登用人,没必要非得照着原版的模子来,他有自己的眼光和想法。
这顿饭接下来的气氛,要多古怪有多古怪。
大家各怀心思,草草吃完。
沈善登很自然留了爽子的联系方式,表示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可以联系。
不过沈善登强调,他绝对不会潜规则,让爽子把心放在肚子里。
爽子原本喜孜孜,忙不迭应下,但是听到沈善登不潜规则,有点傻眼。
先把大甜甜和爽子送回学校,车子重新启动。
看着她们俩身影消失在校园林荫道尽头,大蜜蜜终于忍不住了。
酸溜溜开口,像是泡了陈醋。
“我家男人真是太有魅力了,这都争着抢着要‘献身’呢,还是‘宁愿’的。”
沈善登揉了揉她脑袋,淡淡道:“收收味,一股酸气。小姑娘一时上头的小心思罢了,你也当真?”
“哼,谁知道呢?”大蜜蜜不依不饶:“是不是嫌我老了,比不上这些鲜嫩水灵的小学妹了?”
沈善登瞥了她一眼,反问:“怎么,是昨天没喂饱你?还有心思想这些乱七八糟的。”
大蜜蜜的脸“唰”一下红了。
想起昨夜的荒唐,顿时气短,嗔怪的捶了他一下。
扭过头去看窗外,不再说话了。
不过心里那点醋意,倒是被这话搅得七零八落。
沈善登原本打算今天休假放松的,把大蜜蜜送回去,还是转向了公司的方向。
《赤壁(上)》这波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让他觉得有点意思。
到了公司,马有德早已等在办公室。
见沈善登进来,立刻起身汇报:“老板,《赤壁(上)》这波舆论,来势很凶啊。”
马有德分析道,“感觉有点像我们之前被系统性抹黑的套路,只不过这次,火力更集中,而且,对方似乎也没怎么掩饰。”
沈善登坐在宽大的老板椅上,手指轻轻敲着扶手:“中影那边,宣发应该不会坐视不管吧?没引导一下?”
“引导了,肯定引导了。”马有德点头:“但这次不一样。《赤壁(上)》本身剧情和台词上的硬伤太明显,观众吐槽的欲望压不住。”
“咱们之前的《督公》和《囧途》,作品质量足够硬,根基稳,黑不动。他们这个就不太行了。”
马有德道:“不过话说回来,很多东西只有摆在台面上对比,才能显出真本事。”
“烈火炼真金,现在舆论这么一闹,反而更显得老板你当初能顶住压力,靠作品说话是多么难能可贵。”
马有德试探性问道:“老板,眼下这形势,对咱们非常有利。要不要趁机加把火?营销一下‘超越三大导’的概念?”
“就算不碰三大导,至少也该狠狠踩一踩吴语森这老小子,他可没少给咱们使绊子,之前还放话要封杀你呢。”
沈善登想了想,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熙攘的车流。
出乎马有德意料的是,沈善登摇了摇头道:“不,这次我们不落井下石。”
马有德面露疑惑。
沈善登缓缓开口道:“老马,你看这波关于吴语森和《赤壁》的节奏,是不是已经有点超出电影本身了?和之前晓明闹太闹一样,指桑骂槐的味道很浓。”
“今年,2008年,对我们国家意味着什么?开年就是百年不遇的雪灾,五月又是大地震,紧接着就是八月的奥运会。”
马有德连忙捧出小本子记录。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今年,正好三十年。”
沈善登道:“这三十年,从三分天下到忍辱负重的求生,一路走来,有多少苦闷,多少心酸?九十年代的四大恨,01年的撞机事件,直到911的轰鸣,进了WTO才终于迎来了战略转机。”
“三十年尘与土,十三亿人的喜与悲,压抑积蓄得太久太久了。”
“奥运会,就是这股能量释放的出口!是举国之力的盛事,是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也让中国走向全世界的窗口!”
“吴语森这个吊人烂不假,但终归是内部矛盾。”
沈善登坚定道:“别人敌我不分,我们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些人想借着一部电影制造撕裂,搞心理攻势,扰乱人心。我们不能随了那些躲在暗处敌人的意!”
这不是沈善登善,而是吴语森他从来不放在眼里。
而且真要是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也会反噬他的观众缘。
没必要什么好处都占尽。
马有德听得心潮澎湃,手自笔录,感悟良多。
“老板,你看得深远!我明白了!”
沈善登摇头道:“有德,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我不仅不踩,还会抬一手。”
当然,抬一手,也要时机。
7月22日,周一。
《赤壁(上)》上映第三周,第二周只有六千多万,票房腰斩。
票房潜力已尽,沈善登出来说话。
傍晚时分。
沈善登在公司楼下“偶遇”了守候的记者。
面对话筒,他首先对《人在囧途》的成功再次表示感谢。
《人在囧途》上映接近一个月,票房稳稳的停在了三亿五千万的高位上。
虽已过了爆发期,每日仍有些许进账,证明了沈善登电影独特的长尾效应。
“电影就是一种娱乐方式,如今票房3.5亿,我很知足了!观众看得开心,是我的荣幸!”
记者顺势将话题引向批评声浪巨大的《赤壁(上)》,沈善登表现得十分得体。
他坦言道:“在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诠释上,大家肯定有不同的看法,有些方面我个人也并不完全认同。”
紧接着,说了句公道话:“不过,平心而论,《赤壁(上)》在摄影、美术、服装,尤其是大型战争场面的营造上,确实代表了目前华语电影顶级的工业水准,技术上是非常先进的,这一点值得肯定。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需要各种尝试和积累。”
正如他当初打《色戒》,打的不只是一部电影。
如今他帮《赤壁》,也不只是一部电影。
他的对手,从来都不是某个人或某部作品。
他善于破坏,也善于建设,更善于守护。
沈善登在庆功宴后,从媒体的聚光灯下悄然消失。
他推掉了大量的专访邀约,甚至连一些重要的访谈也鲜少露面。
只是专注于经营公司,更多人习惯了他隐于幕后。
这种刻意的低调,非但没有降低他的存在感,反而像是一种蓄力,让沈善登的每一次发声都显得更具分量。
这次关于《赤壁(上)》的舆论风波,沈善登仅仅是对记者发表了那么一番看似客观的点评,其效果却如同巨石入水。
掀起巨大波澜。
当晚,几大门户网站娱乐版块的头条就变成了“沈善登评《赤壁》:赞工业水准顶尖。”
各大电影论坛、贴吧纷纷转载、热议。
不少人惊讶于沈善登的大度和眼界。
第二天,娱乐纸媒跟进。
许多社会新闻板块也进行了报道。
可以说,沈善登几句话,直接扭转了舆论。
那些原本铺天盖,恨不得将电影贬得一无是处的批判声,被中和、冲淡了不少。
不少观众回过头想想,也觉得电影虽然剧情雷人,但画面、场面确实是花了巨资的,堪称精美宏大。
很多人诟病的核心,其实在于吴语森为了讨好海外市场,把充满东方智慧的三国故事拍成了不伦不类的电影。
因为黑的太过,反而导致《赤壁》口碑有所回升。
虽然于票房大局无补,但在舆论场上,不再是纯粹的一边倒臭骂。
查尔史密斯办公室。
这一下,把幕后的推手查尔佩里克,给看呆了。
他辛辛苦苦炮制舆论风暴,本意是想借踩吴语森和《赤壁》,来间接冲击奥运前的社会氛围,没想到沈善登轻飘飘几句话,就像一只大手,直接把他搅起的风浪给抚平了大半。
还让部分注意力,回到了电影工业本身的技术讨论上。
这完全偏离了他的初衷。
“这个沈善登!他到底想干什么?!”
查尔佩里克在自己宽敞的办公室里,气得差点摔了手中的咖啡杯。
他再次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导演,而是一个精通他们所有招式的对手。
史密斯在一旁安慰道:“专员,至少《赤壁》的票房败局已定,我们的主要目的之一达到了。”
“主要目的?我要的不是一部电影的票房失败!”查尔佩里克打断他,恼怒道:“我要的是氛围!是那种质疑、不满、撕裂的氛围!”
“现在好了,被他这么一搅和,反而显得我们是在无理取闹,人家自己人倒是团结起来了!”
史密斯试探着问道:“那我们是否再加大力度?”
查尔佩里克颓然摆摆手,脸上闪过明显的疲惫和恐惧。
“难了。舆论的势头一旦被引偏,再想拉回来代价太大。这个沈善登,他对时机的把握,对分寸的拿捏,太精准了。”
查尔佩里克再一次,由极度乐观,转为了极度悲观。
感觉上帝不爱他了。
对沈善登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挫败感。
他自我安慰道:“或许,或许我们之前的思路错了。”
“沈善登虽然抨击欧洲三大,但他赞同好莱坞的工业体系,这次他为《赤壁》说话,肯定的也是技术。”
“这说明他骨子里是认可强大工业实力的价值的。我们或许,或许应该尝试将他纳入我们的体系来理解。”
“合作也不错?”
查尔佩里克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史密斯听着这熟悉的话调,拳头在身侧暗暗握紧。
心里一阵无语,你这兜兜转转,折腾了一大圈,损失了那么多资源,最后又回到了他最初的建议?
但他面上只能保持平静,还要恭维道:“专员的见解总是更深一层。”
同样心情复杂的,还有身处风暴眼的吴语森。
他看到沈善登那番评价,整个人都愣住了。
他没想到,在自己被“文明世界”舆论误伤得体无完肤之后,伸出援手,帮他稍微挽回一点颜面的,竟然是这个他一直视为对手,甚至曾扬言要封杀的年轻人。
这种滋味,让他百感交集。
时间来到七月中下旬,奥运筹备工作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到了此刻,举国上下有一种紧张和兴奋。
在一次文化宣传系统内部协调会议上,有领导在总结近期文艺战线工作时,特意点名表扬了电影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奥运即将举行的关键时期,《人在囧途》等一批电影,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重要的是,它们探索了主流价值与大众娱乐的有机结合,寓教于乐,有力地巩固了我们的舆论阵地,展现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对于营造喜庆祥和、充满信心的社会氛围,发挥了主动的、积极的作用。这说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是很有大局观的!”
下午。
韩三平去参加一个宣传部门牵头召开的会议。
一进会场,他就觉得气氛有点不对。
嗯?怎么回事?
好几个相熟的兄弟单位领导、宣传系统的同僚,纷纷主动上前搭话。
“老韩,可以啊!不声不响把工作做到前面去了!”
“把握主动,眼光超前!这步棋走得妙!”
“韩董,这回可是给咱们电影战线涨脸了!”
什么主动?超前?涨脸?还妙?
韩三平倒是有点莫名其妙。(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6660/67492.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