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王府文会
苏录等人穿坊而过,但见道路两侧竹篱疏朗,芝兰吐香,大大冲淡了王宫内廷的威严肃穆。
行至深处,眼前豁然开朗,但见一湾泮水如镜,垂柳依依拂水,荷花亭亭玉立,岸畔太湖石叠出玲珑峰峦,一道九曲石桥卧于水面。
数名小火者立于桥上,看过请柬后,接引宾客过桥。
桥东头,轩敞的明礼堂临水而建,黄绿琉璃瓦映着波光,今日文会便在此举行。
这会儿距离开场还有段时间,与会的秀才们都在明礼堂外的沿湖回廊中,一面欣赏着美景,一面攀谈聊天。
苏录等人也在廊下站了一会,正打算进去坐,却听夏邦谟叫道:“大师兄!”
“哟,舜俞兄你也来了?”苏录欣喜转头道:“维新他们呢?”
“都来了。”夏邦谟兴冲冲道:“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另一位小三元!”
苏录眉头一跳,该来的总会来的,便笑道:“好。”
待他走过来,夏邦谟便指着身边一位衣着考究、身材颀长、粉面朱唇、目似朗星的贵公子,笑道:“大师兄,这就是我们丽泽会的会首,大名鼎鼎的杨用修。”
“久仰久仰。”苏录抱拳道。
紧接着,夏邦谟又对那公子介绍道:“用修贤弟,这就是你经常挂在嘴边的苏弘之……”
“……”杨慎飞速剜一眼夏邦谟,心说你才把他挂嘴边呢,你们全家都把他挂嘴边。
面上却笑容灿烂道:“彼此彼此。”
这还是两人头一回打照面,不同的是苏录确实没见过他,但他见过苏录……
苏录虽然没见过他,却一直活在他的阴影里,泸州小杨慎的名号,到现在还不时有人提起。
杨慎对他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气氛一下子就微妙起来……
杨惇暗暗捏把汗,真怕大哥三句话就跟苏弘之干起来。
还好,苏录情商这块比智商还高,熟练地跟杨慎打着太极,让他发作不得。
“弘之贤弟是什么时候到省城的?”杨慎把贤弟二字咬得极重。
“有些日子了。”苏录笑道:“跟舜俞兄和维新贤弟一路同行,他们没告诉用修兄吗?”
“说了……”杨慎嘴角一抽,笑道:“可是那天一直也没见着贤弟的影子,还以为贤弟在躲着愚兄呢。”
“怎么会呢?”苏录心说你还真猜对了,我就是在躲着你,面上却微笑道:“用修兄的大名如雷贯耳,小弟一直以你为榜样的。”
‘专挖我墙角还差不多……’杨慎暗暗吐槽一句,又笑问道:“那太好了。贤弟啊,有没有兴趣加入我们丽泽会呀?”
杨惇还有杨慎周围六七个秀才,齐刷刷看向苏录,等着他的回答。
“蒙用修兄看重,小弟真是荣幸之至。”却见苏录微笑道:“只是不巧,小弟的同乡已经组织了一个阳江社,小弟忝为社首,不能转投他会啊。”
“你加入丽泽会和给阳江社当社首,并不冲突呀。”杨慎笑眯眯劝道:“而且这样阳江社就算丽泽会的外围组织,对你那班同乡大有好处的。”
“这不太合适吧?”苏录依旧微笑摇头道:“我那般同乡个个都不比人差,怎能平白矮人一头?”
说着反将了杨慎一军道:“不过能加入丽泽会,大家应该都不反对。只是不知道,杨会首能不能接纳我们全体成员?”
“你们多少人?”杨慎问道。
“目前三十五人。”苏录笑道。
“我们一共才七个人!”杨慎无语道。
“这样加起来就是四十二个人了。”苏录一本正经道。
“噗……”杨惇等人差点没绷住。
幸好这时,有小火者在殿门口拖长腔道:“文会即将开始,请诸位相公入内就坐。”
“入会的事咱们乡试之后,从长再议。”杨慎如蒙大赦,赶紧跟这个命里的克星分开。
“小弟也是这个意思,先好好考试。”苏录点点头,跟在后头进了明礼堂。
~~
上午的阳光透过厚厚窗纸洒在明礼堂中,变得柔和厚重。檀香从仙鹤铜炉口中袅袅升起,令人心情愈发沉静。
‘敦行致远’的楠木匾额下,设三阶高席,铺着素色黄缘厚缯席,显然是蜀王的主位。之下一阶列着一排青绿色蒲席,当是诸位先生的席位。
堂下诸生皆着襕衫方巾,端坐于青席之上,每席前摆一方矮几,上置文房四宝。
所有人都正襟危坐,连呼吸都放得极缓,静候殿下率先生驾临。
所谓正坐,就是双膝跪地,臀部压于脚跟,腰背挺得笔直。苏录自然可以坐得丝毫不差,但是时间一长便腿酸脚麻,真有点绷不住。
见他戴上了痛苦面具,恰巧坐在一旁的杨慎便开心了,声如蚊蚋道:“不习惯?”
“嗯。”苏录微微点头,“我们一般都是趺坐。”
“坚持一会儿就好了。”杨慎安慰他道。
“就习惯了?”苏录问道。
“不是,坐麻了就没知觉了。”杨慎差点笑出猪叫。
“……”苏录无语,这人笑点好奇怪。
“你得练……将来殿试也是这么坐。”杨慎好容易止住笑,‘友善’地提醒他。
两人正窃窃私语,便听太监高声唱道:“蜀王殿下驾到……”
诸生赶忙俯身行礼,齐声道:“学生恭迎王爷!”
“咳咳。”蜀王在正位上端坐后,咳嗽两下,便温声道:“诸位平身吧。”
诸生直起身子,目光平视前方,便见蜀王朱宾瀚身着藏青亲王常服,腰束玉带,四爪团龙威风凛凛,但他气质温文尔雅,并无丝毫倨傲。
而且整个人瘦得颧骨高耸,还不时咳嗽,看上去就更加文弱了。
阶前,诸位先生也已坐定,蜀王殿下便发表开场白道:
“诸位川中才俊当知,我蜀藩历代先王皆注重文教,鼓励读书。恰是乡试在即,本王不才,咳咳……亦按照传统举办文会,一来为诸生鼓劲,二来请诸位蜀中大儒为诸生点拨经义、指导策论,并咳咳……答疑解惑,助诸位一臂之力。”
“我等拜谢王爷大德。”诸生忙拜谢。
然后蜀王一一介绍了与会的四位先生,都是蜀中知名的大儒,曾经的两榜进士,还有两位是翰林出身。
也只有蜀王能请动四位老大人,来给这些应试的秀才们讲学。
老大人们每人讲了半个时辰。
第一位是曾经的二甲第五,翰林学士慕山先生,经义被誉为‘蜀地第一’,门下弟子已经出了六位进士。
他教导诸生经义应试首重‘明体达用’,要理实相融,切忌堆砌章句空谈义理。
第二位是前翰林侍读凡翁先生,他策论功底深厚,数次担任过乡试主考、会试阅卷官,最明晓考官阅卷偏好。
他教导诸生策论贵在切中时弊,不可泛谈古制,每条要有策有据。
另外两位先生年轻些,讲的东西也更加直接。一位讲解了当下文风的趋势。他告诉秀才们,文坛盟主蒙难,并没有改变复古风潮,反而会让阅卷官更加认同这种文体。
“但要注意避免康状元提倡的‘文必祖马迁’之文风。”他又幽幽提醒道。
一番话说得众秀才面面相觑,不知这位与李梦阳并列‘七子’之一的康状元,文风又犯了什么忌讳。
杨慎却很清楚,轻声对苏录道:“听说是康状元党附了刘瑾,自然为士林所不耻。”
说着不禁感叹道:“堂堂状元当洁身自爱,为天下读书人楷模,怎么能以身事贼呢?”
苏录小声反问道:“康状元为什么要党附刘瑾?”
“听说啊……”杨慎八卦的不得了,闻言煞有介事道:“是为了救李盟主。”
李盟主就是李梦阳,身为奸臣榜上第七的‘大奸臣’,又是那道弹章的主笔人,刘瑾当然不能饶了他。将他贬官免职后,又罗织罪名抓进诏狱准备处死。
但是没过多久,邸抄上又登出李梦阳被释放的消息……
苏录只当又是李东阳救了李梦阳,没想到还另有隐情?
“我听说啊……李盟主从狱中给康状元递了一张纸条,上写‘对山救我’四字。‘对山’是康状元的号,李盟主是他的同乡前辈,又同属七子,康状元自然义不容辞。”杨慎轻叹一声道:
“其实康状元和刘瑾都是西安人,刘太监一直想招揽这位同乡状元,他虽然一直不肯依附权奸,但为了朋友,只得硬着头皮去拜谒刘瑾。”
“刘瑾听说康状元登门求见,高兴万分,并将康海奉为上宾。康状元在刘瑾面前,多方为李盟主辩解,刘瑾一心想拉拢康状元,看在他的面上,不久便释放了李盟主。”杨慎说完又叹息一声:
“名节与情义之间,康状元选择了后者,结果就是现在被士林唾弃。”
“唉。”苏录也忍不住叹了口气,好可怜可敬的一位状元啊。
“不过你都知道了,为什么士林还不能体谅他呢?”他问道。
“因为这是传闻,当事者又缄口不言,没人能证明啊。”杨慎道:
“而且,就算可以证明是真的也不行——状元是天下读书人的精神寄托,对其德行要求格外苛刻。不管什么原因,跟刘瑾混在一起都是不可原谅的!”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6662/67468.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