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反挖墙脚
苏录没正面回答夏邦谟,夏邦谟以为他当头当惯了,‘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一路上便没断了劝说。
“弘之兄,我知道你才高八斗,在泸州士子间独领风骚惯了,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泸州太小了,比起成都重庆如何?”
“那肯定是比不了的。”苏录笑道。
过了云峰关,驿道愈发平坦,两侧的梯田里稻浪泛黄,马上就到收获的季节了。
“当然,相信以你的水平中个举人不在话下,可是你想过没有,成都重庆在全国又不算什么了。”夏邦谟与苏录并辔而行,说着悄悄话。
“确实。”苏录深以为然道:“不说南直浙江、江西福建,就连广东湖广,山东河南,也强于我们四川。”
“所以我们得抱团啊。”夏邦谟压低声音道:“眼下杨阁老是被刘瑾发落到南京去了,但他兄弟还在朝中,还有刘学士他们……咱们四川的士子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未必不能替蜀人打出一片天地!”
“嗯。”苏录点头赞同道:“一定要团结,一团散沙什么都干不成。”
但团结在谁周围,就大有文章了……反正他肯定不能团结在杨慎的周围。
因为他没办法抢了人家媳妇,还跟没事人一样……
相信杨用修也一样。
杨慎相亲的事情十分隐秘,甚至当事人都不承认去泸州相过亲,所以夏邦谟可不知道两人背后的恩怨,还在那高兴道:“你能这么想就太好了!等到了成都,我为你引见丽泽会的同仁!”
“……”苏录见他如此执着拉人入伙。心说这样的人才,不管哪个组织都是急缺的,比如他们阳江社。
便先含糊答应下来,又问道:“舜俞兄,你听说过惣学吗?”
“呃……好像有所耳闻。”夏邦谟挠挠腮帮子道:“听说是阳明先生在龙场悟出来的一门学问,连贵州提学都拜在了他的门下?”
“对。”苏录点点头,夏邦谟说的是上个月发生的事——龙岗书院成立时,贵州提学席书曾前往剪彩。
席书能以一省提学之尊,去给一座荒郊野外的私人书院剪彩,一是因为王阳明的鼎鼎大名;二是贵州的文教太落后了,他这个提学也希望能借王阳明提振一下贵州的文风。
三者,席书是四川遂宁人,黄兵宪的乡党,受黄珂所托照拂一下王阳明。
总之,席书去了龙场驿。剪彩之余,自然要坐而论道,称一称这位‘老八’的斤两。
一上来,他便直接抛出了‘朱陆异同’的千年公案,试探王阳明的学术立场。
王阳明并未正面回答,而是以龙场悟道的心得相告,向他讲述‘三统合’的惣学根基。
席书虽然没有当场信服,但回去后越想越被这门‘知与良知’的强大哲学深深吸引。
没多久,他便又回到龙场,继续向王阳明求教,与之辩论。
在后续的四次论辩中,王阳明彻底折服了席书。他用阳明先生传授的惣学,去验证四书五经的学问,结果无一不合!去思考当今朝廷的困局,自己人生的困惑,亦豁然开朗,无一不通!
席书震撼地五体投地,自此成为了惣学的信徒,并热泪盈眶地宣称:“今日复见圣人之学矣!”
于是前不久,席书毅然以大宗师之尊,皈依龙场,成了阳明先生门下又一弟子。
堂堂一省提学,竟然以驿丞为师也!如此咄咄奇事,自然很快传遍了贵州,也传到了相邻的滇蜀官场中,初步打响王苏惣学的名声!
~~
苏录正寻思该如何引发夏邦谟的兴趣,没想到对方居然听说过惣学,不禁由衷地赞一声道:“丽泽会消息果然灵通。”
“那当然。”夏邦谟得意笑道:“我们会内的朋友各个神通广大,而且互通有无,从不藏私。”
说着又好奇地问苏录道:“弘之兄,这惣学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居然能让堂堂大宗师降尊纡贵,皈依龙场……听说席提学还要请阳明先生到贵州讲学,让全贵州的学子都以他为师呢?”
“哎,你还真问对人了。”朱子和凑过来,插嘴问道:“知道惣学的全称叫什么吗?”
“叫什么?”夏邦谟问道。刘鹤年等重庆秀才也好奇地看过来。
“王苏惣学!”泸州秀才们便异口同声道。
“王自然是王阳明的王,苏是?”夏邦谟问道:“莫非是弘之兄家中长辈?”
“错,苏乃弘之兄本人!”泸州秀才们便与有荣焉道。
“什么?!”夏邦谟刘鹤年等人惊得合不拢嘴,在他们看来,苏录跟自己一样大,应该也是求知受教的年纪,怎么就先悟上道了?
而且还真悟出一门学问……虽然是第二作者,但谁能说曾子不是子?还是孟子不是子?
这就好比你还在读书谈恋爱,人家同龄人已经拿诺奖了,而且是非人文类的,你就震撼去吧……
所以年轻人们尽管不知道惣学为何物,却都觉得苏录太厉害了,跟自己这些人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了已经!
于是接下来的路程,夏邦谟等人虚心向苏录求教惣学。
苏录也热情传授他们惣学三原则,逐步引导他们厘清‘知与良知’的核心脉络,使其接受‘知是成事之舟,良知是行事之舵;有舵无船事难成,有船无舵易为恶。’的道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接受这套理论,比如夏邦谟就纠结于‘知’与‘良知’的割裂困境,担心会偏离儒学太远。
直到苏录援引《大学》‘致知在格物’的本义,点出‘格物既是验理求知,亦是校准良知’的惣学要义,夏邦谟终于豁然开朗道:
“原来知与良知本为一车之双轮,私欲与偏见才是割裂二者的根源!”
“不错,舜俞兄总算勘破了这层窗户纸!”苏录抚掌赞道:
“知与良知都住在心中、落在行上,本就是一体的。不过是人心被私欲蒙了、被偏见绊了,才把‘做事的本事’和‘做人的道理’拆成了两截。”
“这哪是偏离儒学?分明是把‘格物致知,诚心正意’的老道理,给拧成了一股绳!”苏录说这话时,是在蜀中第一驿——锦官驿中。不光夏邦谟刘鹤年等一众重庆秀才,还有其他几个州府来赶考的秀才,坐了满满一院子,认真听他讲学。
“所以格物和诚意应该是一体的,尔等之前担心的‘割裂’,恰恰是惣学要补的缺——既不让尔空守良知、手无缚鸡之力,也不让你身怀绝技、丢了道德良知。”
“往后不管治学还是办事,就照着‘良知定方向、认知出方法、实践验对错’大胆去做,方可修齐治平。”苏录最后正色道:
“如此,既合我儒家宗旨,又能应对世事、与时俱进,这才是惣学的本意啊!”
苏录的讲授深入浅出,又蕴含着经过充分检验的古今至理。最重要的是,他为当今遭遇刘瑾乱政,陷入困顿迷茫的读书人们,指明了方向,照亮了前路!
不需要苏录具体说明,只要他们认真听过惣学,就知道这时候该怎么做了——
以良知为尺,明辨忠奸、坚守底线,既不因强权而折节,也不因困顿而丧志!
以认知为用,深耕实学、体恤民情,不做空谈道德的腐儒!
以实践为途,稳扎稳打,于每件实事里校准知行,为扛起责任做好准备!
在场每个人心中都升起了明悟,不再因奸臣当道而困惑,不再为忠臣蒙难而消沉。坚定的认准了方向做自己的事,为承担责任的那一天积蓄力量!
在场所有秀才都深深受教,十有八九成为了惣学的信徒。
夏邦谟和刘鹤年作为苏录的重点辅导对象,自然也双双沦陷,在成都城外的锦官驿,开始改口管他叫大师兄了……
“二位师弟,我们要进城了。”苏录讲学完毕,对二人道:“之后我要把精力都用在举业上,暂时就不再讲学了。”
“明白。”夏邦谟和刘鹤年忙点头道:“大师兄要抓重点,中了举才能更好的弘扬我惣学!”
“没错。”苏录便笑笑道:“所以丽泽会的人我也先不见了,一切等乡试之后再说。”
“遵命。”夏邦谟自然不再有二话。
“那我也不见他们了。”刘鹤年道。他是夏邦谟另一个准备引荐入会的对象。
“要是杨阁老在位,你可以不见。但杨阁老现在靠边站,不见的话别人会说你们刘家闲话的。”苏录摇摇头。
“好,那我听大师兄的。”刘鹤年从善如流。
“那我们就在这里分开吧。”苏录道:“你们先进城,我们晚一点出发。”
“是。”两人便暂时告别一众同门,领着重庆的秀才们往成都城而去。
锦官驿作为蜀中的水马驿总站,在城外关厢,距离省城东门朝阳门仅三里地。
是以夏邦谟等人出发不久,便与前来迎接的杨慎兄弟碰上了。
“哈哈哈,舜俞兄,好久不见,十分想念!”杨慎依旧潇洒无比,且恢复了自信。
双方见礼之后,杨慎又对刘鹤年笑道:“欢迎维新贤弟加入我们丽泽会。”
“抱歉,用修兄。”刘鹤年却歉意地摇头道:“我已经另入别会了。”
“什么会?”杨慎一愣,脱口问道。
“我大师兄的阳江社。”刘鹤年便骄傲道。
ps.感觉今天写的很精彩,所以新的一周,求月票!!!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6662/67472.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