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心学向南
推荐阅读:转生岩王爷,你说这是斗罗大陆? 解甲归田:家有麻辣妻 年代剧:老曹的潇洒人生 太子殿下今天破戒了吗 妖天子 限时婚宠:腹黑老公请敲门 一夜倾城:惑国蛊妃 重生之按摩师的自我修养 仍能情深爱上 斗罗:五雷震鼓,吾乃雷道帝君!
“着东阁大学士李显穆为华盖殿大学士,升正四品东宫詹事府少詹事,加授中议大夫,赞治尹,代天巡抚南京,纠察南直隶、江西、浙江三省不法事!”
“着吏部右侍郎……巡抚福建,纠察妖术不法事。”
“着……”
“着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甘肃,纠察……”
威严沉重之声,响彻皇宫大内,道道加盖玉玺的旨意,飞往六部五府诸衙门。
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一行人自华盖殿中走出,回忆殿中诸事,只觉恍如梦中。
震动天下的妖术之事最终竟然促成了巡抚天下制度的开始,无论皇帝亦或诸臣,岂能不知,巡抚天下制度,一旦开始,便不会结束。
等到日后形成定制,便是重臣。
“日后诸省三司之上,怕是又要多一位长官了!”
“汉朝的刺史最终可是成为了州牧。”
几位六部尚书,边走边聊,“倒也不必如此,如今天下于汉朝时早已不同。”
“汉朝时地方强盛,朝廷派下去的郡守刺史,州牧,必须要与地方豪强、世家大族合作才能控制。
而如今大明地方上,不过只是一些寻常人家罢了,完全不能忤逆朝廷。”
对巡抚制度的雏形,众人还是颇觉轻松,并未有地方做大的担忧。
“这也是一件好事,日后若是不能担任尚书,至少还有一些高官之位可以选择。”
李显穆突然说道。
众人先是一愣而后,又是恍然,地方上的布政使,是从二品的高官,这巡抚若成为定制,必然要比从二品官阶再高一级,至少也是正二品,甚至是从一品。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平白多出十几个从一品的官职,对他们这些在六部尚书位置上不可能一直安坐的人,自然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明达此番可是为天下人立下大功,天下士人不知有多少要仰慕你的威仪!
又得圣上看重,真是羡煞我等老夫!”
“未及弱冠,已然晋升太子宫詹事府少詹事,真是前途无量,怕是再过数年,便得以晋升二品尚书,执掌天下一方风雨!”
“明达身负天家贵血,又有圣人之父,如今又得圣上看重,无论为文、为武、做学问,亦或其他,条条通天之路,已然敞开。”
相比六部尚书的感慨,众人更在意的是皇帝对李显穆的拔擢。
“诸位实在谬赞,诸位才是国之栋梁,远胜于我。”
“太子詹师傅的官职往日一向由二三品的大员以及公侯所兼任,如今詹士府中只有你一人例外,陛下对你的看重,可见一斑!”
李显穆抿抿嘴,没有再谦虚。
从正五品直接拔擢为正四品,连升两级,尚且不算什么。
可升任的是太子府少詹事这样一项由尚书勋贵等重臣兼任的官职,就不一样了,本身内阁大学士的位置依旧保留,这明显是皇帝对李显穆的愈发看重。
而让杨士奇等人在意的是,李显穆由东阁大学士直接跃升为华盖殿大学士。
永乐时期并没有内阁首辅的概念,可华盖殿大学士终究排名第一。
在一众内阁大学士心中地位是不同的。
而现在一个未及弱冠的年轻人,盖压其上。
一众内阁大学士皆目光复杂的望向李显穆。
太子府少詹事,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正四品官,通常作为翰林院学士的加官,意味着皇帝很快就会再次对此人进行重用。
虽然同为内阁大学士,可经过前后几番事,李显穆明显已经进入了仕途的快速上升期,皇帝要开始重用他。
此番巡抚天下诸省的人选中,其余众人皆是纠察妖术之事,唯有李显穆一人,不仅巡抚三省,且没有特意点名妖术之事。
皇帝明显对李显穆的江南之行多有期待。
此番之后李显穆的政治威望将会愈发盛隆。
李显穆挑眼望着皇宫宫殿角上的檐牙高啄,心中并无几份激荡,这是永乐皇帝的治下,生杀予夺皆在皇帝一人,今日赐下,明日收回,皆操于皇帝之手。
他能做的只是在这样的政治局势下,不断存活,走到最后。
巡抚天下之事,在京中形成了飓风。
若非有纪纲伏法之事,怕是议论之人,将会更多。
纪纲此人作恶多端,在京城中,不仅百官闻之色变,百姓亦对其痛恨,如今他一倒台,京城中拍手称庆者,比比皆是。
而作为风暴中心的李显穆,则开始准备前往江南,临行前有许多事要交代。
……
“三弟此番前往江南,一定要小心为上,从父亲起,我们李氏在江南两次践踏,其中痛恨我李氏之人众多!”
“大哥倒也不必如此担心,不过是些文人罢了,成不了什么大事,三弟的才智远胜于我二人,他既然主动请缨前往江南,自然早已做了万全准备!”
临安公主这些年愈发富态、贵气逼人,耳边听着大儿子和二儿子絮絮叨叨,她没什么反应,只是望着李显穆,语重心长道,“母亲知道你心中有清平天下的大愿,所以无论你做什么,纵然是当初入宫为太子辩言之事,只是支持你罢了,但母亲只有一个要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纵然要以身犯险,也该在九天宫阙之上,不能和那些卑贱之辈拼命。
你们三兄弟在官场上混久了,可莫要忘记,我家终究是不同的,你们都留着天家之血!”
这一句话意气深重,带着满满的傲然之意,浑然将江南士大夫视为卑贱之人。
李芳、李茂都听得一愣,而后心中直乍舌,真是太厉害了,这就是太祖皇帝的女儿,当今陛下亲妹妹,所具有的威势吗?
李显穆哂笑道,“母亲放心,儿子自然不会忘记,无论父亲亦或儿子,纵横当世所依靠的,皆是母亲尊贵的身份,怎么可能舍近而求远呢?”
他大哥和二哥距离中枢核心太远,不明白公主之子的好处,李显穆却非常清楚,他能卓然于群臣之上,能力只占三成,血缘关系占据七成。
“大哥二哥,待小弟离京后,你们在京中不仅要照顾好母亲,还要多方关注京中讯息,我听闻近日有人想要与我家结娃娃亲,暂时不要答应他们。
待时机合适,母亲我们三兄弟一起商议,挑选一些合适的人家结亲。
铸就一个强盛家族,这些姻亲关系极为重要,万万不可只因对方权势地位,便欣喜答应。”
李芳、李茂皆凝重地点了点头,李芳虽是家主,可家中真正做主的是李显穆。
“尤其是大哥,你如今虽然只是指挥同知,可极大概率日后你这一脉要承袭公爵。”
李显穆正色道,“一旦得到世袭公爵爵位,其前途便大不相同。
如今看起来是高门的,那时可能便比我家门第更低。
当初开国之时,诸公侯之家,谁能想到最后都落到那样的下场呢?
挑选姻亲,最重要的是看其未来,而不是现在的权势。
日后小弟执掌朝政,须大哥鼎力相助,万万不可因小失大。”
李芳瞬间红了脸,羞惭道:“日后若我家能恢复爵位,那也是三弟你与陛下以及太子交好,和为兄不曾有何关系,可爵位却要落在大房一脉,这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为兄实在羞愧,若日后有封爵之时,为兄愿将爵位,让于三房一脉!”
李显穆笑着摇头道,“大哥不必推辞,祖宗有制度,世袭爵位非社稷军功不可赐也,我纵然于陛下和太子关系再好,若祖宗不曾获得过爵位,也不可能有爵位恢复。
既然是祖宗的爵位,那自然要落在嫡长一脉,哪有三房继承的道理。
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纵然日后分家,我李氏依旧同气连枝!”
“兄弟同心,齐力断金,你们父亲若天上有知,想必会颇为欣慰吧。”
见到三兄弟其乐融融,方才还颇为霸气的临安公主眼角不禁湿润,又想起李祺来。
李显穆一愣,然后心中有些异样,说不得,现在父亲还真的在天上望着这一幕呢,他不由自主的抬头向青天之上飘去。
除去和母亲以及大哥二哥道别之外,李显穆见了当前对他而言,政治局势最重要的三个人。
……
第一个便是他的师兄王艮。
此番王艮被任命前往陕西纠察妖术之事,师兄弟二人对坐之后,王艮兴奋道:“显穆此番立下大功,朝野共赞,巡抚江南归来之后,定又有重用,未来形势一片大好。”
“如今大明最重要的职位无非便是六部尚书,可对于我而言,留在皇帝身边才能更容易影响天下大事,只可惜内阁阁臣不能一直充任,总要迁转诸部,乃至于历练诸省,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才是正统之路。”
王艮赞同道,“以显穆你的天资,内阁影响力的确是大,可唯有历练六部,才能真正将政策推行,且侍郎以及尚书这等高官显爵,你总是要经历一番。
为兄迁转吏部这一年来,虽说不同于在内阁时所见国家大事,可经手官员升迁考核,亦是颇有人脉,这等部中事务,的确与清贵之职,大有不同。
内阁影响虽然广泛,却不深重,要成就大事,部府是一定要经历的!”
王艮说的虽然隐秘,可李显穆却明白他是什么意思。
正如吏部尚书,何以被称为天官。
一个人怎么样才能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难道仅仅是靠讲学吗?
如果是这样,当初他的父亲李祺为什么会被认为不可能登顶巅峰呢?
其原因就在于他的父亲李祺不能担任真正的高官,如果他的父亲当初任职吏部尚书,那怕是皇帝都要坐不住。
担任吏部尚书,便可以通过官位的资源置换迅速拉拢政治势力。
担任礼部尚书,便能够在天下的学术争锋中占据优势,甚至改变科举的内容。
担任刑部尚书,便可以掀起大案甚至改变影响天下人的律令判决。
六部尚书的能力之大,对天下的影响力之大,绝非尔尔。
李显穆想要走到权势的巅峰,一直担任内阁大学士,这等表面上影响力极大,可实际上却什么具体事物都影响不了的官职是不行的。
“师兄放心,我明白,只是内阁大学士之位,暂且不能放弃,若能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在部中参与,那便是最好。”
内阁大学士加六部官职,堪称小宰相。
李显穆一直没有表现出在学术方面的天赋,是因为他认为现在还不到时候,至少要等到朱高炽去世,他已然是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大臣。
“师兄此番出外巡视,而后归来,是想要在六部中继续磨练,还是外放一省?”
“六部中没有机会,倒是地方经过此番妖术整顿,竟然会有官位空缺,为兄打算外放一省,而后回京便可直升侍郎!”
明朝升官两条道路,一条便是王艮这等一甲,在京城中入翰林院、内阁,而后在六部中升迁,这是清贵之路,还有一条便是外放,知县、知州、知府、布政使,而后进入六部担任侍郎,最后担任一部尚书。
正常人都会选择清贵之路,清晰可见,意外情况不多,熬够资历,就足矣,而一旦外放,能否再回来,便不如人意。
不过王艮明显不需要担心此事,他是永乐三年的榜眼,曾经入内阁,简在帝心,又有李显穆在京城遥相呼应,只要在地方做出政绩,很快就能得到升迁。
李显穆沉默了一瞬,“师兄是想要到江南任职吗?”
王艮苦笑,而后叹息道,“真是什么也瞒不过师弟。”
他肃然道,“京城中势力错综复杂,实在难明,为兄准备到浙江任职,从江南内部将其破开,而后在文风最昌盛的江南发展心学,我已与黄淮沟通过,他愿意在浙东助我一臂之力!”
王艮这番铿锵之语,说来简单,可李显穆却从中听出了铁血之音。
纵然有黄淮这位浙东大儒相助,可孤身往浙东这等理学重地,去发展心学谈何容易!
李显穆深深叹了口气,“师兄,你大可不必……”
“不必再劝为兄了!”
王艮斩钉截铁道。
王艮之所以会有前往浙江任职的打算,盖因他在京城局面不利。
当初,李显穆守孝结束,二人曾相约,由王艮举起心学大旗,为李显穆遮风挡雨,暂时撑上些许年月。
可如今,反倒是李显穆后来居上,王艮在京城无用武之地。
在王艮看来,李显穆既然已在京城彻底站稳脚跟,那再留他在京城中,只是锦上添花,别无大用。
前往地方,尤其是江南这等理学重地,反倒能为李李显穆吸引火力。
他在江南搅风搅雨,李显穆在京城攻城略地,等到江南反应过来,大势已成。
李显穆想要说些什么劝慰一下。
王艮洒然笑道,“身为老师的弟子,总该为心学尽一份力,我虽不才,可在世人眼中,毕竟老师唯一的弟子,尚有几分分量。
我到了江南,必被群起而攻之,可是也必然有大量学子会归于我门下,江南多好臣、江南多人杰。
心学想要真正的发展,就不能不从江南吸收人才,我们总不能一直背负着北人的旗帜,使心学困顿于地域之见!”
这番话说着轻柔,却比千钧之担还重。
李显穆又想起父亲对他这个师兄王艮的评价,“如山如铁,宁折不弯,一言出而驷马难回!”
“既如此,我也不再劝师兄,此番我将巡抚江南,便在江南为师兄打一番底子,也好为师兄除些难处。”
“此番陛下让师弟前往江南,乃是有大事要做,不必为我这等小事而损耗精力。”
李显穆没再说话,只是摆了摆手,示意他无需担忧。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他可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圣人,既然拿到了巡抚江南的大权,可以制裁江南诸官吏,为什么不为自己的派系谋取利益呢?
————
对于研究明朝政治制度变迁的学者而言,永乐年间是必须关注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中央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内阁制度,而在地方则出现了督抚制度的前身巡抚,以及其他涉及明朝天下各方各面的制度变革,堪称改天换地。
许多学者将其原因归咎为洪武时期至永乐时期帝系变换,而导致朱棣故意改变其父亲所设置的各项制度,将其归咎为不同帝王的统治结果。
可笔者却认为如果只关注永乐时期,不能深刻理解其制度变化的原因。
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这场制度变革实际上是自洪武末年起,由李祺发起,而后在其子李显穆手中发扬光大。
相对于寿命短暂的李祺,李显穆这位明朝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历经七朝,几乎一手主导了明朝帝制时代前中期,所有制度变革!
相对于“洪武时代”、“永乐时代”这样大而化之的称呼,笔者更愿意称其为“李祺变革时期”、“李显穆变革时期”!——《明朝政治制度变迁》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7450/67686.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