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青苹果年代 > 第169章 第一个孩子

第169章 第一个孩子


吃饭的时候,浩楠的奶奶一个劲儿地给儿媳夹菜,嘴里念叨着:“多吃点,看你都瘦了。以后家里的事儿啊,咱们都好好商量着办,我也不再瞎唠叨了。”她还时不时地给世平使个眼色,示意世平多照顾志敏。

平日里,浩楠的奶奶也不再对志敏的家务事指手画脚,看到志敏在打扫院子,她会默默地拿起扫帚帮忙;志敏做饭时,她也会在一旁当个帮手,或者在灶前添柴,多次陪着笑脸说些家常话,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家庭的和睦,生怕再引发什么矛盾导致家庭破裂。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志敏初来乍到,经过这一场变故,也懂得了入乡随俗的道理,不拿自己是城镇上长大的而引以为傲了,反而尽量学会谦虚和温柔,让世平和浩楠的奶奶都满意。

那年深秋,任家的老灶台又飘起了炊烟。

郭志敏系着婆婆织的蓝布围裙,正往灶膛里添柴火。

火苗舔着锅底,映得她脸上泛起一层柔光,再不见往日张扬的玫红色甲油,指甲修剪得干净整齐。

“当心烫着。“婆婆颤巍巍递来一副竹编隔热垫,声音里带着几分生涩。

这是婆媳俩第一次合作蒸馒头,竹蒸笼里的面团在温水的雾气中渐渐膨胀,像极了两人慢慢回暖的关系。

郭志敏接过垫子时,指尖不小心擦过婆婆布满老茧的手,两人都愣了一瞬,又同时别开眼。

世平蹲在院子里劈柴,斧头落下的声响混着灶间偶尔的对话。“水开了就把面放进去。“

“碱面是不是少了点?“这些琐碎的交流,曾是他梦里都不敢想的画面。

他望着木柴堆里新劈出的断面,雪白的木质纹理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恍惚间竟觉得日子也没那么难捱了。

傍晚时分,第一笼馒头出锅。

热气腾腾的白雾中,郭志敏抢先撕下最软乎的馒头皮递给婆婆:“您尝尝,要是酸了我下次多放半勺碱。“

婆婆捧着还有些烫手的馒头,眼角突然泛起泪光,粗糙的手掌摩挲着馒头表面细密的褶皱,像是在触碰一件稀世珍宝。

夜里,世平躺在久违的大炕上,听着东厢房传来婆媳俩压低声音的交谈。

郭志敏说起供销社新进的花布,婆婆念叨着谁家的闺女到了说亲的年纪,偶尔夹杂着几声轻笑。

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炕席上织出银白的格子,他翻了个身,将脸埋进带着阳光味道的棉被里。

第二天清晨,世平推开门,看见妻子正帮婆婆给菜园子浇水。郭志敏的的确良衬衫袖子高高挽起,裤脚沾着泥点,婆婆举着竹竿指点,银发在晨风里轻轻飘动。菜畦里新种的小白菜嫩绿鲜嫩,叶片上的露珠折射着晨光,晶莹剔透。

他弯腰捡起墙角的锄头,突然觉得肩头的担子没那么沉重了。或许生活本就像老灶台上的馒头,总要经过反复揉捻、漫长等待,才能蒸腾出最朴实的香甜。远处传来打谷场的喧闹声,他深吸一口气,朝着那片金黄的方向走去。

世平得到第一个孩子,是儿子,这个给家里带来了不少快乐。婆媳矛盾慢慢转好了,世平干活更有劲儿了。他压抑不住内心的狂喜,写信给哥哥。

他从田地里回来顾不上吃饭,就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哥:

见字如面!

哥,我想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一定也能感受到我的喜悦。我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要告诉你,我当爹啦!而且啊,是个大胖小子!

咱农村虽然条件比不上城里,但小家伙的到来,让咱家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欢乐。他那小脸蛋儿,皱皱巴巴的,却怎么看都觉得可爱。他一哭一闹,我的心都跟着揪起来;他一笑,我这心里就像开了花。

我想起小时候,咱俩一起在田间地头玩耍的日子,那时候谁能想到会有今天呢?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父母当年的不容易。

哥,你在城里工作忙,但是也别忘了多注意身体。等孩子大些了,我带着他们去城里看望你。



某年某月某日”

他写完信,扒了两口饭,就借了一辆自行车,到刘寨街邮政所,将信投进邮筒。

世和接到了信,打开一看,给李冰玉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刘冰玉说:“你们任家人丁兴旺啊!从你父亲一个男的开始,生下你和你弟两个男的,现在你生两个男的,你弟生了一个,如果不出岔子,他应该还要生,估计是儿子,人丁要兴旺,谁都拦不住。”

“谢谢你的吉言。我要立马回信,你看他才得了儿子,满月酒我们就不回去了,给他寄点钱帮衬帮衬咋样?”世和问道。

“那咋行?我们在城里吃的是高价粮,我们给他钱,我们的日子还过不过了?谁家都不是开银行的。”

世和一脸认真地说:“媳妇,我弟弟刚得了个儿子,在农村条件苦,我想给他寄点钱帮衬一下。”

“咱们在城里也不容易啊,家里处处都要用钱,哪有多余的钱往外寄?”冰玉皱着眉头说道。

世和一听就急了,高声说道:“可那是我亲弟弟,他现在正需要帮忙,咱能帮一点是一点。”

“你就光想着你弟弟,咱们自己的日子不过啦?孩子上学、家里开销,哪样不需要钱?”冰玉提高音量说道。

世和显得非常的无奈,他降低声音说道:“我知道咱们也不宽裕,但弟弟那边确实困难,这钱就当是给侄子的一点心意。”

沉默片刻。

冰玉语气缓和些了,她说道:“我也不是不通情达理,可咱们也得量力而行啊。”

世和拉着冰玉的手说道:“媳妇,我明白你的顾虑,咱们少寄点,行不?”

冰玉叹了口气,说道:“唉,那你看着办吧,可别影响了咱们自家的生活。”

“谢谢媳妇理解,我会有分寸的。”世和感激地说道。

世和准备好钱,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弟:

见字如面!

听闻你喜得贵子,哥哥我真为你感到高兴!我和你嫂子商量后,给你寄了一些钱,希望能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一点帮助。

弟弟,有了孩子,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但这也是人生中最幸福的责任。你一定要和弟媳好好过日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夫妻之间难免会有磕磕绊绊,遇到分歧多沟通,别置气。

还有啊,弟媳和咱妈相处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小摩擦。你要在中间多调和,多关心她们的感受。毕竟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和睦相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农村的生活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简单的快乐。相信只要你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某年某月某日”

过了七天,世平收到了世和的信还有钱,非常开心,决心好好按照世和的提示去做,巧妙在婆媳之间调和。家里倒也和睦。

好景不长,世平突然发现儿子的底下和其他孩子的不一样。经过村医查看,摇了摇头,说:“是疝气,需要做手术,我这里没有这个条件,只能到医院去治疗。”

昏暗的灯光下,狭小的屋子里弥漫着压抑的气息。夫妻二人相对而坐,中间的摇篮里躺着生病的孩子。

世平眉头紧锁,双手不停地搓着,声音沙哑而疲惫:“这孩子的疝气咋就不见好呢?咱都跑了多少地方,看了多少大夫了。”

志敏眼睛红肿,眼神中满是忧虑与无助,她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小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也不知道啊,每回看着孩子疼得哭,我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这可怎么办?咱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遭罪啊。”

世平站起身,在屋里来回踱步,脚步沉重而凌乱:“村里的赤脚医生也没办法,镇上的诊所去了好几回,药吃了不少,可这病还是反反复复。”

志敏哽咽着说:“要不,咱再去城里的大医院看看吧?听说那里的医生水平高。”

世平无奈地叹了口气:“城里医院咱也不熟悉,去一趟得花不少钱,家里哪有那么多钱啊。可是,为了孩子,咱就是砸锅卖铁也得治。”

孩子似乎感受到了父母的悲伤,突然在摇篮里哭闹起来。志敏急忙抱起孩子,轻声哄着,可孩子的哭声却越发响亮,仿佛在诉说着身体的病痛。

世平走到志敏身边,看着哭闹的孩子,眼眶也湿润了:“都怪我没本事,让孩子跟着受苦。”

志敏靠在世平肩上,泣不成声:“这不是你的错,咱们一起想办法,一定要把孩子的病治好。”

他们满面愁容地守在自家土屋的床边。床上躺着他们的儿子,小脸因为病痛的折磨而显得苍白虚弱。

自从发现儿子得了疝气病,便四处寻医求药。

那些场景历历在目,世平和志敏轮流背着孩子,走过蜿蜒崎岖的路,去过附近的各个诊所,可孩子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带着孩子回到家中,满心的焦虑与无助。

这时,回娘家的小姑听闻了此事,赶忙过来探望。她看着孩子痛苦的模样,心里也是着急万分。小姑回到自己家后,四处打听,终于得知有军医在农村进行义诊。她顾不上休息,立刻跑到哥嫂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

那一天,阳光洒在乡间的小路上,世平和志敏轮流抱着孩子,跟着小姑匆匆赶去军医义诊的地方。军医们仔细地为孩子检查,制定了手术方案。手术在简陋但充满希望的环境中进行着,军医们的神情专注而坚定。

当手术成功的消息传来,世平和志敏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紧紧握住军医的手,千恩万谢。那一刻,整个村庄仿佛都被喜悦所笼罩,人们的脸上绽放出宽慰的笑容。

过了一年,第二个孩子出生,正像冰玉预料的那样,是儿子。

世平又将这个喜讯写信告诉了城里的哥,世和收到信,开心得很,这下子农村就没人敢欺负了,四个儿子,势力强大了。

他立马写回信并再次寄钱给他帮衬帮衬。

世和在信中写道:“弟、弟媳:

你们好!

今日收到家中来信,得知你们又添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哥哥和嫂子真心为你们感到高兴!

在这喜悦的同时,我和你嫂子也深知你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你们别担心,咱一家人齐心协力,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弟弟,家里的生产可不能落下,这是咱们生活的根基。弟媳,你也要和咱妈把婆媳关系处好,一家人和和气气,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关于孩子,哥哥知道你们操心谁来带的问题。要是实在忙不过来,也可以找找娘家那边帮帮忙。咱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能在一个好的环境里成长,尽量不给孩子增添麻烦。

我和你嫂子商量了,给你们寄些钱,希望能帮衬着家里。你们别舍不得花,该给孩子买的东西就买。

弟弟、弟媳,生活或许会有困难,但只要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祝你们一切顺利!

哥、嫂

某年某月某日”

写好了信,世和把信给冰玉看了看,冰玉没意见。然后,世和就去投邮。

世平接到信和钱,就打算把大儿子送到志敏的养父养母家。

世和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浩林和浩川。

养父夫妻在镇上住,条件比较好,两位老人没有子女,就收养了志敏,志敏是老人的唯一的孩子,把大儿子浩林送过去,两位老人还健康,带孩子没问题。

这里可以腾出手来专门带浩川。

自从浩楠的奶奶得病以后,时好时坏,到医院也看不出什么毛病,就不太适合带孩子了。世平知道这都是命!谁都没办法。要知道,有的家庭比较好,像忠来一家,同样是得了孩子,他的父母健在,可以帮忙带带孩子,没问题。他们可以腾出手来专门负责生产,还有带孩子浩川。

从此浩林与浩川分别在不同的家庭里成长。二人的性格也慢慢开始变化,成为不同的两个人,这个是世平和志敏没考虑到的。相比较而言,浩林的姥爷姥姥非常爱孩子,自己没有孩子,只是抱养了志敏,视她为自己亲生,方方面面都予以照顾,志敏受到的宠爱十分多,虽说被人收养,比跟着亲生父母还要幸福。


  (https://www.635book.com/dzs/78070/49675892.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