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53章 诸葛关张赵受领托孤臣,汉中祖刘备

第453章 诸葛关张赵受领托孤臣,汉中祖刘备


李翊那一声“遵旨”,如同沉重的磐石投入死水。

    在每个人心中激起无尽的悲澜。

    他转身,步履沉稳却带着千钧重量,走向桃园的入口。

    园外,以诸葛亮、赵云为首。

    刘禅、糜竺、简雍、孙乾、伊籍、陈震等一众核心骨干大臣早已得到密令。

    在此已静候多时了。

    他们个个面色凝重,衣冠肃整。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预感。

    当李翊的身影出现在园门,无需多言。

    众人已从他那沉痛而决然的眼神中明白了一切。

    诸葛亮羽扇微顿,赵云紧握拳心。

    刘禅更是脸色煞白,身体微微颤抖。

    “陛下宣召,”李翊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打破了死寂。

    “诸公……随老夫入内吧。”

    众人默然,依序跟随李翊。

    踏入了这片在寒冬中显得格外萧瑟凄清的桃园。

    园内,关羽、张飞依旧半跪于地,搀扶着倚靠在四轮车上的刘备。

    当看到诸葛亮、赵云等人鱼贯而入时。

    刘备那浑浊的眼中,似乎闪过一丝微弱的光亮。

    无需号令,所有人见到那坐在四轮车上、形销骨立却努力维持着帝王最后尊严的刘备时,皆心如刀绞。

    齐齐跪倒在地,以头触地。

    哽咽之声顿时响成一片。

    “臣等……叩见陛下!”

    刘备的目光缓缓扫过这些熟悉的面孔。

    这些陪伴他走过大半生、共同缔造了这中兴局面的股肱之臣。

    他深吸一口气,那气息微弱如同游丝。

    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平稳:

    “众卿……平身……都,近前些……”

    众人依言稍稍抬头,却无人起身。

    只是跪着向前挪动了几分,离他们的皇帝更近一些。

    刘备靠在车背上,望着灰蒙蒙的天空。

    声音带着无尽的感慨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朕……自涿郡起兵,辗转半生,屡遭败绩,漂泊无依……”

    “幸得……幸得子玉倾力辅佐,方于困顿中见生机。”

    “于绝境中开新局……终得……”

    “克成帝业,三兴汉室……”

    “然,朕虽承天景命,却常感智识浅陋,才德不足……”

    “虽夙兴夜寐,恐负天下之望……”

    “中兴之业,犹觉力有不逮,诸多遗憾……”

    他停顿了片刻,喘息声清晰可闻。

    仿佛每说一个字都耗尽了力气。

    众人的心也随之揪紧。

    “然……生死有命,非人力可强求也……”

    刘备的目光重新聚焦,带着一种近乎燃烧生命最后火焰的郑重。

    扫过跪在最前面的几人,“朕……今已病入膏肓,死在旦夕……”

    “嗣子阿斗,性情孱弱,才具平庸……”

    “朕……不得不以社稷江山,万里黎民之未来……”

    “相托于诸位爱卿!”

    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无尽的恳切与托付的重压:

    “诸位……皆是随朕历经磨难,忠心耿耿之心腹倚仗!”

    “朕……有肺腑之言,望诸位……静听之!”

    “陛下!”

    众人闻言,无不悲从中来,涕泪交加。

    纷纷以头抢地,泣声请求:

    “愿陛下善保龙体,福寿绵长,以副天下之望!”

    “臣等……不能没有陛下啊!”

    刘备缓缓摇头,脸上竟露出一丝看透生死的淡然笑容。

    那笑容在他枯槁的脸上显得格外令人心酸:

    “……呵呵……天下……岂有万寿无疆之人?”

    “朕……今年七十,古来稀矣。”

    “回想当年,涿郡一织席贩履之夫,岂能料想……”

    “有朝一日,竟能登临九五,扫平群雄,光复汉家山河?”

    “此生……能得遇诸位,共创此不世之功业。”

    “朕……心中已无遗憾,唯有……感激……”

    “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他首先将目光投向跪在前列的诸葛亮,招了招手:

    “孔明……近前来。”

    诸葛亮连忙跪行几步,来到四轮车前。

    泪流满面,仰视着刘备:

    “陛下!臣在!”

    刘备看着他,眼神中充满了期许与信任:

    “孔明……你虽追随朕之时日,较之子玉、云长、益德为晚……”

    “然,朕深知汝之才具,堪比管仲、乐毅……”

    “自你入朕麾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内修政理,外御强敌,从未令朕失望……”

    “朕……更是力排众议。”

    “使你从子玉手中,接任首相之位……”

    “望你……日后更当勤勉不辍,精进自身。”

    “与诸位老臣同心协力,辅佐新君……”

    “使我大汉这艘巨舰,能避开暗礁险滩。”

    “继续……破浪前行……”

    诸葛亮听得心如刀割,伏地痛哭,声音哽咽:

    “陛下!臣本南阳一耕夫,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陛下……陛下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陛下以驱驰!”

    “知遇之恩,虽结草衔环,难以报万一!”

    “今陛下又以社稷相托,臣……臣亮敢不竭股肱之力。”

    “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说罢,顿首不止,额上沾满尘土与泪痕。

    刘备欣慰地点了点头,目光又转向一直守护在侧的关羽、张飞。

    眼中瞬间充满了不同于君臣的、更为深厚的兄弟情谊。

    泪水潸然而下。

    “云长……益德……近前……”

    “大哥!”

    关张二人泣不成声,紧紧握住刘备伸出的、冰冷的手。

    “二弟,三弟……”

    刘备声音哽咽,“朕此生……最为骄傲之事,并非那中山靖王之后、高祖血脉之虚名……”

    “而是……而是当年在涿郡,能与二位贤弟,义结金兰,誓同生死!”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

    “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刘备嘴唇颤抖,开始念叨他记了一辈子的桃园誓言。

    “……此誓言,犹在耳边……然……”

    “然今日,为兄……恐怕要……食言了……”

    “不能与二位贤弟……同赴黄泉了……抱歉……”

    “大哥!莫要说了!”

    “是弟弟们无能,不能替大哥分担病痛!”

    关羽、张飞听到这诀别之言,更是悲痛欲绝。

    伏在刘备膝上,恸哭失声。

    那哭声充满了壮士末路的悲凉与兄弟永诀的痛楚。

    刘备抚摸着两位义弟的头发,如同当年在涿郡时一般。

    勉力振作精神,嘱托道:

    “朕……希望你们……莫要因朕之离去而消沉……”

    “需得……振作精神,继续为这……”

    “我们共同打下的汉室江山……效力尽忠……”

    他顿了顿,气息愈发微弱。

    但接下来的话却至关重要,清晰无比:

    “朕……将青徐之军(原山东、徐州部精锐)……交由云长统辖……”

    “将辽东幽燕之军(原幽州、河北部精锐)……交由益德统领……”

    “望汝二人……善加抚恤,谨慎用之。”

    “以为……社稷之磐石……”

    此言一出,跪在后方的部分大臣心中皆是一凛!

    青徐军与幽燕军,乃是帝国最为精锐、战斗力最强的两大野战军团。

    堪称国之命脉。

    陛下在临终前,将这两支劲旅的指挥权明确交予关羽、张飞这两位绝对忠诚且手握重兵的异性兄弟。

    其用意不言自明——

    既要借助他们的威望与能力稳定军心,巩固边防。

    更深层的,恐怕也是为了制衡朝中可能出现的权臣。

    确保刘禅的皇位稳固,防止大权旁落。

    至此,诸葛亮掌政。

    关张掌军,三位核心托孤大臣的格局已然明朗。

    交代完关张,刘备的目光移向一旁同样泪流满面、默默守护的赵云:

    “子龙……近前。”

    赵云虎目含泪,跪行至车前:

    “陛下!赵云在此!”

    刘备看着他,眼中充满了战友之情与无限的信任:

    “子龙……朕与你,相识于患难之中……”

    “你弃公孙瓒而相从于朕,至今……已数十载矣……”

    “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不想……今日竟要于此地……分别……”

    “朕心……实痛……”

    他喘息着,紧紧抓住赵云的手。

    “卿……乃朕之故交,情同手足……”

    “朕去之后……望卿看在你我多年交情的份上……”

    “早晚……看觑吾子……护其周全……”

    “勿负……朕今日之言……”

    赵云闻言,亦是无数往事涌上心头。

    这位一生刚毅的虎将再也抑制不住,泣不成声。

    以头顿地,砰砰作响:

    “陛下!老臣……老臣蒙陛下厚恩,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但有子龙一口气在,必当以性命护持太子周全!”

    “纵使身化齑粉,亦绝不令太子有失!”

    “陛下……放心!”

    声嘶力竭,闻者无不动容。

    赵云虽未直接获得大军指挥权。

    但其宿卫宫廷、护持皇室之责,已然被赋予托孤之重。

    成为第四位托孤大臣。

    事实上,

    在很多时候,掌管禁军远比掌管地方大军的权力还要大。

    因为禁军能够直接影响朝廷中枢,第一时间控制中央。

    而地方大权,却很容易被制衡节制。

    所有赵云看似只掌控禁军,实则他的权力丝毫不小。

    刘备正是念及赵云做事稳妥沉着,才会将最重要的皇室禁军交给他。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直接影响朝廷政治格局的。

    四位托孤大臣——

    掌政的诸葛亮,掌军的关羽、张飞,护主的赵云——已然嘱托完毕。

    刘备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早已哭得几乎昏厥的太子刘禅身上。

    “阿斗……吾儿……近前……”

    刘禅在內侍的搀扶下,踉跄着跪爬到父亲脚边。

    抓住父亲的衣角,哭得说不出话来:

    “父……父皇……”

    刘备爱怜地看着这个能力平庸却心地不算坏的儿子,声音变得异常柔和。

    充满了身为人父的无奈与期望。

    “朕……自幼家贫,未曾多读书……”

    “只是粗知大略……”

    “然,圣人之言,亦有耳闻……”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朕……身为汝父,却未能……未能好好教导于你……”

    “文韬武略,皆无所长……”

    “临此永诀之际……心中有千言万语……”

    “想要叮嘱于你……却……却不知从何说起……”

    他脑海中闪过刘永那疯狂而绝望的脸庞,眼中闪过一丝深刻的懊悔与痛苦:

    “此前……你二弟永儿之事……”

    “朕……心中一直懊悔不已……”

    “是朕……疏于管教,未能及早察觉其心结……”

    “方使其行差踏错,万劫不复……”

    “朕……希望你……无论如何……”

    “需得保持一颗……淳厚、善良之心……”

    “此为立身之本……更要……时刻谨记。”

    “听从你相父……以及诸位托孤大臣之教诲……”

    “他们……皆是国之柱石,绝不会害你……明白吗?”

    刘禅早已哭得撕心裂肺,只能拼命点头,哽咽道:

    “儿臣……记住了!”

    “儿臣一定……一定听相父和诸位大臣的话!”

    “绝不敢忘!!”

    刘备用尽最后力气,紧紧握住刘禅的手。

    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朕……别无他能教你……”

    “只赠你一句话……汝当时时自省,切勿……”

    “因善事微小而不屑于去做……亦勿……因恶事微小而觉得无妨去做……”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谨记此言……秉持仁心,勤政爱民……”

    “你……会是一个……好皇帝的……”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禅将这十四字真言反复咀嚼,如同烙印般刻入心中。

    他顿首再拜,哭泣不止: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定当时刻不忘!”

    嘱托完太子,刘备似乎完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精神略显松弛,但目光却再次扫向园中跪伏的群臣。

    示意他们将所有随行而来的官员皆召至近前。

    很快,

    麋竺、简雍、孙乾、伊籍、陈震等更多文武官员,皆跪满了一片。

    人人面带悲戚,低声啜泣。

    刘备望着这些大多从微末时就追随自己的老臣,泪水再次盈眶。

    他挣扎着,用沙哑的声音说道:

    “众位爱卿……朕……本涿郡一织席贩履之草莽……”

    “若非……若非诸位爱卿,不嫌朕出身鄙陋。”

    “于朕落魄困顿、颠沛流离之时,便倾心相随,不离不弃……”

    “竭智尽忠,辅佐至今……”

    “朕……焉能有今日之局面?”

    “朕……发自肺腑……感激……感激诸位!”

    说着,他竟然挣扎着。

    在四轮车上,向着众臣的方向。

    微微躬身,拱手一揖!

    “陛下!使不得啊!”

    “折煞臣等了!”

    “陛下!!”

    群臣见状,惶恐万分。

    纷纷以头抢地,嚎啕大哭。

    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与悲恸。

    一向以诙谐机智著称的简雍,此刻更是哭得毫无形象,捶胸顿足:

    “陛下!您怎能如此说!”

    “能追随陛下,参与这光复汉室的伟业,是臣简雍……”

    “是吾等众人,三生修来之福分啊!陛下——!”

    刘备看着这些老臣,连连点头。

    脸上露出欣慰而又凄然的笑容:

    “好……好……有卿等此言。”

    “朕……心甚慰……”

    他喘息了几下,郑重宣告。

    “朕……已封孔明、云长、益德、子龙四人,为托孤大臣……”

    “望诸位爱卿……日后,定要……同心同德。”

    “听从他们之安排……须知……”

    “一个团体,一支军队,乃至一个国家……”

    “唯有……上下一心,令行禁止,服从领导……”

    “方能……凝聚力量,克服万难……走得更远……”

    “尔等……可记住了?”

    “臣等谨记陛下教诲!”

    “必当同心协力,辅佐新君,听从托孤大臣之命!”

    众人齐声应诺,声音在空旷的桃园中回荡,带着悲壮与决心。

    交代完这一切,刘备仿佛耗尽了所有的心力。

    他长长地、深深地舒出了一口气。

    那气息微弱得仿佛随时会断绝。

    最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个从一开始就站在他身边。

    为他出谋划策,为他稳定后方。

    与他共同缔造了这大汉中兴局面的最核心的人物——李翊。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超越君臣的信任、依赖。

    以及一种即将永诀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

    “子玉……”

    刘备的声音几不可闻,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平静。

    “最后……再……带朕……游一游……这桃园吧……”

    李翊一直强忍着的泪水,在这一刻,终于悄然滑落。

    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上前,接替了关张的位置。

    稳稳地扶住了四轮车的推手。

    几名侍卫下意识地想跟上护卫。

    “留下……”

    刘备微微摆手,目光依旧看着前方光秃秃的桃林。

    “朕……只想……与李相……走走……”

    李翊推着四轮车,缓缓向前。

    车轮碾过覆着薄雪的地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身后,群臣依旧跪在地上,许多人面露担忧。

    生怕皇帝会在这桃园深处龙驭上宾,有人下意识地想起身跟随。

    然而,一直沉默观察的诸葛亮,却在此刻微微抬手。

    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而坚定地摇了摇头。

    他以眼神示意:——

    没有陛下的明确旨意,任何人,不得惊扰这最后的独处。

    众人读懂了诸葛亮眼中的含义,尽管心中万分焦急与悲痛。

    却也只能强忍起身的冲动,重新俯下身去。

    默默地、长久地跪在那冰冷的地面上。

    目送着那辆承载着帝国命运与一段传奇友谊的四轮车,缓缓驶向桃林的深处。

    消失在光秃秃的枝干与冬日惨淡的天光之间。

    空气中,只剩下压抑的哭泣声和寒风掠过枯枝的呜咽。

    如同一曲无声的挽歌。

    ……

    李翊推着那辆承载着帝国最后重量的四轮车。

    车轮在覆着残雪的碎石小径上,发出单调而压抑的“辘辘”声。

    缓缓驶向桃林的深处。

    周遭是死一般的寂静,唯有寒风穿过光秃秃的桃树枝桠。

    发出如同呜咽般的嘶鸣,更衬得这片天地空旷而悲凉。

    先前园外群臣压抑的哭泣声,此刻也已听不真切。

    仿佛被这浓重的冬日暮色与无尽的悲伤彻底隔绝开来。

    刘备半倚在车中,身上覆盖着厚厚的锦裘。

    只露出一张苍白如纸、布满岁月沟壑的脸。

    他微微仰着头,目光有些涣散地扫过那些虬曲盘亘、指向灰暗天空的枯枝。

    仿佛在努力回忆它们春日里繁花似锦的模样。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

    声音虚弱得如同风中残烛,却带着一种异样的平静。

    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子玉……你我……像这般……”

    “只有你我二人……静静相处……”

    “已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朕……竟有些……记不真切了……”

    李翊推车的步伐沉稳依旧。

    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有追忆,有感慨,更有深沉的悲恸。

    他沉默了片刻,方低声答道:

    “回陛下……确实……太久远了。”

    “久到……臣亦恍惚,难以记清具体年月……”

    “只记得,那时尚在徐州,或是更早的漂泊途中……”

    “篝火旁,军帐内,方能与陛下……”

    “有此片刻宁静,纵论天下……”

    刘备的嘴角微微牵动,似乎想挤出一个笑容。

    却终究无力完成,只是化作一声悠长而充满遗憾的叹息:

    “是啊……太久,太久了……要是……”

    “能永远……如眼下这般……”

    “你推着朕……在这园中漫步……”

    “不论国事,不论天下……只有你我……”

    “说说闲话……那该……多好……”

    他顿了顿,气息愈发微弱。

    “只可惜……天不假年……时不我待……”

    “命运……终究……不肯……”

    “多给朕……些许光阴……”

    李翊推车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他抿紧了嘴唇,没有回应。

    这沉默,本身已是最大的哀恸。

    车轮又向前滚动了一段距离,碾过几片冻僵的落叶。

    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刘备忽然再次开口。

    这一次,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积压已久、终于在此刻释然的探究之意。

    目光也似乎清明了几分,侧头看向身后推车的李翊。

    “子玉……有一事……埋于朕心中……数十载矣……”

    “一直……想问于你……”

    李翊一愣,问刘备是什么事。

    刘备喘息了几下,继续道:

    “当年……朕于徐州……机缘巧合。”

    “将你……从曹军追兵手中……救下……”

    “彼时……你言道……自己乃是……来自……附近山中……”

    “一闲散野客……曾随……某位绝世高人……”

    “修行学艺……故而……略通……韬略术数……”

    李翊推车的动作,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刘备仿佛没有察觉,依旧自顾自地缓缓说道:

    “然……后来……朕其实……曾暗中……”

    “遣派心腹之人……往徐州左近……仔细查访过……”

    “彼处……虽有丘陵……却并无……什么……”

    “险峻深邃之大山……”

    “更未曾听闻……有何……避世不出的……”

    “绝世高人的……踪迹……”

    他的目光变得深邃,带着一种温和却不容回避的审视。

    望向李翊那逆光而显得有些模糊的侧脸。

    “子玉……告诉朕……”

    “你……究竟……来自何方?”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滞。

    寒风似乎也停止了呼啸,只有那冰冷的、夹杂着雪粒的湿气。

    无声地浸润着一切。

    李翊沉默了。

    他的目光投向桃林更深处那一片朦胧的晦暗。

    仿佛穿透了时空的壁垒,看到了某个极其遥远、已然模糊的所在。

    良久,

    他才用一种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飘渺的语气,缓缓答道:

    “陛下既然当年便已派人访查,为何直到现在才问呢?”

    “哈哈……咳咳!”

    刘备大笑两声,又干咳数声,解释说:

    “朕若是当年便问……朕怕会失去你……”

    “所以一直不敢问……这个问题便也一直埋藏在朕的心中。”

    李翊一时沉默了。

    他料算一生,唯独这件事他没有想过。

    “陛下……臣……来自一个……”

    “很远……很远的地方。”

    “多远?”

    刘备追问,语气中并无逼迫。

    只有纯粹的好奇与一种即将永诀的、想要更了解老友的渴望。

    “很远……”

    李翊重复道,声音低沉。

    “远到……臣已几乎……记不清……”

    “那处的山川……是何等模样……”

    “远到……臣甚至……快要遗忘……”

    “那里的人们……是如何……言语交谈的了……”

    这个回答,玄奥而超出常理。

    然而,刘备听了,脸上却并未露出惊疑或不满。

    反而缓缓地、极其艰难地露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温和而了然的笑容。

    那笑容在他枯槁的脸上绽开,如同冬日里最后一点微光。

    “看来……果真是……”

    “一个……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啊……”

    他喃喃道,语气中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释然与接受。

    他不再追问。

    或许,以他数十年与李翊相处的智慧。

    早已从对方那些超越时代的见识、那些神鬼莫测的手段,

    那些对天下大势精准得可怕的预言中,窥见了一丝端倪。

    猜到了这位亦臣亦友的伙伴,其来历绝非寻常。

    又或许,在生命最后的时刻。

    他觉得这些都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人,陪他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助他成就了不朽的功业。

    这份温柔的缄默与理解,比任何追问都更让李翊心中波澜起伏。

    他停下了推车的动作,

    将车稳稳地停在几棵尤为粗壮、想必春日里花开也最为绚烂的老桃树下。

    刘备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李翊身上。

    那眼神中充满了超越君臣身份的、毫无保留的终极信任。

    他勉力抬起手,示意李翊近前。

    李翊依言,走到四轮车前,俯下身。

    “子玉……”

    刘备的声音微弱,却字字清晰,如同烙印。

    “朕适才……于众人面前……”

    “封了孔明、云长、益德、子龙四人……为托孤之臣……”

    “嘱以……军国大事……然……”

    “朕心中……澄明如镜……”

    “他们四人……或长于政略,或勇冠三军,或忠贞不二……”

    “皆乃……国之栋梁……然……唯有你……”

    “子玉……唯有你……能真正……管住他们……”

    “协调四方……使这艘……名为‘大汉’的……巨舰……”

    “不至偏航……”

    他紧紧盯着李翊的眼睛。

    仿佛要将自己最后的意志与帝国的命运,一同注入其。

    “朕……希望你……来做这……巨舰之下……”

    “那最后的……掌舵之人……”

    “无需……显于台前……只需……”

    “稳坐于……这风雨飘摇的……船舱之底……”

    “把握方向……可好?”

    李翊望着刘备那充满期盼与托付的眼神,再无任何犹豫。

    他后退一步,整了整衣冠。

    然后深深一揖到底,声音沉痛而坚定:

    “陛下知遇之恩,信任之重。”

    “虽高山深海,难以比拟!”

    “臣……李翊,纵使肝脑涂地,九死无悔。”

    “亦必当竭尽残年,报效陛下!”

    “定不负陛下今日之托!”

    听到李翊这郑重的承诺,刘备仿佛终于卸下了肩上最沉重的一副担子。

    长长地、舒缓地吁出了一口气。

    然而,他随即又提出了一个更加沉重、更加敏感。

    甚至可说是为君者大忌的问题:——

    “那么……子玉……”

    刘备的目光似乎想要穿透李翊,看到那渺茫的未来。

    “以你……之见……朕……”

    “辛苦创下的……这汉室江山……”

    “能够……延续……多少年?”

    此言一出,饶是李翊心志坚如磐石,也不由得浑身一震。

    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惊诧!

    自古以来,为帝王者,谁不盼自家江山社稷传之万世?

    如此直接询问国祚长短,尤其是询问一个臣子,简直是闻所未闻!

    这已非寻常的君臣奏对。

    而是两位即将永诀的老友之间,关于一个王朝命运的终极对话。

    “陛下!”

    李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此……此乃关乎国运之天机……”

    “臣……臣岂敢妄加揣测?”

    “陛下何故……突然垂询此事?”

    刘备看着他惊讶的模样,脸上竟又露出了那抹看透一切的、淡然而又带着几分超脱的笑意。

    他缓缓摇头,语气平和得不像一个即将离世的帝王:

    “朕……又不是……那祈求长生不死、妄图传祚万世的……秦始皇……”

    “岂会……痴心妄想……千秋万代,永为刘姓?”

    他顿了顿,气息愈发微弱。

    但话语却愈发清晰,“天下……岂有……不亡之国?不衰之运?”

    “倘若……后世子孙……”

    “刘姓失德……不能……抚育万民……”

    “致使……天下板荡,生灵涂炭……”

    “那么……这江山……自当归于……”

    “有德者……居之……”

    “此乃……天道循环……”

    “朕……虽有不舍……却亦……明白此理……”

    古代并不是所有皇帝都像秦始皇那样,觉得自己的王朝可以传千世万世。

    秦始皇觉得自己能够传千秋万代,是因为他是始皇帝。

    如果一个人只读过春秋战国的历史,那他做梦也不会想到——

    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居然能够被农民起义军给推翻。

    陈胜吴广起义之前,人民的力量永远是被低估的。

    在这之后,人们其实便已经对王朝更迭有了新的认知。

    比如曹丕就明确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

    而在曹丕之前,

    第一个在大一统王朝里,明确认为没有哪个朝代可以传千世万世的。

    正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刘秀是敢明确说出“天下没有不亡朝代”的开国皇帝。

    作为一个封建时期的皇帝,敢公开说出这种话,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

    而刘秀之所以能这么早意识到这一点,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跟整个儒家道德思想相关。

    大家现在都相信天命了。

    认为天下就是,有德者得之,无德者失之。

    有道者得天下,无道者失天下。

    正如曹魏代汉,为什么一定要搞形式主义?

    明明是当时已经完全架空了汉献帝,却依然要对他非常好。

    就是为了彰显曹魏政权的合法性,彰显自己的“德”。

    刘姓失德,所以我才能代汉。

    不管是不是真的,你都必须很好的扮演这一点。

    这才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正是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朝代总会有无德的时候。

    你无德了,那你就应该下去了。

    哪怕你是我的子孙。

    所有人们常说,所谓历史长河,

    便是王侯将相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除刘秀之外,

    另一个大一统王朝里,敢明确说出没有哪个王朝不亡的是康熙。

    乾隆也曾隐晦地表示,希望清朝皇帝能够传二十四代。

    结果最后打了个折扣,只传了十二代。

    此外,赵匡胤也曾说出:

    “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所以,一个封建王朝,

    越是能够意识到王朝不能长久延续的皇帝,越能够把本职工作给做好。

    道理也很简单。

    一个朝代,一个政权。

    是像刘秀这样,认为天下无不亡之国,我们这个朝代早晚会亡。

    他这个朝代反而会更长呢。

    还是像秦始皇那样,认为我的天下就该是始皇二世三世万万世。

    这样的朝代会更长命呢?

    毫无疑问是前者。

    秦二世而亡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它没有尊重客观规律。

    只有统治者,知道我这个国家可能会亡。

    那他才会更努力的把事情做好。

    他才会更在乎民间老百姓的情况。

    至少这样能延续的更久一点,不要亡在我手里。

    但如果有些人,他就是觉得我们就是万万代,不可能亡。

    那他啥事儿都能干出来。

    这样的人,你又怎么能指望他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呢?

    刘备是一个从草莽干到中兴汉室的开国皇帝。

    他非常清楚人民的力量有多强。

    玄德玄德,一生以“仁德”为信条的他。

    如何意识不到,刘姓一旦失德,天下早晚会交给别人?

    所以刘备才会在生命最后关头,问出李翊这样的问题。

    见李翊依旧眉头紧锁,面露犹豫,似乎仍有顾忌。

    刘备温和地笑了笑,换了一种问法:

    “既然……子玉……有所顾虑……”

    “那不如……朕……换个问法……”

    他的目光紧紧锁住李翊,带着一种近乎恳求的意味。

    “你……李翊……李子玉……向朕保证……”

    “你……能够……为朕……保住这汉室江山……”

    “多少年?”

    他艰难地补充道,语气带着最后的执着与期盼:

    “朕知道……你与常人……不同……”

    “你说可以……那便……一定可以……”

    “眼下……唯有你我二人……四下……更无六耳……”

    “你……也不必……再有……任何顾虑……”

    “给朕……一个准数……让朕……”

    “走得……安心点儿……吧……”

    面对刘备这近乎赤裸的、充满终极信任的恳求。

    李翊再也无法回避。

    他站在寒冷的桃林中,纷飞的雨夹雪落在他花白的须发上。

    瞬间融化,如同无声的泪水。

    他闭上了眼睛,脑海中飞速掠过已知的历史长卷。

    又思及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后所带来的种种变数,未来已是一片混沌的迷雾。

    无人能够真正预测。

    然而,此刻。

    他需要给这位即将逝去的君王、这位亦君亦友的知己。

    一个答案,一个能让他安心合眼的承诺。

    他沉吟了许久,仿佛在与冥冥中的命运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

    终于,他缓缓睁开了眼睛。

    目光中已是一片决然与坚定。

    他抬起右手,在刘备那充满期盼的、逐渐涣散的目光注视下。

    伸出了四根手指。

    “四百年。”

    李翊的声音不高,却如同金石坠地。

    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在这寂静的桃林中清晰地回荡。

    “臣……向陛下保证,必当穷尽一切心力。”

    “为大汉……再续……四百年国祚!”

    这个数字,显然超出了刘备的预料。

    他怔了一下。

    随即,那枯槁的脸上,竟然焕发出一种异样的神采。

    那是一种混合着震惊、欣慰、乃至满足的光芒。

    他喃喃地重复着:

    “四……四百年?”

    随即,他像是计算着什么。

    脸上露出了更加释然的笑容。

    那笑容甚至驱散了些许死亡的阴霾。

    “四百年……已是……前汉与后汉……加起来的……数目了……”

    “若算上……朕这一脉……便是……八百年之寿……”

    “已能……与那……享祚八百载的……周室……相匹敌矣……”

    “朕……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非常……满足……”

    就在他话音落下的瞬间,

    天空中,原本只是阴霾密布。

    此刻竟淅淅沥沥地飘下了冰冷的雨丝。

    其中还夹杂着细碎的、如同盐粒般的雪籽。

    打在干枯的桃枝上和两人的衣袍上,发出细密的沙沙声。

    李翊伸出手,接住几滴冰冷的雨雪。

    感受着那刺骨的凉意,轻声道:

    “陛下,下雨雪了……”

    “看来,这漫长的冬天……真的要结束了……”

    “春天……就快要来了……”

    刘备的目光,却仿佛穿透了这雨雪。

    望向了更遥远的、不可知的未来。

    他的声音变得异常空灵而缥缈:

    “不……子玉……这不是……冬天结束……”

    “这是……新的……世界……要来了……”

    他的声音渐渐低微下去,终不可闻。

    李翊心中猛地一沉,一种不祥的预感如同冰水般浇遍全身。

    他急忙俯身,凑近刘备,轻声呼唤:

    “陛下?陛下?”

    没有任何回应。

    刘备依旧保持着微微仰头的姿势,双眼依然睁开着。

    望着桃林上方那片被雨雪笼罩的、灰蒙蒙的天空。

    目光中似乎还残留着对这万里江山的无限眷恋,与一丝对新世界的朦胧期待。

    然而,那眼中所有的神采。

    已然彻底凝固、消散。

    李翊颤抖着伸出手,轻轻探向刘备的鼻息——

    一片冰冷,再无丝毫生气。

    霎时间,巨大的悲痛如同潮水般将他淹没。

    这位历经无数风浪、早已心硬如铁的老人。

    此刻也忍不住老泪纵横。

    他伸出颤抖的手,极其轻柔地、小心翼翼地。

    为刘备合上了那双未能瞑目的眼睛。

    “陛下……您……安心走吧……”

    李翊的声音哽咽,充满了无尽的哀伤与承诺。

    “愿……来世……你我……还能……”

    “再度相逢……把酒言欢……一起共事……”

    至此,

    涿郡起兵,转战半生。

    历尽磨难,终成帝业,三兴汉室的中兴之主——

    刘备,于洛阳皇宫桃园之内,驾崩。

    享年七十岁。

    雨雪依旧无声地飘洒着,覆盖着这片承载了太多记忆与托付的桃园。

    也覆盖了整个洛阳。

    仿佛天地同悲。

    为这位传奇帝王的离去,献上最后的、冰冷的挽歌。

    李翊独自站在四轮车旁,任由雨雪浸湿他的衣衫。

    身影在苍茫的暮色与飞雪中,显得无比孤独而沉重。

    一个时代,随着刘备的离去,正式落下了帷幕。

    ……

    (随着刘备的驾崩,本书也快走向完结了,还剩一点李翊辅佐幼主的内容。老刘走后,老李也迎来人生中最寂寞的路段。大家便陪老李走完他人生中最后的路吧。)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8250/6738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