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大秦攻略 > 第324章 新帝不会说的那些话

第324章 新帝不会说的那些话


第324章  新帝不会说的那些话

    这份文书所写的是西域车师国的骡马价钱,以及最近往来楼兰国的驼队数目。

    等妻子端著一碗面而来,扶苏这才将女儿送入她怀中。

    王棠儿道:「衡儿给父亲去信了,说是他要离开颍川去楚地了。」

    扶苏颔首道:「我看过陈平的文书了,他们两人的行程很顺利了。」

    夜色深了,深秋的寒意正在涌入大殿,扶苏将自己的羊毛大给妻子披上。

    在将桌上的文书都整理好之后,夫妻俩这才一起走回高泉宫。

    深秋的寒风吹过咸阳,在宫墙间还有风的呼啸声。

    倒是今夜的月光很不错,回到高泉宫时见到王婆婆与田安正在收拾著殿内。

    王棠儿抱著女儿先去休息了,扶苏坐在殿内还在看著文书。

    如今的西域依旧蛮荒,且人口单薄,听说月氏人用黄金铸造了一座神像,乌孙的古道上还有很多星罗棋布的小城。

    今年西域进献的毛毡帽子上还有一颗珍宝,那是一颗琉璃珠。

    在西域的荒漠与雪山之间,现如今在丝路上的一座座古城与诸多小国,他们与如今的大秦而言,就像是另一个文明。

    自河西走廊建设以来,西域与秦开始接触往来,两地之间的人们也开始有了联系。

    换作以往,有匈奴人的隔绝,鲜有西域商客能够穿越匈奴人的封锁来到关中。

    两地的交流,让河西走廊越来越繁华。

    翌日,早晨的关中大地上还结著一层白霜,扶苏早早就去了廷议。

    直到午后,用了午膳之后,扶苏见到了太学府的王夫子。

    太学府的府丞王说著近来的支教进展。

    距离去年皇帝下令扫盲已过去一年,今年的皇帝依旧关注支教之事。

    这位皇帝就是这样,对政令每一次的执行细节都问得很清楚,并且核对每个地方的支教的情况。

    王说起了蜀地的情形,以及那位韩夫子,他就是当年处心积虑要反秦的张良。

    扶苏拿过王递来的一张纸,这张纸上的字就是张良所写的,他的隶书写得很好,听说张良长相俊美,他的字迹也一样好看。

    王道:「禀皇帝,他只送来这封信没有说别的。」

    扶苏仔细看著信中的内容,在信中他还说了对支教事业的看法,他觉得支教事业不仅仅是在于夫子,更在于书籍。

    看罢这卷书信,扶苏将其放在一旁,低声道:「只要他不反秦就让他继续在蜀中教书'

    。

    「是。」

    王禀报完就离开了,扶苏在看著关中各县的文书,敬业县终于成功酿造出了酱油。

    扶苏忽然一笑,又觉得有些良心有愧,毕竟敬业县的作坊是皇帝的私产,叔孙通与章邯所建设的作坊毕竟还是皇帝的私产,一应帐目早就送到了面前。

    酱油毕竟是关中的新事物,它一出现就提高了人们对豆子的需求。

    制豆腐也需要豆子,可这么多年过去了,豆腐依旧没有得到太大的推广,这种吃食也就只在关中有。

    再者说,就算是在关中,豆腐也只有各县的零星几户食肆有卖。

    对此,扶苏觉得酱油的推广也不容乐观,虽说敬业县占得先机,也仅仅只是一个先机而已。

    现在的大秦依旧是原始得不能再原始的农业时代,以物易物的民风依旧盛行。

    敬业县的先机并不能得到太大的收益。

    公子礼又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两斗豆子换一壶酱油。

    这个方法很快就得到了各县的青睐,一来酿造酱油需要豆子,二来对来换酱油的人而言,他们用豆子换的酱油,只是省去了作坊的劳作环节,多出一些豆子也无妨。

    现如今的关中,各家都是一样的穷困,钱是没有的,家中有的只有粮食,用豆子来换的酱油,是现在的关中之民最能够接受的方式。

    而敬业县也可以收回成本,不仅如此每一次换来的豆子都有富余,便可以囤积起来,敬业县也就不缺粮食了。

    在很早以前,县民们都在担忧挨饿,对粮食多吃一口少吃一口,都会有焦虑的心态。

    现在这种焦虑还有,但没有以前这么紧迫了。

    扶苏从今天的众多文书中,找到了一卷纸,铺开这卷纸是都水长所写的粮仓转运路线。

    当年这位都水长走遍了中原各地,现如今去了燕地这么多年,听说他在辽东种粮食的成果十分好。

    在辽东开荒的同时,这位都水长还画了一张图,这张图上所画的都是各地的粮仓位置,以及转运的路线。

    在都水长的图中,可以先将南方的粮食运送过长江,先抵达扬州仓,再去河阴仓,再去太阴仓。

    这个过程路途漫长,而现如今的水路建设并不发达甚至各地的水路建设几乎没有。

    当年列国征战,都在防备著彼此,因此春秋六百年间,几乎就没有全民动员的大工程。

    直到秦一统中原之后,发动的第一项大工程,还是修建长城,为了这条北方的防线,秦付出的代价十分巨大,其造成的影响至今还在。  

    也好在北伐胜利了,否则扶苏也不知局面会变得如何,恐怕六国就又会起复。

    恐怕当初父皇与丞相早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有殿前侍卫前来禀报,「萧郡守前来觐见。

    ,扶苏依旧拿著手中的图,颔首示意让人入殿。

    萧何来过章台宫的次数屈指可数,一次是新帝登基,还有几次是新年的廷议。

    走到章台宫的大殿前,萧何深吸一口气,抬眼看去见到了大殿内正坐在上首皇位上的皇帝。

    这位皇帝自少年时就受人们拥戴,直到至今关中的人们依旧坚信这位皇帝能够让他们过得更好,有人说新帝是像秦孝公那样的人。

    萧何脱下鞋履走入大殿内,秋风吹入殿内,还带来宫殿特有的木料香味。

    「臣萧何,拜见皇帝。」

    「不用多礼。」

    萧何递上一卷卷宗,行礼道:「岐州马场已建设完备,可调战马三千圈养。」

    扶苏从田安手中拿过萧何的卷宗,看卷宗内文字,又道:「让少府令走一趟吧。」

    田安颔首,就去丞相府传话。

    扶苏在看著眼前正站在下方的萧何,道:「今年渭北各县的建设朕与丞相府都看在眼中,你做的足够好了,可以考虑考虑回楚地的事。」

    萧何道:「臣还想再留两年。」

    扶苏望著对方,颔首道:「嗯,朕也要好好想想,你去楚地的之后,该做什么。

    言至此处,扶苏又让田安将都水长的图递给萧何,又到:「这是长江两岸与水路途,当年列国各自为战,这些河道有堵塞也有积淤的情况,都水长善治水。」

    秦一统列国之后,各地的粮草田赋运送便是一个巨大的负担,都水长希望在各地建设粮仓,并且每年借助水路运粮。

    如今,从江淮运送粮食到咸阳需要九十天,年运粮一百万石,若走水路并且开辟新路可以缩短到四十天,不仅时间减少了,还能使所需民夫减少五成。

    国家要治理离不开赋税,没有赋税就不能养活足够的官吏与兵马。

    如今中原各地还有大片的土地荒芜,那么在时局稳定的情况下,荒芜的土地被分出去越多,在土地没有被均分完之前,人口就会一直增长,这是必然的结果。

    一笔不算太复杂的帐,萧何算得明白,也就明白了皇帝的心思。

    扶苏看著萧何的卷宗又道:「朕不著急。」

    如今皇帝正值鼎盛,萧何也正值壮年,君臣两年都有很长时间来做准备。

    章台宫的大殿内,扶苏又与萧何谈了很多,忽然发现其实在很多方面,两人都想到一起去了。

    这个国家需要积蓄实力,加强吏治与支教,加强对六国旧地之民的教化,并且继续垦荒,囤积粮食。

    这个国家需要厚积薄发,需要循序渐进。

    待萧何离开之后,扶苏还在看著殿内的一个炉子,炉子内正在烧著煤,这种煤是新制的蜂窝煤,这种煤的作法也很简单,主要用料就是煤与黄泥。

    这种东西对如今的大秦而言,想要多少有多少,露天的煤矿数不胜数。

    田安最喜欢用这种风炉,风炉的下方有一个洞,而蜂窝煤在炉子烧著,这种火用来做菜最好的。

    以前的炉子对田安而言并不好用,因火力不够耐烧,需要不停地添柴。

    这种煤最好的用处就是耐烧,现如今这种煤只有宫里有。

    扶苏道:「各地的煤矿都控制好了吗?」

    「都记录在案了。」

    看著燃烧的煤,扶苏有一种久违的感觉,这种感觉太久违,久违到那是上辈子的事。

    即便是又活了一辈子,扶苏都忘不了那一个个小巷中,从家家户户中飘出来的煤烟。

    眼前这有些呛人的味道,唤醒了扶苏内心深处的回忆,小巷中有孩童们的玩闹声,那呛人的煤烟味中还夹杂著饭菜的香味,以及炒菜时锅铲时而翻起菜时,那锅中油的滋啦声。

    眼前依旧是章台宫的大殿,站在身边的是田安。

    扶苏道:「铜川的煤矿开始挖吧。

    99

    田安行礼道:「是。」

    在生活需求面前,那些环境以及生态问题都可以放在一边,人首先要活下去。

    这是扶苏所坚持的底线,这个国家需要煤。

    新帝三年,正值霜降时节,赢政看著眼前的炉子,身边站著孙子礼与丞相李斯。

    一刻时辰过去了这个煤还在烧著,炉子中的水终于沸腾了,礼让人换了一壶水接著烧0

    爷爷在骊山过得太清闲且无趣了,清闲到在山上无事可做,就看著一炉子的煤可以烧几壶水。

    赢政嘴里嚼著枣沉默不言。

    李斯注意到炉子内的火焰减弱了不少,这已是这个炉子烧的第二壶水。

    而后方还有一排内侍,他们每人提著一壶水。

    礼看到这个场面著实有些心疼这些内侍,但又觉得只要爷爷高兴,他们辛苦一些也就罢了。

    这个有些无趣的尝试进行到最后,结论是用这种蜂窝煤以及这个炉子可以烧三壶水,第三壶水不能煮沸,只能烧热。

    炉子下方的风洞要朝著风口,只要风越大,炉子内的火也就越大。  

    赢政缓缓转头看向一旁的李斯。

    李斯道:「此物很好,人们有了此物就不用每天用三两个时辰砍柴了,人们能活的更好一些。」

    赢政低声道:「以前,朕请六国博士入秦,你与朕亲自查问过那些博士的本领,为何当初那些人造不出此物,此物——」

    李斯道:「他们恐怕不善此道。」

    赢政反问道:「扶苏是如何得知此物?」

    李斯又沉默了,他该怎么解释呢,谁知道新帝是如何得知此物的。

    赢政看向一旁的孙子。

    礼回道:「爷爷,孙儿以前听父皇说起过煤的事,但父皇交代的许多事都是田爷爷在安排,孙儿实在是不知父皇能将煤用到如此地步。」

    赢政望著从炉子内取出来的煤,煤已燃尽,呈褐色还有些裂纹,易碎。

    「礼,你也带一些去县里用吧。」

    「谢爷爷。」

    李斯看著公子礼带著一筐的煤离开,低声道:「早在两年前,皇帝去了频阳县巡视,并且在频阳县旁新设铜川县,而在那里有一处煤矿,当时皇帝就下令让铜川县县令将那里围了起来。」

    赢政迟疑道:「原来他早有打算。」

    李斯又道:「皇帝新造此物没有宣扬,而是先将煤矿地圈起来,便早知其用处,若有人借此牟利,一旦失控便可让人在几年内富庶,此物不得流到他人手中,此物只能由皇帝控制。」

    赢政道:「这孩子还是一如既往的城府深。」

    李斯由衷感慨,他也是看著新帝从少年时期长大的,从那时起公子扶苏就心思极深,有些事要提前筹谋数年之久,但那时的公子就已有极好的城府,直到敬业县开挖成功。

    而之后的种种事,包括支教与建设潼关,一桩桩——一件件都在显露著那时的公子,已学会将心里的想法与打算藏起来。

    直到现在,新帝治下的秦廷依旧没有再立丞相,而群臣亦不知这位新帝的心思。

    与少年时一样,有些话新帝是不会与他的臣子说的,新帝只会藏在心里。

    甚至蒙恬,哪怕结识多年的张苍。

    包括自己这位老师与眼前这位新帝的父皇。

    1


  (https://www.635book.com/dzs/78740/67509.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