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828章 死后唯有粟两石

第828章 死后唯有粟两石


第828章  死后唯有粟两石

    温大雅死了。

    他是年三十晚上死的,这位礼部尚书、黎国公咳了一晚,眼看就要跨年了,一口气没喘上来,死了。

    温家人没有马上发丧,等过了正月十五这才发丧。

    其长子温无隐上呈父亲留下遗表。

    另有温大雅所撰写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今上王业记》六卷,《大丞相唐王官属记》两卷。

    「温大雅遗表中,希望朕能够宽容温彦博一次,」

    李世民跟李逸说到这,自己摇了摇头。

    温家三兄弟有才名也有能力,温大雅曾任隋朝的东宫学士、长安县尉,因父丧,解职丁忧,后见天下大乱,不再出仕,李渊起兵,聘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典掌机要,他却是欣然前来。

    温家老三温大有,隋朝担任羽林骑尉,与兄长大雅一同投李渊,授太原县令,随李世民攻河西。随后授为大将军府记室,与兄长大雅同掌机密。

    大唐开国,大雅授黄门侍郎,大有拜内史侍郎,同列朝堂,位高职显。

    不过大有武德元年就病逝了。

    而当时,老二大临也就是温彦博,在幽州罗艺手下为司马。武德二年,罗艺归附大唐,长安温大雅和幽州温大临兄弟俩在其中出力不少。

    朝廷授温彦博为幽州长史,随后召入朝中为中书舍人,迅速擢中书侍郎,封西河郡公。

    温家三兄弟,皆封郡公,都在中枢典掌机密,深受皇帝重用。

    后来太子建成和秦王相争,斗争激烈,温氏兄弟也卷入了这场斗争之中。

    温大雅应李世民之请,调任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为李世民坐镇洛阳,也是立有大功。

    但温大临在朝中,却与太子建成关系更近。

    在李逸看来,温氏兄弟,其实就是两边下注,不管将来太子和秦王谁胜,温家都能站在胜利者一边。

    李世民称帝后对温家兄弟也是很好的,温大雅身体不好,再三举荐自家兄弟,李世民也就先后授温彦博雍州治中、检校吏部侍郎等要职,之后又授中书侍郎,最后检校中书令拜相,还兼了御史大夫。

    可惜温彦博不识时务,没能跟皇帝始终保持步调一致。

    现在温大雅留下遗表,希望皇帝再给兄弟温彦博一次机会。

    李世民终究还是不愿意把这样的一个人放在身边。

    「雍州治中确实有些委屈了温彦博了,」

    皇帝捧著茶杯,「我看把定州都督张道源调回朝,任御史大夫,让温彦博做定州都督,如何?」

    让不跟皇帝一条心,同条路的温彦博做宰相,或是主持御史台,肯定是不合适。

    不过外放做个都督,以温彦博的能力,应当是可以的。而且地方都督虽也是封疆大吏,但毕竟不在中枢,无法参与左右中枢决策。

    张道源是李逸的堂舅,他不好多说什么。

    但张的资历是足够的,李渊起兵,召授大将军府户曹参军,然后抚慰山东,燕赵之地争来款附,功封范阳郡公,后拜大理卿,寻转太仆卿,又出任相州都督,去年又迁定州都督。

    这资源,做御史大夫绰绰有余,特别是张道源在隋朝,就曾任官监察御史。

    「可惜温大雅温大有兄弟早逝,若是他们还在,朕倒是能够放心任用。」

    皇帝这话,大有该活著的死了,该死的却还活著的意思。

    温彦博真是被他十分嫌弃了。

    但看著温家已逝两兄弟的功绩,尤其是温大雅曾经支持他的功绩,李世民还是把温彦博从五品的雍州治中,迁为三品的定州都督了。

    赶的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

    温大雅才五十一岁,确实有些可惜。

    李世民念其忠孝,特敕谥号孝,其嫡长子温无隐,恩荫个五品的朝散大夫散官吧,待为父守孝满,到时授个六品实职。

    第二天,皇帝下旨召来京朝集还未返回定州的张道源觐见,结果去传旨的使者带回个意外消息,昨夜张道源去世了。

    李世民在贞观殿中愣住,随后更详细的消息传来,张道源无疾而终,昨天还好好的,结果睡一觉就没了。

    更惊人的是,张道源这样的紫金重臣,而且还出身于范阳张家这样的一流名门,结果他死后,没有留下半点财产,唯有粟两石。

    「就两石粟?」

    「嗯,张公为官,从不收礼,朝廷所发禄米,除余下家人口粮,也大多救济亲朋邻居困难者。

    甚至朝廷赏赐的奴婢田产,他说人有否泰,盖亦是常。安可因己之泰,利人之否,取其子女以为仆妾,岂近仁者之心乎?于是全都给她们放免为良,还准备钱帛为盘缠,送她们回乡。」

    这样一个两袖清风的公卿,不置产业,甚至连外甥李逸逢年过节给送的礼物,他也都卖了然后换成粮食柴炭接济穷苦人。

    这样的人,在整个朝堂上都是罕见的。

    可他一直如此。

    李世民感叹道:「张道源年轻时,就以孝行闻名乡里,十四岁父亲去世,居丧期间,悲伤过度,县令都特别将其乡里改名为复礼乡至孝里。

    长大后和友人外出游玩,半夜,友人突然病死客店,为不惊扰主人和住客,强忍悲痛,睡在尸体边到天亮,等大家都醒来,才放声大哭,之后又徒步将友人尸体护送回家。  

    前朝末,官至监察御史,也是以公正严明著称。

    但朕也没想到,他死后,居然只剩下两石粟!」

    朝中也有不少号称清廉的官员,如魏征也比较廉洁,但魏征也没有说把家财散尽的死时就剩下两石粟。

    他可是定州都督啊,只要他愿意,随便张口,百八十万钱轻易就能到手。

    「赠工部尚书,谥曰节!」

    「赐其家帛三百段。

    「为张卿缀朝三日,传朕旨意于著作郎虞世南,请他为张公制作碑文。」

    「令其长子张浩袭范阳郡公爵!」

    「赐东园秘器,班剑二十人,羽葆鼓吹,凶事所须,并命优厚。」

    对张道源,李世民也算是给了极好的身后待遇,备极哀荣,这当然也有几分看他外甥李逸的面子了。

    李逸在政事堂办公时,听到了这个消息。

    也只能是一声叹息,赶紧前去帮忙治丧。

    虽说这是堂舅,不是亲娘舅,可自在河东汾州相逢,俩人关系也是越走越亲,表兄张浩跟著他也有好几年,建功立勋挣得六品官职。

    张道源这几年仕途还是不错的,如今也是年近七十,这般无疾而终其实也不是坏事了。

    甚至还是来洛朝集时去世,还省的张浩兄弟们千里奔丧,扶灵返乡。

    对于这个舅父没留下一点家财这事,李逸也不稀奇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对于张道源来说,或许更爱惜名声,孝、忠、信、义、礼··皇帝赏赐给他犯官家眷为奴,他把人全放免放走,还搭上一笔盘缠。

    自己的俸禄,也都拿出来接济别人,不仅是上门的亲戚、邻居,他还经常主动送粮去给孤寡残疾。

    好名的人很多,魏征好名,马周也好名,但他们都不是那种沽名钓誉之徒。

    李逸到了张道源的住处,这里也是十分简陋,虽说这是洛阳,不是长安张家,可这也居住还是太寒酸了些,根本匹配不上张道源三品大臣的身份。

    朝廷已经派了官吏过来负责丧事,虞世南写墓志碑文,李逸为舅父书写。

    他让卫王府的管事,带人过来帮忙,里里外外各项事,都帮著打理。

    花销更是全包。

    不能太过排场,但也得隆重。

    李逸还特意让人为这位堂舅四下宣扬,宣扬他的孝他的义他的仁,还有他的廉洁。

    几天时间,几乎整个洛阳的人,都知道了范阳郡公张道源是一个多么好的官。

    可惜这位张公在即将调任御史大夫时突然去世了。

    人们更加惋惜和怀念他,这样的大清官,若是执掌御史台,那贪官污吏还能害民吗?

    求仁得仁,李逸这个外甥,送给堂舅的最后一份礼物,就是让他身后名更好些。

    这既是对他的盖棺定论,更是他能留给儿孙们的一笔宝贵遗产。

    张道源的突然去世,打乱了皇帝的安排。

    御史台不能一直没有御史大夫,治书侍御史马周,资历不足又太年轻。光禄卿兼治书侍御史张亮,同样资历不够。

    「杨师道、孙伏伽、魏征,谁更合适?」

    一个是皇帝的姐夫,两个是李逸的师兄。

    李逸觉得论公,魏征应当更适合一些,他本就是个大喷子,谏官、言官,虽说两个体系,但也都干著差不多的活。

    魏征更专业。

    杨师道,是李世民的二手姐夫,桂阳公主前夫赵慈景,战死在蒲坂,杨恭仁杨师道兄弟俩归附长安,李渊就赶紧把杨师道招做了女婿。

    李逸对杨师道的看法,是这是个传统老派的贵族,有教养,也有些才华,喜欢搞宴会,也喜欢吟诗做赋,但水平算是一般。

    吃喝玩乐,拉关系倒是挺厉害,但办事能力不算强,做吏部侍郎,就表现很一般,他不通下情,所任命的官员大多都是庸才,因此受到舆论的讥讽。

    让他这样一个好好先生来当御史大夫,这人肯定失职。

    孙伏伽是隋、唐两朝科举进士,还是大唐第一个状元郎,出身寒微,但一直都从事著司法这块,可谓是相当有经验的,又外放了陕州都督。

    中央和地方的工作经验都有,御史台毕竟也是三法司之一,他来做御史大夫,不论是资历还是经验,都足够。

    不过面对皇帝的时候,魏征比孙伏伽的抗压能力更强。

    「魏征是宰相,御史台事务繁重,得有专人主持,朕看还是调孙伏伽入朝,拜御史大夫吧。

    「」


  (https://www.635book.com/dzs/79138/67005.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