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进宫见三圣
推荐阅读:秦时:仗剑走江湖从捡到晓梦开始 四合院之我开局就报警 从迎娶织女开始修仙 在三体世界点亮超神科技 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吞噬星空之灵魂主宰 斗罗大陆的jojo替身使者 千面之龙 遮天:从平定黑暗纪元开始 斗罗绝世:逆命之瞳
景宁帝欲赏赐姜念,竟为此事踌躇起来。
他对泰顺帝道:“若加官进爵,未免惹人注目;若赏金银财帛,又恐落了俗套,袁易又不缺这些。”忽而捻须一笑,“便让他进宫一见!既见朕,又见他的皇祖母,这般天伦之乐,于他而言,岂非最好的赏赐?”
又对泰顺帝道:“只是,朕若直接传召,未免太过显眼。”
泰顺帝会意,忙接口道:“便由儿臣传召他进宫。”
景宁帝微微颔首。
……
……
这日下午,姜念正在家中书房研读《资治通鉴》。
忽闻任辟疆又一次登门,姜念忙将他迎入正房,得知是泰顺帝传他明日巳时初刻进宫觐见。
姜念将任辟疆送出宅门,随即往隔壁宅院行去。
隔壁是一所二进宅院,此前姜念花高价置办,供贺赟、孟氏、贺忠一家居住,也有姜家下人住在此。
贺赟忙不迭迎出,将姜念让至正房堂屋,又引至书房。
姜念见书案上摊着一册《孙子兵法》,旁边还放着批注的纸条,对贺赟颔首笑道:“你果然用心。”
贺赟拱手道:“大爷嘱咐,不敢不遵。况且这等学问于我也确有裨益。”
原来姜念早先便嘱咐贺赟多读兵书,日后才好成为建功立业的武将。
贺赟亲自沏了热茶奉上,这才恭声问道:“大爷忽然亲临,可是有事吩咐?”
姜念接过茶盏却不就饮,只问道:“前番交代的暖砚盒,可曾制好了?”
姜念自江宁返京后,便命贺赟寻能工巧匠制作改良版的暖砚盒。
贺赟忙道:“三日前我去瞧时,尚未完工。大爷可是急用?若如此,我这便去催问,或许已经制得。”
姜念将泰顺帝召见之事说了,末了道:“明日进宫,我想将这新制暖砚盒呈与圣上过目。你且去匠人处走一遭,若已做好便取来;若还未完工,加钱让他们连夜赶制,务必在明日辰时前送到我处。”
待姜念说完,贺赟霍然起身:“大爷放心,我这就去!”
姜念点了点头,与贺赟一同走出书房,却见孟氏亲手捧着个红漆食盒正在堂屋里候着,身后还跟着个丫鬟捧着热手巾。
见他们出来,孟氏对姜念笑道:“大爷可要用些点心?刚蒸的茯苓糕。”
姜念笑道:“费心了,可否由我带回去品尝?”
孟氏笑道:“自然可以。”
当即,孟氏亲自端着红漆食盒,随姜念去了隔壁,贺赟则骑马快马加鞭去了匠人处。
……
……
姜念回到家中书房,不到半个时辰光景,便见贺赟满头汗进来,额上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显是一路疾奔而来。
虽流着汗,贺赟面上却带着掩不住的喜色,双手捧着一个锦缎包袱,恭恭敬敬递上前来:“大爷,幸不辱命!您要的暖砚盒已经完工了。”
姜念接过包袱,只觉入手沉甸甸的。解开锦缎,显露一个精巧的铜胎珐琅盒子来。这盒子通体以铜为胎,外饰珐琅彩绘,绘的是岁寒三友图样,松竹梅交相辉映,端的是雅致非常。
但见这暖砚盒分作上下两层。上层凹槽恰可嵌入砚台,下层设抽屉式炭槽,侧面开有气孔,既保炭火不熄,又防闷气伤人。炭室底部还加装了一层云母石,既能隔热防火,又不妨碍炭火温热上传。
姜念细细查验,手指抚过每一处接缝,又试了试抽屉开合,但觉顺滑无比,不由点头称赞:“匠人们手艺倒是不错。”
贺赟抹了把汗,笑道:“那些匠人听说是大爷要的,咱们又多给工钱,哪敢怠慢?接连多日赶制不说,连珐琅彩绘都是老师傅亲手描的。”
暖砚盒,可解决冬季墨汁凝冻。
这东西在明朝时就有了,大庆宫廷则普遍使用铜胎珐琅暖砚盒。
不过,姜念此番对大庆的铜胎珐琅暖砚盒进行了两点改良。
大庆目前的铜胎珐琅暖砚盒,都是固定炭仓,需倾倒炭灰,颇为不便。姜念则将下层炭室改为抽屉式,取换炭火甚是便宜。
另外,在炭室底部加装云母石防火层,安全更胜从前。
待贺赟告退后,姜念特地将元春唤至书房。
元春才进门,便被案上那物事吸引了目光:“这是……”
姜念含笑招手:“你来瞧瞧。”
待元春近前,姜念便将这改良暖砚盒的妙处一一道来。先演示抽屉式炭仓如何方便取换,又指着云母石层解释防火之效。
元春听得入神,一双杏眼愈发明亮。待姜念说完,不由真心赞道:“大爷竟还有这般巧思!这抽屉式设计已是妙极,再加上云母石防火……”说着轻轻拉开炭仓,又推回,果然顺滑无比,“明日呈与圣上,定能讨得欢心。”
说完,她心内不禁暗想:“大爷这般才华,若真是龙种,倒也不负皇家血脉!”
……
……
翌日一早,姜念起床,推窗望去,但见彤云密布,鹅毛般的雪片正纷纷扬扬落下,已将庭院铺就一层素毡。
元春见状轻呼:“好大的雪!”
姜念却笑道:“便是天上下刀子,今日也要进宫的。”
用过早膳,装扮停当,姜念便登了马车,车轮碾着雪地,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向城中行去。
沿途雪花纷飞,雪景如画。
来至皇宫,姜念递了牌子,不多时,便见任辟疆踏雪而来,身上落满雪花也顾不得拂去,只匆匆行礼道:“姜大人请随我去昭仁殿。”
姜念诧异:“不是去养心殿么?”
任辟疆压低声音:“圣上去了昭仁殿。”
姜念心头一震。
他可是知道,昭仁殿殿名取自《尚书》“昭仁立政”之意,乃太上皇景宁帝在皇宫里真正的寝宫,虽在乾清宫东侧,却自成格局。因乾清宫太过宏阔,冬日阴冷,夏日闷热,景宁帝便常居于昭仁殿。
当即,姜念随着任辟疆,转过几道宫墙,忽见一座面阔仅三间的精巧小殿。黄琉璃瓦歇山顶,檐下七彩斗拱,汉白玉栏杆上积雪如糖霜。殿门悬着泥金匾额,正是“昭仁殿”三个大字,笔力遒劲,乃景宁帝御笔。
姜念整了整衣冠,随任辟疆踏入殿门。但见殿内陈设清雅:地上铺着五福捧寿纹栽绒毯,正中摆着紫檀嵌玉屏风,两侧书架直抵穹顶,满是线装古籍。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墙挂着的一幅《万寿图》,图上密密麻麻满是臣工贺词。
姜念来不及仔细打量,便又随任辟疆步入内室。
抬眼望去,不由心头一震。但见不大的暖阁之中,太上皇景宁帝端坐正中,身着家常赭黄缎便袍;身边坐着皇太后,一袭绛紫色宫装,鬓边簪一支九凤衔珠步摇;下首则坐着泰顺帝,石青色团龙常服,腰间玉带莹润生光。
三圣齐聚,满室生辉!
好个阵仗!祖父、祖母、父亲竟都在此!
姜念不及细想,忙上前行起了三跪九叩大礼。
“臣御前二等侍卫姜念,叩见太上皇、皇太后,叩见圣上!”
姜念伏地行礼,额头触地有声。
景宁帝捋须微笑:“平身罢。”
待姜念起身,景宁帝将姜念细细打量一番,眼中竟透着一丝慈爱:“昨日朕览了你的诗词,甚慰朕心。今日特召你来,既是朕要见见你,也是让你见见皇太后,权作赏赐。”
姜念闻言,心中暗喜。原以为是泰顺帝要看他的诗词,不想竟是太上皇御览。面上却愈发恭敬:“微臣拙作,竟蒙太上皇青眼,实在惶恐。”
景宁帝随即与姜念细说了一番诗词。
姜念见机,忽道:“臣有一物,本欲今日献与圣上。未料到今日有幸得见三圣,恳请一并笑纳。”
景宁帝好奇:“哦?是何物?”
姜念当即让任辟疆去外头将他带来的双层铜胎珐琅暖砚盒取来。
当着三圣的面,姜念将暖砚盒抽屉轻轻拉开,展示炭仓构造,又指着云母石层解说了一番,末了道:“此乃民间粗制,若由宫里造办处精工细作,当更精巧。”
景宁帝接过细看,连连点头。
连皇太后都好奇地接过细看起来。
泰顺帝却突然沉下了脸,对姜念沉声道:“你身为臣子,当以经世济民为要,怎可钻研这些奇技淫巧?”
殿内霎时寂静。
姜念忙跪下请罪,眼角余光却瞥见泰顺帝嘴角微不可察地抽动。
皇太后不悦,将暖砚盒往案上一搁:“皇帝这话差了。我看这孩子有心,改良此物,太上皇和皇帝都用得上。况且,民生多艰,正需这等实用之物,改良此物,利及天下读书人,岂不比空谈大道强?”
泰顺帝立刻转怒为喜,赔笑道:“母后教训的是。儿臣不过是要他莫要舍本逐末。”目光转向姜念,“你起来罢!”
其实,泰顺帝是故意在二老面前扮严父,他自己心里也认为姜念改良的暖砚盒甚好。
景宁帝似笑非笑地看了泰顺帝一眼,转头对姜念道:“难为你想得周到!这暖砚盒改良得妙,抽屉式设计取炭甚便,云母石也加得好。”
又过了一会儿,泰顺帝起身向景宁帝、皇太后行礼告退:“儿臣还有奏折待批,臣子们也都候着,且先告退了。”又转向姜念,板着脸道:“你且好生伺候太上皇与太后。”说罢转身离去,那石青色龙袍在门边一闪便不见了踪影。
皇太后见皇帝走了,眉眼顿时舒展许多,招手让姜念坐到跟前,细细问起了家常,比如“平日饮食可还习惯”“家里有多少下人伺候”“冬日炭火可够暖和”……
问罢这些,又特意问道:“元春可还顺心?有没有受委屈?”
姜念忙道元春一切都好。
气氛忽有些凝滞。
景宁帝见状,捋须笑道:“朕亦有事,你们且说着话。”说着也起身离去,只留皇太后与姜念二人在暖阁内。
姜念见皇太后有些倦色,便轻声道:“难得今日得见皇太后凤颜,若皇太后不嫌粗鄙,臣说两个乡野小故事给您解解闷可好?”
皇太后闻言,眉眼舒展:“难为你有这份心意,但说无妨。”
姜念清了清嗓,娓娓道来:“话说冬日里有个老婆婆,心肠极善。见院中鸟儿冻得瑟瑟发抖,便日日撒些米粒。后来老婆婆染了风寒,卧病在床,连打水的力气都没了。”
说到此处顿了顿,见皇太后听得入神,才继续道:“谁知那些鸟儿竟日日衔来沾满晨露的树叶,将露水滴进老婆婆床头的碗中。老婆婆饮了这甘露,不几日便痊愈了。”
皇太后听罢,手中佛珠一顿,叹道:“善哉!这鸟儿也知报恩。”
姜念讲的这个小故事,契合皇太后信佛行善的理念,故事简单温馨,结局圆满,暗示皇太后的善行会有好报。
姜念见皇太后果然欢喜,又说了第二个故事:“臣曾做过一梦,梦中臣竟化作一只雪地里迷途的小兔,又冷又怕。”
皇太后听到这里,便不禁噗嗤一笑,道:“这个梦儿倒是有趣,你继续说,我仔细听着。”
姜念笑了笑,继续道:“正绝望时,忽见远处微光闪烁。”他声音渐低,似陷入回忆,“走近才知是一株老树,树洞前挂着红灯笼,里头兔祖母正笑着对我招手。洞中铺着干草,还有热腾腾的茯苓糕。”
说到此处,姜念凝视着皇太后,柔声道:“幸亏梦中有兔祖母,否则臣这只雪地里迷途的小兔,可就无家可归了。而今日臣有幸得见皇太后,便觉得此处像梦中那个树洞一般了。”
这个小故事,则是用童梦比喻皇太后能给他带来的温暖安全,强调家庭团聚的温馨感,容易打动皇太后的心肠。
果然,皇太后听完,怔怔望着姜念,心中忽觉酸楚,暗想:“这孩子流落民间,母亲又早亡,不知吃了多少苦。这哪是什么兔祖母,分明指的是我啊!”
暖阁内一时静极。窗外雪落无声,唯闻熏笼中银炭偶尔爆出的轻响。
皇太后终是稳住心绪,从腕上褪下一串沉香木佛珠,亲自戴在姜念手上:“这珠子随我念了十年佛,今日赠你,佑你平安罢。”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80048/6764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