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大唐协律郎 > 第266章 渤海高三十五

第266章 渤海高三十五


高适的大名,张岱自是如雷贯耳,听其介绍自己的身份的时候他还挺惊喜,可是很快便被那一句“抬头望见北斗星”搞不会了。

    “这、高三十五过誉了,你既与王大等人是相知良友,我也喜于结识时流俊彦。前事安排不周,累你也遭系州府多时,实在是抱歉。”

    他也不清楚眼下高适是个怎样的人生状态,为免与自己脑海中一些记忆混淆,他也没有多说什么,只如初见一般对其笑语说道。

    “六郎当真儒雅端庄,翩翩公子、风采如神。某幸能与事,更有幸结识六郎,何谓连累!”

    高适又连忙欠身说道,态度热情的让张岱都有些受不了。

    王昌龄等人也察觉到高适似乎太过殷勤了,哪怕心内对张岱再怎么仰慕,但毕竟只是初见,态度过于热情也未必就会留下什么好印象。

    “某等前与六郎分别,便游历于梁宋之间,因多有窥问乡人家中圈厩的举动,遭到乡人戒备怀疑。幸与高三十五相逢宋州,得其为向导走访介绍,乡人们才放下戒备,愿受助济。”

    讲到这里的时候,王昌龄等人也是一脸的自豪:“梁宋之间牛疫渐兴,幸在施药及时,保全耕牛数千头,来日疫情转缓,便是几千家的生计!”

    旁边也有同年感叹道:“今年冬集铨选,若能选中得仕梁宋之间,来年亲自督导乡人耕作,则更美哉!”

    凡人皆有道德感与事业心,如果说之前的河南于这些人而言也是无甚特殊的天下一隅,或因闻灾情而心生怜悯,但在入境游历一番、又实实在在帮助到乡人之后,这片地方对他们而言就有了非凡的意义。

    “朝廷遣裴使君前来河南整肃人事、黜陟官吏,举贤黜庸。某等于此境内奔走游历,人事乡情多有见闻,来日归都将此进于严座主,必也能得优先拔擢!”

    张岱也笑语说道,宋州那里他倒是没有亲自去过,但此番所行经的州县,可以说在人事方面都不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各有各的缺点。

    汴州这里问题无疑是最大的,刺史源复任性妄为、所做多不能切时弊,以致州事糜烂。而其下属群徒则趁刺史志大才疏、懒察细务而大肆的欺上瞒下、中饱私囊,使得汴州百姓苦受天灾人祸的双重伤害。

    如今裴伷先在州彻查,发恶追赃,汴州官场也是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必然要来一场大换血。

    至于其他州县,同样也问题不小。曹州刺史李道邃属于躺平式的官员,在州内也全无作为,虽然曹州本身府库空竭,不如其他州县好歹还有一定的征聚条件,但李道邃救灾不积极也加剧了灾情的蔓延。

    魏州的宇文融那就太积极了,重开王莽河的计划属于把人往死里救。

    哪怕风调雨顺的大丰之年,这样浩大艰巨的工程都不好弄,他要在府库空竭、人尽疲敝的灾情背景下搞这个,那是绝无成功的可能。

    即便不考虑今年还要继续的灾疫,单单下半年王君还要在河西拉一坨大的,朝廷也不可能支持宇文融进行如此庞大计划。

    眼下张岱也只希望汴州这里的人事打击能让宇文融收敛些,基于现实缩小一下这工役计划,改善一下境内和周边的排涝泄洪条件就好了。

    想到这一点,他也不由得暗叹一声。他相较时流也不过是多了几分先见之明罢了,结果一天天的用心思简直比宰相还操心,甚至偶尔还得帮皇帝协调一下家庭关系。

    眼下朝廷还未明确划分十五道监察区,否则高低得感叹一句,大唐这三府十五道,都在我张六郎肩上扛着啊,大明小阁老都没我肩上担子重!

    高适在一旁听着众人讨论这个话题,眼神中充满了羡慕和向往。

    如今的他一名不文、白身一个,甚至因为灾情的影响,家中土地都歉收、难以果腹,听到这些年龄与自己仿佛、甚至还更小的人已经开始探讨铨选出仕、临民宣政的话题,心里越发的不是滋味。

    张岱见高适在一旁颇受冷落,于是便笑语问他道:“高三十五如今在州所治何事?此番出游像是扰事不轻吧,若有疾困,直言即可。”

    高适听到这话后,鼻头顿时一酸,连忙又站起身来说道:“某今寄居梁宋、耕樵谋生而已。某乡本洛阳,旧者西游长安,不意先父客死广陵,为了迁归先茔,不得已典宅为资,除服之后桑梓已无,不得已投奔他乡……”

    张岱随口一问,不想却问出这样一个苦难身世,自是免不了有些不好意思,于是便又说道:“人生在世祸福难测,一时的顺逆起伏不足定论长久。但使坚韧不拔、奋勇向上,终会否极泰来、天人相助!”

    高适自然不知张岱说的正是他日后的真实际遇,还道张岱只是在单纯的安慰他,于是又连忙垂首道:“多谢六郎激励,某一定奉此为铭、自强不息!”

    张岱瞧着低眉顺眼的高适,心里则思索起来。他听到高适自言本是洛阳人士,为了迁葬亡父典卖家宅,不得已才流落梁宋之间。既然遇上了,他到也想帮助对方一把。

    于是在稍作沉吟后,他便又笑语道:“某等同年不久后便将归都,高三十五于此既无要事操持,可愿一同归都?我家宅园虽然不阔,但也能容二三士暂作栖身。”

    “这、六郎所言当真……多谢、多谢六郎!此故所愿,不敢请耳,今得收留,铭记不忘!”

    高适听到这话后,顿时也是面露喜色,甚至便要入前作拜。

    洛阳是他生长成人的家乡,而且公卿云集、机会也多,如果不是之前连生存都成了问题,他也不愿背井离乡、寄居梁宋,如今得到张岱的资助收留,他自然是乐意至极。

    张岱微笑着扶起高适,他倒不奢望能够就此将之招揽到自己的麾下来,毕竟眼下的他仍是无权无势,而高适这个人在盛唐众多有名气的诗人当中也属于比较世故和事业心强的一波,未必乐得委身自己这个纨绔门下帮闲度日。

    但除了招揽之外,人还有很多的相处方式,他也乐得在这诗人年轻困苦时期给予一定的帮扶,来年其人回忆起这段岁月来,写首诗歌来遥寄自己,想想也是美滋滋。

    州府这里一副人事乱糟糟的情景,既然王昌龄等人被放出来了,张岱也就不再留在这里添乱,于是便引着众人一起离开州府。

    他们一行人走到州府门前时,正遇到另一队人马向此而来、于府前下马。

    其中为首一个张岱瞧着有些眼熟,略加思索后便想起来此人乃是宇文融的一个下属,就是之前在洛阳去宇文融家做客时,给宇文融牵马的那一名监察里行,名字叫做高琛。

    “下官高琛,见过张公子。”

    高琛见到张岱从州府内走出来,便也连忙入前作揖见礼。

    张岱停下来望着他笑语问道:“宇文使君遣你入此?有何交代?”

    “前源使君家奴入州告事,宇文使君知事后不免痛心疾首,不意汴州州事如此混乱。今遣下官至此,也并非应源使君所邀,而是以河南宣抚使告裴使君事宜秉公处理。”

    高琛乃是宇文融心腹,对于一些事情也了解颇深,并没有因为张岱一介白身而小觑他,反而认认真真的解释一番。

    张岱听到这话后,便知道宇文融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源复了。倒也不是其人过于势利现实,而是这事本身就很难办。

    宇文融的消息渠道显然不止源复一处,而今裴伷先所查出来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一旦宇文融再想强行保全,只怕就连自己都会大受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切割,也是有利于保存实力的。

    更何况日前宇文融就因张岱的提议而大为心动,所以他此际派遣高琛到汴州来也不是为的保全源复,而是为的和裴伷先交流沟通一下对于汴州人事后续的处理方案。

    张岱只负责点炮,倒不负责善后,不该自己过问的事情过问太多难免会遭人厌烦。所以在了解到宇文融的态度后,他便摆手示意高琛入府去,自己则和同年们继续往外走。

    “堂兄……”

    两方人交错行过时,张岱身后突然响起一个问候声,他转头向后望去,见到竟然是高适在向高琛作揖见礼。

    高琛在见到高适后也是愣了一愣,旋即眼神中闪过一丝厌恶,没有多说什么、甚至没有回应便径直行过,可当他走出几步后又回头看了眼站在张岱身后的高适,才又开口唤道:“三十五郎,你过来一下。”

    两人向门厅内避了一避,高琛才向高适问道:“你怎与张宗之同行?”

    “我本客居宋州,张六郎同年王昌龄等入州结识,同行至此。张六郎邀我归都去,可以暂住其家。”

    高适连忙垂首说道。

    “张宗之虽然也是张燕公门下孽孙,但却时名甚壮。你为其所纳,也是你的运气,日后安心附从他门下,要比再打着祖父名头去滋扰故旧更好的多,去罢!”

    高琛听到高适与张岱并没有太过深厚的情谊关系,顿时便也意兴阑珊,旋即摆手说道。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80118/67566.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