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北府江山 > 第378章 诏

第378章 诏


“拓跋珪死了?”刘道规收到消息后,不可置信。

    拓跋珪一代枭雄,竟然被亲生儿子拓跋绍杀了,不过拓跋珪的私生活也不怎么检点,拓跋绍是他跟姨母所生,天生残暴。

    胡人的内斗比晋室更凶残更直接。

    从刘渊、石勒到石虎、慕容家无不如此。

    这时代,有时候比的不是谁兵强马壮,而是看谁的继承人靠谱。

    慕容垂英雄一世,所向披靡,却生了慕容宝、慕容麟几个活宝,生生将如日中天的后燕折腾没了。

    拓跋珪今年才三十八,年富力强,没想到以这么滑稽的方式落幕了。

    孟干之道:“拓跋绍弑其父,叔孙俊,拓跋磨浑、安同等拥立拓跋嗣,杀入平城,斩拓跋绍及其母,登基继位。”

    “魏国竟然没有分裂。”刘道规暗暗可惜。

    “拓跋绍素来残暴,本就不得人心,又无军功及部曲,杀父继位,为天地所不容。”

    冒顿杀父继位,是因为他手中掌握兵权,拓跋绍年仅十五,既无党羽亦无威信,弑父这种事在胡人眼中也是大逆不道之事。

    魏国改制弄了这么多年,拓跋鲜卑汉化程度较高,当然接受不了拓跋绍。

    这场叛乱持续的时间太短了,几乎对天下大势没什么影响。

    不过拓跋珪死了,以后来自北面的压力大减,刘道规的也能将心思放在南面。

    没过几日,魏国竟然还派使臣来递交国书。

    “拓跋氏世受华夏重恩,先祖曾与刘司空一同抵御羯胡,今后两家亦当化干戈为玉帛,结好如初。”

    使者恭恭敬敬,跟拓跋珪时代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刘道规心中不禁对拓跋嗣高看一眼,魏国现在的问题不是南面,而是内部,他竟能放低姿态,来结好自己这个骠骑将军。

    封恺道:“你们还占着洛阳,如何结好如初?洛阳乃华夏故都,历代帝王陵寝所在,非同小可。”

    洛阳不解决,和谈无从谈起。

    这使者也是有备而来,“我主愿以洛阳交换平原郡与黎阳城,自此以黄河为界,井水不犯河水。”

    洛阳对魏国而言,如同鸡肋。

    东西南三面险要都被刘道规占据,反而成了魏国的拖累,需要部署大量兵力,粮草全靠后方供应。

    兵力一多,粮草供应也要增多。

    平原郡位于黄河下游的南岸,是进出冀州的重要渡口,魏国拿下它,冀州便可不惧东南面青州的威胁。

    总体上,两边都没吃亏,刘道规兵不血刃收复洛阳故都,在面子上占了一些便宜。

    这年头地广人稀,重要的是人,而不是土地。

    青州刚刚拿下,还没怎么治理。

    刘道规踱了几步,“平原可以换,黎阳不可。”

    “就按将军所言,我主诚心结好。”使者比刘道规还急。

    拓跋嗣刚刚继位,国中的叛乱还未平息,宿敌柔然南下,可谓内忧外患,稳住南面,便可集中精力解决内部。

    不过刘道规也好不到哪去,谯蜀和姚秦虎视眈眈,妖贼围攻建康,士卒正在休整,粮草不济,短期内无力北伐。

    两边结好,对彼此都有好处。

    使者走后,封恺道:“魏国新主颇为不凡。”

    刘道规然其言:“拓跋珪生了个好儿子。”

    从他以洛阳换平原郡,就能看出其魄力和眼光。

    拓跋嗣比拓跋珪讲信用多了,连小平津和孟津一并交割。

    洛阳城的宫阙城墙,没有毁坏一处,自此洛阳、弘农、荥阳、南阳连成一片。

    中原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缘板块,以后也不用担心魏军来犯。

    刘道规也遵守承诺,将平原让给他们,不过平原郡的百姓大部分不愿归附魏国,迁徙至济南郡。

    还上了一道奏表,请朝廷迁回故都洛阳。

    收复了司马家的祖坟,该炫耀还是炫耀。

    东面战事逐渐趋于稳定,妖贼从丹阳郡转道进攻京口,被刘怀肃击退,京口稳住了,三吴八郡基本也稳住了。

    刘裕推行土断,也间接加强了三吴八郡的防御力。

    妖贼起兵以来,三吴之地,没有一处响应,足见人心向北。

    这个时候请功,理所当然。

    很快,朝廷就下了诏令,封刘道规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使持节。

    刘裕以抵挡妖贼保全建康之功,获封大将军,录尚书事,中书监,假黄钺。

    “既有大将军,何必再升太尉?既有太尉,何必大将军?”封恺看完诏令后,神色一动。

    的确,按汉制,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实际上是全国军事统帅。

    但太尉为三公之首,亦掌全国军政,地位还在大将军之上。

    刘裕是兄,刘道规是弟,不该这么封。

    一般是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尉录尚书事……

    而且刘道规外镇,都督中外诸军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总之,这两道任命中有太多的古怪之处。

    刘道规倒是不介意,但手下将吏不会这么想。

    两人实际上形成了两个山头,各自有各自利益。

    垣苗道:“此朝廷离间之计也。”

    封恺道:“如今须弄清楚,这道诏令是出自皇帝之手,还是大将军之手。”

    司马家的人一直不安分,皇帝司马德宗身边还有司马德文和司马尚之,手上实权不小。

    何无忌死的莫名其妙,很可能就是司马家暗中所为。

    此外,刘道规不得不考虑兄长刘裕的心思。

    虽然之前有过承诺,但自古接掌权柄没那么容易,汉武帝和太子刘据就闹的刀兵相向,更别说是兄弟。

    人人都会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考虑,刘裕的身体不好,但他的几个儿子都已长成。

    人性都是复杂的,兄弟之情是真,但父子之情更紧密,在权柄面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所以这道诏令有可能是朝廷的离间计,但也有可能是兄长刘裕的一次试探。

    “送还诏令,就说我才德不足,难以胜任。”刘道规以退为进。

    只要西府和北府兵权在,其他的都是虚名而已。

    “将军英明!”

    众人纷纷拱手。

    石头城。

    妖贼进攻京口失利,士气受挫,劫掠诸郡,却并无所得。

    大军陆陆续续返回丹阳,各路晋军陆陆续续来援,反攻的机会已经到来。

    不过今日中军大帐中讨论的并不是妖贼,而是朝廷的诏令。

    “骠骑将军快船东下,退回诏令,固辞不受。”散骑侍郎傅亮恭恭敬敬。

    前不久,傅亮入值中书省,掌管诏命发放。

    这道诏令出自司马德文与司马尚之之手,刘裕人不在建康,忙于战事,所以并没有干涉,任其送达襄阳。

    “阿规不受,我亦不受,发回中书省,重新审定封赏。”

    “明公执掌中书,骠骑将军镇外,互为表里,此天下安定之根基也,朝廷这道诏令,居心叵测,搬弄是非,不可掉以轻心。”

    咨议参军徐羡之出自彭城徐氏,与刘裕是布衣之交。

    既然是彭城出身,自然会维护北府的利益,别人不敢说,他却没什么忌讳。

    刘裕笑道:“这段时日忙于抵御妖贼,是我疏忽了,干木不必多虑,我兄弟之间,岂会为外人挑唆?”

    谢裕却道:“明公与骠骑将军固然手足情深,然则其麾下却并非如此,晋室十分,七分在骠骑将军手中,难保其麾下将佐不会生出非分之想。”

    徐羡之眉头一皱,“谢司马何意?”

    谢裕拱手,“在下别无他意,仅有一片赤忱,明公恕罪。”

    刘裕揉了揉额头,“眼下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妖贼肆掠京畿之地,谯蜀姚秦虎视眈眈,诸将听令,明日聚集步骑,再起两万青壮,大张旗鼓,若贼往西走,不必追击,若往东走,倾力一战!孙处听令,领三千部众,泛海而下,攻打番禺!”

    “领命!”

    众将纷纷拱手。

    其中一人两鬓斑白,正是刚刚授封的振武将军孙处,会稽永兴人,擅长水军,追随刘裕参与过蒜山之战,收复建康,年纪虽大,却骁勇善战,有先登之功。

    不过徐羡之和谢裕却互相对望了一眼,又飞快的挪开。

    翌日天色一亮,便战鼓轰鸣。

    三万“大军”呐喊声震天,三千精骑一左一右,逼向丹阳。

    起兵之后,一杆偌大的“刘”字大纛挺立在天地之间,迎着初秋的风烈烈作响。

    纛下甲士每向前一步,便盔甲铿锵,仿佛天崩地裂一般。

    东西两面烟尘滚滚,人影绰绰,似有千军万马。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动则已,一动便石破天惊。

    妖贼立即分出一支人马拒守张侯桥,沈田子率一百虎班甲骑正面冲锋。

    妖贼转战江南,连骑兵都见的少,更别说这种重骑兵,沈田子一马当先,刺死妖贼大将范龙驹,孟龙符紧随其后,率精骑杀入阵中。

    万余妖贼一击即溃。

    不过这时妖贼大军也在朝西退走,江面上,妖贼战舰遮天蔽日,沈田子还未靠近,舰上矢石如雨。

    岸上的妖贼精锐摆开阵势,长槊如林。

    “车骑将军有令,不得追击!”

    传令兵飞奔而来。

    诸军立止,默默的望着妖贼退到船上。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80120/67452.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