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红楼兵圣 > 第302章 没有位置的王信

第302章 没有位置的王信


王信终于见到张吉甫时,已经是回京的第五天。

    不过并没有引起人额外的想法,反而许多知情人感到羡慕。今日之张吉甫的地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多少人在后头排队等着呢。

    与别的大员不同。

    不少外地入朝的大官,在京城里并没有以自己的名义买房。

    如内阁大臣刘儒,在京城没有片瓦之地,至今住在“朋友”借的宅子居住,并且以此留下美名,甚至地方还有野史夸赞。

    这些都是生意。

    承袭大明的大周还算是好的,起码还要点脸,做也是偷偷的做。

    而原时空的大清,已经到了不要脸的给自己找个有名的祖宗,连自己的祖宗都不要了,但凡有点出息的人大多会这么干。

    所以很早以前的名人,大多在大清朝里莫名其妙多了许多的子弟记载,以前的朝代并没有这种大量现象,唯独大清朝仿佛凭空出现似的。

    什么祖上岳飞,范仲淹等等。

    编族谱是专业的。

    那么刘儒在京城借助朋友的屋子住,身为堂堂内阁阁老,却连自己的房子也没有,正是清流的做派,是个大好官啊!

    反观张吉甫。

    入京才两三年,张府的占地越来越大,修建的越来越别致。

    说明是个大大的贪官。

    王信走入张府,比起上回所见,入眼之处更添了几分精致,多了不少的物件,看上去平平无奇,以张吉甫的眼光,谁知道又是什么古玩,只怕许多价值千金。

    “看出了什么?”

    张吉甫在书桌放下手里的册子,饶有兴致的打量王信。

    “看不懂。”

    王信老实说道:“末将对书画古玩之类没有了解。”

    “哈哈。”

    张吉甫忍不住笑出声,最后指了指王信,感慨道:“这些年你一直没怎么办,属实难得。”

    从都司到参将,而且独领一路,如此大权在握,张吉甫看到的依然是当初的王信,哪怕是自傲的他,也忍不住心生佩服了。

    怎么说呢。

    王信认为这并不是自己比谁要清高。

    而是经历过的环境导致的。

    早年的时候,生活在农村,农村才是人口最多的地方,那时候资源少,人们穷,为了生存,需要去做许多的事情,去争去抢。

    后来物资丰富了。

    人们可以躺平,轻轻松松过上以往人们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难怪佛家故事里往往是富家子弟落魄后,然后开悟云云。

    终归还是环境影响人。

    如张吉甫所追求的,或者别人追求的,王信虽然也比较在意,但是没有人们那种迫切。

    就像小时候,大人们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人们都能斗得你死我活。

    并不是他们小气。

    而是必须要争。

    所以王信不愿意去争,也就是目前很多人当做比性命还要重要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

    如天地君亲师,在王信眼里就是个屁,而在很多人眼里却是天。

    当然,如此大逆不道的话,王信不会说出来,只能装傻笑道:“末将是个粗人,武夫而已,不懂这些高雅之趣。”

    张吉甫收起了笑容,深深的看了眼王信。

    过了片刻,张吉甫问道:“你这趟回京有什么事?”

    “还是胡人,三年平胡,末将认为到了主动出击的时候了。”王信脸色变得认真。

    张吉甫没有意外。

    早就猜到了王信回京的目的,这些日子不见他,一则是有别的事,二则也做了些了解和准备,因此轻描淡写的问道:“你想怎么办?”

    “大同三路齐发,抄了欧彦虎的后路,让他自绝于生胡。”

    王信接着详细解释。

    欧彦虎征服生胡诸部,必然会有很多生胡部落不满,只不过打不赢他,反抗势力一一被他打败,现在就是要趁着生胡还未彻底被他平定的机会抄了他的后路。

    王信毫不犹豫的自信道:“既能削弱他的势力和潜力,又能变相支持生胡,使他首尾不能兼顾。”

    张吉甫明白了王信的想法。

    想法没错,可是风险太大,张吉甫迟疑道:“万一打败了怎么办?”

    “末将保证,就算无法打败欧彦虎,也能带着军队顺利回来。”王信打包票。

    生胡的确能增加欧彦虎的实力,但是装备和武器不能发生变化,生胡比熟胡还要贫瘠,熟胡还能靠着边关走私贸易,获得不少盔甲之类的,那么生胡就是彻彻底底的轻骑兵。

    他们使用的弓也是轻弓。

    以鸟铳和佛郎机炮为主,车营为辅的民兵,加上四千精锐战兵,只要准备充足,王信不敢说打败欧彦虎,毕竟欧彦虎有腿,不比自己跑得慢,但是遇到挫折,王信有信心带回来。

    张吉甫摇了摇头。

    “担心的不是你,而是另外两路。”

    这下子王信不知道如何开口了。

    心里头有些复杂,没想到张吉甫如此相信自己,有种感动的感觉啊,毕竟眼前的人是大周事实上的掌舵人,多少人想要给他当门下走狗都没机会。

    话还是要说的。

    王信依然选择了实话实说,“此次出征的目的,只要逼回了欧彦虎,咱们大周就胜了,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是值得的。”

    既然选择了从军,王信以史为鉴,了解过很多战事,加上自己对戚继光兵法的了解,还有许多局势的变化等等。

    历经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任有什么事情,哪怕不专业,但也能说个二三四五出来。

    这是很恐怖的才能。

    在后世一毛不值,而在信息闭塞,流通效率极慢的古代却是万金难求。

    单说几款后世流行的战争游戏。

    多玩几遍下来,对战争的理解都不是古代常人能跟得上的思维。

    犹如明末的毛文龙。

    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又打下沈辽,鲸吞整个辽左地区。

    大明朝廷忙着推卸责任,争抢权力,最后一个普通武将毛文龙,带着两百人出海,却获得了令人震惊的战果,压迫后金无奈收缩了防线。

    这就是战略主动权。

    只要周军抄了欧彦虎的后路,逼迫欧彦虎回归,周军就算一功未建的退回大同,那么没有获得战利品,或者消化完战利品的欧彦虎就失败了。

    犹如德国。

    哪怕给德国半年的时间去消化胜利果实,那么结果可能就大为改变了。

    简而言之。

    不能给欧彦虎消化战果的时间,那么反而能撑死他。

    那几年后金收缩防线,大明朝廷把力量投入到辽西,说是稳定了时局,只不过是文官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其实是给了后金消化辽左的时间。

    当时就应该大力支持毛文龙,也就是东江镇。

    可惜东江镇获得的资源太少,毛文龙的后台太弱了,所以无力支援辽左义民,任由后金消化了巨大的胜利果实。

    万变不离其宗。

    许多事物的道理是共通的。

    张吉甫是个聪明人,对军事也不是全然无知,东南抗倭需要的粮草,皆由张吉甫主持,所以很快理解了王信的想法。

    难怪王信敢提出三路大军出征。

    张吉甫恍然大悟,又一次看了王信一眼,评价道:“没看出来,你竟然如此无耻。”

    往狠一点说。

    王信的做法与冯庸,或者东平郡王有什么区别?

    都把不是自己的人调出去,让敌人给消灭掉了。如果同意王信的策略,张吉甫觉得自己要担心的是永兴军。

    天成军的胡立勇是个老滑头,在冯胖子手里好好活了这么多年,此人保命的本事不用怀疑,多半能全须全尾的回来。

    永兴军虽然是冯胖子多年的心血,但是张文锦能带好吗?

    “前套地区的胡患已经大部分解决,末将敢担保,至少二十年内不会有大问题,此次只要逼的欧彦虎回头,那么身处南北夹击,又失去大板升的老巢,末将同样敢担保,不出两年,欧彦虎的人马就会分崩离析。”

    剩下的话王信没有说出来,张吉甫肯定猜得到。

    那就是哪怕以永兴军为代价也是值得的。

    军人是用来打仗的。

    无论是精兵还是民兵都有他的价值。

    王信一脸坚定,“属下一路才万余人马,只怕不足以逼回欧彦虎部,而且大同西军也是承担了风险的,以对大同西军的仇恨,恐怕欧彦虎听到大同西军的消息后,更有可能带着大军先来消灭大同西军。”

    张吉甫点了点头。

    这也是他没有否决王信的原因,因为与冯庸他们又不同,王信也是承担了风险的,不比友军小。

    那么各自的结局谁也不要抱怨谁。

    “你认为拆分东军如何?”张吉甫问了个无关的问题。

    “东军可以拆分。”

    王信毫不犹豫说道:“东军的精锐有一半是朱提督带出来的,但还有一半是从其余三军调来的,虽然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但以阁老的手段拉拢过来并不难。”

    张吉甫想要掌握兵权并不是秘密,从他刚入京就在做。

    只是这些年来理想不大。

    大家都是太上皇的人,谁也别想用太上皇的名头来压人,哪怕张吉甫是内定的首辅,终归只是首辅。

    张吉甫露出了意外之色。

    王信知道张吉甫意外什么,认真解释道:“我虽然姓王,外头人都说我是四大家的人,实际上我并不是,而且和族长王子腾犹如仇人,虽然我并不知道为何王子腾如此仇视我。”

    张吉甫盯着王信。

    有些时候,必须要表态。

    自己此次入京,王信知道有些事情要表明态度,否则不可能从张吉甫手里获得更多的支持。

    王信没有掖着藏着,知道张吉甫在乎的是什么,直言说道。

    “相比较宁国府,荣国府,又或者王子腾等,我一个小小的参将,只怕分量不如这些开国功勋的名头,皇上那边更需要这些人的支持。”

    王信说的是事实。

    四王八公是开国功勋,许多事情的利益是一致的。

    比如北静郡王水溶。

    一个因为战败而失去藩地的郡王,却能在京城保持超然身份多年,比绝大多数的宗室子弟都要强。

    因为什么?

    总不是别的三王抬举。

    有了三王支持,所以北静郡王的门楣依然得以保存。

    虽然是极其松散的联盟,甚至内部矛盾重重,但如果这个政治联盟支持谁,同样会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声势,也是皇帝目前最在意的,和最能拉拢到手的政治势力。

    周道丰当朝数十年,满朝之上有多少不是周道丰的门生故旧?

    现在换上了周道丰的门生。

    所以满朝的文武,没有几个人是皇帝可以拉拢过去的,特别是前两年太上皇又大肆打压了一批人之后。

    能在太上皇的眼皮子底下有实力发出自己声音的,数来数去也就宗室和开国功勋势力。

    宗室在意大周,不愿意再换新君。

    开国功勋待价而沽。

    要不然皇帝无端端的把贾元春封为贵妃,还晋封凤藻宫尚书,也就是让元春掌握后宫大权,这是皇帝主动开出的筹码。

    只要开国功勋支持他,贾元春下一步就是从实际上的皇后,获得名义上的皇后,实至名归。

    可惜皇帝高看了贾政在贾府的权利,贾政虽然居住在荣禧堂,明面上荣国府的当家人,实际上贾赦一直不服气,荣国府一直分裂。

    也是四大家的写照,多年积蓄的矛盾内斗严重。

    再往大了看。

    何尝不是整个大周的矛盾。

    积弊日深。

    还有皇帝也低估了开国功勋的胃口。

    他们更需要的是实权。

    内外矛盾重重,这就是大周啊。

    贾政满足不了皇帝的需求,皇帝需要的是整个开国功勋,至少贾政要给皇帝带去一整个四大家的势力,而不是只荣国府二房。

    皇帝给出他自认为最大的筹码,得到的却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他焉能不恨。

    不过贾政的态度还是没问题的。

    只是能力有限,认清现实后,皇帝也很无奈,谁让他当初看错了人呢。

    也不对。

    当时林如海死了。

    在此之前,贾政本就是听林如海的,包括搜罗人才,也是林如海为主,经过他检查过的人才,很快就会得到重用,贾政身边也不缺人,但大多没有得到重用。

    现在林如海没有死,但是林如海又被张吉甫限制死了,不允许林如海归京,把林如海看得死死的。

    事情千头万绪。

    王信知道自己在皇帝那边没有位置,也不会被允许。

    自己仍然是京营,又是实际带兵的武将。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见招拆招。

    总之打胜仗不会有错。

    带出一支又一支的精兵,自己就立于不败之地。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80178/6753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