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拳拳之心,不可挫伤
推荐阅读:高考后,人生开始随心所欲 战锤之黑皇帝 我的随身老爷爷每周刷新 限制级死神 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斗罗绝世:从日月开始登顶至高 浑元仙宗 勇者可以不活,但不能没活 仙子还我飞剑 潜修十五年,开局一品绝巅!
两旬时间,在关中士民或犹疑、或观望、或鼎力支持的议论与种种准备中飞逝。
而即使朝廷已经于告示声明,朝廷将承担运粮损耗,这两旬里,长安粮市依旧火爆异常。
不仅京畿周围的豪强大家交易频繁,更有许多来自扶风、安定、北地乃至陇右的马车、驴车、漕船,载着粮食涌入长安。
这完全出乎了朝廷意料。
一番调查过后才知晓,这些四面八方涌入长安贩粮之人,之所以此时将粮食运至长安贩卖,乃是有三个目的。
其一,自是将粮食售予那些家中缺粮却想购买大额国债之家。
其二,竟是听闻冯翊或有大蝗,却又不敢在大蝗发生后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便赶在蝗灾发生前,把粮食运到长安卖上一卖。
其三,则是用粮食从朝廷东西两官市换些盐、铁、京锦、蜀锦、长安纸回家,也算是支持朝廷了。
而抱着如此念头之人,竟不在少数,债券还未发售,朝廷竟已经用京锦、长安纸、巴盐、生铁等物,换回了五万余石粮食。
如此情形,着实再次出乎了一众府僚重臣的意料。
而自四面八方涌至长安购买粮食之人,一部分来自左冯翊,乃是担忧蝗祸大发而断了粮与种,到时候粮价大涨,购粮无路。
另一部分则是欲购买国债之人,这个群体,大部分人家里都有余粮,但仍担心蝗祸爆发会使得粮价大涨,所以趁着现在蝗祸未起,粮市繁荣,朝廷平抑粮价的时机,用家里的经济作物换些便宜的粮。
现在一匹布能换五石粮,一旦蝗祸大起,粮价大涨,百匹布都未必能换回一石。
非只如此,民间不知怎的还传出了一种说法,到时候认购国债,谁能当场把粮食交割给朝廷,朝廷便会优先处置,换予债券。
如此一来,渭水两岸与连通城内的漕渠码头,被各地汇聚而来的粮船挤得水泄不通。
长安城北三门,城西三门,等待入城的运粮车队,更是排成了一条条长龙,蜿蜒不知几里。
一时人吼马嘶,车轮滚动,尘土飞扬,场面喧嚣恍若大军集结,堪比攻城盛况。
为了维持秩序,住在长安附近的几千鹰扬府兵全部出动,轮番至长安十二门及东西两市持戟护卫,其中闹出多少纠纷不提。
四月十五。
认购国债的日子终于到了。
天未大亮,长安东西南北四座正门内侧,大司农下属国债曹属吏便已设好桌案,备好笔墨、籍簿诸物。
费祎、胡济、李福、陈震等府僚重臣亲自于四门把关,负责控制、审核、乃至亲手分发盖有天子玉玺、兼天子亲笔画押的债券。
晨钟敲响,城门洞开,早已等候在外的人群如决堤之水般涌入,现场负责国债的府僚大吏,虽已在城头见到外头人潮汹涌,却还是被如此景象震得愣住。
门洞下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有人手中高举象征自家粮食的凭证木契,有人则直接指着身后那装满粮食、吱呀作响的大车,所有人都铆足劲挤到前排。
“让一让!让一让!”
“费长史,我们见过的!我乃杜陵杜氏嫡脉长子杜象,家中有田三十顷,认购两张五千石券!”
“我乃杜陵杜氏五房长子杜守,家中有田十五顷,认购五千石一张,千石一张!”
“胡主簿,我乃扶风马家子…认两张千石!”
“后面的别挤!踩到人了!”
太阳尚未升起,自报家门声、催促争执声,及人相践踏推搡等种种喧嚣便已将长安彻底唤醒。
负责登记资料的国债曹属吏一个个笔走龙蛇,嘶哑着喉咙,反复核对认购者身份、户籍、田产资料,以及各家认购数额。
费祎、胡济等府僚接过资料,详加审核,最后亲自向认购者分发天子亲笔画押覆印的债券,木椟中的债券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减少。
由于许多认购者携粮而来,负责搬运、核对粮食入库的仓曹吏员同样忙得不可开交,脚不沾地,算盘打得噼啪作响,一袋袋粮食被运往四门附近的邸阁。
场面之火爆,远超相府预料。
费祎自夷陵带回来的债券,一千石面额准备了二百张,五千石面额准备了一百张,总计七十万石额度。
相府幕僚如杨仪、李福等人,起初都觉得费祎带七十万石的债券回长安着实太过夸张,就连费祎本人也以为,能在关中募集二十万石粮食便已是邀天之幸。
然而,现实给了所有府僚重臣一个巨大的惊喜,甚至说惊吓。
债券开售的第一日午时,仅仅半日,十万石额度便被抢购一空!设在四门的登记点便相继挂出了『今日额度已满』的木牌。
购得之人欢天喜地,弹冠相庆。
未能购得者,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围着吏员苦苦哀求,直至虎贲郎与府兵上前再三劝解,围在城门的人群才恋恋不舍地散去,并打定主意明日定要来得更早。
相府特意放出公告,一日只放十万石额度,其一自然是有能力负责此国债事的人手不足,其二则是为了延续长安的繁荣景象。
数千上万外地人涌入长安,吃喝拉撒睡都须钱粮,毫无疑问会促进长安各种消费的增长,给周遭许多百姓提供了赚取钱粮的机会。
十万石债券被抢售一空的消息很快传回了相府。
丞相手中簿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杜、韦、金、吉等京兆大族家中各脉的丁口、田亩数量,光是京兆杜氏一族,便以各脉长子的名义购入了三万余石。
除几家大族外,诸多中小豪强或认两千,或认六千,或认一万,几乎没有只购千石的。
“这…关中物力竟雄厚至此?”盯着簿册抚须半晌,丞相终于忍不住喃喃自语。
第二日。
情形更为火爆。
且出现了新的问题。
由于购买者太过踊跃,而每日额度有限,很快就出现了类似后世黄牛的现象。
一些市井游侠儿,或者说无业闲汉看准了机会,天不亮便占据了前排的位置,待价而沽,声称会将位置转让给出价更高者。
负责秩序的虎贲军见状,将几个闹得最凶的黄牛架了出去,场面一时得到控制。
但在利益的驱动下,这种黄牛交易并未能完全杜绝,只是变得更加隐蔽了些。
到了第四日,随着三十万石国债被豪强富户们认购,长安城外的人潮开始减少,另一个更为复杂棘手的问题开始被众人注意,便连费祎、陈震等大臣一时都拿不定主意。
——大量鹰扬府兵、折冲府兵,乃至关中各地的普通富农、百姓,集体凑足了千石份额,公推一人作为代表前来购买国债。
魏兴头两日一直在维持秩序,第三日一大早便来排队,却没抢着,直至第四日才终于带着几个兄弟,打跑了十几头黄牛,挤到了相府主簿胡济桌前。
“胡主簿,俺代表鹰扬京畿府和渭桥府几个兄弟凑了一千石粮,认购一张千石券!”
胡济第一次遇到由几名府兵一起凑粮购买国债之事,想到欲认购国债而遭拒的邓良,又感念这些府兵凑钱认国债的拳拳报国之心,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处置才好。
便只能先给魏兴留一个名额,让魏兴与一众府兵稍候,而后速速遣人去问丞相意见。
相府。
丞相及杨仪、樊岐、费祎等府僚聚于一室。
杨仪首先开口:
“丞相,仆以为,推一人为首认购之法,人员混杂,权属不清,极易引发日后纠纷。
“万一为首之人犯法,万一为首之人死命、失踪,到时候,朝廷当如何管理?
“便是为首之人无事,一年后债券兑现时,他会不会从中取利?到时候出现民怨、兵怨,所害者乃是朝廷与陛下之信誉、威望!
“如今国债已售出四十万石,已能解燃眉之急。
“仆以为,当明令禁止此类凑份认购之举,须得是权责清晰的一家一户之名方可认购!”
费祎却摇了摇头:
“丞相,仆今日所亲遇。
“归义候麾下安定羌民数百户集得粟米千石,公推一耆老至长安,只求一张千石国债,结果连续数日不能成功,竟是当仆之面嚎啕起来,仆着实不忍……”
他又看向杨仪:
“这些羌民,鹰扬、折冲府兵,往往只求一张千石国债,背后却站着十数、数十乃至上百户百姓。
“若禁其认购,恐挫伤军民百姓拳拳报国之心。
“俱仆两日观察,这些集体认购者多为兄弟袍泽或同村乡邻,情深谊厚,相互信任。”
言及此处,费祎看向丞相:
“丞相,仆以为,当允许魏兴等内外府兵集资认购。
“但…或可要求集资认购之人提供额外的契约文书。”
姜维沉吟片刻,亦建言道:
“丞相,维以为费长史所言在理。
“如今府兵及百姓集粮认购,实乃民心所向,乃百姓乐与国家共休戚之象也,不可禁绝。
“维以为,或可专为这等集粮认购者另辟通道,另设规则。
“譬如,集体认购国债的所有参与者须订立一份契约,契约上须有姓名、户籍、份额。
“且须所有人按指画押,并向朝廷上交契约文书。
“朝廷发放债券时,债券本身加注为其集体持有。
“债券权属,明确记为公产,不因持有者死亡、失踪、犯罪而变,兑付时需验明契约。
“此乃特例,需严格审核,以防奸人冒用。
“如此,既明确权属,避免日后纷争,亦能安抚军民之心。”
费祎听着众人议论,目光投向一直默然沉思的丞相。
直至姜维言罢,丞相面上仍无太多意外之色,最后似是早有预案一般缓缓开口:
“伯约所言,甚合我意。
“如魏兴这等府兵,如那当街嚎啕的羌族耆老,非为投机,乃是与我大汉国运同休共戚,其心可嘉,其情可悯,不可挫伤。”
他顿了顿,才继续部署:
“即刻颁下告示,于丞相府前另设集体户购债处,参照伯约之法,办理此类事宜。
“至于那加价转让位次之风,绝不可长。
“此国债之本意,乃是为国家筹粮,凝聚民心,非为投机牟利,传令虎贲军,加派人手,明暗结合,严厉稽查此类行为。
“再有犯者,严惩不贷。
“文伟,务必维持售债秩序,务必公正严明,使先至者先得,后至者无怨。”
新的告示很快贴出。
虎贲军、府兵再次加派了人手,巡逻更密,对插队、转让位次的行为打击毫不留情。
虽然队伍依旧漫长,人群依旧拥挤,但秩序明显好转许多。
相府门口,专门设立的集体通道前,虽然手续繁琐,且需定下名额后速速回去定立契约,但府兵及百姓代表们心中焦躁总算平息不少,耐心等待着朝廷的审核与安排。
而魏兴恰巧早就准备好了一切,当即拿出几名兄弟一起画押的契约,认下了一份千石国债,一时间欢天喜地,一齐出城准备粮食去了。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80694/67507.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