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 > 第269章 夏至祭地,天子赐胙(加更,求月票

第269章 夏至祭地,天子赐胙(加更,求月票


汉兴元年,五月初九,夏至。

    烈日当空,北郊坛上的石板仿佛都蒸腾着暑气。

    刘辩身着玄黑十二章冕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第一次以天子之尊,在夏至之日立于这座北郊坛祭地。

    一年时光倏忽而逝,去岁夏祭,为了配合征讨凉州羌乱与并州匈奴叛乱的王师开拔,夏祭提前在北郊坛举行以鼓舞士气。

    彼时他还只是摄政太子。

    而今,身份已截然不同。

    身份的转变,让刘辩也不由生出几分“岁月逝,忽若飞”的感慨。

    难得的一阵凉风拂过刘辩的面庞,冕旒垂珠微微晃动,在他的脸上投下细碎光影。

    刘辩望向祭坛中央的燎炉,行礼参拜,祈求地母后土神保佑大汉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礼方毕,太宰令肃立于侧,指挥着小吏与负责撤祭的“宰”们,小心地将作为祭品的三牲胙肉从祭案上撤下。

    胙肉的腥气混杂着焚烧祭品的焦糊味,弥漫在灼热的空气中。

    穿着一身繁复祭服的郑玄,以太常卿兼任太祝令,步履沉稳地行至刘辩面前,俯身行礼,长揖及地,庄重道:“启禀国家,祭地礼罢!”

    刘辩满意地点了点头来,今年的祭礼,比之去年确实庄重完备了许多。

    去年的祭地礼,是朝廷首次打破过往依照今文经《礼记》举行祭地礼的规矩,仓促间改为使用古文经《周官礼》为纲准。

    虽大节无亏,细微之处却颇多纰漏。

    这一次经过太常署上下无数次的演练推敲,今日这场祭礼,堪称完美。

    不过刘辩这位天子的任务还有最后一项,那便是分赐胙肉!

    刘辩目光扫过坛下肃立的文武百官,深吸一口气,宽大的玄色袖袍随着刘辩的动作而扬起,朗声道:“今岁至今五月有余,卿等尽心奉公,朕皆看在眼中!今赐胙肉,以慰辛劳,以嘉其功!”

    分赐胙肉的传统,周已有之,按照《礼记》记载:“祭牲必全熟”。

    但《周官礼》记载,胙肉的生熟并没有严格要求,只是强调了“胙肉不调味”,以保证祭品的最原始的质朴滋味,代表了祭祀者最为纯质的虔诚。

    依礼制,祭天时当用牲血,表示对天神的尊敬。

    合祀宗庙先王时当用腥肉(生肉),表示对先王的崇敬。

    祭社稷五祀时当用爓肉(半生不熟的肉),表示对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五神的敬意。

    祭群小祀时使用孰肉(熟肉),表示对山川等小神的敬意。

    夏至祭祀的是后土神,自然是按照祭社稷五祀的礼法,以半生不熟的爓肉作为胙肉。

    虽然都是些清水烹煮的三牲肉,但大汉可没八旗野猪那种四不像的礼法。

    八旗野猪根据满族萨满传统,更改周礼,规定胙肉需在祭祀后立即分食,象征“神人共飨”,而且臣子须在太庙或乾清宫院内当场吃完,不得携带出宫或加工(《啸亭杂录》载“礼毕即食,不准加盐酱”),顺便玩一手服从性测试。

    而后汉对此要通融得多,后汉是绝不禁止臣子将胙肉带回家中,对半生不熟的胙肉进行二次烹饪,只不过添加酱料这件事,只能作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而这次的三牲祭品,有12头牛牲,6头羊牲和6头猪牲,一头牛牲约有近400汉斤重,羊牲则是120汉斤重,猪牲200汉斤重。

    祭祀时如何肢解牛羊猪,也是必须按照严格的礼法执行。

    牛分12体,分别为2份肩胛(20汉斤/份)、1份脊背(16汉斤/份)、3份肋排(10汉斤/份)、2份后腿(24汉斤/份)、4份腹腩(8汉斤/份),重曰200汉斤的牛牲的头、前蹄及内脏焚烧归天。

    羊分7体,2份肩胛(16汉斤/份),1份脊背(12汉斤/份),2份肋排(10汉斤/份)和2份腿肉(8汉斤/份),羊牲的头、前蹄及内脏焚烧归天。

    猪分6体,1份肩胛(20汉斤/份),1份脊背(16汉斤/份),3份肋排(12汉斤/份)和1份腹腩(16汉斤/份),猪牲的头、前蹄及内脏焚烧归天。

    只不过这一次,刘辩下诏表示,地神后土是善良仁慈的母神,定然是不希望见到她哺育的人民浪费肉食。

    因此下诏只将三牲的头焚烧祭祀,前蹄及内脏则是交给官署食堂,由御厨切成肉片,辅以姜桂去腥,与骨同炖熬成三牲汤,根据官秩发放至每一位官吏的手中,让百官一同品尝胙肉的滋味,以作为上半年百官辛劳的奖赏。

    而三牲的其余部位,肩胛为尊,其次脊背,再次肋排,而后是后腿,最次则为腹腩。

    后汉通常是以肩胛赐诸侯王,脊背赐三公,肋排赐九卿,后腿赐宗室勋贵,腹腩赐列侯,不过若是身份地位不同,所获赐的部分不一定非要按照不成文的惯例。

    当太常卿郑玄开始高声唱名,宣告天子即将分发胙肉时,坛下百官虽屏息凝神,眼中多少流露出一丝期盼。

    能够得到天子分赐的胙肉,自然也是得天子信重和宠幸的象征。

    为了这一口胙肉,即便是陈王刘宠,都派遣心腹骆俊作为使者,代替他入京朝贺。

    半月前,刘辩曾下诏遣使至陈国,召陈王刘宠赴京参与夏至的祭地礼。

    刘辩自然是不指望手握重兵的刘宠会自投罗网入京就擒,这只不过是顺手之举,进一步坐实其不臣之心,为日后讨伐刘宠强化大义名分罢了。

    天子讨伐不臣,总要觅得臣子不臣的证据。

    如今天子下诏召之入朝,陈王刘宠却抗旨不尊,这就是有不臣之心的表现。

    不过若是刘宠当真选择奉诏入朝,刘辩反而不知该如何处置刘宠了。

    毕竟刘宠此时尚未有公然的反迹,甚至刘宠在黄巾之乱中是有立下功勋的,所以刘宠若是乖乖入朝,反倒是会让刘辩有一种一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好在刘宠以“病不能行”为由,推辞了入朝的诏令。

    但还是派出了心腹前陈国相骆俊为使者,携五十车金银珠玉入京上贡,向天子表达了亲善之意,隐晦地表达了希望和解的意愿。

    刘辩虽然没有当场拒绝,但与一众侍中寺官员谈及此事之时,却是忍俊不禁地嗤笑着刘宠的天真。

    和解?

    此时此刻,你刘宠莫不是在说笑吧?

    但这件事陈王刘宠和骆俊并不知晓,骆俊垂手侍立百官之中,背脊笔挺,面色虽恭谨,心中却是无比倨傲。

    他笃定,天子为大局计,定然会求安稳,同时为免舆论非议,天子只要不是想逼反他,就会故作大度赐下胙肉,而且还必然是象征最高礼遇的牛牲的肩胛肉。

    因此作为陈王使者的骆俊也已经做好了接受天子胙肉封赏的准备。

    却不料天子并未先分赐诸侯王和宗亲,反而是先分赐了一份牛肩胛给作为帝师的太傅卢植。

    这倒也无可厚非,卢植对天子的扶立之功和卓著功勋,当得起这第一份胙肉的赏赐。

    随后便是重病在家的太尉杨赐,以及司徒刘焉、司空崔烈。

    赏赐完三公,九卿之中则是以大司农曹嵩为首。

    天子对于曹嵩这位大司农实在是太满意了,今年曹嵩的辛劳所有人都是看在眼里的,光是肥硕一去不返的瘦削身躯,便堵住了悠悠众口,也没人再敢以阉宦之子来辱骂曹嵩。

    当然,这其中除了曹嵩的尽心竭力得到的敬重和天子对曹嵩的宠信加持外,便是因为大司农的的确确就是大汉帝国的财神爷。

    这位大司农若是要存了心为难谁,卡一下谁的拨款进度,就能让某个官署在某一项工作上的进度大大延缓。

    原本按照最新的制度,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会同廷尉府一同接受某个官署对大司农署的投诉和控告,若是大司农卡其他职能官署拨款进度的事情属实,相关责任人都会被予以警告和扣年末评价分的处罚,多次触犯则会被罢官。

    但指望天子惩处曹嵩,那他们还不如放下面子多唤几句“巨高公”。

    况且若是曹嵩当真有心收拾谁,卡其他官署的拨款进度都能做到有理有据,挑不出任何毛病。

    比如太仆署要引进一批河曲马作为配种马,那大司农署完全有理由表示需要派遣佐吏,前往河曲地调查河曲马的价格,核实不存在贪墨情况后,再予以拨款。

    而从雒阳至河曲地足有三千里之遥,来回至少一个半月,再调查个七八日,做一份完整的市场调研报告,两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你还挑不出人家的刺,无非就是说大司农署办事过于死板罢了。

    而后天子赐予了许多朝臣和列侯胙肉,包括远在边地的众将和州刺史,只不过他们的胙肉需要以食盐腌制保存后,方可派邮卒以日行四百里的速度送出。

    好不容易轮到分赐宗室胙肉之时,太常卿念出了一个又一个诸侯王的名字,却唯独没有轮到陈王刘宠。

    其中包括今年六十一岁却无子嗣,又身患重病被天子接来雒阳诊治,但未能离开病榻前来观礼的淮阳王刘皓,希望这份胙肉能为他祛除病症。

    还有同样高龄的中山王刘稚。

    刘稚这位中山王的运气很好,得到无极甄氏等豪族帮衬,本就富贵的生活过得更加富裕,身体也十分健康。

    但也不知是不是中山国这个郡国子嗣运道,被那位拥有一百多子的中山靖王用尽了。

    后汉的中山王除了第一任中山简王刘焉有十二子外,之后的中山夷王、中山教王、中山穆王到如今的第五任中山王刘稚,都是一脉单传。

    而这位中山王刘稚,六十七岁了却依旧没有子嗣,就连一个女儿都没诞下,若是不出意外,等他亡故后恐怕中山国也要除国了。

    不过中山王刘稚通过平准令甄逸为中间人,向天子表达了希望捐献出钱财,换取天子赐予胙肉的福气,希望能凭借天子赐福诞下子嗣。

    他还希望争取一下,希望天子准允他从宗室过继一个孩子来继承中山国,但却被天子拒绝了。

    这种事情,莫说其他诸侯王了,若是准允了中山王刘稚的请求,那么病榻上的淮阳王刘皓又该如何?

    倒数第二份是猪肩胛,被赐予了城王刘和。(注1)

    这位彭城王的年纪也不小了,六十四岁了。

    建和三年(149年)三月,彭城顷王刘定逝世,刘和守孝一年后于次年即位。

    刘和为人十分孝顺,母亲逝世后为母亲服丧,居住在陵墓旁,不愿意返回宫殿。

    彭城国傅和彭城国相将此事向朝廷汇报,孝桓皇帝下诏派使者以牛、酒的礼节将刘和迎回宫殿。

    刘和尊敬贤人又乐于施舍,彭城国的百姓都十分尊敬这位彭城王,因此他也得到了一份胙肉的赏赐。

    不过,原本刘和是有资格分到牛肩胛的,但是这位彭城王向他敬献了彭城环氏之女。

    刘辩担心外人误解他这位天子,是因为这位美人环氏而赏赐彭城王胙肉,因此反而只赐予了三牲之中最低等的猪的肩胛胙肉。

    最后一份胙肉盛放在漆盘上,赫然是一块牛肩胛。

    骆俊的心提了起来,目光灼灼地盯向那漆盘,他觉得这一份胙肉总应该是陈王刘宠的了。

    却不料郑玄目光扫过骆俊,嘴角毫不掩饰地勾起一抹极淡却清晰的讥讽,旋即朗声唱道:“沛王刘曜,受牛牲胙肉!”(注2)

    郑玄是品德高尚的君子不假,但正是因此他更厌恶这种叛贼!

    世代享受汉室的封藩恩赐,却滋生了不该有的野心意图叛汉,对于这种逆贼,郑玄这种嫉恶如仇的人反而不在意那些虚礼。

    被点名的沛王刘曜不过十五岁,年轻的面庞上满是错愕,似乎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获赐牛牲胙肉,突然受赏不免有些受宠若惊。

    沛国对于大汉的意义是不同寻常的,那是大汉的帝乡,是太祖高皇帝的故里,因此在南阳只有郡而无国的情况下,沛王受到的恩赏和优待也比其余诸侯王更丰厚。

    后汉的第一任沛王名为刘辅,是世祖光武帝的废后郭圣通所生,传至刘曜已经是第七代了。

    不过这位年轻的沛王今年只有十五岁,三年前前任沛考王刘琮早夭,以王太子身份守孝一年后,如今登上沛王之位也不过两年。

    但根据沛国相田丰的奏禀,刘曜是个很有礼貌的年轻人,喜欢古文经学,平日里还时常向田丰请教古文经义。

    而且尽管后汉的诸侯王仅享受封地的租税,无权插手地方行政和军事,并且封地的实际管理由朝廷委派的国相治理,但刘曜时常会用自己的私人财产接济流民和贫民。

    然而和陈王刘宠的区别是,刘曜是请求田丰代他上书朝廷请求的,并且表示如果朝廷不准允,他可以将一部分私人钱财充入沛国的公库,以朝廷的名义接济吃不起饭的贫民。

    刘曜慌忙出列,几步上前,从光禄勋袁滂手中接过沉重的漆盘。

    盘中的牛肩胛色泽偏褐色,分量不轻,刘曜双手捧盘,略显惶恐地躬身行礼,声音带着一丝紧张:“谢国家厚赐!臣……臣实在愧受。”

    刘辩却不觉得刘曜是愧受。

    看着刘曜诚惶诚恐的模样,刘辩的脸上露出一抹温和的笑,语气带着鼓励的意味,道:“沛王当受之!日后私库之中钱财若有不足,尽可单独上疏给朕,不过接济百姓之事最好是再与元皓商议一番。”

    “臣谨记圣谕!日后定当与国相商议,将此事交付朝廷,绝不敢擅专,更无无施恩自重之意,臣……”刘曜急忙应道,唯恐天子误会。

    闻听天子这般言语,刘曜还以为是天子不喜他以个人名义施恩。

    陈王刘宠的案例在汉室诸侯王之中已然传开,不过即便陈王刘宠控弦之士数万,却依旧没有人想要效仿这位陈王与天子对着干。

    其实所有诸侯王都看得很清楚,这位陈王看似风光,实际上已然是骑虎难下了。

    不反吧,天子必然不会放过他这个有前科的家伙,即便不杀他,恐怕也不会给他什么自由了,日日受到监管,再难有自由,甚至没准还会突然暴毙。

    反吧,刘宠也不是不知道自己错过了反叛的最佳良机,而且一个郡国要搅动如今的大汉,根本没有获胜的希望。

    刘宠已经对于倚仗一个郡国,来对抗这样欣欣向荣、正爆发出勃勃生机的大汉帝国这件事,近来也是愈发忧愁。

    这也是陈国相崔均至今活着的原因。

    刘宠不敢杀害这位天子派出的亲信国相,否则他就真的没有任何退路可言了。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是卢植对这位陈王的评价。

    而作为与刘宠做出类似举动,却是截然相反的汉室忠臣的沛王刘曜,又是真心接济贫民的贤王,刘辩自然是要大力表彰的。

    毕竟黄巾之乱时的那几头蠢猪诸侯王,败坏了汉室宗亲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因此朝廷除了宣扬时常赈济雒阳周边百姓的刘翊以及宗室贤才刘备等人外,也需要树立几个贤良的诸侯王作为正面形象,倡导诸侯王以刘曜为榜样,让百姓明白并非所有大汉诸侯王都是那些贪生怕死又贪婪无能的蠢猪。

    骆俊面色阴沉地看着天子亲昵地和沛王刘曜说笑,听着天子让刘曜放宽心,继续以沛王名义赈济百姓即可,目光径直落在刘曜手中的那块牛肩胛胙肉上,心情糟糕到了极点。

    先前笃定的神情荡然无存,只剩下被当众羞辱的难堪和冰冷的醒悟。

    不仅仅是因为天子没有将胙肉赐予陈王,更是因为天子堂而皇之地以这种方式向骆俊回答他传递的和解意愿。

    天子绝不愿意与陈王和解,甚至是不介意逼反陈王!

    刘辩在分赐完胙肉后,缓缓走下北郊坛,看向站立在坛下的骆俊,捕捉到了那张骤然阴沉下去的脸,嘴角噙着一抹冰冷而清晰的不屑笑意,随即便移开目光,不再多看一眼,让素来面含威仪之色的审配代替他回复陈王刘宠的和解意愿。

    要么就老老实实投降,仍不失为富家翁。

    要么就打,看看你陈王究竟有没有配得上天子之位的器量!

    (5624字)

    ——

    PS:完了,本来在爆更,晚上连饭都没吃,结果码着码着感觉是阳了。

    头晕,四肢乏力,背部酸痛,这真是要老命了。

    先加更1600字,求读者老爷们看在作者加更1600字的份上,多砸点月票吧!

    注1:刘曜,沛考王刘琮之子,袭爵沛王,谥号“恭”。儿子刘契嗣位。

    注2:刘和,148年袭父爵为彭城王,在位64年,213年去世,谥号孝,熬死儿子后由嫡长孙刘祗继位。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80852/67547.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