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 第1472章 落网了(4k)

第1472章 落网了(4k)


虽然不准备和娄晓娥多说,但是具体什么情况,高振东还是要掌握一下的。

    倒座房的同志把高振东让进去,然后敬了个礼:“现在只知道确实是特务,但是属于哪一方,怎么打听到这里来的,还不掌握,据说,他自己都不知道。”

    高振东点了点头,那看来上次抓到的人,已经是很外围的了,这种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为谁卖命,仅仅是因为一点蝇头小利的诱惑,就能出卖自己,出卖别人。

    “单线联系的?”

    “嗯,而且发展方式很特别,他是被一个不知道何方神圣的人发展的,方式很简单,以利相诱,所以这人甚至都不知道对方到底属于哪里。只是要他打听院子里最近的情况。”

    “然后,发展他的人就把他转给了一个单线而且不见面联系的上线?”高振东笑道。

    “对。首长,您怎么知道的?”对于高振东能猜得这么神准,倒座房里的同志还是有些吃惊的。看来厉害的人,干什么都厉害。

    高振东笑了起来:“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而是发展他的人继续和他直接联系的话,那他被捕后第一个供出来的就是这个上线。敌人不会那么蠢,肯定会断线然后重连的。”

    这种消耗起来不是很心疼的炮灰,唯一需要保证的就是信息和打赏的渠道,别的都无所谓,所以这种方式很能保证他的上线的安全。

    看来对方不是傻子啊,业务能力还是有的。

    不过越有业务能力,反倒是越能缩小范围,毕竟有时候优秀的业务能力就好像黑夜中的灯火,显眼无比。

    举个例子来说,S2如果碰见个比较抽象的特工,那很有可能来自阿勃维尔,说得难听点,不说硬件条件,单说业务能力的话,运输大队长的两个调查局可能都比他们来得精通。

    “行了,我知道了,你们忙你们的。”高振东得到了答案,虽然这个答案和没答案差不离,但是无所谓,这方面自然有同志在注意。

    “首长再见!”倒座房的同志又向高振东敬了个礼,送高振东出门。

——

    薄海之滨,某兵器试验场。

    从地域特性就能知道,这个试验场的试验对象,和雪城是不一样的,前者以陆上兵器为主,而这里自然就是和水有关了。

    而这个试验场还要更特殊一些,因为它的实验目标,是水下。

    “报告!1号试验型号已经准备完毕,请指示!”一位同志来到试验指挥中心,向在这里的几位同志汇报道。

    “那就开始吧,型号多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抓紧时间。”一位同志笑道。

    另外一位点点头,转向来汇报的同志:“开始吧。”

    “是!”

    这位同志拿起话筒,下达指令。

    “装填!”

    在试验场某处的水下,有一处深入水下的建筑,建筑不大,但是非常坚固。

    其中的一间房间里,几根不同直径的粗大钢管被安装在墙上,这面墙的外面,就是薄海的海水。而这些钢管,则连接着各种各样的管线,有的是为了发射,有的则是为了监测数据。

    一根标注着“53”的管子尾部已经被打开,同志们正控制着房间顶部的行车,将一枚银光闪闪的长圆柱体装填进钢管里。

    这是一枚鱼雷,而且是533毫米的重型鱼雷。

    和以前的鱼雷有些不同的是,这枚鱼雷的尾部多装填了一个短短的圆柱形容器,容器前方,一根细细的导线从容器里伸出来,进入到了鱼雷的内部。

    确切的说,这是一枚533毫米线导重型鱼雷。

    “装填完毕!”战士们的动作很快,没多久就关闭了发射管尾门。

    “注水!”

    在深海之中,如果不在发射之前先向发射管内注水,平衡发射管和外部环境的压力,别说发射鱼雷了,就连打开发射管口都是个大问题。

    不过这倒是难不倒同志们,毕竟在这之前,我们已经有潜艇了,水下发射鱼雷这事儿不陌生,而今天的试验目的,也不是这个。

    “通电!”

    “自检!”

    “打开发射管!”

    随着一条条的指令完成,这枚鱼雷已经处于待发状态。

    指挥中心里,几位同志对望一眼,其中一位道:“发射吧!”

    虽然这是第一次试验,但是伸头也是一刀缩头还是一刀,总要走那么一遭的。

    “发射!”

    随着一声令下,水下发射实验室里的一个压缩空气开关被打开,高压空气将连接着的水压入发射管。

    高压空气是不会直接冲入发射管发射的,如果那样的话,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和较大的声响,暴露自身。而且发射管被空气占据,会带来潜艇重心的变化,对潜艇的姿态带来不利的影响。

    而且,这些压缩空气是非常宝贵的,绝不可能直接放到海里去,而是要回收利用。

    随着固定销钉回缩,高压水涌入发射管,鱼雷带着导线冲出发射管,螺旋桨转动,向着远方驶去。

    发射系统完整的模拟着潜艇水下发射的整个流程,在发射鱼雷后,有条不紊的开始回收气体等一系列动作,至于关盖排水,还早得很,这是线导鱼雷,还有一条导线连在鱼雷的屁股上呢。

    各种仪器设备和鱼雷自身,都在不停的回传着鱼雷的位置信息。

    而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来自捷联惯导系统的信号,这些信号能实时解算出鱼雷的位置,是线导最重要的基础数据。

    指挥中心的一个显示屏上,两条线齐头并进,虽然分为上下两排,但是形状极为相似。

    同志们带着一点担心,紧张的盯着这两条线的变化。

    这两条线,一条是制导控制信号输出,一条是鱼雷的实际航迹,两条线重合度越高,就意味着制导越准。

    大家都有些紧张,这是这一批新式鱼雷中,最简单、技术难度最低的一种。虽然另外的声自导鱼雷,获得了来自高卢的火箭助飞鱼雷的技术支持,但是从难度上来说,还是线导鱼雷最低,而且控制本身是最可靠的。而尾流制导,现在还在发展中。

    毕竟难度有高低,发展的先后也有区别。

    相对难度低可靠性高的线导,自然是最优先发展,而且也是速度最快的,至于打得准不准,那不是线导系统的问题,而是探测系统的问题。

    就是这个最简单的制导鱼雷,都让同志们捏了一把汗。

    鱼雷的速度大概50公里/小时,要到达预定目标,需要航行6分钟以上。至于为什么这么慢,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

    这个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让同志们很是煎熬。

    见同志们都很紧张,一位同志笑着安慰道:“不用紧张不用紧张,至少我能保证线是不会断的。有陆军反坦克导弹的经验,这个我有信心。”

    水里有浮力,而且鱼雷的航速和导弹相比,可谓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能经受得住线导导弹的考验,这些经验对于线导鱼雷来说非常有用。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第一次试验,很多事情想象不到的。你要真能保证不断线,我就能保证把鱼雷引向既定目标。”另外一位同志笑道。

    此时,制导信号和鱼雷航迹两条线还在屏幕上向前推进,让同志们有些放心的是,两条线几乎能完全重合,这意味着鱼雷的制导效果非常好,而且很稳定。

    “4公里了!”不带制导的极限航程试验此前就做过,但是在制导下的射程和极限航程那是两码事。

    而这个4公里,至少意味着鱼雷的制导射程已经达到了研究目标值的80%,算是能保底交差。

    “就差最后一哆嗦了!”一位同志道。

    最后这1公里,虽然只花一分多钟,但显得很是漫长。

    好消息是,两条线依然重合,就算考虑到数据误差,这个图像也非常完美。

    “嘀嘀嘀嘀”,一台数据接收设备亮着红灯,叫了起来。

    “哈哈哈,太好了,落网了!”一位同志大笑道。

    这句“落网了”就很灵性。

    这台接收设备,只接收一个信号。

    ——鱼雷在预定区域精准落入代表既定目标的回收装置的信号。

    而那个回收装置的主体,是一张大网,所以同志们才说落网了。

    同志们一个个喜笑颜开,这意味着533mm线导重型鱼雷的第一次试验,圆满成功。

    而这也代表着,如果接下来一切顺利的话,我们的潜艇至少有了保底的先进水下制导武器可以用。

    线导如果没问题,那能不能打中敌人就看感知系统的本事了,属于是一个下限能低到地心,上限能高到天上的技术,作为水下制导武器的保底技术,非常有效。

    “回收导线,关盖排水。”

    “对了,回收的导线记得给我们送来,我们要做分析和记录。”刚才那位请同志们放心,导线不会断的同志得意的道。

    “放心吧,后面还有好几条,够你们分析研究一阵子的。”

    同志们面带喜色,开门红!

    有了这个开门红,哪怕后面出什么问题他们也不怕,至少这第一次试验,就已经证明了这条路是能走通的。

    “向上面报个喜吧。”

    “嗯,报!我们工作也不能停下来,后面还有自主组装的声自导鱼雷要试验呢,时间紧任务重啊。”

    声自导鱼雷的用途有些特殊,虽然有来自高卢的声自导技术,但是并非直接CKD散件组装,而是有继承、有发展,试验任务同样很重。

    正在办公室校对资料的高振东,接到了来自防工委的电话,是总工打来的。

    “老总好啊,有什么好事照顾我啊?哈哈哈。”

    “什么照顾你,想得美啊,你有好事多照顾照顾委里才是真的。不过虽然没有能照顾你的好事,但是好事还真有一点。”总工笑道。

    “那可太好了,是什么好事?”高振东大喜。

    能让对方专程打电话给自己的事情,必定要么特别好,要么特别大。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情况特别坏,不过听总工的语气,应该不是那种。

    “我们的533mm线导重型鱼雷,以及324毫米声自导轻型鱼雷,均在首次全状态样雷试验中,取得成功,达到了预期技术水平。”

    高振东闻言大笑,这可真是不折不扣的好事。

    这意味着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我们的新老潜艇,能用上制导鱼雷了。

    21世纪的军迷可能会觉得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

    别说制导鱼雷,就连原本给老攻-5准备的450毫米直航航空鱼雷,我们都没整利索,等到勉强可用的时候,已经是导弹满天飞的时代了。

    至于水下用的,高振东对具体的情况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几乎能肯定,直到80年代甚至90年代,我们水下使用最可靠的,还是直航雷。

    不过直航雷倒也不是不能用,约翰和哭泣国争夺南大西洋群岛的时候,就是用核潜艇发射S2技术水平的直航雷击沉了对方同样是S2水平的巡洋舰。

    真特么是一对绝妙的对手。

    而现在这个消息,代表着我们在水下终于有比较可靠的兵器可用。

    而且,总工的话里好消息还不止这一个,还有324mm声自导也初步成功,同样不比这个消息来得差。

    虽然324mm是轻型鱼雷,但是这代表着我们的水面和空中反潜兵力,有家伙用了!这也是高振东当时建议从高卢弄对方的声自导鱼雷回来自己改进的原因。

    有声自导能力的舰空用反潜雷,才是能用的反潜雷,而对方的火箭助飞鱼雷所用的战斗部口径太大,对我们来说不实用,至少直升飞机是扛不动的,引进回来,用对方的声自导头结合自研324mm鱼雷才是王道。

    而这个消息也带来了另外一个好消息。

    ——反潜导弹的战斗部,有了!

    高振东在规划固体反舰导弹和垂发系统的时候,本来就是奔着反舰导弹换324mm鱼雷战斗部厚,反舰反潜共架去的。

    如今在“老区”的协助和同志们的努力之下,总算是有了好消息。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17822/66318.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