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041章 在南洋发展种植园

第1041章 在南洋发展种植园


“利用奴隶搞种植园?”

    “这些人学得真快!”

    看到锦衣卫呈上来的奏报,朱由检感慨道。

    安南的分封虽然是他故意放手、用来安抚贵族转移矛盾的,却不意味着朱由检要完全放任。

    除了朱燮元等人掌握的战略和后勤外,锦衣卫迅速组建了安南镇抚司,负责司法事务和情报搜集。

    吴三桂等人在安南抓捕奴隶的事情,自然被报了上来,让朱由检得知了这些人的行为。

    负责情报的锦衣卫指挥佥事方弘瓒道:

    “南洋镇抚司曾报,荷兰人、葡萄牙人在南洋主要做贸易,但也有人仿照泰西庄园,在南洋设立种植园。”

    “据说在美洲,这种用奴隶的种植园颇为流行,南洋的贵族应该是学自他们。”

    朱由检微微点头,同样认为这是向欧洲殖民者学的。

    朝廷让南洋藩属种植的水稻,需要大量人力精耕细作,根本不适合发展种植园。

    欧洲殖民者大量种植的甘蔗、烟草……才适合种植园经济。

    当然,现在的种植园更接近封建庄园,没进化到单一经济作物种植园的样子。

    但是朱由检可以引导,让这些种植园向这个方面转变。让他们成为大明经济体系的一份子,成为原材料的提供者。

    那样南洋诸藩就会在经济上依附大明,无法随意脱离——

    推行分封的他,并不愿意南洋诸藩搞庄园经济。若是这些人都自给自足了,朝廷如何控制他们?

    所以,朱由检在察觉这个苗头后,立刻召集计发委和理藩院的官员,和他们商讨这个问题。

    即将南下苏松新区赴任的张溥,也被包含在内。

    朱由检首先问他道:

    “知道苏松新区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张溥揣摩着道:

    “新区能够建立,最重要的是工人。”

    “然后又有朝廷订单扶持,设立相应产业园,引来商人投资。”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人力和资本。”

    朱由检颔首认可,总结道:

    “这三点就是人力、资本和市场。”

    “人是最重要的,有技术可以生产。”

    “资本也不可或缺,购买原材料和生产工具,都需要钱财。”

    “市场就更重要了,苏松新区的产业,可以说完全是朝廷订单催生出来。”

    “有了这个市场,新区的企业才会放心生产。”

    将这些后世耳熟能详的知识道出来,张溥等人都感觉眼前一亮,有些明白了苏松新区为何能这么快发展起来。

    然后朱由检又说道:

    “人力、资本和市场都很重要,对新区不可或缺。”

    “但是想要新区这个工业城市发展得好,还需要足够的原材料,用于供应生产。”

    “新区在原材料方面,是不是已有不足?”

    “江南的棉花和生丝,在期货市场的价格是不是在上涨?”

    张溥琢磨着皇帝的话,感觉颇有道理。

    计发委在采购徭役物资核算成本时,就听到一些商人抱怨原料价格上涨,他们的生产要重新核算。

    所以对大宗物资的价格,朝廷是很关注的,避免采购价格过高,朝廷反而吃亏。

    按照皇帝的说法,这就是原材料价格在上涨。

    所以新区发展,要注重原材料方面。

    他向皇帝说道:

    “江南的棉花和生丝确实有所不足,新区发展航运,除了贩卖货物,就是想把外地的原料运过去。”

    “听说已经有商人去湖广、山东采购棉花,暂时没有多大问题。”

    韩爌听到这里顿时有些紧张,明白皇帝为何提起这个问题,出言道:

    “陛下,湖广熟,天下足。”

    “湖广是粮食产地,应该限制种棉。”

    “北方现在只有山东稳定产粮,更不应该种棉。”

    朱由检想的也是这个,他让泰西使团出使时寻找油棕,不就是为了减少油料作物种植、多些地方种粮吗?

    棉花的种植面积同样不小,当然不能随意扩大。

    江南已经因为种棉、种桑,已经从“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需要粮食输入的地方。湖广一定不能变成这样,那对整个大明都是灾难。

    他向群臣说道:

    “棉花价格上涨,一定会吸引更多的百姓种棉。”

    “但是国内粮食紧张,朝廷不能放任这一点。”

    “如今安南之战胜利,南洋各地都在扩展。”

    “朕的意思,是让这些地方除了种粮之外,还要尝试种植棉花、桑树,把原材料的需求转移出去。”

    “现在,就有一些人学着泰西搞种植园,朝廷要多加引导,鼓励他们种棉花。”

    说着,他将锦衣卫发来的情报传给众人,让他们仔细看看。

——

    这些人看到分封南洋的贵族竟然在抓奴隶搞种植园,一个个眉头紧皱,工部尚书商周祚道:

    “陛下,以人为奴,强迫他们种地,做法实在不仁。”

    “臣以为应当申饬他们,不得抓捕奴隶。”

    这些朝堂的大臣,大多是要名的,没有人想被指责残忍。

    就算那些贵族是在海外搞这一套,他们都看不下去。

    而且他们也不想担这个名声,承担这个责任。

    朱由检左看右看,都没有人反驳。他不得不亲自上阵,背起这个责任。

    反驳的理由也是现成的,前些日子讨论蛮夷是不是人时,已经有了结论。

    他向群臣说道:

    “夷狄,禽兽也,不能完全视为人。”

    “只有拥有文明、能和大明交流,或者愿意接受大明教化的,才能称之为人。”

    “无法交流、又不接受教化的,那就是禽兽一样的蛮夷。”

    “大明以蛮夷做奴隶,是把他们集中起来,用文明教化他们。”

    “这些蛮夷只要好好学习汉语汉字,将来就有资格参加考试,归化成为华人。”

    “在此之前,各藩属国可以对蛮夷因俗而治,用蛮夷的方法治理。”

    什么是蛮夷的办法呢?奴隶制就是其一。

    连大明都没有完全废奴,奴隶制在蛮夷中更是广泛存在。

    朝堂这些臣子指责南洋贵族用奴隶,可以说毫无道理。

    群臣听得语塞,没想到皇帝搞出这么一套道理。

    而且还是他们所认同的,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所有外夷都不能视为人。

    皇帝相比他们已经进步了,承认有文明的外夷是人。

    然后践行夷狄禽兽的理论,把那些蛮夷不当人。

    理论能够自洽,但是听起来就是觉得不舒服,感觉哪里不对。

    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陛下,夷狄虽是禽兽,却不能真的不把他们当人。”

    “对他们施加教化,同样要怀着仁心。”

    朱由检摇头不认同,说道:

    “夷狄畏威不怀德,用仁义道德无法感化他们。”

    “只有在种植园用劳动教养,才能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大明的农耕文明。让他们学习大明的文字和语言,归化成为华人。”

    “再说了,你们这些人家中,哪家没有奴婢?”

    “如果想要释奴,先从自己做起!”

    群臣顿时不说话了,因为他们家中,真的存在奴婢。这也是皇帝在释放奴婢时特许的,允许官员拥有一定数量的奴婢。

    他们家里有很多事情需要奴婢做,当然不能释放他们。甚至还有人突破奴婢限额,拥有更多数量的奴婢。

    站在道德高处指责南洋诸藩用奴隶,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把自己家中的奴婢释放,那是绝不可以。

    但是主动抓捕奴隶,实在是违反他们道德的事情,这些人仍要求对此类事情控制,不能如此赤裸裸地抓捕奴隶。

    在西方殖民者大肆使用黑奴的现在,朱由检根本不想和他们争论这个。耽误了原始积累,大明就要落在后面。

    尤其是他的措施已经很宽松了,只要通过相应等级的汉语考试,就能归化成华人。

    眼看这些臣子为了虚伪的道德感争论不休,朱由检道:

    “谁反对抓捕奴隶,谁就去教化蛮夷。”

    “若是安南的人接受教化,朕何尝愿意派士兵抓捕他们?”

    “大军出动人吃马嚼,不把他们抓了贩卖,如何撑得起出兵花费?”

    “安南想要安稳,必须允许抓捕奴隶。”

    强行结束了这个争论,讨论种植园问题:

    “南洋各地使用奴隶种植,成本一定比内地低。”

    “只要有足够的船只把生产的原材料运过来,就能压制内地的原材料涨价。”

    “计发委要立刻调查南洋各地适合种什么,联系各藩种植园,给他们下达订单。”

    “朕希望种植园是可控的,每个种植园种植一两种作物,降低对奴隶种植技术的要求,尽可能降低成本。”

    “朝廷要为他们提供其他货物,加强和藩属国的联系。”

    这显然增加了计发委的权力,让他们能插手藩属。

    韩爌当即说道:

    “每个种植园种植一两种作物,其他物品就要依赖朝廷。”

    “臣以为可以向各藩国下订单,扶持他们发展单一作物种植园。”

    黄立极同样如此认为,觉得能加强朝廷对藩属国的控制。

    朱由检点头认可,对这些人的反应还算满意。

    他参考的是后世的国际分工,把一些不重要的、大明缺少的工作分给藩属。

    如果藩属国的经济依附大明,政治上自然更无法脱离。

    他向群臣说道:

    “不仅农业,工业也要规划,不能让任何一个藩属国,拥有所有的产业。”

    “藩属国的产业,要依附于大明,最好是作为原材料提供者和商品销售地。”

    又叮嘱张溥道:

    “苏松新区的工人众多,以后要鼓励新区企业从藩属国进口原材料,把商品销售给他们。”

    “这样就成了完整的循环,大明能用工商业生产,养活更多的人。”

    “城市工商业发展起来,会需要更多的雇工,大明农村的余丁,就不用必须去海外。”

    “这才是真正的仁政,针对大明子民。”

    暗讽某些人对蛮夷仁爱,却忘了大明百姓。

    一些臣子听得有些羞愧,张溥则心悦诚服,内心十分欢喜。

    他知道按照这个规划,苏松新区的发展潜力将扩大十倍百倍——

    海外藩国提供的原材料和市场,远胜于江南当地。

    他身为一个苏州人,当然愿意家乡大发展。

    甚至他都想好了,把这个措施说成当今皇帝身为苏州女婿,对苏松新区的优待。

    以此鼓励苏松商人去海外购买原材料、贩卖商品。

    如此一来,航运业对苏松新区将至关重要。

    张溥想到前段时间制定的造船计划,建议把柚木、橡木也纳入采购订单。

    可以鼓励各藩在难以种植的地方种树,以后采购它们。

    朱由检对此颇为赞许,认可道:

    “朕先前已经说过,对柚木无限收购。”

    “其他适合造船的树木,你们也可以联合各大造船厂,对藩属国酌情下订单。”

    “朝廷需要的海贸船只是无限的,移民、运货,都需要它们。”

    利用朝廷采购,进一步推动大明进入大航海时代。

    在大明火器更新换代后,已经使用单发火铳的大明军队,对周边的冷兵器军队、或者冷热兵器混合军队,优势实在太大了。

    朱燮元在安南轻易取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此时的大明,能够轻易打败其他国家,唯一欠缺的就是海上实力。

    所以朱由检决定疯狂造船,把大明的人口和货物运出去,把内部矛盾外移。

    张溥明显感觉到了这一点,决定前往新区后,重点发展造船业。

    制定造船计划的他,对这个行业也比较了解。知道苏松新区的造船技术不错,只是需要从外地把原材料运过来。

    琢磨着这件事情,张溥觉得除了从江陵公国等北方藩国采购外,还可以向南洋各国下订单。

    毕竟最适合造船的是柚木,分布在南洋一带。

    怀着这个念头,张溥踏上了前往江南的邮船。

    这种船只是邮驿系统改革后,在皇帝要求下专门建造的,用于运输邮件。

    因为对时间要求较高,这种船只的速度快,而且有定期航班。

    所以有探亲访友做生意需求的人,开始搭乘这种船。朝廷官员出行,也被安排在这种船上面。

    在官员对舒适的要求下,这种邮船发展得很快,设计多有改进。运河航运集团等航运企业,都专门购买有邮船。

    张溥乘坐的船只,就是属于运河航运集团的。他将乘坐邮船,走运河一路下江南。(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23270/6676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