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040章 擅做仆从军的吴三桂

第1040章 擅做仆从军的吴三桂


安南,宣光镇。

    明军大胜的消息传来后,云南巡抚行营,便有一些沉寂。

    友军获胜名义上是好事,但是胜利太大,却让他们失去了继续立功的机会。

    尤其是他们比朝廷兵马先出征,现在却仍旧陷在宣光镇。

    这更令人尴尬,显得他们没实力。

    以至于云南将士虽然打了胜仗,却个个无精打彩。

    很多人还在算着,和朝廷兵马的功劳差距:

    “那边打的是会战,而且是决定性战役,战功能够翻倍。”

    “听说参战的将士都有功勋,是消灭安南的功臣。”

    “这可是灭国之功啊!愿意留下的都能当军士。”

    羡慕地说着这一切,云南兵马对参战的朝廷兵马极为艳羡。

    在军功制度越来越完善后,前线打仗的将士,很快就明白会战更容易立功绩。

    谅山南面的伏击战就是典型的会战,面对十万敌人,消灭敌军主力。

    然后敌人就再也无法组织反抗,都城都被放弃。

    这么大的功劳,得到的赏赐也丰厚。除了战功翻倍、战利品分成外,参战的将士人人都被记功,最少也能成为世袭军士——

    这是普通士兵最羡慕的,军士虽然不是军官,却可以前的军户不一样,不但世业田更多,还能去军校学习,获得做军官的机会。

    很多军户出身的士兵,做梦都想当军士。

    可惜卫所改制还没有推行到云南,也就奢安之乱后新设的卫所按新制。

    这些人得知友军将士不论功劳高低,上了战场最少就能封世袭军士,他们羡慕至极。

    更让他们艳羡的,是这一战惊人的战损比:

    朝廷兵马只有75人死伤,就击溃十万大军。

    这在他们看来,简直是神话战绩:

    “怎么打出来的?”

    “难道郑氏就这么不堪一击?”

    “咱们怎么就没这么好命,直接去打他们?”

    士兵们纷纷议论着,有些消息灵通的道:

    “咱们提前开战,就是想去抢功绩。”

    “结果呢?被困在这宣光镇了。”

    “武氏可打不过郑氏,要不然他也不会是藩镇。”

    “咱们和郑氏十万大军打,哼……”

    摇了摇头,对此并不乐观。

    这番话有些道理,但更多的是不服。

    他们觉得郑氏败得这么惨,自己面对就算损失大一点,也不至于失败。

——

    以武举人身份担任护军的吴三桂,走在兵营里听着,他知道云南兵马,打不出那样的战绩:

    『朝廷兵马用的是新火器,不但都装备了火铳,还有火炮、骑兵。』

    『云南这边有什么?新式火铳都只有一千。』

    『能打赢宣光镇就不错了,单独打郑氏很难。』

    这是他心里的想法,负责统率新军的他,深刻认识到新式火铳的威力。

    宣光镇能被他们轻易击败,就是因为这一千新军,发挥了极为惊人的战力。

    全部装备新式火器的朝廷兵马打出如此夸张的战绩,吴三桂虽然意外,却不是不能理解。

    因为他麾下的新军在战阵中,也很少遇到战损。

    可惜的是新军数量太少,面对宣光镇残余人员的袭扰,他们只能按旧办法,一点一点前进。

    怀着这个想法,吴三桂走进营帐。面对袁崇焕仍旧尊敬道:

    “大帅,咱们接下来做什么?”

    “朝廷有没有指示?”

    袁崇焕似乎老了几岁,神情疲惫地道:

    “朝廷让我们清剿宣光镇,不留下任何反抗的人。”

    “凡是动过兵的、不能说汉话的,全部都要迁走,确保宣光镇没有人会造反。”

    这个命令,让吴三桂瞪大眼睛,确认道:

    “朝廷是说,迁走所有反抗的人?”

    “这些人怎么会老老实实迁徙?”

    袁崇焕恨恨地捶着桌案,咬牙道:

    “不迁走还能怎么办?”

    “难道让他们一直闹下去?”

    “要不是这些人闹事,本帅早已打到升龙去。”

    对影响自己立功的宣光镇反抗者,心里痛恨至极。

    恼怒之下,他说道:

    “你去派人盯着,要求留下来的人都会说汉语。”

    “不会说就迁走,敢反抗的都杀了。”

    “过几日南洋藩国的人就派船过来,那边的开发需要人做苦役。”

    这种做法虽然不如全杀了残酷,却仍旧十分残忍。袁崇焕作为儒家士子,当然知道这会伤名声。

    不过他现在却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枢密院严令他完成任务,不许再擅改方略。

    韩爌也告诉了他得罪了枢密院的麻烦,如今他的云南巡抚都已有些不稳。

    如果被朝廷从云南巡抚上撤职,他以后很难有翻身的机会。

    现在,他需要在安南的治理上立大功,把戴罪立功进行下去。

    很快,宣光镇便掀起了腥风血雨。

    先前只是清剿袭扰者的云南兵马,开始拉网式搜寻。只要不会说汉话的,就直接给抓起来。

    剩下的再分辨有没有袭扰大明兵马,否则同样要抓捕。

    这自然引来了很多反抗,吴三桂统领的新军,被分成小队派了出去。

    他们凭借射程远、射速快的新式火铳,把一切反抗镇压下去。

——

    被郑芝龙派来的郑芝豹,看到的就是这个景象。

    他没想到袁崇焕作为进士出身的督抚,带领的兵马竟然如此残忍。

    看到一些士兵在抓捕时肆意杀人,他忍不住向陪同的吴三桂道:

    “吴校尉,这该管管了!”

    “朝廷说的是迁徙,不是让他们杀人。”

    吴三桂在辽东见惯了生死,在袁崇焕下令之后,执行起来丝毫不在意。他说道:

    “这些人敢反抗,不杀了是不行。”

    “你们需要奴工,需要顺从的人。”

    郑芝豹听得黯然,知道事情是这个理。

    如果这些人到了藩国还想反抗,他们会很麻烦。

    但是这样杀戮实在太残忍了,不但抓到的奴隶会变少。还会留下仇恨的种子,不利于以后安稳。他劝道:

    “皇上说精锐兵马不能用于治安战,否则会影响战力。”

    “就像下棋要和国手对弈才能提高,和臭棋篓子下棋,只会越下越臭。”

    “朝廷之所以制定堕落罪,把堕落人员强制迁徙。就是因为堕落行为一旦开始,多半会越来越堕落。”

    “你把新军这样用,军纪就崩坏了,以后……”

    摇了摇头,认为这支兵马这样下去会废。

    吴三桂听得睁大眼睛,这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他是要带着这支兵马立功的,哪能看着他们崩坏。

    他当即就想派人把队伍召回来,但是想到袁崇焕的命令,又为难道:

    “大帅下了严令,不这样做不行。”

    “要是没有新军压阵,抓捕的士兵会有损失。”

    郑芝豹不以为然道:

    “朝廷不是说了可以用仆从军吗?”

    “你是辽东将门出身,不会不知道如何练兵吧?”

    “招募投靠大明的安南人组建仆从军,再用新军做督战队。”

    “他们就算在抓捕时遇袭死了,也不用过于在意。”

    吴三桂听到这番话,像是觉醒了什么,顿时思路大开。

    这不就是朝廷说的汉奸吗?在安南要主动培养这些人。

    所以他很快采纳郑芝豹的提议,从投靠的安南人之中,选拔出来仆从军。

    这些人虽然也会被迁到异地,但是只要学会汉话,能作为卫所军民户甚至军士,获得华人身份。

    宣光镇变成了一个大军营,被之前的杀戮吓住的人,大多愿意加入仆从军。

    然后在他们这些本地人的带领下,宣光镇的人几乎都被抓了起来,组建成越来越多的兵马。

    吴三桂带着他们在安南各地清理反抗人员,塑造了一支威名赫赫的宣光镇仆从军。安南各地都流传他的威名,甚至能止小儿夜啼。

    相比之下,朱燮元那边,则让高平莫氏承担了这个名声。

    莫氏兵马被当作仆从军对待,由张山率领一营新军看着,清剿依附黎朝的地方势力。

    凡是在黎朝当过官的,几乎都被抄家流放,安南的士人几乎都被卷进去。

    这么严酷的命令下,莫氏的名声很快也臭了,在安南根本难以立足,不得不按大明的要求,从高平迁徙出去。

    两支兵马,有效地维持了安南稳定,为留下的将士和即将过来的移民,清理出足够的土地。

    大明靠着这些人,在红河一带扎根。

    朱燮元的精力也主要放在这上面,没有对逃亡的郑氏继续追下去。

——

    张世泽对此极为不满,直接来到朱燮元面前,生气道:

    “朱督师,黎朝和郑氏仍在,为何不继续打下去?”

    “朝廷让你消灭安南,可不是只占了都城就行。”

    朱燮元瞥了他一眼,老神在在地道:

    “朝廷出兵时就说了,红河平原归朝廷,其他划分为藩属和领地。”

    “你们打得下来就去打,别指望朝廷帮你们。”

    “复汉军已经调走了,留下的朝廷兵马,要用来组建交州卫。”

    张世泽听到这番话气坏了,因为英国公封地就在南面的清化、乂安。

    这两个地方的反抗很激烈,国初大明就是从这里败退。

    张世泽觉得两地多半会成为宣光镇,哪愿意只靠自己的兵力?

    想到这里面的损失,张世泽怒声道:

    “朱督师,你就是这么帮助我们开藩吗?”

    “开国靖难公侯,可是被分封在这里,你就不怕得罪了我们?”

    朱燮元哂笑一声,道:

    “得罪你们又如何?”

    “本官是执行朝廷命令。”

    “小公爷,你还是早点出兵吧,雨季来临后可不好打。”

    “如果耽误了时间,不知道老公爷能不能看得到。”

    对这些开国靖难公侯,根本不放在眼里。

    他知道皇帝设立中兴功臣封号的目的,就是把他们和开国、靖难功臣区分开。

    如果他不识趣地和这些人搅在一起,反而会惹来皇帝忌讳。

    已经立下灭国之功,确定能成为中兴公侯的朱燮元,当然不会这么没智慧。

    “你……”

    张世泽气得指着他,却又说不出话来。

    他知道朱燮元的提醒是对的,雨季来临后用兵更困难。

    就算他招募的士兵大多是两广人,适应这里的雨季也不容易。

    想到自己爷爷躺在病榻上就指望着听到藩国开辟的好消息,张世泽忍着屈辱,带兵南下追击。

    朱燮元看到他带着兵马走了,这才长出一口气。

    他知道:压住了张世泽就压住了其他人,他不用派朝廷兵马去帮各个藩国开藩。

    这是他临行前皇帝一再嘱咐的,让他控制红河平原即可,其他的都交给贵族开辟。

    这些人打胜了固然是好,打败了也不用在意。只要威胁不到红河平原,就任凭他们施为。

    所以朱燮元这些日子,精力主要放在考察红河平原上。

    他发现这块地方确实肥沃,能够养活数百万人。

    他要做的就是在周围的险要之地设立防线,其他的分给贵族做封地。

    接下来,他还要在改名交州城的升龙城建立市场,把后勤部、装备部采购的物资,提供给开藩的贵族。

    用这些贵族的资金,帮朝廷维持战时采购,节省朝廷军费,甚至赚取资金。

    很快,这些贵族积攒几百年的家底,就流入了朝廷。

    不过这些人也不吃亏,因为除了封地之外,他们还能在开藩时搜刮浮财。

    安南的豪强几乎被清理一空,被他们带来的人取代。

    大明的贵族开藩热情迅速提高,他们看到了家族膨胀的机会。依附他们的人更是热情,想要去他们开辟的藩国做官。

    这些很多代没上战场的贵族,依靠朝廷的新式火器,带着新组建的护卫,就能在安南连战连捷。

    有些人甚至找到了先祖的豪气,想要立下更大的功绩,开辟更大的领地。

    安南、还有周边很快乱了起来,到处都是他们的踪迹。这些人依靠红河平原,向着周围开拓。

    吴三桂率领的宣光镇仆从军,在这个过程中打出了名气,帮他们处理了很多问题。

    南洋诸藩就更高兴了,很多难以开发的沼泽、密林,被他们购买来的安南奴婢,慢慢开发出来。

    这些地方有的种植水稻,有的种植甘蔗,还有的种植大明使团带来的棕榈树,开辟各种种植园。

    南洋的种植园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23270/66761.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