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章 尴尬的袁崇焕
推荐阅读: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小轩窗,玉珠忙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重生之资本传奇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炮火弧线
安南获胜的消息,很快传到京城。
大臣们固然欢呼雀跃,朱由检也有几分欣慰:
“朱燮元打得不错,果然是统帅之才!”
“安南攻略交给他,真是令人放心。”
很是夸赞了朱燮元几句,用他的灭国之功,平衡孙承宗的影响力。
这也是他在辽东之战后,迅速发起安南之战的原因——
不能让辽东功臣太跳,在朝堂上搅动风云。
朝堂上的大臣很多也是这个想法,他们很支持安南之战。
先前袁崇焕进兵遇阻,有些人还以为安南很难打。
如今朱燮元短短数日就消灭安南主力攻占都城,让群臣都认识到他的能力。
就连袁可立,都对朱燮元很是夸赞:
“诱敌深入,一举破敌。”
“安南战事胜利得这么快,全仗朱督师的策略。”
“臣以为可调他回京,担任枢密同知。”
显然没放弃退休的想法,打算在换届时退下去。
不过朱由检是不给他这个机会的,忧心道:
“打下安南容易,但是治理难啊!”
“国初从安南撤军就不说了,这次云南的兵马进兵,打败宣光镇也很容易。”
“但是打败之后,云南的兵马却被拖在宣光镇,说明了安南的难以治理。”
“不要以为胜了就结束了,接下来治理更重要,安南离不开朱燮元。”
这番话语,引得群臣深思。
安南那地方实在没什么难打的,这次朱燮元轻易取胜,更加让人小觑。
不过国初打下来又丢失的教训,让他们对治理安南又很不放心。
首辅韩爌趁机道:
“安南易取难治,臣以为应该尽快设府县。”
“任命安南巡抚,负责当地治理。”
朱由检点头认可,下令道:
“交州府是军民府,应该设军民府和军民卫。”
“这一战有功绩的,只要愿意留在交州,就可以任命为世袭军官、世袭军士。”
“内地有世官、军士愿意去的,也可以安排在交州卫。”
“尽快把当地会说汉话的华人吸纳为军民户,并且组织移民。”
“将来交州府中,要有至少一半是华人。”
立刻命令群臣组织移民,稳固交州的秩序。
他需要改变交州的人口结构,彻底化为汉地。
在朱由检看来,这块地方的价值非常大,能够养活许多人——
无论现在还是后世,安南北部的人口都比整个西伯利亚的人口还要多。
在旱灾越来越严重的现在,朱由检非常重视这块土地。打算把当地人迁走,把大明灾民送过去。
——
韩爌、袁可立等人应着,又推荐交州府的官员。
出使安南的张镜心,因为熟悉安南地方势力,被任命为交州军民府知府。仍作为理藩院的使者,和安南豪强谈条件。
广西巡抚李橒,兼任交趾巡抚,清剿不服从的势力。
复汉军护军艾南英,兼任交趾巡按,监察当地官员。
不过复汉军却被调回,不再留在那里。朱由检道:
“南北气候差异太大,这次复汉军的损失,大多是气候原因。”
“让杨御蕃带复汉军和京营的北方人回来,能适应气候的留在当地。”
“朕不希望他们没能走上战场,却因为疾病死去。”
这个安排是好意,但是群臣却不免有些担心。
毕竟安南难以治理是出了名的,刚刚还在讨论这一点。他们担心撤回这些兵马后,当地很快会出现大股反叛势力。
袁可立劝谏道:
“昔年安南叛军坐大,就是因为朝廷撤军。”
“臣以为复汉军纵然要撤,也要等形势稳定。”
朱由检摇头道:
“安南什么时候能稳定,谁也说不准。”
“总不能把复汉军这支精锐,留在那里搞治安。”
“这次在战场上伤亡的只有75人,因为气候倒下的却有数千。”
“不能把精兵这样用,雨季来临前复汉军必须撤回。”
两个数字对比,给群臣极大冲击。
他们知道复汉军能打,却也没料到击溃安南十万大军,只死伤75人。
更没料到的是因为气候倒下数千,是战场上死伤的数十倍。
难怪皇帝执意把复汉军撤回,谁也不愿把精锐损失在这里。
但是安南那边需要稳定,要有足够的军队。
只给朱燮元留下京营中的南方人太少了,只有一万多人。
袁可立琢磨着大明的兵力,提议道:
“京营、蓟镇都有浙兵,白杆兵更是出自西南,臣以为可以把他们调过去。”
朱由检却懒得增兵,说道:
“仗都已经打完了,不需要增调兵力。”
“留在安南的新军,足以镇压当地。”
对于装备新式火器的新军战力,怀着十足信心。
以活门铳去打拿着冷兵器的安南人,绝对称得上十拿九稳——
后世法国征服越南,只用了不到三千人。
在轻易击败安南十万大军后,朱由检已经认识到,不用对安南主力太注意,要更重视治安战。
他是这个想法,群臣却感到不安,袁可立劝谏道:
“话虽如此,兵力不足却不行。”
“一万多新军能够控制升龙,却无法完全占领当地。”
朱由检对治安战同样很担心,琢磨之后说道:
“交州府至少要设五卫,需要有一万多世袭军官和军士。”
“愿意留在当地的有功将士可能达不到这个数量,可以向民间招募兵力。”
“尤其是北方那些到处流窜的小股盗匪,把他们招安迁移过去。”
“能立功的就封世官,清剿当地反抗大明的势力。”
这个办法,让群臣面面相觑,觉得没必要对那些盗匪太优待。
但是袁可立却知道,皇帝这样做是不得已:
在孙传庭的强力清剿下,北方的大股流寇已经没有了,但是小股盗匪却层出不穷,朝廷兵马根本剿不过来。
他们沦为盗匪的原因也早就查清:就是因为连年大旱,家里没有吃的,聚在一起抢劫。
有时是整个村庄都沦为盗匪,根本剿不过来。
皇帝这个命令,就是针对这部份人,赦免他们的罪过,把他们送到交州去。
明白西北形势的袁可立赞同道:
“百姓无奈沦为盗贼,应该给他们从良的机会。”
“交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以让他们在那里定居。”
决定以戡乱救灾委员会的名义,组织受招安的盗匪迁徙。
如果不接受朝廷的条件,则要加强打击,争取让西北稳下来。
韩爌身为山西人,对此也是赞同的,因为他也不想家乡一直乱下去。
不过即使如此,远水解不了近渴,安南需要尽快增加兵力,填补复汉军调走后的空缺。
参谋部长杨嗣昌出主意道:
“这次击败安南郑氏,莫氏就立下了一点功劳。”
“臣以为可以用安南人治安南人,命令莫氏组建仆从军。”
“这些人纵然不能完全信任,却可以让他们暂时稳定当地。”
这是要培养安南的汉奸二鬼子,朱由检听得险些笑出来。
不过这个计策确实有一定作用,朱由检颔首道:
“可以招募一些可信任的安南人,甚至给他们册封爵位。”
“用这些人清理安南当地,像是宣光镇那样反抗的,全部都抓了送到外地去。”
“辽河套开发、南洋开发,都需要人力,用他们去做危险的活计。”
对宣光镇武氏,朱由检是极为痛恨的。
虽然这是袁崇焕搞出来的烂摊子,但是既然成了这个样子,就应该继续打下去。
不然安南地方势力会轻视大明,反抗者也会层出不穷。
为了避免安南成为大明的失血点,朱由检下令道:
“命袁崇焕清剿宣光镇,不要留下任何一个反抗的人。”
“动过兵的、不能说汉话的全部迁走,朕不希望那里成为反抗者的聚集地。”
“这是他戴罪立功的最后机会,干不好就回家里种地。”
双眼盯着韩爌,让他把这个口谕传给袁崇焕。
韩爌心里无奈,对袁崇焕也有几分不满:
以前他看重袁崇焕,是因为东林党没有能打仗的人。
这次朱燮元快速取胜,袁崇焕却止步不前。
韩爌心里面不免泛起疑惑,不知袁崇焕到底有没有能力。
自己一直维护他,到底划不划得来?
他已经看出来了,皇帝对袁崇焕越来越不耐烦。自己坚持保他,就是在消磨皇帝的信任。
这一点很可能被人利用,威胁自己的首辅之位。
而且相比皇帝的恶感,更麻烦的是袁崇焕不听枢密院的策略,大大得罪了枢密院。
据他所知,已经有文职军官说袁崇焕跋扈,更加类似武人。
这可是更要命的事情,意味着袁崇焕已经不受文职军官待见。
而按皇帝的说法,在新式火器装备后,士人获得了制约武人的能力。
袁崇焕比武将更跋扈,这就站在了士人的对立面。
现在枢密院就是士人出身的文职军官执掌,他们为了树立威严,为了打压武人,都会针对袁崇焕。
韩爌只要想到这点,就感觉到忧心——
作为首辅,他对枢密院虽然忌惮,却称不上惧怕。甚至在皇帝给内阁放权后,还想打压枢密院的权力,维护内阁地位。
但是站在士人的对立面,却是他从未考虑过的事情。
所以他的心里,已经开始对袁崇焕产生不满。
——
事情比韩爌想象的还严重,枢密院那边,已经有人在谋划着如何整治袁崇焕。
尤其是杨嗣昌,作为安南攻略的制定者,他是想要在这一战立下大功的,就像辽东执行的“四正六隅”一般。
袁崇焕却不尊他的方略擅自行事,让他很是恼恨。
心眼很小的杨嗣昌,当时就想整治袁崇焕。
只是首辅韩爌执意护着,让袁崇焕得到了戴罪立功的机会。
杨嗣昌就算再恼恨,也无法在战事进行时对袁崇焕下手,影响朝廷大计。
如今安南之战获胜,却让他觑到了机会:
“好个袁崇焕,还以为是名将呢!”
“没想到就这点本事,连安南的土司都拿不下来。”
在枢密院会议上讥讽着,杨嗣昌建议重惩袁崇焕。
否则都像他那样无视枢密院的方略,枢密院的权威就无法立起来。
袁可立对此是赞同的,因为他也看不上袁崇焕那个议和派。
本以为这个人有几分本事,安南之战却漏了底——
一个连土司都拿不下的人,没资格成为封疆大吏:
“黔国公年幼,云南总兵由巡抚代摄,必须有压服当地土司的能力。”
“宣光镇这一战,袁崇焕的表现,很可能让土司有异心。”
“云南巡抚应该换个有能力的人。”
这番话语一出,枢密院的大臣都有几分动心。
在皇帝推行任期制后,地方督抚异常稳定,想成为督抚已经不是那么容易。
如今袁崇焕犯错,云南巡抚的位置可能空出来,他们不能不对这个职位动心。
不过巡抚的职位枢密院发言权不大,枢密大臣能参加的是总兵、副总兵推举。
边防部长刘遵宪道:
“云南巡抚要代摄总兵,应该选一个做过文职军官的人。”
“咱们枢密院确实该费点心。”
拿着这个理由,争夺云南巡抚的推举权力。
其他枢密大臣纷纷附和,更加认同云南巡抚该换,而且枢密院要参与推举。
拿下袁崇焕成了他们的共识,借此获得云南巡抚的推举权。
心思阴毒的杨嗣昌,更是想出了一条毒计:
他把这个消息泄露,逼迫袁崇焕立功,按照朝廷的命令清理宣光镇。
甚至传言袁崇焕立下这个功劳还不够,他需要清理整个安南,负责安南治安。
只有把安南的反抗者完全消灭了,才算是戴罪立下功绩。
他要用这个逼迫袁崇焕下狠手,在安南大开杀戒。
一旦袁崇焕这样做,那就是主动脏了手,身上带着污点,不可能成为朝堂要员——
和袁崇焕年龄接近、官位相当的他,要彻底断绝袁崇焕争夺枢辅的可能,不给这个人任何机会。
皇帝推行的任期制、磨勘法,已经让同科、同年、年龄相近的人……都成为竞争对手。
他们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23270/66762.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