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031章 中生代官员的烦恼

第1031章 中生代官员的烦恼


代金券的事情酦酵得太快,京城的官员刚刚讨论着朝堂的变动,便被这件事吸引了注意力。

    皇帝在放权后迅速推动这件事,让很多官员感到好奇:

    “皇上这也不像怠政啊!”

    “放权后又折腾了?”

    这是很多官员的疑惑,他们本打算在皇帝放权后大展拳脚,没想到还是听皇帝的指挥。

    看看皇帝的安排吧:

    代金券,顺天府议会,机制币,藩属存金和煤钢联营……

    一桩桩事情都很麻烦。

    所以这些人心里就疑惑了:

    皇帝到底是打的什么主意?

    “什么主意?”

    “当然是让百官听指挥。”

    “皇上越是放权,对于大政就抓得越紧。”

    “总不能大事小事一起放,那不是垂拱而治?”

    这个官员的话,让迷惑的官员顿时就明白了。

    皇帝这是找事做,让官员听他的旨意。

    就像嘉靖皇帝隐居深宫修道,但是朝廷的大政方针,却从未脱离他的掌控。

    当今皇帝也是如此,在给辅弼大臣分配权力之后,立刻给他们安排事情。

    无论哪一件事,都需要这些大臣全力施为。

    如果他们办好了,自然是皇帝英明。

    如果办不好的话,八月选官换届,说不定还有变局。

    这么一想,一些官员已经开始琢磨:

    是配合内阁做这几件事,还是拖延捣乱?

    『配合内阁做事,有可能立功升官,在换届时谋个好职位。』

    『但是朝廷的职位就那么多,是不是捣些乱子,让那些官员下来?』

    两种想法,出现在京城官员的脑海里。

    有些人想通过配合施政升官,有些人想用手段,把一些官员拉下来。

    在当今皇帝调整加衔制度、严格按照职位任命官员后,如今官场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把上面的人拉下来,他们就没法升上去。

    怀着这个想法的官员着实不少,尤其是一些衙门的副职。

    他们离升迁本就只差一步,有些人已经不想再等下去。

    当然,配合的官员更多。

    毕竟如今的内阁首辅韩爌,称得上东林党魁。

    虽然东林党被皇帝强压着拆分了,但是出身东林党、同情东林党的士人却着实不少。

    他们的名声也好,在朝野很有影响力。大部分朝堂官员,认同东林党人。

    至于和东林党隐隐针锋相对的阉党残余,同样不敢在这件事上捣乱。

    因为他们是被皇帝保下来的帝党,如果不执行皇帝的旨意,他们会被皇帝毫不犹豫地赶下去。

    更别说负责监督执行的内阁次辅杨景辰,是他们的首领。

    这些人面对监执委,更不敢推卸责任。

    “皇上的手段,当真是进步了啊!”

    “整个朝堂上下,都要听他的旨意行事。”

    想明白这些的官员感叹道,认为皇帝在经过几年时间后,已经变成了一个成熟的皇帝。

    更有人认为皇帝的怠政是伪装,是故意退了一步,然后继续前进:

    “治大国如烹小鲜,皇上这是明白了!”

    “事情是做不完的,一直纠缠于琐事,徒然消耗精力。”

    “所以皇上是抓大放小,自己抓着大政,让内阁执行小计。”

    “不像之前只顾着下令,根本不管落实。”

    听到的官员纷纷点头,认为皇帝这样更好。

    尤其是小计针对的是地方官员,他们对此非常乐见。

    如果地方官员执行计划不利被拿下来,可不就有了他们的机会?

    在被皇帝折腾了几年后,很多京官已经不排斥去地方做官。

    因为按皇帝的要求,内阁大学士和宰相无异。

    大学士可以是词臣担任,宰相却需要有地方经历,才能在制定政策时更符合实际。

    很多翰林院的官员,都想去地方镀金,获得主政一方的经历。

——

    文震孟就是去地方任职的翰林之一,甚至是最早一批兼任地方官的翰林。因为在涿鹿区做得好,被皇帝授予年功,升任顺天府同知。

    这是从五品的职位,所以他在翰林院中,被升为侍讲学士。

    按照翰林院改制后的规定,属于候补学士。在翰林学士不足时,能独立负责学馆,列席学士集议会。

    此时,他就和外甥姚希孟,商量下一届的职位。

    姚希孟道:

    “舅父,中书学士的人选定下来没有?”

    “舅舅有没有列入候选人?”

    中书学士的品级,是正五品,比文震孟现在的品级高半品。

    但是翰林院作为储才之所,外放是能兼任更高品级职位的。

    像是被皇帝看重的张溥,就以从六品修撰,兼任苏松新区区长一职。

    尤其是翰林院改制后规定,兼任地方官的翰林升到讲读学士就是最高。只有一直在翰林院做文章的,才能升为翰林学士,以后也只能在礼部打转,担任清贵官员。

    现在翰林学士的数量还不多,文震孟是有可能以侍讲学士身份,兼任中书学士的。

    尤其是他担任从五品官职已经将近四年,按照磨勘法,他作为进士磨勘期就是四年,今年年底的时候,散官就能升为正五品,正好能担任正五品职位。

    姚希孟非常希望舅舅能得到这个机会,成为中书学士。

    文震孟抚须笑道:

    “钱学士已经找我谈话了,希望我去中书监辅佐。”

    “不过这中书学士可不好做,有许多人争夺。”

    姚希孟听到准信,顿时笑着说道:

    “中书监就是小内阁嘛,这中书学士,当然能看成小学士,当然有人竞争。”

    “以陛下对舅舅的看重,舅舅定然有机会。”

    文震孟闻言眉头一皱,却没有十足信心。

    当初他和刘理顺、史可法、陈仁锡共同执掌涿鹿区,在涿鹿区改制成功设立议会后,都得到了提升。

    刘理顺在接任他的职位后主持苏松新区,在新区顺利开办后,已经成为朝野公认的能臣。

    尤其是他提出掣签选举法,并且在苏松新区实践。顺天府议会这么快筹办,就和这种选举办法有关系。

    虽然他的“为民服务”颇受争议,文震孟却知道这个人简在帝心。

    可以说,这位他曾经的下属上升势头很猛,将来很可能成为大学士,甚至有望首辅之位。

    另一位同僚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弟子、东林党着力培养的后辈。

    陈仁锡就更了不得了,如今在詹事府任职,还主持卫率府,是皇帝留给太子的人才。

    唯有他这个当时的区长,现在有些沉寂。

    在顺天府西路行署同知位置不说碌碌无为,却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

    否则他去年就该获得年功,升为正五品学士。

    现在却因为一年之差,连争夺中书学士都不稳。

    文震孟想到这里,就忍不住长叹:

    “我是在西路行署懈怠了,没拿出亮眼的功绩。”

    “皇上这次在顺天府办议会,提到了刘宗周、刘理顺,却丝毫没提到舅父。”

    “舅父这个中书学士,还是有一点悬!”

    对自己这几年的沉寂,颇是有些后悔。

    他在升迁为顺天府同知后,主要待在京城,对西路行署的事情没有多上心。

    这自然让他的功绩不怎么样,去年三年任满时没被记功勋。

    姚希孟知道这件事,也知道舅舅的心结。他和舅舅以前都觉得皇帝安排翰林兼职就是做个样子,哪想到这么被看重。现在翰林院改制后,已经分为留在翰林院的清贵官员,和外放做官的学者型官员。

    像文震孟这样还好,至少已经外放了,有主政一方的经历。

    姚希孟就更悲催了,因为他一直在翰林院,想按以前的惯例升迁。

    结果就是一年一年熬资历,现在还是正六品官员。

    当然,外放出去也不是一路顺利,文震孟在顺天府同知任上没拿到年功,已经对他的前途带来重大影响。

    相比屡立功勋的陈子壮等人,明显落在后面。

    这次,皇帝筹建顺天府议会没提到他这个同知,明显就是不满。

    毕竟当初他在涿鹿区议会筹建上也是有功的,如今竟然被撇过去!

    文震孟想到这件事就后悔,向外甥道:

    “若是我早把涿鹿区的议会推广到整个西路行署,这次筹办议会,定然有我的一份。”

    “现在纵然是当上中书学士,也不如在这件事上立功绩!”

    姚希孟安慰他道:

    “舅舅也别太自谦了,你到底是天启二年的状元,比刘理顺早两科,资历在他前面。”

    “皇上又重用天启二年的官员,舅舅做好中书学士,一定有入阁的机会。”

    文震孟摇了摇头,说道:

    “难!”

    “现在内阁变动太小了,很多人都轮不到入阁。”

    “还有入阁之后,权力有大有小。有能力的才能成为委员会主任,没能力就只能帮人写票拟。”

    “如果外放时每一任都有功还好说,舅父这个样子,只怕会被皇上认为没能力。”

    这就是内阁的现状,皇帝把内阁大学士的票拟权分给内阁的下属委员会,而这些委员会中,不一定是大学士当主任。

    不是主任就没有用印的权力,只能根据委员会决议写票拟。

    那样的大学士谁愿意当?至少文震孟是不乐意。

    但是以他现在的发展势头,别说进入内阁艰难,就是入了内阁,估计也是这种大学士。

    谁让他在顺天府同知任上,没有亮眼的功绩?

    姚希孟劝说他道:

    “中书监刚刚设立,到换届时中书学士才会完全补满。”

    “舅舅还有半年时间,可以争取在西路行署拿出亮眼的功绩。”

    “据我所知,涿鹿区周边的区县,颇是羡慕涿鹿区。”

    “舅舅可以把涿鹿区的政策,向周边推行过去。”

    文震孟点了点头,也认为这是个机会。

    他负责的西路行署有大兴县、良乡县、房山县、涿鹿区三县一区。涿鹿区已经完成改制,各方面不用担心。

    其他三县也深受涿鹿区影响,在筹办议会、清丈田亩上颇为积极。只要他用心督促,大造黄册重划户籍一定没问题。

    尤其是涿鹿区作为《货币法案》的通过地,流通了不少辅币券,并且外溢到周围。

    这三县一区都是接受纸币的,对发行代金券颇为有利。

    文震孟已经决定,接下来半年就待在地方,把皇帝要求的事情,一件一件落实下去。

    是清贵还是能吏,就看他的努力。

    做出决定之后,他向姚希孟道:

    “看皇上的意思,以后是要用能吏。”

    “今后虽然仍旧是非翰林不入内阁,但是成为大学士的翰林,必须经历府县。”

    “你是怎么想的?要不要去地方做几年?”

    姚希孟苦笑摇头,向舅舅道:

    “我是不行了,身体一直不好,去地方只怕受不了。”

    “还是留在翰林院当个清贵学者,以后就写论文。”

    文震孟知道外甥的身体状况,叹了口气说道:

    “这样也好,现在京城的名医多,正好多调理身体。”

    “而且社保基金成立后,你这看病也有医保报销了,不用担心费钱。”

    “真希望代金券发行快点,社保全面运转。”

    姚希孟对此也颇为赞赏,认为皇帝养士真有诚意。

    只是对皇帝不待见他的老师刘一燝,却颇有些诟病,抱怨道:

    “皇上什么都好,就是有些小心眼。”

    “刘先生不过是抱病让出首辅,就一直被他记着,没有起复的机会。”

    “若是刘先生在,首辅……”

    摇了摇头,没有继续说下去。

    毕竟韩爌已经是首辅了,他再说刘一燝当首辅,像是对韩爌不满。

    文震孟对此也有不满,同样道:

    “刘学士把首辅让给叶学士,那是高风亮节。”

    “皇上当他是党同伐异,实在苛责太甚。”

    “当今陛下,也是太祖、世宗那样的雄猜之主,对很多事情都不放心。”

    “没看放权内阁后,立刻就安排了事情。”

    姚希孟同样这样认为,甥舅二人抱怨了一下,却又不得不按皇帝的要求做官。

    只要他们还想升迁,就得按皇帝规矩办事。

    在翰林院写文章的姚希孟更是决定,接下来半年要帮助舅舅在西路行署落实朝廷措施,并且在报刊上造势,让朝堂上下看到舅舅的能力。(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23270/6677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