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779章 做官机会

第779章 做官机会


十月底,被众多士子翘首以盼的中举榜单,终于陆续发放。

最先出来的是明算科,评卷最为简单。

按照皇帝要求都使用客观题的明算科,在考试结束后没几天就完成评卷了。

刘理顺因为今年的江南乡试拖延时间太长,赶在十月结束前,放出了明算科榜单。并且还附上了分数,以及考试答案。

这份答案和张溥等人在《明报》上公布的参考答案很接近,他也不出所料,成为明算科魁首——

这位徐光启的弟子、科学派的领头人,在数算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禾斗计量之学的名号,更加响亮起来。

无数学子都在恭贺这位新魁首,同时琢磨着要不要去学科学。

茶坊记账先生潘秀才同样如此,并且在紧张地看着榜单。

在看到榜单末尾的78分后,他心里还有一丝期盼。因为他在估分时有些题目已经记不清,按照乐观估计,是有可能达到这个分数的。

不过他从尾到头、又从头到尾看了两遍,都没有在举人名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只能颓然坐倒,知道自己没有中举:

“这一科都不能中,下一科就更难了。”

“看来我这辈子,没有举人的命!”

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为记账先生对数算有多熟悉,潘秀才心里是觉得自己有可能中举的。

不过他到底小看了家学渊源和智力差距,有些人努力几个月,就胜过他十几年的积累。

看着考试答案上有些题目自己怎么都想不明白,旁边很多年轻的士子却在讨论。潘秀才觉得自己这辈子也没可能中举了,只能培养下一代。

拿笔记下考试题目和答案,潘秀才正要离去,忽然一位在考场上认识的士子道:

“潘兄,恭喜了!”

“你这名列副榜,可是能去京城学习了。”

“若是补上正榜,可别忘了兄弟!”

潘秀才此前没参加过乡试,一时忘记了正榜之外还有副榜。此时被人提醒,才想起自己刚才根本没有看副榜名单。

听到这人说自己名列副榜,他急忙抓住对方衣袖道:

“副榜?怎么回事?”

“刚才我没看见。”

这个秀才惊讶道:

“潘兄难道不知道,你名列副榜第九吗?”

“若是正榜有九个人考中明经科或明法科,你就能够补上去。”

“即使补不上去,也能去京城学习,可以免试入学,每月还有廪米。”

这一科考试的规矩,是按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的顺序,同时考中双榜甚至三榜的,名额按前一个计算。正榜名额缺失的,副榜递补上去。

所以明算科副榜最容易被补上:凡是考取明经科、明法科的,都不会占用明算科名额。

例如张溥这个明算科魁首,他如果考取了明经科举人,就不会占用明算科名额。排在副榜的人,就会地步上去。

如果递补的人和他人分数相同,还会同时增补,增加明算科名额。

这是朱由检为了多录用明算科,所定下的规矩。名义上明算科在三科中地位最低,其实录用名额却被增加最多。

潘秀才听明白这些后,急忙又挤上前,仔细观看副榜。

发现副榜最前面三个人都考了77,名列一至三名。五个人考了76,名列四至八名。他这个第九是和其他六人并列的,都考了75分。

所以他这个第九名没错,只要正榜有九个人同时考中了其他科目,他和并列的几人,就能递补成举人。

这让他的心情,猛然激动起来,比前面等待放榜时还要忐忑。

甚至期盼着张溥等人考中其他科目,以便自己等递补上去:

“西铭先生是大才,一定要考中明经科啊!”

“我一定去文昌庙拜神,保佑你成为经魁。”

口中喃喃说着,潘秀才又仔细观看正榜名单,看看多少人有可能考中其他科,自己有多大可能递补上去。

同潘秀才一样想法的,还有其他名列副榜的明算科举人。

这些人热切打探着正榜举人考上其他科的可能,期盼着自己能递补上去。

关于明算科榜单的讨论,也是甚嚣尘上。《明报》甚至发行了一期专刊,探讨哪些人有可能同时考中其他科,有多少副榜能被递补上去。

同时,对副榜的优待政策,也被广泛讨论。

因为乡试的日期和大学堂招生考试的时间邻近,所以今年没多少秀才报名参加考试。九大学堂和太学武学商议后,取销了今年的招生考试,转而录用乡试副榜。

所有名列副榜的秀才,都可以免试进入京城各大学堂学习。尤其是明法科和明算科只有两京开设,名列副榜的秀才也不过二百人,各大学堂都非常欢迎他们。

潘秀才如果愿意读书,以他副榜第九的身份,极有可能以贡生身份进入太学,毕业后授予官职,成为大明官吏。

可以说,从现在起,他就是大明的预备官吏,称得上是士绅。

他的生活也因此,发生巨大改变。不但茶坊的掌柜以奖金名义赠了他一笔银子,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来他的门前拜访,送上丰厚的贺礼。

潘秀才受宠若惊,决定不管能不能递补上举人,都要进京一趟。或者去考进士,或者去太学学习。

他的心里,对当今皇帝也充满了感激。如果不是皇帝设立明算科,他这个在茶坊记账的穷秀才,哪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和他一样的秀才还有很多,今年乡试扩张,着实录用了不少人。

尤其是报纸上刊登明年辛未科同样要录用八百进士、四百副榜后,这些考上举人的秀才,那就更欢喜了。

对于导致名额增加的山西弊案也是拍手叫好,认为那些贪官污吏确实应该清理,给他们腾出机会。

当今皇帝对山西官场的清理,丝毫没受到诟病,反而有无数士子唱赞歌,认为应该罢免这些官吏。

——

从山西巡抚卸任、刚刚回京的耿如杞,在报纸上看到这些文章后,神情更是郁郁。

因为山西官场被清理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他这个巡抚。

正是他的放纵,才导致山西窝案频发,让朝廷不得不下重手清理。

若非皇帝还念着他的忠心,只怕他身上的佥都御史加衔都会被抹去,甚至重新下诏狱。

这让他更加痛恨那些蒙骗自己的官员,同时期盼皇帝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23270/67028.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