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770章 玻璃和研究

第770章 玻璃和研究


“这个手表好啊!”

“卫尉寺应该人手一块。”

将手表戴在手腕上,刘侨高兴地道。

只是抬手就能看到时间,这在联合行动的时候实在太重要了。

如果卫尉寺每个警员都有手表,在执行抓捕行动的时候会更方便。

吴孟明同样也拿了一块手表,感受到了手表的好处,询问庙祝道:

“这块手表多少钱?”

“你们能造多少?”

老庙祝眉开眼笑,向两人道:

“这块手表不贵,只要八十两银子。”

“要是内府监的钟表工坊下定单,说不定还能再便宜点。”

“对了,先前忘记说了,这块手表的专利已经授权给钟表工坊,每制造一块,会给发明人二两银子。”

这是钟表工坊所采取的策略,在没有出钱购买专利的情况下,获得生产的权力。

大部分工匠没有专门的工坊,都会选择授权给钟表工坊,用专利获得收益。如果他们要自己生产,反而会因为很多钟表零件的专利在内府监手里,需要给内府监缴纳专利。

也因为此,很多工匠在研究出新样式的钟表后,并不自己生产,反而就专心搞发明,意图获得悬赏。

刘侨和吴孟明听到这个解释,虽然觉得凭锦衣卫和内府监的关系,采购手表能够便宜点。但是这个便宜也有度,不可能打折到只有一半。

即使降到六十两,那也是一个从九品官员一年的俸禄。普通警员需要两三年,才能积攒出来。

所以给全体警员配手表根本就行不通,最多给官员配上去。

琢磨着卫尉寺官员的数量,再想着这么贵的东西专给卫尉寺配了,锦衣卫其他机构肯定会不满意,刘侨道:

“看来,这手表还不能专门给卫尉寺配。”

“咱们回去合计一下,看看能不能让后勤厅掏这笔钱。”

和吴孟明一起掏钱买了手表,回去仔细合计。

老庙祝见这两人掏钱还有些意外,想要不收钱直接送给他们。

但是知道单件礼物超过十两就要纳税的刘侨,哪里愿意收陌生人的东西?

纳税就会在太府寺那边有记录,说不定就会被监察司询问。

不纳税事情更严重,因为皇帝一再强调纳税和服役是公民的两大义务,拒不履行有可能丧失公民身份,丢掉当官的权力。

知道皇帝脾性的刘侨,是不敢在这方面犯错误的。他如今收礼只收亲近人的,而且单件礼物不超过十两银子、一年总计不超过百两。

能被他收下礼物的,都能称得上心腹。一个刚认识的老庙祝,没有资格让他收礼。

所以,他直接取出一张一百两的顺天银行银票,签字画押之后,让庙里的销售人员收下,再给自己找二十两。

旁边的吴孟明也是如此,还拿着找回来的四十张五角辅币券感叹道:

“这钞票只有辅币券和银票,真是不够方便。”

“什么时候发行银圆券就好了,花钱、找零都更方便。”

刘侨捏着厚厚的纸钞,将它装进钱包里,笑道:

“银圆券暂时就别想了,议会那边没那么容易通过。”

“现在用辅币券都出了不少事情,直接发行银圆券还怎么了得?”

“我看啊,还不如指望发小面额的银票,顺天银行的银票谁敢拒用!”

辅币券在顺天府的推行,基本是顺利的。但是要说其中没有问题也不可能,负责治安的卫尉寺,就没少处理有关辅币券的纠纷。

而且对京城的权贵和商人来说,辅币券的面额还是太小了。他们更认可顺天银行发行的银票,随身经常带着。

不过银票的最低面额是一百两,平常使用面值还是太大了。很多人都觉得应该增加十元、五十元,那样会更方便。

不过顺天银行以金储会的规定为由,就是拒不发行。如今人们也只能忍受着,找零时收取银元或五角辅币券。

刘侨和吴孟明都是不耐烦带着沉重的银元的,所以他们收取的五角辅币券。四十张五角辅币券厚度也不小,把两人的钱包塞得满满的,不由有些抱怨。

当然,这对两人来说,是幸福的烦恼。普通人手上根本没几两银子,自然不会觉得辅币券不方便。

他们现在最大的担心,还是辅币券变成宝钞,很多人拿到纸币,第一时间想的就是换成银币或花出去。

甚至还有人拒收辅币券,产生很多争端。

卫尉寺处理过不少这类事情,对此非常了解。

随口交流了一下这些事,刘侨和吴孟明又在刚开业的钟鼓楼市看了看,买了一些东西。在打算回去的时候说道:

“走东边的皇城路,咱们去内府监看一下。”

“这钟表工坊是内府监的,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表。”

带着吴孟明等人,去内府监在宫外的办事点。

内府监因为要管理宫外企业,在宫外也是有衙署的。在皇城新开的东阳门附近,距离钟鼓楼这边并不远。

刘侨等人乘坐马车,很快来到了这里。恰好王承恩也在,听到刘侨的来意后,笑着道:

“你们的提议很好,皇上已经下令给辽东的军官配手表,方便他们掌握时间。”

“如今手表的价格还太贵,只给少校以上配备。”

“内府监已经在研究降低成本的办法,等到手表降到三十两银子一块,就能给更多的军官配下去。”

“就是还需要时间,你们可以再等等。”

刘侨却不愿多等,因为他知道郑士毅担任锦衣卫掌印已经三年。以当今皇帝的脾性,说不定郑士毅在五年任满后就要退下去。如今他必须多做出功绩,才能在郑士毅退下去后上位。

所以他思索之后,说道:

“三十两银子一块,官员大多都能买得起。”

“就是警员咬咬牙,也有可能买得起。”

“王公公,我看不如这样,可以让官吏自己买,按三十两银子一块的价格给他们。”

“等到手表的价格降下去,内府监就不用亏本了。”

王承恩听着刘侨的提议琢磨了一下,而后道:

“给你们锦衣卫能这样,给辽东军官就不行了。”

“这手表和指南针、望远镜一样,都是军中的必需品,打仗都要用的。”

“万一有人手头紧没买,耽误了战事怎么办?”

“不过你这提议也算不错,可以给你们锦衣卫的官吏优惠,每人都能凭工作凭证,以三十两一块的价格采购手表。”

“亏的钱就由内府监担了,当作给你们的补贴。”

这番话说得极为大气,其实却是拿锦衣卫当试验品。

手表制造时改进哪些工艺能够降低成本,需要一点点试出来。

这些工艺有没有问题,需要在使用时发现。

以前王承恩都是发给内府监的人使用,如今让锦衣卫的官吏掏钱买试验品,他自然更加乐意。

只要注意保修或换新即可,这也不算坑锦衣卫。

刘侨不知道这些生产中的猫腻,还以为王承恩给面子,急忙道:

“那我就代锦衣卫的同僚谢谢公公了!”

“就是这样式方面,能不能给锦衣卫专门定制?”

“还有能不能针对盔甲调整,在披甲的时候也能戴手表?”

王承恩听刘侨说得这么细,知道他对手表当真有点了解,正色道:

“这件事情,钟表工坊早就有人提出来了。”

“兵仗局那边专门改进了盔甲,加装了能保护手表的护手。”

“还有就是配怀表,在盔甲上加个口袋,可以把怀表、指南针等放进去。”

“你们不用担心,这些兵仗局都会综合考虑。”

详细解释了一下军中手表的用法,王承恩道:

“现在最难的,其实还是手表用的玻璃。”

“目前的玻璃都太脆了,一刀砍下去就是有护手护着,表盘上的玻璃都会碎。”

“手表成本高的一个原因也在于此,反倒是怀表有表壳护着,玻璃的要求可以降低点,平时也不易磨损。”

“我看普通警员可以买怀表,价格更便宜些。”

相比手表来说,怀表可以做得更厚,而且可以加壳,保护表盘上的玻璃。

这让怀表的制作要求比手表更低,成本自然也低一些。

反而是手表如果太厚的话,戴在手腕上会很不舒服;加上壳更是会导致观看不方便。所以表盘上的玻璃,最好要直接露出来。

王承恩现在就觉得,玻璃方面当真是一个大问题。

军用手表需要的高强度玻璃就不说了,大的钟表还需要大块玻璃,那同样是现在很难制造的东西。

更别说皇帝还让他研究镜子和玻璃窗,同样也需要大块玻璃。

他觉得有必要设立悬赏,让工匠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

无独有偶,在装备院研究瞄准镜的薄珏,同样在玻璃上遇到了难题。

他制作的掣电铳四式类似夏普斯步枪,都是专注于远射程的火器。

因此非常需要瞄准镜,并且要把成本降下来。

在火铳上安装瞄准镜遇到的难题,薄珏已经一步步解决。

但是把瞄准镜的成本降下来,却着实让他感到为难。

直到现在,加装瞄准镜的掣电铳四式,成本仍旧在二百两以上。这已经相当于火炮的价格,军中根本就用不起。

如果不把成本问题解决,他制作的武器就推广不起来:

“玻璃磨制的问题必须要解决。”

“文思院和装备院没有专门研究这方面的工匠,我就自己来干。”

“专门建个研究所,向掌院申请资金。”

“就算吕祥不同意,也能向技术委员会申请。”

因为燧发火铳的事情,他和吕祥的关系不算好。再加上研究的火铳也和吕祥有竞争,根本不期待吕祥能够拨款。

不过在申请成立研究所的事情报上后,他却很快收到了批复。吕祥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拨下了二千两银子,作为成立光学研究所的初始花费。

还指点他和内府监合作,获得更多资金:

“内府监的兵仗局制作望远镜,还有钟表工坊制作的钟表,同样在玻璃上遇到了难题。”

“你的研究所可以和他们合作,一起攻克这个。”

“如果人手不足,还可以向工部申请,把烧制药玉的工匠调过来。”

药玉就是琉璃,又被称为假玉,烧制的方向是越像玉越好,作为玉的替代品。

这导致大明的琉璃产业偏向白色或彩色,反而在透明玻璃上,并无多少积累。

不过药玉在烧制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残次品”。这些不像玉的东西以前是废品,如今却可能被用起来。

像是手表用的玻璃,对透光率的要求不像望远镜那么高,只要能看清表盘就可以。但是却要求很高的强度,而且要耐磨损。说不定之前某种烧透明的药玉,就能符合要求。

吕祥让薄珏直接向工部求助,把烧制药玉的工匠调过来。

薄珏得到指点后,心中很是感动。他本以为吕祥不使绊子就好了,哪想到还能得到帮助?

想着装备院里的一些传言,还有负气出走的徐森,他觉得这其中一定有误会,自己以前也对吕祥有误解:

吕掌院哪有人说得那么小气,分明是很能容人!

感叹着这件事情,薄珏透露出多交流的意思,吕祥顺势说道:

“咱们研究的都是武器,确实应该多交流些。”

“皇上不是在推行集议会吗?还让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相结合,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三结合会。”

“咱们工程师都是技术人员,我看应该召开技术会,专门商讨研究时遇到的问题。”

三结合会议,是皇帝根据吕祥的做法提出来的,也因此被算作吕祥的功绩。

所以他对此很支持,如今又提出召开专门的技术研讨会,把各衙门的能工巧匠聚集起来,讨论些不机密的东西。

薄珏当即同意道:

“确实应该开会!”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我看咱们得研讨会,可以称作诸葛会。”

“集中大伙儿的智慧,看看能不能解决问题。”

和吕祥一起,把文思院、装备院、还有内府监等衙门的工程师召集起来,商讨一下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23270/67038.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