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744章 辛未方案

第744章 辛未方案


“辽东的士兵真是不好招啊!”

前来招兵的孔贞运感慨道。

他和郑芝虎一样,都是被皇帝派来辽东招兵的,安置被裁撤的士兵。

然而让两人尴尬的是,辽东的大裁军变成了小裁军。现在被裁撤的,主要是不想上战场打仗的。

那些人连在辽东上阵都不敢,又怎么会想去黑龙江和南洋。

所以两人这段时间招募到的士兵寥寥,只有一些将领为了前途考虑,选择追随他们。

郑芝虎此时已经绝了在辽东招兵的念头,向孔贞运道:

“南洋的土著实力不强,只要招募些东宁兵配上火器就行了。”

“其实说实话,新式火铳装备后,老兵的优势并不大。”

“反而不如多招募些新兵,饷银会更低些。”

孔贞运对此并不赞同,说道:

“普通步兵还可,但是骑兵、炮兵,都是需要时间练出来的。”

“甚至骑马步兵都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职业士兵。”

郑芝虎一想也是,他们南洋基本不需要骑兵,炮兵用海军炮手就行了。

不像北方这边面对建虏,需要很多的火炮和马军。

这让他有些庆幸大哥要开藩的地方在南洋,打败荷兰人后就不用考虑太多敌人。

不过想着被封为伯爵的郑芝龙,他心中又有一些急切:

大哥都被封爵了,他这个二弟怎么能落在后面。

只是他在辽东这边只负责后勤,实难得到机会立下大功劳。

『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封伯呢?』

『得找个人问问。』

想到这里,郑芝虎看着眼前的孔贞运,感觉要好好请教一下。

作为之前的内藩部长,孔贞运对朝廷的分封政策了解得非常透澈。

如今去黑龙江担任巡阅使说是被贬谪,其实在皇帝那里圣眷犹在。

尤其是他在黑龙江要主持分封,这对郑芝虎等人来说,是难以企及的权力。

他向孔贞运请教道:

“孔先生,你说辽东这边,还有什么封爵的机会?”

“这次朝廷允许辽东军队出战,我在海上能做什么吗?”

孔贞运听到这个问题,感觉有些为难。

因为他对军事称不上精通,更别说如何利用海军。

不过郑芝虎诚信请教,他管辖的黑龙江区域又因卖冰等业务和南洋有不少联系。这让他不能无视郑芝虎的问题,琢磨了一会儿说道:

“海上这边,能做好后勤是最基本。”

“要想更进一步,那就要练好海军陆战队。”

“用陆战队在沿海四处出击,让建虏不得安稳。”

“这都是朝廷的既定方略,这两年一直在实施。”

郑芝虎点头说道:

“正是如此。”

“但是建虏沿海的人不多,迁界禁海之后,我们的袭扰就没有多大效果了。”

“若是继续深入,很可能被建虏包围。”

孔贞运微微一笑,说道:

“那是平时的时候,明年就不一样了。”

“辽东军不是要在明年出击吗?你可以帮他们在海边调动。”

“沿着海岸修建营寨,一点一点推进。”

“你可以和辽东将领商量一下,加入他们的作战行列。”

这次辽东军队出击,大凌河守军是确定不会参与的。他们和留守的三万山海关军队一样,都是皇帝留下来保底的。

再加上宁远、锦州、塔山等地也需要士兵留守,辽东军队能动用的,大约五六万人。

郑芝虎率领的海军若是愿意加入,估计辽东高层会热烈欢迎。

郑芝虎琢磨着孔贞运的话语,感觉很有道理。不过他和辽东高层打的交道并不多,只能继续向孔贞运请求道:

“还要劳烦孔先生,帮忙引荐一二。”

“郑某贸然前去,只怕惹人怀疑。”

孔贞运当即说道:

“这件事情好说,正好我也要去和辽东军商议。”

“黑龙江那边的战事如何打,需要配合辽东军。”

两人结伴而行,拜访孙承宗等人。

——

得知两人来意后,孙承宗等辽东高层都很高兴。他们本来还头疼兵力不足,没想到这就来了两股生力军。

孙承宗盘算着道:

“朝廷在漠南设立三大都护府,目标是拖住建虏两万人,或者说是两到三个旗。”

“除非建虏不想维持在漠南的统治,否则他至少要留两个旗。”

“按照减去两个旗来算,建虏剩下的兵力就是六个旗。”

建虏一个旗的兵力,大约是7500人。虽然有的旗多有的旗少,却不妨碍孙承宗这样估算。

剩下六个旗的话,那就是四万五千人。在投靠建虏的汉兵被打残后,建虏还能调动的,大约是两万左右蒙古人。

这是以前的情况,如今征服漠南蒙古后,可能会更多一些。但是能调到辽东的定然不会多,因为朝廷设立三大都护府,就是不让建虏利用漠南的人力物力,反而要拖住他们。

所以孙承宗仍旧以两万蒙古人估算,向孔贞运道:

“你们的任务,就是拖住科尔沁部,让他们无力支援建虏。”

“到时候满桂和蓟镇一部也会出击,拖住依附建虏的内喀尔喀等部落,隔绝建虏和漠南蒙古的联系。”

“我会率领辽东最精锐的五万人,寻求和建虏决战的战机。”

如此决绝的策略,显示了孙承宗对此战的重视。几乎称得上破釜沉舟,把所有的力量赌在这一战。

孔贞运听得暗暗咋舌,为这一战的结局而担忧。若是失败的话,孙承宗和他所依靠的辽东军队,都会毁于一旦。

郑芝虎则是有些兴奋,如此大战,可不就是他期盼的吗?

只要他参与这场战事并能取胜,定然能获得封爵的机会。

这让他推金山倒玉柱,主动向孙承宗下拜道:

“督师如此伟略,末将愿尽一臂之力。”

“还请督师下令,我们海军必竭尽全力!”

孙承宗闻言面露喜色,扶起郑芝虎道:

“有郑将军这样的虎将相助,当真是如虎添翼。”

“我意让海军与辽南合作,光复耀州、海州,吸引建虏注意。”

“建虏不分兵则罢,一旦分兵,辽东和辽南的军队,就把他们吃下去。”

“这次要通力合作,让建虏难顾首尾。”

这是他为收复辽东,所想出的策略。

当年他和袁可立命令毛文龙收复辽南,就是这个策略的开始。

可惜柳河之败后他被迫去职,袁可立也被逼得离开登莱。

毛文龙后来从辽南败退,辽东军则只能龟缩防御。

如今,孙承宗便打算重启这个战略,从辽南出兵开始,东西两路夹击。

这一次,他能调动的力量要更强。不但皇帝对他完全放手,袁可立主持的枢密院也对他完全支持。

辽南、朝鲜各军,都会配合他的行动。就连孔贞运等人,也要听从调遣。

孙承宗誓要打赢这一战,靠着平定建虏的功绩成为紫阁功臣。

为此,他从辽东军中优中选优,选出五万精锐。甚至允许东北镇抚司招募将士,派出鹰扬军人员记录功绩。

为的就是鼓励辽东将士立功,让他们知道功绩不会被埋没下去。

整个辽东上下,开始为明年的大战动员,做着各种准备。

辛未方案的细节也被一点点完善,呈报给枢密院审议。

——

紫禁城中,朱由检看着孙承宗等辽东高层呈上的方案,颇是赞许地道:

“辽东军心可用,孙卿下了苦功啊!”

“传旨,给所有参战的辽东将士发放一方里土地券。”

“只要此战能胜,这次和之前奖励都能兑现。”

毫不客气地画着大饼,朱由检又将作战方案还给袁可立,说道:

“具体如何打仗,朕就不干涉了。”

“甚至你们枢密院也不要过多干涉,只要不是有全军覆没、建虏破关的危险,那就不要多管。”

“朕期待孙督师能立下大功,空缺的左右枢密使一职,朕虚位以待。”

赤裸裸地对袁可立、孙承宗许着承诺,朱由检心里是很希望这一仗能取胜的。

那样他就不用为建虏的事情操心,一直把很多精力放在对付建虏上。

在大明即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天灾、西方各国殖民世界的时代,他更关注的是移民开藩事宜,而非和建虏纠缠。

袁可立听着皇帝的期待,心里也很是高兴。

这不仅是皇帝许诺他和孙承宗左右枢密使职位,还因为皇帝对辽东的战事,态度有所转变。

如果说之前皇帝是毫无期待、只是想用战事消耗辽东兵力的话,如今就可以说是期望辽东军队取胜,立下大的功绩。

这代表着皇帝对辽东的支持会加强,朝廷储备的各种武器,也都可以调过去。

同时对辽东军队也有了新要求,孙承宗等人会承担更多压力。

不过袁可立对此,却并不会同情。

因为这种压力是孙承宗必须承受的,等到大战的时候,他承担的压力会更大。

甚至他如今就要主动施加压力,让孙承宗等人适应。免得明年大战的时候,孙承宗会像杨镐那样崩溃后摆烂。

他向皇帝说道:

“具体如何作战枢密院不能多干涉,但是作战方案,必须尽量完善。”

“臣以为可借此战完成磨合,让枢密院的各个机构得到检验。”

作为新成立的机构,而且不完全仿照前朝,枢密院各部和下属的司厅处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到现在都没有完全定下来。

袁可立这次就是想把这些机构检验一遍,精简不必要的机构、裁撤庸碌之人。把枢密院打造成完全符合皇帝期待的机构,稳固军事大权。

朱由检对他这个想法颇为赞许,因为他也想知道自己设立的枢密院效果如何。他成立枢密院的目的是指导大明军队打仗的,完成向火器时代、现代军队的转变。

如果枢密院不能达到要求,他会毫不客气地要求整改。

袁可立的提议就非常符合他的要求,让他赞许地道:

“袁卿放手去做就是。”

“只要是枢密院能做的,这次都由你安排。”

“朕下一道旨意,让他们配合于你。”

“无论是谁干扰,都可直接免去。”

当即命人传了口谕,让施凤来拟旨传给枢密院、兵部、五军都督府等军事衙门。

又叮嘱袁可立道:

“现在只是临战,事情还不迫切。”

“但是明年作战前一定要完成调整,组建战时委员会,为前线战时提供支援。”

“辽东等地也要组建前敌委员会,让他们把名单报上来。”

抓住机会推行集议制,避免因为一个人的失误导致大败。

他对辽东军队的期望其实也是如此,只要不是大败崩溃就行了。

平局甚至败局他都能够接受,只要能杀伤建虏的兵力,和建虏完成互换——

这其实才是他最大的目的,用大明庞大的人力,和建虏消耗下去。

辽东军能完成这个使命,在他看来就是不亏。如果五万关宁军能消耗五万建虏,他会把孙承宗等人夸到天上去。

袁可立虽不知皇帝的想法,但他对皇帝授予的权力、还有提出来的要求,感觉颇为振奋。

这才有个大战的样子,而不像之前那样很草率地定下来。

回到枢密院后,他就安排参谋部审议辽东军队呈上来的作战方案,同时根据其它地方的作战方案进行修改。

这种来来回回的改动,一直持续了数月。直到各方的作战方案完成磨合,统一为完整的方略。

枢密院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大的锻炼,这个刚成立的机构,借助明年即将发生的大战,再次得到完善。

在最终的作战方案中,不但有首选的作战方略是什么,还有备选、次选方略。以及在取胜、打平、落败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收场。

对战场上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都做出了预案。

朱由检对此非常满意,认为枢密院已经达到了他的要求,成为了合格的最高军事机构。

尤其是参谋部在杨嗣昌的率领下,更是可以说超出预期。

无论明年作战的胜败如何,单是准备战争中的历练,就让他觉得很值。

大明的军事机构和人才,会从这次战事中,获得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23270/67064.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