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他怎么还没死
推荐阅读:对,我开挂了 【电竞】赴光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偷听小奶包心声后,全家炮灰赢麻了 原神:与两只芙芙的日常 高武大秦:你也不想秘密被知道吧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德运少班主?老子不干了! 非吾所愿非汝所想 嫡女重生,皇上的小娇娇杀疯了
第750章 他怎么还没死
这些年欧洲的大事陆续的传回国内,在报纸上刊登。对国内的影响不小。
朝廷内部也初步达成共识,那便是承辉帝一手开启的世界之门,对于整个国家的未来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是没有保守派,而且力量还很大,不过这些人在滚滚向前发展的经济大潮面前,都成了上蹿下跳的小丑。
当初那些嘲讽奇技淫巧的人,嘴还是硬的,但是已经没人在乎他们说什么了。
贾琏写了一篇文章,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阻断了欧亚大陆之间的陆地来往开始。欧洲为了打通与中国的海上通道,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早期的大航海人员死亡率极高,达到了一半。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误认为是印度,所以叫当地人印第安人。
西班牙通过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贵重金属,但是却没有发展起来工业,真的是不想发展么?
贾琏认为不是不想,而是真的发展不起来。理由很简单,西班牙人要把钱花出去,如果钱不能花出去,那就是死物。
从殖民地掠夺,回国花钱,再掠夺,再花掉,形成了一个循环。在当时其内部并没有发展工业的土壤。
后续西班牙被荷兰和英国超越,最终英国胜出,成为了海上霸主。
欧洲列国因为国土面积不大,所以贸易很重要,通过贸易互通有无,因此发展出另一种文明形态。
我中华大地,自古以耕战立国,走的又是另外一个道路,以发展生产为主的文明形态。
进入工业化的欧洲,发展迅猛,不断的向外扩张殖民,目的是为了获得原材料和市场。
如果我们不走工业化道路,迟早有一天,欧洲人的战舰会开过来,大炮顶在海岸边上。
不要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欧洲文明的底子决定了,他们柔和了海盗文化,宗教文化,贸易文化,进入工业化之后的欧洲,不可能放任一个如此广大的市场在世界的东方孤芳自赏。
现在我们同样开启了工业化,并且做的还算不错,那么我们海上的贸易航线就必须得到保护。
否则,海盗就会来抢。
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些人本身没有生产资料,他们(她们)靠出卖个人的劳动力获得生存所需的报酬。
所以,工业化与传统的农耕模式,注定是存在冲突的。
工业化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导致不论男女都必须走出家门,进入厂矿企业工作。
相当一部分女性因此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过往那种女性依附于家庭的模式,已经不合时宜了。
再用过去那种态度要求这些经济独立的女性,对于她们而言,极其的不公平。
我们这个社会要更有包容性,对于那些走出家门工作学习的女性,要更加的宽容。比起男性来,女性走出家门的难度要大很多。
世界在快速的变化,欧洲工业化带来的全球化,导致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必然日益加深。欧洲引起文明的底色,民族国家之间注定要为了利益发生战争。这些事情一直在发生,只不过以前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太平,俄土战争打了十次了,下一次并不遥远。普法之间爆发了战争,德意志帝国完成了大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未来世界上所有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材料,一定会爆发更大规模的战争。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
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某个具体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体的国家利益。
为了做好迎接战争的准备,首先要做好文治。女性接受教育以及出门工作,也是文治的一部分。
这类事情以后只会越来越多,那些整天抱著老黄历,口口声声三从四德的腐朽思想,应该放一边了。
世界是动态的,国家的存在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你若退后了,那就注定要挨打。比如我们的军事合作对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盛之时曾经占领了整个南欧,兵峰抵达维也纳。开启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也一度被其统治。奥斯曼帝国就是因为停滞不前,甚至后退了,所以才被欧洲各国击败,不断的丢失其领土。
要将眼光放的长远一点,不要只看眼前的三五年,要看的更远一点,三十年,五十年。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不要沉浸在过去,不要对一切新鲜事物看不惯,这些人的声音,如同败犬的无能狂吠。
全体官员一定要具备抬头能睁眼看世界的变化,低头能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华夏一直站在世界之巅,过去如此,未来也一定要如此。
人老了一定要服老,不要总拿过去的老经验来套现在的一切,年轻人从来不会废掉,他们只会做的比我们这些老家伙更好。
年轻人不要活在别人的看法里,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贾琏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大白话的闲谈随笔,发表在《民生报》上,并标题为:一个八旬老汉的寄语。
文后附了那一日在街上所见的一幕经过,并表示,当事人都不是什么坏人,只是各有各的苦衷的善良的普通人。发生这件事情,只因时代的新旧交替,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过于大了。做人要宽容,每个人都不易。做一个普通人更不易,需知,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体的头上如一座大山。
此文发表之后,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民生报》虽然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官方报纸,但是谁都知道。这份报纸背后就是官府最大的头子,皇帝!这篇文章,任何一个人来写都未必会见报,但这是贾琏写的。
现代人看儒家各种的不顺眼的人很多,觉得都是老东西,应该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
事实上儒家思想润养了两千年的中国人,骨子里多有一丝温良的存在。不要温良的价值,因为这份温良,大大的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
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讲温良谦恭让,社会矛盾将成几何倍数的增长。
现实中的极端利己主义者越多,这个社会的矛盾也就会越多。
那些制造矛盾,制造对立,并且从中获利者,无一不是极端自私自利的典型。
贾琏的文章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讨论,社会的思想整体还趋于保守,但是生产力却在飞速的发展。思想滞后了!
如果还用上一个时代的思想来看待这个时代,那么矛盾无疑会增加很多。矛盾日积月累,就一定会爆发。
贾琏写这篇文章,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看到,并且参与争论。
社会上的争论,很快就变成了两派,并且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文人们大量的写文章进行争论,为自己的观点说话。很快,这个争论就超出了贾琏预设的范畴。
从观点之争,变成了人身攻击。
朝廷紧急出面,发文制止了这类人身攻击的行为,并强调,观点争论是可以的,人身攻击绝对不行。
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得将观点之争,上升到人身攻击。
朝廷表态后,这种态势才渐渐的缓和下来。
始作俑者贾琏知道后,也只是微微一笑。
无论如何,全国的报纸因为此事,狠狠的挣了一笔。
学术之争从来都是这个样子的,即便是贾氏实学的内部,也渐渐的派系林立。
总有不少人搞个新观点,然后想自己当老大,至少是一部分人的老大。
但怎么说呢,理学还是要拿出点真东西的,数学,你要拿出点新玩意,比如牛顿说微积分是他搞出来的。化学,你得像诺贝尔那样搞个爆炸奖。
在这场争论中,实学派下场的人还真不多,都在忙著学术问题,只有一批打著实学信徒旗号的投机者,狠狠的赚了一波声望。
在这类人的吹捧下,贾琏都要被封为圣人了。
实学一派还真就人多势众,别看多数人平时不吭声,真的有人说要给贾链封圣的时候,搞事情的记者去采访学术大佬,他们都比较实在,都觉得给贾琏封圣,确实不算过分。
这事情闹大之后,贾琏站出来在《民生报》上表态,贾氏实学,脱胎于先贤,并非贾某独创,贾某人不过是总结了各路先贤们的思想精华,意在用,而非新。封圣一说,绝对不接受。诸君都散了,别凑热闹!
贾琏不承认自己所谓的实学是自创的东西,也不接受所谓的今圣之说。
实学派的吹鼓手们被泼了冷水,但是不气馁,他们又找到了新的角度,鼓吹贾琏是当今的诸葛亮。
这类说法,很快又形成了风气,贾琏无奈的再次站出来表态。「贾某有季,好吃,好财,好色,好玩。贾某不过一俗人尔,岂敢与丞相比肩?」
贾琏也知道这帮人到底想干啥,无非就是吹捧贾琏这个所谓的共师,达到实学最牛逼的目的。
师学牛逼了,这帮人不也跟著牛逼了么?
学术圈一直这么玩,吹捧自己的老师,冠以「大师」的名号,然后作为师门后辈,自己也跟著牛逼了。
说到这个大师,有一阵民国大师吹的很凶。问题吧,民国是个啥鸟样,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
不是说大师没用,有一些大师真正是在做学问的。他们也不屑于被人吹捧。
有一位大「大师」,不但喜欢别人吹捧自己,还喜欢自吹自擂。不过你翻历史记录会发现,这位被无数人吹捧的「大师」,在九一八时都说了些啥,在长城抗战时都说了些啥,在抗战时期,又都说了些啥。对了,好像他与低调俱乐部过从甚密。
多亏了这位抗战时期躲去了丑国,不然没准真就去当汉奸了,大概他是看不上日本的,他的精神祖国在大洋彼岸呢。
只不过嘛,他在大洋彼岸没啥存在感,最终又回到了小岛,因为气量不足,被人说了几句,倒下了。
贾琏为了杜绝后患,在报纸上特意刊登一则生命。
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吹捧所谓的实学创始人贾链,要给自己上尊号,一定是欺世盗名之辈,大家别相信他的鬼话。
狠话说完之后,终于消停了。嗯,贾琏还活著,这些人暂且蛰伏,他们决定等贾琏死了,重新出山。
网际网路上就是这样,因为观点之争,很容易上升到人身攻击。现在发展到很多社媒上,全是二极体。
这些二极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给人贴标签。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图省事,更为了赢和爽。
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鲜,他们一旦多了,割韭菜的镰刀就来了。
你还别同情他们,这类人被人收割之后,还沾沾自喜呢,觉得自己赚了,他们支持的精神偶像,一直在为他们发声,代表他们的立场。
他们从来没想过,所谓的代言人,有给他们一分钱么?非但不发一分钱,还要赚钱呢。
有的事情呢,看看就得了,看完了不要轻易表态,在脑子里转几个圈子,想想这人为啥这么说,他们的目的何在?
如果想不明白呢,就去找几本书来看。
观点这个东西呢,即便是别人的,拿过来用的时候,也要先咀嚼一下,弄明白了再用。
好了,不说别人了,我年轻时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是吃的亏多了,人老了学精明了而已。
当然了,人吃亏了一定要记住,别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绝大多数时候,事物的发展不会受个人的主观意愿发展。
比如说,很多人盼著贾琏早点死,只有他死了,对于这些人而言才更有价值。
实际上贾琏那篇文章发表之后,很多人私下里骂的可难听了。但是他们不敢明著说,只能暗室亏心,骂几句泄愤。
之所以只敢偷偷骂,无非是贾琏过于特殊了,加之八十岁了,他说什么,你还真不好破口大骂。
一年过去了,贾琏还活著,街上抛头露面的女子越来越多,她们出没在各个场所内,那些盼著贾琏死的人,只能默默的叹息。
「哎,又过了一年,他怎么还没死!」
>
(https://www.635book.com/dzs/40724/67083.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