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国有一老
推荐阅读:对,我开挂了 【电竞】赴光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偷听小奶包心声后,全家炮灰赢麻了 原神:与两只芙芙的日常 高武大秦:你也不想秘密被知道吧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德运少班主?老子不干了! 非吾所愿非汝所想 嫡女重生,皇上的小娇娇杀疯了
第748章 国有一老
李琬见到贾琏很高兴,嘴上一直说老相爷辛苦了。
贾琏一再表示不辛苦,还说闲著也是闲著,做点事情也好,毕竟安静的长了,总想动一动。
有的事情皇帝没说,但是贾琏还是从他的态度中,结合相关信息,揣摩出了一些味道。
不让自己去东华国,其一,无非是担心贾芝那边没准就真的自立了。搞不好就是南北之争,能够打起来。
其二,大概是李琬自觉身体不行了,要扶太子上位,让太子树立威信,担心出现动乱,这个时候需要一个有能力有威望的老臣镇场子。
其三,担心军心不稳,要整顿吏治,勋贵也不能例外。尽管现在的勋贵们,与当年的四王八公不搭界了,但贾家的地位依旧超然。
这么多年来,贾琏在内阁坐镇,国家蒸蒸日上,换哪个皇帝都得惦记著这位老臣,不说别的,出去算什么事情啊?
别回头有文人的笔下乱写,什么新君容不下老臣之类的,刻薄寡恩之类的话,那就算是留下骂名了。
不过话说回来呢,被文人歌颂的皇帝,多半是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做多了什么。
宋仁宗就是被文人推到不该有的历史地位,实际上宋仁宗几十年,啥事情都没办成,黄河在他手里还治理坏了。
赵匡胤说不杀建言的文官,他倒好,直接落实到不杀士大夫。是不是傻?
朱元璋倒是挺明白的,知道皇权的来源是底层的百姓,但也明白的有限。你说是知识不足也好,历史局限性也罢,朱元璋干了很多荒唐事情。
在他的脑子里,一切都是现在定下,以后不会变化的。
朱元璋的规定之繁多,简直到了强迫症的地步。什么人穿什么衣服之类的就不提了,军户制度就是吃了没读史书的亏,府兵制度都能败坏,军户制度还不如府兵制呢。还有宗室制度,搞的后来宗室都去要饭。
这人啊,做好眼前的事情就行,以后的事情交给以后的人去办。
可不能把麻烦的事情交给后人,美其名曰相信后人的智慧,这叫没有担当。
寒暄了一番之后,贾琏告辞回家,皇帝亲自相送出了大殿的门才站住。
走远的贾琏站住回头,看著皇帝还在站著目送,郑重的鞠躬作揖。
起居郎笔记的飞快,这是好素材的,君臣相得。
现在的朝廷比起以前,差别还是很大的。以前的朝廷里头,都是传统读书人。如今的朝廷内,一半的出身都是实学系的。
可以说,这个国家除了皇帝不能出岔子,贾琏这个实学领袖也不能出问题。
所以,贾琏只要不谋反,那是一点事情都没有的。谁来都不好使那种。
皇帝们喜欢贾琏,大概是因为他明明有权,却不揽权,从未表露出做一个权相的迹象。
这个就很难得了,要知道,人在权利面前抵抗力很差的。
小时候上台作为学生代表讲话,下面几百个人看著你,心里就爽的不知道姓啥了。
做个县令,县里的所有人见了你,都得喊一句老父母。
讲道理,父母官这个词本意是好的,问题是真找不到几个官员能当的起。
等你成为一方大员的时候,身边的人说话好听,办事让你舒服,放个屁都有人表示声音震天响口就问你,迷糊不迷糊。
反正我要是做了官,肯定迷糊。好在我也没做官,我做了官肯定是个祸害。
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连自己都管不住,还指望能管住别人?
这个世界上呢,管人的活是最难干的,因为人心隔肚皮。同样,管人的官是最好干的,因为人会听话。
怎么让人听话,给好处一定会听话的。
问题是这个世界上人那么多,不能只给听话的身边人好处吧?只要你这么想,也这么干了,那就一定会出问题的。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别人冲你说好话,你都能迷糊,别人给你东西,你更迷糊。
贾琏不是个特别自律的人,他能顺利的走到现在,完全靠的是两世为人的积累。
回家休息了一天,贾琏还没缓过来呢,太子登门。
这就是不请自来!
贾府多少年没打开的大门,今天又打开了。当初贾琏入阁,成为首辅,这些事情都没开大门呢。
太子大张旗鼓的来,一定是有目的的。贾琏只好配合他,出门相迎。
太子的目的很简单,他要做事情,要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那就必须这么做。
但凡贾琏露出半个字对太子的不满,其他兄弟都会扑上来的。贾琏只是不问大位传承,不等于他没能力影响。
还有就是贾琏活的长,皇帝对于长寿的人,总是会比较尊敬的,大概是想分点福气吧。
这个时代的人都觉得,长寿的人一定是有福气的。
突然想到人间之屑宋女士也活了102岁,顿时就觉得老天爷不公平。这一家人做了多少丧尽天良的事情,居然能长寿。
所以呢,世界是物质的。只不过呢,有的人作恶做的理所应当,有的人作恶之后,内心会不安,会去求神拜佛。
这一类人姑且看做是还有点羞耻心吧,良心是肯定没有的。
太子过来就是走一个流程,贾琏只好配合他,开门迎接纳入,那就是向天下人证明了,太子是绝对的正统,谁来都不好使那种。
就眼前这个愿意折腾吏治的太子登门,别说贾琏现在依旧健步如飞,晚上照样能舞枪弄棒,就算是躺著不能动,也会让人抬著出来迎接的。
至书房,太子行弟子礼,贾琏坦然的受了,这个年龄了,经历了三代皇帝,眼看就要面临第四代了,贾琏有这个资格了。
太子问:「老相爷,孤整顿吏治,民间有言,此举不得人心,相爷以为如何?」
贾琏道:「君权来自天命,民心即天命,殿下何必在乎别人的话呢?只要认准是正确的事情,那便去做吧。」
太子恭敬的作答:「谨受教!」
贾琏道:「不过是人臣的本分!」
有太子随从在报纸上刊文,报导了这次会晤的经过。
提到以上对话时,发表评论称,老相爷一句「不过是人臣的本分。」说的轻松,做到却是千难万难。
太子又问:「孤欲整肃军纪,老相爷以为如何?」
贾琏笑著不说话,只是微微摇头。太子顿了顿,也没说什么话。
太子呆了一会就去了,报纸上大张旗鼓的报导,传遍全国。当然,太子问整肃军纪的事情,报纸上没登。
因为整顿吏治,私下里的一些暗流涌动,随著该文的刊登,变得平静了。
朝廷里的所有官员,瞬间想到了贾琏还活著。这位只要活著,中央帝国就稳如泰山,没人能撼动。
太子也不是瞎折腾的,他的人陆续的接手了空出来的位子,为后续坐稳皇位做铺垫。
现在的太子,只要不碰兵权,那就一切都能顺利的进行。贾琏觉得,太子应该是听懂了。
老皇帝还活著呢,你去碰兵权,不合适。别让老皇帝怀疑,太子迫不及待的想上位即可。
要知道,人越老,越多疑。尤其是权力动物。
贾琏开始安心在家呆著,没事情便写点东西,他倒是想出去转转,但是别说贾荃不放心,皇帝更不放心。
没法子,只能在京城呆著,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好好的呆著。如果能活到一百岁,那就是个祥瑞。
贾琏的心态不错,每日找点史书来看看,看最多的还是《史记》。司马迁大概是唯一能做到秉笔直言的史家了,后续的史家们,多少是被权利污染过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史记》能写出来,并且流传至今,真的要感谢汉武帝的大度。
后人喜欢点评古人,尤其是网际网路时代,一些人抨击汉武帝如何,什么轮台罪己诏,以此来否定他。
说句不好听的,就《史记》那个写法,换成任何一个皇帝,都得给司马迁嘎咯。不给你改的面目全非,这书你还问世?
闹呢!
别说什么宋祖不够资格的话,赵匡胤是真的结束了五代十国那个乱世。
五代十国是个啥情况呢?一句话,乱世如人间地狱,人命真的如草芥一般。
尽管矫枉过正了,但那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否则文明不会复兴,更不会叠代。
后人对古人指点江山,那是因为你没有处在那个时代,没法感同身受。
所以呢,不要在网上听别人说什么,自己去翻书看看,古人是怎么评价古人的。
太子顺利的将一部分自己人安插进了朝廷,并且初步掌握了财政大权,唯独没碰的是兵权和人事权。
可见太子非常的明白,知道分寸。
这是个好事,皇帝和太子之间如果出现了猜忌,那就一定会导致内乱。
贾琏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新作,这是太子特意派人来邀约的稿子。
如今的《民生报》,已经升格为朝廷第一媒体了,邸报那个属干内参了。
贾链为此在报上特意写了一文,《警惕资本对人的物化》。
古往今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屡见不鲜,这还是因为古代商业流通不发达的年代。
钱本是物,只是在作为钱,作为一般等价物之后,才有了流通的价值。
贾琏这篇文章刊登之后,对于国内的影响巨大,这是老相爷多少年之后,重新刊登的署名文章。
味道还是那个味道,全都是大白话。要的就是别管谁,有人读给你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贾琏在文中强调,资本家为了挣钱,可以出卖一切,甚至是出卖吊死自己的绳子。
同时还强调,拥有财富本身不是罪过,为富不仁才是罪过,非法的获取财富才是罪过。
《民生报》的编辑评论,此文是在正风气。
这就有点障眼法了,这篇文章是应太子之约而做,真正的目的还是告诉太子,要警惕资本家,两千年来的重农抑商不是白来的。
资本家可以为了自身的财富放弃财富之外的一切,包括国家。
贾琏希望,如果明天自己就死了,这篇文章能给后来的皇帝提个醒。
可惜,贾琏依旧活著,孤单的活著。
人在贾府之内,静的时候看看书,坐久了在二府之内闲逛,看看这里,看看哪里,偶尔发呆一下,睹物思人。
家里呆的久了,贾琏便出门上街,茶馆里坐一个上午,听别人侃大山。
现在能认出贾琏的人很少,民间的老一辈活不过贾琏,也没见过他的真人和照片。
贾琏在市井之间流窜,显得非常自在。倒是一些在暗地里跟著他的人叫苦不迭。
人老了,贾琏出门是真的哪热闹往哪凑啊。经常身边就一个随从,到处乱窜。
大家都怕他出事,更怕他遇见出事的出事。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这不,这一日贾琏在街上乱窜,看见热闹了,立刻凑过去。
但见街上,有一少女,手持剪刀对著脖子,冲著面前的男子喊:「我宁愿死,也不会跟你回去。」
(https://www.635book.com/dzs/40724/67085.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