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潜移默化
推荐阅读:【电竞】赴光 偷听小奶包心声后,全家炮灰赢麻了 原神:与两只芙芙的日常 高武大秦:你也不想秘密被知道吧 对,我开挂了 德运少班主?老子不干了! 嫡女重生,皇上的小娇娇杀疯了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非吾所愿非汝所想
当初承辉帝的变法也是从科举开始的,现在李元也算是跟随先帝的步伐。
此事对外放出的信号,要看官员们怎么理解了。
无论如何,新君要继续变法的意思非常明确。这点但凡是个官员都能看的出来。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制度基本继承明朝的周帝国皇帝们,对于旧有学术占据主导地位的不满。
这个说起来就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周朝代明之后,虽然依旧是八股举士,太祖还是加入了不少变化。提高了数学的比例。
后来出现过起复,承辉帝登基后,再次加大了数学的比例。
承辉帝执政期间,传统的儒学经历了不少风波,造成冲击最大的不是贾琏的实学,而是《尚书》证伪事件。
只能说中国人太聪明了,只要不像满清那样搞高压政策,儒学内部就一定会出现一些叛逆的异端,自己砸儒学的饭碗。
读书人自己都不信的东西,拿儒学当做一块入仕的敲门砖。可见儒学发展出现了停滞,必须要有新玩意了。
贾琏所谓的实学,打着儒家格物致知的旗号,干着的却是挖坟的勾当。
嗯,怎么说呢?儒家无论哪派,最高追求都是道。道这个东西就看你怎么解释了,可以是玄学范畴,也可以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还可以是唯心主义。总之要突出一个逼格高!
实学的出现,可谓开一时之风气,反正都是格物嘛,格出来的道理还挺实用,还能自圆其说,那就很有吸引力了。
尤其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之后,整个帝国的学术风气呈现出鲜明的对立。
一个是旧有的理学心学的守旧派,一个是自发形成的推广实学的维新派。
京城舆论场无疑要吃一波热度,新晋大报《寰宇报》,刊登了贾琏的署名文章,亲自下场为实学张目。
文章主要论述在“虚实”,同样的格物致知,王阳明格出了心学,此虚也。贾某不才,同样以格物入手,求实求新。
世界是物质的,实实在在的提高生产力,种出更多的粮食,织出更多的布,造出更强大的武器,让天下百姓能吃饱饭的学问,此实学也。
贾琏下场之后,保守派当然要反击,这是一场关于话语权的争夺战。
在这一场战斗中,实学因为能拿出真切的可见的事实,占据了一定的上风。并且实学不是要否定传统的儒学,而是将过去的先贤们忽略的方面补上。保守派的反击,无法阻挡来自皇帝的意志,内阁尽管有一定的反抗,但最终还是妥协了。
很快内阁下发了一份公文,通过邸报传递天下。
大概意思就是,实学乃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上任何事情都分阴阳,学问也是如此。务虚为阴,务实为阳,阴阳相和,乃有大成。
官方背书之后,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要憋着鼻子先接受下来。
更何况实学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播,在学术方面有了足够的影响力,有着大量的拥趸。无论保守派如何污蔑,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在官方背书的背景下,儒学一脉也只能承认实学乃是儒学一脉。
实际上《尚书》被证伪一事传播了多年后,给儒学造成的打击巨大,读书人之中质疑者不在少数,信仰被动摇那种。研究了一辈子的先贤著作,居然是伪作,保守派其实是希望能有新东西补充进来的,可惜补充进来的是实学,这让保守派很不爽,但是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说实话,李元从科举入手的举动,出乎了贾琏的意外。事先没有通知,李元就直接莽上去了,贾琏知道后跟上已经有点慢了。
但问题不大,慢一点也不坏。
改变一个社会从哪个地方开始,贾琏其实一直有思考。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从认知开始。
也就是说,要扭转整个社会的认知,这个事情是很难的。但再难也要做。
贾琏推出实学,就是这个初衷。
通过实学的推广和运用,取得了足够的社会效果后,原计划是等入阁了再走官方渠道,没曾想李元先他一步。
那么李元这么做的诱因又是什么呢?也很简单,就是不想躺在父皇的打下的基础上混日子。
李元也是有野心的,要继往开来,有所超越,青史留名。
青史留名这个事情,有流芳百世,也有遗臭万年。
李元无疑是奔着流芳百世去的,既然如此,那就必须有创新,有突破。
这么些年的皇子生涯,李元看清楚了问题的本质,正如贾琏说的那样,一切都要建立在生产力的发展上。
发展就会有变化,而传统的缙绅们是最讨厌变化的,他们恨不得这个世界一直如此,永远不会变化。
现实无疑不会让缙绅阶级满意,变化是一直存在的。比如家里多了个孩子,是不是变化。做父母的要不要为孩子谋划,这是不是变化。
同时李元也看清楚了,承辉帝的变法中,存在着对缙绅阶级的压制。这一点在史书上能找到很多类似的案例。
李元也清楚的看到了,缙绅阶级不好动,他们存在的时间很长,自上而下盘根错节,不好轻易去动,只能一点一点的削弱。
“父皇的做法是向外开拓,在发展的过程中缓解内部矛盾的同时,滋生出一批新贵。缙绅是无法根除的,既然如此,那便给他们制造对手,让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分化。”李元站在窗前,脑海里浮现出这么一段想法。
无论如何,不能一成不变,正如先生所说,盛世求变,乱世求稳。
内阁总算是拿出了一份具体的条陈,上呈到御前。
李元先仔细的看罢之后,发现内阁给出的解决方案如同隔靴搔痒。
怎么说呢,内阁主张科举推广实学不能着急,应该缓一缓。现阶段应该只在院试一级执行,三年后再进入乡试,十年后进入会试。
总之就是不能立刻在科举中全面加入实学,这样对过去那些专注于四书五经的读书人不公平。
还有就是一些省份,推广实学比较早,比如两广。会试中如果加入了实学的内容,并且占比过大,对天下士子不公平。
嗯,儒家的传统文化中是有很多关于社会公平理念的,只是有理念而已,执行的一塌糊涂。
看着内阁提交的条陈,李元不自觉的皱眉,觉得进度太慢了!
“林相拿回去,与诸公再商议一番,改一改。”李元直接给打了回票,要求改进,但不提如何改。
这是做皇帝的一贯手法,我就不明说意见,让你们去猜。
内阁方面也知道这第一稿是很难通过的,即便如何尽善尽美,皇帝也要挑毛病的。
类似那种甲方让改方案,改了好些回,最后还是第一稿最好的事情,并非一家之事,而是非常的普遍。
这个事情要看怎么理解了,总之作为提要求的一方,找点存在感太正常了。
林如海接过打回的条陈,起身抱手告辞:“如此,微臣告退!”
他也没仔细的问皇帝,到底要怎么改。
只能说内阁大臣不好当啊,如何让皇帝满意这种事情,素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实际上林如海知道皇帝的意思,但他也很无奈。作为首辅,他首先是要让皇帝满意,然后还要让同僚和下属满意。
但怎么说呢,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所有人都满意的事情。
回到内阁,林如海拿出条陈,召集众人开会商议。
“陛下对条陈明显很不满意,大家看看,该如何改。”林如海开门见山,其他阁臣也都一副果不其然的样子。
心里都清楚着呢,还是提交了这么一份东西上去,无他,讨价还价尔。
内阁代表文官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是合作和斗争的关系,文官集团又代表着天下士绅的利益,两者又是皇帝行事权利的触手以及与皇帝争夺利益的对手。
这就注定了内阁与皇帝的博弈无处不在,在任何事情上,只要不触碰谋反,内阁都要与皇帝进行反复的拉扯,锱铢必较。
遇见强势的皇帝,比如开国君主,内阁处在打辅助的地位,越往后传,皇帝的权威就越弱,内阁的地位就越高。
发起变法的承辉帝,无疑处在对抗中的强势一方。新君李元不是承辉帝,面对父皇留下的内阁,他能做的也只是去争夺强势地位。
没有哪个皇帝愿意被强势的内阁压制,这里因人而异。像万历那种直接摆烂的属于比较奇葩的皇帝。
“陛下可曾限期?”确定要退休的潘季驯,也有点摆烂的意思了。他是无所谓的,你们要对抗就对抗,反正我摆烂,但我可以提出一个角度。
众人听到这个话,全都露出了思索的角度。新君登基要开恩科,却迟迟没有确定恩科的时间,说明要在明年开。
那么,拖时间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拖过今年。
“诸公回去好好想想,明日再说。”林如海也没有立刻要求一个答案,今天先这样了。
众人散去,回去想对策,总之要拿出一个双方都妥协的结果。
李元这边盯着内阁的举动,同时也盯着贾琏那边的进度。
对于面前礼部尚书呈上的恩科奏本,李元根本不想多看一眼,直接让人先收起来,留中不发。
按理说是要开恩科的,但不能说大臣上奏了,皇帝就干脆的答应,必须要拿捏一番。
同样是皇帝安排的事情,贾琏这边一直在稳步的推进。
新的煤铁集团的筹建,贾琏从各个“国企”内抽调了几十个人,又从工程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抽调一批人提前毕业,汇合皇帝李元那边派来的几十个人,重新组建了一个班子。
事情一点一点的做,班子搭建好之后,确定规章制度,然后将所有的负责人都要学习。
钢铁厂那边比较特殊,因为炉子不能停,所以各级负责人分期学习,煤矿那边也一样,要求不能停产。
新的煤铁集团,设集团总部,下设煤矿和钢铁两个分公司,两个分公司下面,设炼焦、轧钢、运输等子公司。
总之各级部门,条块分明,责任清晰,绝对不允许出现找不到责任人的现象,也不允许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因此,李元派出的人,主要安排在财务监督等职务上,只要账目清楚了,很多问题都能避免。
李元对皇亲国戚的不信任,导致他派出的人里头,即便是宗室也都是一些此前的边缘人。交给贾琏集中培训后,再行上岗。
整合煤铁集团的同时,舆论方面也在不断的发酵,皇家煤铁集团要上市的消息,经常在报纸上占头条。
随时关注两边的李元,很自然的生出了不同的观感。
一边是不紧不慢,有序推进,一边是拖拖拉拉,慢慢吞吞。皇帝不催,他们不动。
一个是真的在做实事,一个是为了内阁自身的利益,陷入了各方压力的泥沼中。
更关键的还是京城里各部门的官员,私下里的动作。他们为了科举的事情,也没少上奏本。
几乎所有与科举有关的奏本,还是延续了保守与革新的争论。
保守一方还在强调,即便要变,也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一时,至少今年的恩科与明年的春闺,不能加入实学的内容。
革新派则强调,既然要变,那就要果断一点,尽快的变。同时还把内阁顺带一起弹劾了,说他们拖延皇命,名为国之干臣,实为国贼。
反正任何时候,朝廷里都不缺吵架卖嘴的人,在奏本上吵架还不够,还要在民间的报纸上吵架。
吵架归吵架,无形之中聚焦了何时执行实学全面入科举的事情,而不是实学该不该入科举。
看到这点的李元还是很欣慰的,至少他推动实学进入科举的举动,被天下人默认了。
也没人去争论,实学到底算不算儒学的话题。即便有也非常的少,零零星星的,激不起多大的浪。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40724/67208.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