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623章 打个样

第623章 打个样


对外公布的消息,无疑是不想太过刺激欧洲列强。就奥斯曼那个地理位置,顶在欧洲的腰眼上,守着黑海到地中海的要害上,加上几百年被奥斯曼帝国按着打的历史,很容易应激反应的。

    无论如何,这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一般。

    李元在内阁会议上进行了一番宣讲(背稿子),内阁大臣们听出来了新君的雄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东亚,而是面向世界,面向大海。

    内阁方面倒是没太大的压力,毕竟是外部的情况,只是林如海对西宁王方面表达了担心,毕竟西宁王的地盘与沙俄势力有接壤,搞不好就能打起来。西宁王没有称帝,法理上是封国,一旦西宁王求助,中央帝国必须给予帮助。

    关键是现阶段翻越葱岭的难度太大了,每年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可以通行不说,运输还非常的艰难。

    想要改变现状,就只能修路,将在昔日的古道基础上进行扩建。再怎么说,那地方也太远了一点。陆地上走一趟从西安出发,要走大半年。

    林如海建议,加大援助力度,再难也要援助西宁王,毕竟那是西域的屏障。为达到快速匀速的目的,潘季驯建议铁路从洛阳修到西安,再往河西走廊一路修过去,争取修到玉门关。至于为何不直接修到西域,现在的技术解决不了。

    内阁其他人也都是这个意思,一贯不对付的李清和方颂都认可了这个建议。

    李元嘴上不说,心里看明白了,内阁这帮人商量好的,要折腾一下研发厅和铁路局等一干所谓的国企产业。

    左右账户上的钱,内阁又拿不到,不如拿出来修路,把钱花出去,总有法子沾点油水的。

    李元没有明确拒绝,只是说要看看铁路局方面有没有相关的规划,并表示修铁路不是说修就修的,前期准备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实际上修铁路的复杂程度,李元把贾琏叫来后当面询问才清楚。

    修铁路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量,那就是经济账。修铁路要挣钱的,亏本的铁路不是没有,那都是为了国家战略安全,由国家来亏本的。

    “如此说来,修到玉门关不现实,最多修到西安?”李元不免有点失望的问。

    贾琏点点头:“现阶段只能做到这一步,铁路覆盖区域,必须能有足够的经济回报。长安以西,地广人稀,铁路无论是货运还是客运,都很难盈利。这也是为何铁路局修铁路,首先考虑津浦路和京汉路。未来江南可以修一条从松江到金陵再到杭州的铁路,若想修一条从武汉到广州的铁路,施工难度将大大的增加。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还远远不够。”

    李元听着很非常遗憾道:“听说黄河上都能修大桥了,长江上能修桥么?”

    贾琏摇摇头:“现在肯定是做不到的,以后吧,争取微臣有生之年能看到长江上有大桥。”

    李元这才露出一丝微笑问:“要在长江上架桥,都有哪些难度?”

    贾琏道:“这个微臣也说不清楚,毕竟相关的勘测还没有进行。关键是人才,我朝的教育制度,培养的都是做官的举人进士,这些人务虚是足够的,务实则多有不足。正因为如此,微臣才要倡导实学,推广实学教育。说起来实学发端于理学的格物致知,只不过宋明的读书人养尊处优,路子走歪了。微臣将实学分作理科与工科,理科求道理,工科求实干。”

    “财帛动人心!铁路股票价格飞涨,现在全国各地的官绅,都在呼吁要自建铁路,爱卿当作何应对?”对于能给自己挣钱的大臣李元必须爱护。

    “自建铁路,地方上没技术。如果有人以此为由募集资金,朝廷必须严厉打击。否则必生大乱!沿途地方上的利益,可以通过征地时适当的溢价以及派工的方式给予补偿。铁路是国家工程,必须牢牢的掌握在国家手里,地方上想要染指铁路,绝对不能允许。民间想要投资铁路,必须到京城来采购股票。采购证是朝廷给京城周边百姓的福利,有助于京城地方的稳定。”

    现阶段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贾琏要把话说在前面。不要因为地方上的官绅闹事,朝廷就做出退让。

    “朕是坚决支持爱卿的,难的是内阁。想来内阁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李元算是把事情说清楚了。

    对此,贾琏深知地方上官绅一旦勾结起来,能有多贪,再多的好处也难以满足他们的胃口。

    “朝廷设内阁是干什么的?不就是为陛下分忧的么?如果内阁诸公承受不了压力,大可以请乞骸骨,有的是大臣愿意入阁。”贾琏知道这个节骨眼上,必须寸步不让。开始就让步,以后没完没了。只有开始坚决顶住了,后面才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如果地方闹起来该如何是好?”李元好奇的问一句。

    贾琏冷笑道:“官员牧守一方,拿着朝廷的俸禄,不能压制地方,一旦有事拿了地方官员问罪。如果还继续闹,那就让他们闹大了发兵镇压。”

    这是李元没想到的回答,贾琏在这个事情上,意外的狠辣。

    “百姓是无辜的,也是无知的。如果真的事情闹大了,地方的不法士绅,正好趁机清理一批。普通百姓放过就是。”

    李元一想也是啊,普通的百姓根本闹不起来,如果出事了,一定是地方士绅煽动的结果。地方士绅敢煽动百姓闹事,肯定有地方官府的默认。

    “朕知道了,回头让内阁拟个条陈上邸报,昭告天下,以免届时有人说朕不教而诛。”对于这些只会趴在朝廷身上吸血的官绅,李元没一点好感,总不能因为他们闹事,反手处罚给自己挣钱的贾琏吧?至于说造反,朝廷养兵何用?

    “陛下放心,地方上的士绅,煽动百姓闹事,躲在百姓身后的胆子很大,造反的胆子可没多少。”

    有个问题是必须搞清楚的,那便是内阁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

    看上去,作为辅助皇帝执政的内阁,应该与皇帝的利益一致。

    实际上呢,每个阁臣身后都有一批官员在支持,每个官员身后,都有一个家族,每个家族又有一批联系在一起的利益方。

    皇帝和底层庶民之间,存在着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如同阴天的云层,遮住了大部分阳光。

    食利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最终吞噬掉绝大多数本该属于国家的利益,导致底层庶民无法生存,揭竿而起。

    大周是没法子解决这个问题的,至少温和改良是做不到的。

    朝廷赈济灾民的钱,官员都敢贪掉绝大多数,这个国家基本就走到末期了。

    从皇帝的角度看,有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姑息的,后果太严重了。

    什么叫动摇国本?朝廷通过税收上来的钱,再向下分润给底层庶民,这个过程到底有多少钱落到实处,关系到国家的根基。

    李元认可了贾琏的说法后,心安了许多。随即又拿出一份奏本,递给贾琏道:“看看这个。”

    贾琏拿起看一眼,发现是岳齐上奏的全国军队改制的计划。

    完成了京营的改制后,岳齐一直没有啥动作,现在突然拿出这么一个计划,可见他是有目的的,而且所图不小。

    贾琏接过仔细看了看,大概明白了岳齐的意思。

    按照京营的模式,对全国各省的驻军进行改制。这个计划看着不小,实际上也不小。

    计划的主要内容,各省摒弃过去的军队模式,采用京营标准,编练一镇新军,取代过去的旧军。保留各省总兵一人,兼新军统制。

    关键是编练新军的钱从哪里来,按照岳齐的意思,国库出一大半,地方出一小半。

    岳齐还指出了,各省或军镇的旧有体系,军队缺编严重,存在普遍的严重的吃空饷现象。

    一旦地方有事,军队往往无法起到护卫一方的作用,所以全国范围的军队改制,势在必行。

    岳齐表示以前朝廷财政不好的时候,无法启动改制,如今财政健康,是时候进行改制了。

    岳齐在计划里还说,要对全国各军镇驻军进行详细的调查,决定是否保留或裁撤。

    贾琏看出来了,李元对这个计划很感兴趣,他是有通过军队改制,将天下的兵权彻底拿在手里的念头。同时也看到了岳齐希望通过改制,增加他个人在内阁的话语权的目的。巩固地位以及搞钱,应该是放在次要位置的。

    “陛下,岳相的计划微臣不敢置喙,但是有几点微臣必须要说。”贾琏照例实话实说。

    李元道:“先生请讲。”

    “陛下是见过南洋新军的,按照南洋新军的标准,以底层每个士兵每月十个银元的军饷来计算,一万五千人的一个镇,每月军饷开支就是十五万,全年一百八十万元,算上军官呢,每个镇每年军饷二百万元。就这还没算士兵的伙食、装备。全国算下来呢?”

    贾琏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算账。只要把账算清楚了,李元也就清醒了,然后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南洋新军三个镇,其中两个镇的日常开销是南洋事务衙门在养着。第三镇则是广东省养着的。广东有钱,所以养的起,其他省份呢?总不能全指望朝廷拨款吧?南洋三个镇是建立在南洋没有彻底安定的基础上,随时要派兵镇压地方的基础上,实际上第三镇就是巡抚标兵,并且采取的两个标的编制。即便如此,广东的财政压力也很大,每年需要截留市舶司的税款。”

    算到这里,贾琏停下来了。

    李元也在算一笔账,京营四镇,也是新军标准,加起来六万人马,每年的开支就不是一笔小数字。从拱卫京师的角度看,很有必要。但其他地方呢?真的有必要编练一个镇的新军么?

    如果没必要,那么岳齐想干啥?如果岳齐不是阁臣,李元都怀疑他想造反了。

    “呃,朕……。”李元结巴了,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按照现在的国内省份数量,不算新省、漠南、关外、高原,这也是十三个省。

    以京营的标准,设各省一个镇的新军,加上京营等其他特别的军镇,至少二十个镇的新军。单算军饷,每年支出四千万元。

    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经过承辉帝新政之后,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元的水平。如果按照岳齐的计划来,每年给军方的拨款,怎么也要七八千万元。这就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了。这是要逼疯户部的意思啊。

    “陛下不必为难,让兵部和户部去打官司就是了。”贾琏笑眯眯的给李元出了个主意。

    李元听了眼前一亮道:“确实如此,只是朕想征求先生的意见,各省军队该如何改制才好?”

    贾琏当然不会信口开河,随口就来,非常稳妥的回答:“以臣之见,先调查全国军队的详细情况,汇总之后根据各省的情况来做一个全面的规划。没有调查,微臣可不敢胡说八道。”

    李元懂了,这就是在说岳齐胡说八道呢。

    这个事情先放一边,李元关心起内帑的收入来了,笑着问:“先生,皇家煤铁集团的上市,运作的如何了?”

    贾琏道:“此事呢,应该由陛下派可信之人负责,令铁路事务局派几个有经验的官员帮忙,慢慢来,按部就班的运作,怎么也要花上个半年左右。市面上的消息,一点一点的发出去,吊一吊四面上的胃口。否则开口两个亿的估值,市面上未必能接受。”

    李元听懂了,笑眯眯的低声道:“别人做这个,朕实在不放心。不如请先生辛苦一二,负责统筹,安排人员,运作上市?”

    贾琏叹息道:“上市公司,股市,证监会,这些东西都是微臣带头鼓捣出来的。微臣如果介入,如同一场考试,微臣是考生,还是考官,还是阅卷官。这个,说出去不好听啊。”

    李元也有点不好意思,但想到一笔巨额的收入,还是昧着良心道:“先生,凡事总有人做第一次,您是内行,出来给世人打个样如何?”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40724/6721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