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2章 面典国
呵~
一想到那混蛋说的这些话,俸村长就忍不住冷笑。
脸可真够大的。
竟然敢说他能做村长是因为吸他们血的缘故。
他怎么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德行?
就他那几两骨头,有什么血可吸的?
别说摸着良心了,就是跪在祖坟面前他也是那句话:
老子能当上村长,凭的是老子自己的本事!
他的文化课虽然成绩不怎样,但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很会鼓动人心。
要是看到哪个学生受老师重视了,他就会鼓动同学们孤立那人。
或者看到谁被同学们喜爱了,他就暗搓搓的散播谣言说些似是而非的话,诋毁那人,让同学们对他逐渐疏离。
所以他能稳坐村长这个位置,自然也是凭自己的本事。
哼,吸血?
笑话!
俸村长目光阴恻恻的看向不远处的年轻背影,心想,俸如昌也是个笑话。
真以为自己是个大学生就了不起了?
回村这么多年了,还不是一样被他操控着?
只要他暗戳戳说几句似是而非的话,那些愚笨的村民就会对俸如昌这个‘高高在上’的‘文化人’敬而远之。
甚至还会觉得他这个‘文化人’瞧不起村里的‘泥腿子’。
就算他暂时收拢了几个人心又如何?
要论操控村民的本事,他这个狗屁大学生还嫩着呢。
在他这个村长面前,简直就是班门弄斧。
这么想着,俸村长阴沉的心情总算舒坦了许多。
他看着那道背影走远,然后抬步往前走去。
走入院子,便立马笑呵呵的说道:
“三哥,你这两天又下河捞鱼了?”
刚刚送走俸如昌的老大爷回头一看,见是村长到访,连忙回道:
“是啊,捞了几条小鱼,你怎么来了?午饭吃没有?”
“没吃咱就煮点鱼吃,这鱼正新鲜呢,我刚捞上来的。”
俸村长闻言面露奇怪:“是吗?新鲜的?今天刚捞上来的?”
“对啊!”见村长一脸凝重,老汉有些摸不着头脑,“怎么,难道你还以为我会拿死鱼骗你啊。”
俸村长哈哈笑:“咱都是农村人,没那么多讲究,只有那些瞧不起农村人的有钱人才一口一个营养不营养,细菌不细菌的。”
“咱都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别说死鱼了,就是臭鱼烂虾也吃过。”
“以前穷的时候,食物发霉了,洗一洗,煮一煮,不还是照样吃。”
听到这话,老汉连连点头称是。
俸村长顿了一会儿,话锋一转,面色凝重的教育道:
“不过,三哥啊,不是我说你,就算你今天捞了新鲜的小鱼,那也不能把不新鲜的鱼给扔掉吧。”
“啊?”老汉一脸费解,“扔鱼?”
“是啊。”俸村长指着院子外头不远处的小溪道,
“刚才我过来的时候,看到你家门前的小溪边上就扔了好几条小鱼。”
“你说你这人真是的,咱们的日子才刚刚好过一些,你就这么铺张浪费,这可不行啊!”
“就算人不能吃,那剁碎了给鸡鸭吃不行啊?”
“还有一个就是,如今建设新农村,家家户户的垃圾都要扔到垃圾池里。”
“就算小鱼扔到水里会被其他鱼吃掉,可你这样做被其他人看到了,有样学样,也扔其他垃圾下水,那咱村的水不得臭死啊!”
老汉的脸色已经十分难看。
他垂着双眼,没有说话。
但紧抿的唇跟扭成一团的眉头都在说明他此时情绪不佳。
俸村长又继续说道:“念在你是初犯,我就不罚你了。”
“那鱼我也用棍子帮你撩到水里冲走了,应该没人会看到。”
“你下次可不能这么做了!”
老汉点头,还是没有说话。
可脸色显然已经越来越黑了。
从老汉家里出来时,俸村长的心情更好了。
俸如昌刚回到家里,就收到了上次购买咖啡树的小帅发来的消息。
李青峰在手机这头一边看动物们排粪,一边打字问:
“小粪,你的视频我都看了。”
小帅撤回一条消息。
“小俸,你的视频我都看了。”
“你们村的土货还挺多的呀。”
“竟然还有鱼干?”
“是你们村的人自己养殖的,还是野生的?”
俸如昌的视频里不仅有拍摄到土鸡蛋、菌干、菜干这些常见的农家土货。
还有鱼干。
鱼干正好就是李青峰需要的。
俸如昌很快回复道:“是野生小鱼晒干做成的鱼干。”
“我们村的情况你也知道的,年轻人都去打工了,村里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爷爷奶奶辈的人。”
“其实不仅我们村这样,我们这里很多村子都是这样。”
“因为我们这边靠近面典国,一直不怎么太平,所以很多年轻人都想往内陆的发达城市跑。”
“山区的村子倒也还好一些,年轻人很难拖家带口离开,只能外出打工,最终还是要回来。”
“可城里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但凡是有条件的,基本上都搬走了。”
面典国在华国的口碑一直不怎么好。
特别是近几年,出了嘎腰子的事情后,国人对面典国可以说是避而远之。
再加上面典国毒品泛滥,性交易甚至成为他们的旅游特色,所以就连靠近他们土壤的华国边陲小城也受到了严重的波及。
一些女孩子会莫名其妙的失踪。
一些人则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沾染毒品或者赌博。
有些人胆子比较小,所以选择背井离乡来到繁荣的内陆。
如此一来,高山村所在的地级市县的人口流失颇为严峻。
经济自然也就发展缓慢。
他们空有肥沃的土地,耗费了大量的力气,收获了美味的农家土货,但却很难在本地卖得高价。
可以这么说,他们所产出的食物庄稼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地人口的需求。
如果想要卖得好价钱,只能往遥远的外地销售。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将自己的东西销售到外地的。
如此一来,二道贩子就将价格压得极狠。
很多人便是宁可自家多吃一些,吃吐了也不愿意贱卖。
俸如昌简单的说明了一下他们村的背景情况,再继续说道:
“人口少,土地多就是我们的现状。”
“年轻人又都跑到内陆去了,所以山里的各种山货也都泛滥成灾了。”
“特别是水里的小鱼,多得离谱。”
“有些村民拿个簸箕下河随便一捞,一次都能捞上十来条鱼。”
“捞两个小时,十多斤鱼完全不是问题。”
“不过,我们山里的水冷,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老人们只有正午的时候敢下水。”
(https://www.635book.com/dzs/5174/6573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